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感情丰富的朗读,深刻表达课文的内涵。
通过深入品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深层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阐释。
能够领会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学会通过侧面烘托来突出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深刻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阐释。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与场景描写如何塑造人物精神品质的表现,学习侧面烘托的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互动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的事迹。
“谭老师用自己的‘最后的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句话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举手分享。”
二、共同探讨与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字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标注出对他们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做简短批注。
学生分享标注的内容,教师引导深入讨论:
“‘人生的价值’在文中是如何被谭老师所阐述的?”
“地震发生时,‘最后的姿势’是如何体现谭老师的无私与职责?”
“文中哪些场景描写增强了谭老师的形象?”
三、情景再现与角*分析:
展示关键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与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相对应的其他描写,探讨这些描写如何侧面烘托出谭老师高尚品格的形象。
四、拓展与应用:
补充谭千秋老师的生平资料,介绍他在教育界的突出贡献和受到的高度评价。
五、结课与反思: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启发?请用一句话表达。”
六、作业布置: 学生可选做一项作业:收集关于2008年汶川地震中其他类似谭老师行为的感人事迹,制作一期手抄报。
这样,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内容拓展,能够更全面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谭千秋老师的伟大精神,以及在自然灾害中展现出的人间大爱和责任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
一、 情景导入部分
1. 增强互动*: 可以采用更具互动*的方式导入,例如:
播放汶川地震的简短视频片段: 用真实的画面冲击学生的视觉,更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可怕和灾难的无情。
角*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地震亲历者、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2. 突出谭老师的感人事迹: 可以简要介绍谭老师的生平事迹和感人事迹,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部分
1.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避免直接介绍谭老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同学们,在地震来临时,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自己的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吗?他做了什么感人的事情吗?”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谭老师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进行简单的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部分
1. 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可以先进行范读,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例如:
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描写地震场景的句子,营造紧张、压抑的氛围。
用高亢、激昂的语调朗读描写谭老师英雄事迹的句子,表达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为什么谭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姿势?”
“从这个姿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四、 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部分
1. 词语教学更生动: 可以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词语教学,例如:
游戏互动: 可以通过猜词语、组词语、造句等游戏,增强学习的趣味*。
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含义,例如“坍塌”可以联想生活中哪些建筑物可能会坍塌,以及坍塌带来的后果。
2. 概括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顺序,分点概括,使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
五、 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部分
1. 分段要体现文章层次: 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情感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段,例如: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渲染紧张气氛。
第二部分(2-7):描写地震发生时的情景,突出谭老师的英勇行为。
第三部分(8-10):通过侧面描写,展现谭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 分析写作手法要结合具体语段: 在分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段进行分析,例如:
“天空*沉沉的”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它为后面的地震做了怎样的铺垫?
“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护着四个学生”这句话描写了什么?突出了谭老师怎样的品质?
文章为什么要引用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这些话有什么作用?
1. 升华主题: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谭老师的故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谭老师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像谭老师一样勇敢、无私、充满爱心?
2. 拓展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收集、整理歌颂英雄人物的诗歌、故事、歌曲等。
开展“学习英雄模范,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
给谭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七、 第二课时部分
1. 复习方式要灵活: 可以采用游戏、问答等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要到位: 在朗读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语气、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3.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挖掘人物内心: 例如,在分析“给小女儿扎头发”、“早早地”、“平常”等词语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对家人的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
4. 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 在学习谭老师的英雄事迹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谭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勇气和牺牲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5. 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和趣味*: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
基础题: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提高题:搜集有关谭老师的资料,制作PPT或手抄报。
拓展题:以“假如我是谭老师的学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主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上好一堂生动、有效、有意义的语文课。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
用生命诠释师魂——《最后的姿势》深度解读
一、 震撼心灵的开篇,引领学生走进悲壮的场景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震撼人心的事件开篇,迅速将学生带入到那段悲壮的历史中。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特殊的生命姿势”,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文章主题的欲望。
二、 聚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爱
1. 解读“最后的姿势”
提问: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关键语句,体会“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2. 体会“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内容略)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_______。
设计意图:
通过对“拉”“撑”“护”等动词的细致品读,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在危急时刻果断的行动和对学生的深沉的爱。结合“鸡妈妈保护小鸡”的想象和张米亚老师的英雄事迹,将谭老师的爱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深刻感受教师的伟大和无私。
3. 感悟“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_______。
设计意图:
通过对谭老师牺牲时姿势的描写,展现了地震的惨烈和谭老师的英勇。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进一步升华对谭老师的崇敬之情。
三、 还原地震场景,感受危急时刻的抉择
1. 朗读地震场景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通过朗读和品味,体会地震来临时的紧张、恐怖气氛,为下文描写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做铺垫。
2.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环境描写如何烘托出谭老师在危急时刻的勇敢和无私。
四、 挖掘言传身教,理解“人生的价值”
1. 关注课文细节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设计意图: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谭老师在地震前所上的最后一课,引发学生对“人生的价值”这一话题的思考。
2. 理解“人生的价值”
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谭老师的言行,理解“人生的价值”的真正含义。认识到谭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私,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五、 多角度评价人物,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力量
1. 引用不同人物的评价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同事对谭老师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和高尚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2. 概括人物形象
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谭老师的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记忆。
3. 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体会不同人物的评价如何烘托出谭老师的伟大,使文章更具真实*和感染力。
六、 升华主题,传承英雄精神
1. 体会结尾段的深刻含义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谭老师生前点滴的回顾,展现他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感人。引导学生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谭老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2. 表达对谭老师的敬意
谭老师,我想对你说_______。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表达对谭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将情感的表达融入到语言文字中,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3. 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设计意图:
通过自由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爱,升华情感体验。
4. 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
七、 课后延伸,将精神传承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
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结束课堂教学,呼吁学生铭记英雄,传承谭老师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