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古诗,情感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理解两首诗的意义,领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深邃情感。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两首诗。 一、激趣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 导师:曾有一位诗人,在乐游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历史名句。今天,我们将跟随他的足迹,走进乐游原,感受夕阳之美。让我们一同学习李商隐的《乐游原》。
介绍诗歌主题及背景 导师:《乐游原》描述的是一个地名,位于长安城南,是唐朝著名的游览地。 二、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确保读准和通顺。
全班齐读,导师纠正发音,指导正确读音。
导师解释“向晚”的意思:傍晚,心情不佳。
学生结合图片和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全班交流学生译文,整理学生译文,形成最终译文。 译文:傍晚时诗人感到心情不佳,便驾车去乐游原。夕阳多美啊,只可惜黄昏将至。 过渡: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深入品读这首诗。好诗如好茶,越品越香,而这种美妙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诗人 (1) 导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何时驾车登古原?通过哪个词感知他的情绪?(意不适)导师要求学生体验:当自己情绪低落时会如何? 诗人情绪低落时的表现是什么? (2) 导师指导学生朗读前两句。
领略景*之美,感悟诗人之忧 (1) 导师:当诗人站在唐朝最高地——乐游原时,眺望夕阳染红天空与大地,万物皆披上金辉,景*极为优美。(导师展示夕阳图片,增强意境)提问:这样美丽的景象,诗人是如何表达的呢?(夕阳无限好) (2) 导师:尽管风景如此美好,诗人却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只是近黄昏)这里的“只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为什么在面对美景时,诗人内心却涌现出无奈之情? 导师介绍李商隐的个人经历: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承受国运将尽之忧,同时因党派斗争而无法实现个人抱负之忧,以及对人生衰老自然规律的忧虑。 导师:这种种忧虑交织在一起,使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诗《锦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写意的几种常见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重解读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尤其是细品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方法】 采用译写法与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梁启超对李商隐的评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他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我并不理解其字面意思。逐句拆解,我甚至无法准确解释其含义。但我却感受到它的美,读来使我精神焕发,心中感到一种新的愉悦。美不仅是表面的,它有着神秘的深度。”(《饮*室文集·*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读过《锦瑟》并了解李商隐生平的人,都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揣摩诗人深藏其中的情感,尽力揭示诗歌背后的深意。因此,《锦瑟》成为了*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晚唐时期的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来自一个小官僚家庭。三次应试进士,在开成二年(837年)通过进士考试,获得了进士资格。曾担任县尉、秘书郎、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然而,因受到牛李党争的影响,李商隐受排挤,仕途多舛,最终潦倒一生。尽管他的诗中也有揭露现实的作品,但数量不多;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技巧上,尤其是他的近体律绝。他的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后世整理成《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锦瑟》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此时李商隐已46岁,卸任盐铁推官后回到郑州,闲居不久便病逝。李商隐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不同,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李商隐的诗常常晦*难懂,尤其是他的无题诗,充满了朦胧的情境,很难用明确的语言解释清楚。然而,从艺术鉴赏角度看,这些诗作仍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的享受。尽管《锦瑟》题名为《锦瑟》,但它并非单纯的咏物诗,而是按照古诗的惯例将题名定为诗中的首二字。因此,它也应被视为一首无题诗,解读时充满挑战。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与无法团聚的痛苦; 2、悼念已故妻子的深情; 3、作者的自我伤感。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全诗大意: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使用了民歌中的起兴手法。诗人感叹光*荏苒,五十岁的人生已是匆匆而过,一切过往令人难以言尽,满怀感慨。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的“思华年”,描述了诗人回忆中的情感。出句引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暗示曾经的理想和情感是如此美好,而如今的困境似乎只是一场梦,但若眼前的困境为真,那么昔日的美好岂不成了幻梦?这不禁让人回想庄周的经典问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陷入了一种模糊的境地。对句使用“望帝托杜鹃”,暗示诗人对往日“华年”的深深留恋,尽管一切美好已逝,但诗人依然不愿放弃这份情感,即使死后也愿意像望帝化作杜鹃,借杜鹃的啼声来诉说悲切。 翻译:因不能团聚,思念愈加深沉,真切地感到此身虚幻,唯有梦境才是真实,杜鹃啼血难以表露我心中的相思。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颔联中诗人通过“庄生”和“望帝”两典已经较为全面地表达了“华年”的思念,但接下来诗人却凭空创造出两幅美丽的画面,令人惊艳。第一幅画面展现了深邃的海洋与明月,勾画出鲛人泣珠的形象。 翻译:明月照亮了沧海,泪如珍珠,而蓝田的玉石在温暖的阳光下,仿佛升起轻烟。这不是心中情感的升腾吗?
尾联:这两句的意义非常清晰,但要注意它在行文上有“反跌”之处:“此情可待成追忆”,意味着之前的感慨不仅仅是回忆,它更是当下情感的体现,而“只是当时已惘然”补充了这种情感的深度,暗示着当时就已有失落之感。实际上,今日回忆,只会更加伤感,不堪回首。 翻译:我的相思之苦,无需等到今日才有所体现,早在倾心之时,便已陷入惘然之境。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著名学者张中行的解释值得参考: “解这首诗的人多如牛毛,解法各不相同。我想,与其过于细致地解读《锦瑟》,不如注重诗中的意境。曾用这样的方式解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刻回望,已年过半百,往事难以言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有梦想,亦曾有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梦已破碎,所剩的只有泪水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忆往事,旧情难忘,但一切犹如隔世。这样解虽不求深入细节,但比强行拆解诗歌好得多。”(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2、课堂活动:点读练习。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话加标点,弄清《锦瑟》的不同解读。
⑴朱彝尊:“这首诗是悼亡之作。亡者曾喜爱*此瑟,因物寄情,写物起兴。瑟原为二十五弦,故曰‘无端’,意指断弦之遗憾;‘一弦一柱’暗示亡者的青春年华已逝。‘蝴蝶’和‘杜鹃’代表已故,‘珠有泪’象征悲痛,‘玉生烟’则暗指埋葬之事。此情何必等到今天追忆?当时的忧伤早已深刻预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⑵何焯:“这首诗是自伤之作,表达的是‘美人迟暮’的感伤。‘庄生’句表达对往昔梦想的迷恋,‘望帝’则写对未来的期待。‘沧海’和‘蓝田’象征已经失去的未来,‘月明’和‘日暖’暗示清明之时而人未遇。”(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⑶汪师韩:“《锦瑟》是李商隐自况的作品,诗人借瑟来抒发自己的心境。此瑟本为二十五弦,而此诗所言却是五十弦,寓意诗人已不解当下的困惑。‘晓梦’象征青年时的理想,而‘春心’则为壮志的消逝。”(摘自《诗学纂闻》)
七、作业
同步作业本练习。
八、教后记
1、实践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材灌输模式;
2、提倡自主学习,课堂鼓励学生自我感悟,老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轻松自由;
3、理解了李商隐诗歌的复杂风格,学习了多种表达技巧,并加强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升了标点符号使用的能力。
李商隐《嫦娥》原文赏析3
【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光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p>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