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为梁启超写作的一篇短文,出自《梁启超全集》,2016年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最苦和最乐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近代*着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的笔下,不仅阐发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这篇文章从最苦与最乐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价值,言近而旨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又赋予其崭新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快乐之权,*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梁启超之所以要把人们的“苦乐观”与责任联系起来,就是要强调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要我们把这种责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我们才能念念不忘我们的责任,才能真正尽到我们的责任,这种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我们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家长有抚养自己的责任,老师有教育自己的责任,他们都应该尽心尽责地关爱自己,唯独自己却无须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尽责任的痛苦、尽了责任的快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肩上没有任何责任。所以,青少年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树立责任意识,学习这篇课文就有十分必要。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课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论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责任。论证了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课的作者是梁启超,他的着作有《饮*室》。作者在课文里写道:“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的确是这样。谁也无法预测你的未来会是怎样,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忧?只能如作者梁启超所说:“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一个人在世间活一天、便有一天须做的事,一天须尽的责任。如果有一天须做的事没有做完,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么到夜深人静时便是你应付的苦痛日子。其实,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并没有苦日子。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但这些绝对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是就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是,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会体会到人们常说的“苦”。实际上,这所谓的“苦”是你自己找来的。正如作者所说的:“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尽了应尽的责任,你就会拥有属于你的快乐。着快乐也是对你辛苦劳作的最好的回报。
每日,我们为学习、为工作、为生活不断奔波,成千上万的事情想我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虽然如此的艰辛,但是我们任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务。因为有一个沉重的锁链无情的套在我们的身上——责任。
责任是诚信的表现。尽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该承担的我们都必须承担。让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一个坚强的勇者。
读了《最苦与最乐》,我的感想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论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人人都要有责任。
我认为:责任是诚信的表现。失去了责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论证了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是啊,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忧。只能如作者所说:“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一个人在世间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须尽的责任。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尽了责任,你会感到很光荣;而未尽责任,你就应该感到惭愧。
就像我身为班长,我就应该尽自己的责任来管理好整个班级,使班级进步。虽然有些同学说我爱管闲事、经常打小报告,但我会说:“这是我的责任。”尽了责任,我感到很快乐。
每日,我们为学习、为生活、为工作而不断奔波,成千上万的琐碎事情就像浪一样朝我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虽然如此艰辛、如此辛苦,但我们还是会任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项工作,因为有一个沉重的锁链套在我们身上,那就是责任。
责任是我们身上不可缺少的东西。让我们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吧!
今天最好读后感2
在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年轻人更期盼明天,老人更怀念昨天。
今天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很朴素甚至有些微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积累;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算不上阔气,却能为你挡住寒风,使你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让你活得更加光彩……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的创业足迹,无不印证着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今天有拼搏就有明天的胜利,今天有奋斗就有明天的成功。
就如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正因为爱迪生珍惜每一天,奋斗每一天,汇集成了精彩的一生——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
在我们生活上、学习中,总有没摆正“今天”和“未来”位置的情况。今天比赛成功了,有人会抱着成绩沾沾自喜,让“今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甚至迷失了“未来”奋斗的方向;今天失败了,有人就会灰心沮丧。这都是不正确的,今天的成功或失败,都已成为“过去”,将来你能否成功,还得看你能不能好好把握未来的无数个“今天”。
与其一直沉醉在未来的幻想之中,不如把今天真正融入“今天”这个问题吧!一切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能让鲜艳的今天变得黯然失*。因为我们往往不是失败在今天,而是失败在没有好好利用今天。所以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编织成一条动人、亮丽的彩带。让我们一起来积累“今天”吧,今天永远是最好的!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3
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1.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坐在最后一排〉的文章,让我有感,所以我就写出了这篇读后感.
这个故事大概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叫乔小叶,她很自卑,后来她主动向老师说她要调到最后一排坐,因为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是坏小孩,老师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别人视力差,我视力好,但她没有告诉给老师听她是班中视力最差的同学,她和最后一排的同学无话可说,她想听课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这样滥竽充数了半个学期,后来她们换了一个老师,叫白明,倒着来读叫明白,也就是说她对每一个同学都明明白白.不久后,老师注意到了乔小叶,老师在有空时经常和乔小叶说一说语文的知识,在一次测验中,老师说了前五名有奖,对考试一点也不在呼的乔小叶来说,这毫无兴趣,老师评完卷子以后说出了分数,第一名:乔小叶第二名……"天啊!我是第一名."乔小叶兴奋的说.不久,老师把乔小叶调到了第一排,还对其他同学说:"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人永远坐在第一排."
世界上有人总落后,但你肯学就会成功的,但如果你不肯学习的话,你永远都是最差的人.
2.
上个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书上读到了《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当时感触颇多,虽没有系统思考,但仍记下了读书笔记。并且将这篇文章慎重地推荐给儿子阅读,希望对他有所启迪。没想到这次月假,老师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必读篇目布置作业,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坐在最后一排》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从最后一排的座位调整到第一排中间的经历,实际也就是从差生转化为第一名的过程。该文叙事舒缓安静,描写细腻生动,用词简洁明快,故事并不曲折,辞藻并不华丽,但蕴涵的哲理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其实,仔细想想,从这篇文章中能受到教育的不应该是孩子,而更应该是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己觉得“丑、笨、脾气倔强*格孤僻、不会乖言巧语察颜观*”而自卑的孩子发生那么大的转变?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自甘堕落”、固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通宵未眠,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继而各科成绩很快进步,最终获得班上的第一名?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那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享受的人”?
赏识教育。
我认为这种力量就是赏识教育。第一次白老师不但没追究“我”假装做练习册、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空白的责任,反而赞赏了“我”造句所体现出的想象力和灵*,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上学的快乐和幸福。然后,白老师才开始“注意查阅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这样,才让“我”慢慢自我反省,“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而愚蠢”,自己“从来就没有累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这样,“我”才心悦诚服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取得飞速提升。
联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与白老师相比,那是远远不如。我对儿子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教育手段和方法却相对匮乏。儿子通过了电子琴十级考试,我没有表扬,反而为等级考试中错*了一两个音符而埋怨。儿子参加了羽毛球训练,我没有鼓励,反而因害怕耽搁学业而焦躁不安。儿子当上了幼儿园结业典礼的主持人,我没有高兴,反而指责他主持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并抹去了主持时的原始录像,留下了终生遗憾。小学期间,儿子遇到不懂问题,遇到做不出的作业,总喜欢问我,我总是缺乏耐心,两三遍解释还不能领会后,就嘲讽他“笨脑壳”、“不专心”,甚至恶言相向、不欢而散。儿子上中学了,七年级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排班上第25名,期末考试略有进步,排第20名,而这次月考不进反退,回落到第25名之后了。我忍不住又生起气来,“都是一样的老师,都是一样的教学条件,你为什么就不能考班上的前几名呢”。
重温《坐在最后一排》这篇文章,我真的明白我错了,我在儿子的教育中是个失败者。电子琴通过十级考试、参加羽毛球训练、幼儿园结业典礼主持人,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为什么要为那一丁点瑕疵而痛苦纠结呢。儿子主动请教学业问题,体现了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我为什么就不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呢。儿子月考没考好,但对于他的起点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就不能鼓励加油呢。联想到儿子进入金东方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班主任候老师总是激励他,“有潜力”,“一定会成功”,我更是相形见拙,无地自容。同样是教育下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象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激励、表扬、欣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就一定会换来孩子优异的回报。儿子,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向你保证,从现在起,让我们共同携手,学会赏识,学会赞美,沟通心灵,启迪智慧,一起迎来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