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犯下的一个常见错误是离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文章中没有任何地方起到点题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文章中是否有一些好的点题文字能够反映出学生自己对作文材料及主题的理解程度。因为只有真正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立意,才能够把握好题目。

因此,在写作草稿的时候不妨先思考一下是否能够运用所提到的“造句法”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点明主题。如果可以的话,通常情况下,这个材料是可以使用的。而如果在草稿阶段发现材料无法如此点题,基本上意味着这个材料的亮点甚至连你自己都尚未挖掘出来,那么在选择这个材料写作文时,就需要对其主题进行深入挖掘,或者考虑换一个材料。

作文扣题方法

所谓的“造句法”即是写一个句子作为开头和结尾,这句子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作文题的关键词,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即作文中所写的那件事),以及主题的关键词。

例如,*中考某年满分作文《日积月累》的开头:

“友谊如清风,驱散我心中的忧愁;友谊如高山,保护我那脆弱的心灵;友谊如帆船,载着我乘风破浪!而这真挚的友谊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坦诚相见,真诚相助中练就。”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友谊在日积月累中加深,练就”,材料是“同学期中考试帮助我”,即“互助”,而标题则是《日积月累》。这个开头准确地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友谊”、“日积月累”和“真诚互助”,这样的点题效果非常好,文章的材料也肯定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

这篇文章的倒数两段也是如此:

“在这段小李帮助我奋战的日子里,我从沮丧自卑逐渐获得了成果,直到信心满满;我与小李的友情也在点滴积累中逐渐加深,越来越浓。

友谊如永不落山的太阳。请伸出真诚互助的手,让友情温暖你我心田,滋润你我灵魂吧!”

这个结尾紧紧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日积月累”、“我与小李的友谊”、“朋友之间的帮助”,形成了一个巧妙的“豹尾”。

再例如,另一篇济南中考某年满分作文《几分温暖在心头》的结尾:

“梳头的过程中,在成长的轨迹上,我始终感受不到母亲深沉的爱。这份爱,无论何时想起,都会在心头带来几分温暖!”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母爱带来温暖的感觉”,材料是“母亲和我互相梳头”,标题是“几分温暖在心头”。这个结尾巧妙地将这三个部分内容放在了结尾处。

很多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考场作文中不知道如何点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2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2008年重庆卷要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装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试题是“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掌握实用的审题技巧

了解了一般审题步骤,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还得掌握一些实用的审题技巧与方法。

首先,确定文章体裁的技巧——审清“标志”。审题,先要选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如湖北卷的命题作文题目是“举手投足之间”。如果是要记“举手投足之间”,则可确定为记叙文体;如果是评“举手投足之间”,则只能写成议论文。

其次,确定文章范围的技巧——弄清题目要求。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要求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无论选择“触摸都巿”还是“感受乡村”,都要揭示各自的环境特点、各自的生活特*,都要立足于自身所获得的“感受”;两选一的题目,写作时可将都市或乡村作为主要角度,而将另一点作为对应或对比。

再次,确定文章重点的技巧——审清题目“题眼”。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如前所说,“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要求以“好奇心”为题作文,考生可明显地看出“好奇”是“题眼”,命题指向明确。而文题在“提示语”中悄悄点明了写作线索:“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这是记叙类文体的最佳切入角度;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考生要从思辨的角度展开论证,这是写作议论类文体的最佳角度。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

最后,确定文章内容的技巧——审清题目因素。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文题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考生遇到此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意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困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题方向及复习方法3

中考改革后语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变化比较大的一个模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文言文的考题方向。

各城区在期末考试中都做了调整,通过分析试卷,文言文多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而这一变化,也正与2015年中考说明一脉相承。也就是文言文考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侧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

纵观各城区统测试题,学习方法网小编归纳出以下几个命题的方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找到侧重点。

首先是对于词义的考查。由于文言文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都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根据这一特点,出题有两种形式:“不同语境,词义相同”“不同语境,词义不同。”这两种题型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难看出,这类题侧重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难度比以填空的形式考字词的含义题要大得多。这就要求考生要善于理解、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不要“死记硬背”,而应该结合“语境”去揣摩。

第二类考题就是翻译。这道题一般位于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道题。文言文句式主要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句式又有几种不同形式,对于翻译除了要熟悉不同形式的句式,还要对字义进行准确解释,否则就会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如果关键字词理解错误,考试中是很难得分的。

以上两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而第三种题型考查的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考查同学们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从今年的考题中,我们归纳出这么几种考法:

1)删选信息的能力比如“甲文中说到的内容乙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2)根据要求概括文章内容比如“某人做某事或说某话的原因、方式、背景”等。

3)理解文章主旨题“某人做某事的目的、作者的情感、揭示了什么道理”

4)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

以海淀区文言阅读11题为例,“请从选文(二)中找出能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的句子,并从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的感悟。(4分)

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要用原文回答,这道题要求考生按要求提炼信息,*为:“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第二问“对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的感悟”这道题命题者是想要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应该抓住两点:一是能够结合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二要就其中某一种行为谈自己的感悟。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想到这两点,轻轻松松就能得分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步至关重要,那就是在同学们主动起来,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