《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宋史袁甫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宋史·袁甫传

宋史袁甫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之权,兴屯田之利。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帝亲政,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政费用。

译文:

袁甫子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入朝奏对,论述说:“君临天下不能一日没有戒惧的心理。如今值得戒惧的是:端正贤良的人遭遇排斥,谄媚阿谀的人受任用,封闭了忠臣敢于进谏的门路,值得戒惧;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接着请求严格把守边帅的选拔,合并大*的权力,兴修屯田的利益。调任提举江东常平。恰逢年岁大旱,紧急拿出府库的积蓄,派官员分头救济,饥民给粟米,病人给*,比较单弱的士兵,失业的市民,都加以扶持。又向朝廷报告说:“江东或者是大水之后干旱,或者干旱之后大水,加上连着几个月下雨雪,道路上饿死的百姓不断,甚至有全家一起死去。现在离麦熟还有一段时间,事势更加危急。”下诏发给一百道度牒资助用费。皇帝亲政后,迁任秘书少监。入朝觐见,皇上说:“你长期在外奔劳,一心一意的爱护民众,每次看你的陈述,都可见诚恳之情。”当时朝廷很担心边境事务,史嵩之任江西帅臣,极力主张议和。袁甫上奏说:“或许朝廷用人也太轻率了吧?”奏折送入后,没有回复。于是请求归乡,不批准。任命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劾袁甫做富沙守臣时贪赃六十万,汤巾等人又进行争辩,徐清叟也后悔了。没多久,改任婺州知州,没有到任。嘉熙元年,迁任中书舍人。入朝觐见,皇帝询问边防事务,袁甫奏道:“应当把长江上游的形势作为急事,议和恐怕会误事。”当时徐清叟与袁甫同时被召见,但徐清叟未到。袁甫奏道:“台谏官根据传闻论说事情,最初有什么心思。如今人才遥远,像徐清叟应该在朝廷,他推辞躲避实在是因为臣的缘故,请催促他到朝廷。”第二天,代理吏部侍郎。再次上奏边境事情,议和让边境忧患连续不断,奏折留在宫中没有答复。袁甫八次告病辞官,赐给一个月假,于是回乡。侍从官员联合上奏挽留他,不久任命为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都推辞不接受。改为嘉兴知府,都推辞不接受。时边防急报每天都有,袁甫条陈十件事,十分详细明白。代理兵部尚书,暂时兼吏部尚书,去世,赠官通奉大夫,谥号正肃。

宋史欧阳澈传的原文翻译2

宋史欧阳澈传原文

欧阳澈,字德明,抚州崇仁人。年少美须眉,善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少屈,而忧国闵时,出于天*。靖康初,应制条敝政,陈安边御敌十策,州未许发。退而复采朝廷之阙失,政令之乖违,可以为保邦御俗之方、去蠹国残民之贼者十事,复为书,并上闻。已而复论列十事,言:"臣所进三书实为切要,然而触权臣者有之,迕天听者有之,或结怨富贵之门,或遗怒台谏之官,臣非不知,而敢抗言者,愿以身而安天下也。"所上书为三巨轴,厩置卒辞不能举,州将为选力士荷之以行。

会金人大入,要盟城下而去,澈闻,辄语人曰:"我能口伐金人,强于百万之师,愿杀身以安社稷。有如上不见信,请质子女于朝,身使穹庐,御亲王以归。"乡人每笑其狂,止之不可,乃徒步走行在。高宗即位南京,伏阙上封事,极诋用事大臣,遂见杀,见《陈东传》。死时年三十七。

许翰在*,罢朝,问潜善处分何人,曰:"斩陈东、欧阳澈耳。"翰惊失*,因究其书何以不下*,曰:"独下潜善,故不得以相视。"遂力求罢。为东、澈著哀词。澈所著《飘然集》六卷,会稽胡衍既刻之,丰城范应钤为之祠学中。

宋史欧阳澈传翻译

欧阳澈字德明,抚州崇仁人。年轻时是个美男子,善于谈论世事,崇尚气节和正大的言论,意气激昂不为屈服,而忧国悯时,出于他的天*。靖康初年,应对制策条陈弊政,上陈安边御敌十策,州官府不准传送,欧阳澈退下州府而又搜集朝廷的阙失,时政的乖违,可以用来保卫国家抵御恶俗的办法、除去蠹国害民的贼臣十件事,再次写成奏章,并且被传送给皇帝。不久又论列十事,说:“我所进献的三个奏章确实是切中要害,但是有的是触犯当权大臣,有的是违背陛下的听闻,或者结怨于富贵人家,或者遗怒于御史台、谏院的官员,我不是不知道,却敢于向陛下直言不讳的原因,是希望用自身而使天下安定。”欧阳澈所上奏书为三个巨轴,驿站的士兵推辞拿不动,州将为此挑选力士扛在肩上行走。

适逢金人大举入侵,胁迫宋朝廷在汴京城下缔结盟约而离去,欧阳澈听说此事,就告诉他人:“我能够用口*金人,比百万*队要强,愿意杀身以安定社稷国家。如果皇帝不信任我,请把我的子女放在朝廷作为*,自身出使金国,奉亲王返回。”同乡人每每笑他狂妄,阻止他而不能,欧阳澈就徒步走到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宋高宗在南京即皇帝位,欧阳澈拜伏在宫阙上上书奏事,极力诋骂当权的大臣,于是被杀害,见《陈东传》。死时年纪三十七岁。

许翰在政事堂,退朝后,他问黄潜善处分什么人,黄潜善说:“斩陈东、欧阳澈。”许翰大惊失*,因而查究诏书为什么没有送政事堂的原因,黄潜善说:“只送给我黄潜善,所以你不能看到。”许翰于是极力要求解除职务。他替陈东、欧阳澈撰写哀词。欧阳澈所著《飘然集》六卷,会稽胡衍已把它刻印,丰城人范应钫在学校中为欧阳澈建立祀祠。

《宋史蒋之奇传》阅读*以译文3

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报进士第,中《春秋三传》科,至太常博士;又举贤良方正,试六论中选。?初,之奇为欧阳修所厚,制科既黜,乃诣修盛言濮议之善,以得御史。复惧不为众所容,因修妻弟薛良孺得罪怨修,诬修及妇吴氏事,遂劾修。神宗批付中书,问状无实,贬监道州酒税,仍榜朝堂。

新法行,为福建转运判官。时诸道免役推行失平,之奇约僦庸费,随算钱高下均取之,民以为便。迁淮东转运副使。岁恶民流,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千。元丰六年,请凿龟山左肘至洪泽为新河,以避淮险,自是无覆溺之患。凡六年,其所经度,皆为一司故事。

元?初,知广州。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徙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辽使耶律迪道死,所过郡守皆再拜致祭。之奇曰:“天子方伯,奈何为之屈膝邪!”莫而不拜。未几,复出知熙州。夏人论和,请画封境。之奇揣其非诚心,务守备,谨斥候,常若敌至。终之奇去,夏人不敢犯塞。

崇宁元年,以疾告归,提举灵仙观。三年,卒,年七十四。之奇为部使者十二任,六曲会府,以治办称。且孜孜以人物为己任,荐处士陈烈、孝子徐积,每行部至,必造之。特以畔欧阳修之故,为清议所薄。(节选自《宋史·蒋之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b、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c、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d、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原文标点: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言简义深,不易理解,《春秋三传》就是对《春秋》的注释,分别为《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b、贤良方正,原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汉朝时设置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c、“故事”有多种含义,如旧事、旧业、旧日的典章制度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蒋之奇是官员,故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之奇误信人言,自污其德。蒋之奇误信薛良孺之言,*劾欧阳修与吴氏“乱论”,经查无实而成诬告,遭贬,并被当时士人轻视。

b、蒋之奇推行善政,造福百姓。蒋之奇任职淮东时,碰上年岁不好,逃荒者多,他就招募这些人兴修水利,使淮河分流,减轻了水患。

c、蒋之奇不阿不屈,气节凛然。辽使耶律迪死于出使宋国途中,沿路地方官都卑躬屈节地为他拜祭,独有蒋之奇祭而不拜,大义凛然。

d、蒋之奇洞察明见,未雨绸缪。西夏人要求谈判,划定疆界。蒋之奇洞察其心叵测,加强了守备,准备随时迎战来犯之敌,边境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诸道免役推行失平,之奇约僦庸费,随算钱高下均取之,民以为便。(5分)

(2)且孜孜以人物为己任,荐处士陈烈、孝子徐积,每行部至,必造之。(5分)

参考*

1、b(原文标点:妖人岑探善幻,聚党二千人,谋取新兴,略番禺,包据岭表,群不逞借之为虐,其势张甚。之奇遣铃辖杨从先致讨,生擒之。)

2、c(不合文意,“故事”在文中应为“典范”)

3、b(混淆范围,分流淮河是在元丰六年,而非淮东任职期间)

4、(l)当时各路对免役法的推行失去平衡,蒋之奇约束雇佣的费用,按照算钱的高低平均收取,百姓认为便利。(得分点:“平”“约”“便”各1分,句意2分)

(2)而且孜孜不倦以举荐人才为己任,推荐处士陈烈、孝子徐积,每次巡行来到,一定造访。(得分点:“人物”“行部”“造”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考进士,考中《春秋三传》科,官至太常博士;又举贤良方正,考试六论中选。当初,蒋之奇被欧阳修厚爱,制科乙经被落选,就对欧阳修极言关于濮王称父的好处,以便得到御史的职位。又害怕不被人所容纳,趁着欧阳修妻子的弟弟薛良孺得了罪怨恨欧阳修,诬陷欧阳修和妇人吴氏的事情,*劾欧阳修。神宗批示交给中书处理,经过审问情况不合事实,贬蒋之奇监道州酒税,在朝堂列榜。新法推行,任福建转运判官。当时各路对免役法的推行失去平衡,蒋之奇约束雇佣的费用,按照算钱的高低平均收取,百姓认为便利。升迁淮东转运别使。年成不好百姓流亡,蒋之奇招募他们修筑水利工程给流亡者粮食。如扬州的天长三十六个池塘,宿州的临涣横斜的三条水沟,尤其大,用民工达到百万人,灌溉田地九千顷,使八万四千百姓活了下来。元丰六年,请求开凿龟山左部到洪泽成为新河,以避淮河险情,从此没有船翻溺水的祸患,总共六年,他所经营管理的,都成为一个部门的典范。元?初年,知广州。妖人岑探善于幻术,聚集党徒二千人,预谋夺取新兴,掠夺番禹,包围占领岭表,很多不法之徒利用他作恶,气焰非常嚣张。蒋之奇派遣铃辖杨从先进行*,活捉岑探。改任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辽国使者那律迪在路上死去,所经过的州的知州都要进行祭拜。蒋之奇说:“天子的一方长官,为何给他下跪!”他仅仅祭奠而不拜.不久,又出知熙州。夏国议和,请求划分国界。蒋之奇揣测他们不是真心,尽力备战,放哨侦查,常常如敌人要来。直到蒋之奇离去,夏国不敢侵犯边塞。崇宁元年,因病请求归乡,提举灵仙观。三年,去世,年七十四岁。蒋之奇作为部使者有十二次,六次主管会府,以善于治理著称。而且孜孜不倦以举荐人才为己任,推荐处士陈烈、孝子徐积,每次巡行来到,一定造访。因为背叛欧阳修的缘故,被士人所轻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