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深情厚谊——《别董大》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别董大》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曛、君、莫、识”4个生字,会写“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前路、知己、天下”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全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和画面感的构建,体会诗歌意境,读出韵味。

三、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品析,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送别之情。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3分钟)

1. 播放歌曲《送别》片段,渲染离别氛围。

2. 师:同学们,悠扬的旋律总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离别,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尽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别董大)

(二)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8分钟)

1.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拼音再次朗读古诗,并思考:

这首诗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预设1:题目是“送别董大”,董大是个人名。

预设2:诗中描写了黄云蔽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景象。

(三) 细品诗句,体会情感 (20分钟)

1.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的恶劣 (8分钟)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脑海中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天空中,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的光芒也变得昏暗起来。

预设2:我感受到了黄沙漫天,遮蔽了阳光,天地间一片昏暗的景象。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真生动!“千里”一词用得极妙,它不仅写出了黄云的广阔无边,更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体会一下环境的恶劣。

学生齐读第一句。

2. 品读第二句,感受环境的寒冷 (8分钟)

师:“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诗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预设1: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群大雁在风雪中艰难地飞行。

预设2:寒冷的北风吹着大雁,大雪漫天飞舞,让人感到无比寒冷。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诗人用“吹”和“纷纷”两个动词,将北风的猛烈和飞雪的急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寒冷。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风雪中大雁飞翔的画面,一边用心体会着诗句中的寒冷,然后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学生闭眼想象,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

3. 品读后两句,感悟诗人的情怀 (4分钟)

师:在前两句诗中,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悲凉、凄寒的氛围,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朋友,诗人心中会是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齐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安慰,希望他不要担心前途,要乐观自信。

预设2: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肯定和赞赏,相信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送别朋友,诗人没有消沉悲伤,反而用慷慨激昂的语气鼓励朋友,相信朋友的才华会被世人认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正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吗?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5分钟)

1. 师:同学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但无论何时何地,朋友之间的情谊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送别经历?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

(五) 布置作业 (4分钟)

1. 熟读成诵,背诵全诗。

2. 搜集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 以“难忘的送别”为题,写一篇作文,记录下你与朋友之间的难忘回忆。

五、 板书设计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环境恶劣)

北风吹雁雪纷纷 (环境寒冷)

莫愁前路无知己 (鼓励安慰)

天下谁人不识君 (赞赏肯定)

六、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环境描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拓展延伸,将诗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2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诗人:(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诗人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诗人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诗人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诗人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诗人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诗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诗人写入作品的包含了诗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诗人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诗人精神世界,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诗人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诗人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诗人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诗人的“梦”。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诗人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诗人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诗人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诗人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诗人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诗人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海上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本教案根据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教学思路整理而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诗人为何说“那榆*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诗人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3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

康桥之美:古风古*,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五.朗读课文,体会它的艺术特*和语言表达之美?

艺术特*:(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四.总结全诗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