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基石。

“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

《起跑线》的教学反思范文(优质2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例如在上《起跑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跑步资料让学生观察,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的问题。

教师再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计算方法,最后总结出计算的两种方法:

1、分别算出每个跑道的长度,再相减。

2、只要找出半圆相差几,就用3.14×几,就得到运动员起点的距离。


《起跑线》教学反思范文2

这是一堂六年级的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研究学习在实际的运动比赛的起跑线的问题的实践研究课。针对数学课堂抽象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课本上也没有直接就研究实际比赛中的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这样的一个仅仅只是简单两个人跑半圆开始,来简化问题的难度。所以在课前设计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整个课的效果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不过还是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课前对难点的突破设计还是有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对于准备题的设计仅仅只是到相邻运动员的路程差就结束了,没有继续往下进一步的深入。直到课堂上上到这里的时候,才想到需要结合后面的比赛来说一说,公平吗?为什么?怎样才公平?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易的想到需要调整起点的不同!为后面的比赛的起跑线不同做好从分的准备。

二是对于实际的起跑线学生可以直观的知道有先后的不同,也知道该怎样排先后,可是要学生帮忙计算,有些学生觉得需要计算整个路程的长度,包括直道和弯道。这个问题的处理也就成了这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直接让学生动手不能解决,课堂上就及时地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起跑线的不同是怎样造成的?让学生体会问题的本质,知道转化前面研究过的问题。

其次,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的准备也似不够成分的。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解决实际的比赛起跑线的问题,在问题刚刚出示,我就要求知道结果,导致学生一片茫然。我运用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跑道的长度跟知道没有关系,仅仅与圆周长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我就一道学生求出相邻跑到之间的差。

外跑到周长—相邻跑到周长=∏×(外直径-内直径)

=2×∏×跑道宽

结合这样的一堂课的教学和体会,怎样有效的处理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对随机的学生课堂状况进行把握和及时地调整,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思考中进一步的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