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如观察、*作、测量及联想,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并感悟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底和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能够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过程:
一、联想揭题
师:大家,脑海中如果提到“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房子
师:(提前在黑板上画好房子示意图)看这幅房子图,从图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生1-2-3:三角形、长方形……
师: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你能推测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吗?
生:三角形
师:太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板书“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想一想(联想)
师:看到“三角形”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生:
2、说一说(举例)
师:从房子图上,我们找到了三角形,大家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呢?
生:自行车、电线杆……
师:(出示图片)我也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3、做一做(*作)
师:请每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方格纸和三角尺,自己动手摆出一个三角形。
(请一名学生上前摆放)
师:你们摆的这些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4、画一画
师:请大家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画三角形,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三角形)
师:很好,画得非常好!请大家观察这些三角形,联系生活中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三角形?
生1-2-3-4:
师:三角形的定义就是:由三条线段首尾连接所形成的图形。那你能给三角形的各个部分起个名字吗?
生:
师:(展示PPT,标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看,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B、C;三条边是AB、AC、BC;三个角是∠A、∠B、∠C。
三、判断三角形
师:大家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有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呢?
四、画图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础知识,现在请大家在导学案的方格纸上,任选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连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作)
师:(指导)你们是怎么画的?
生1-2-3:
师: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只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才能画出三角形。
师:有没有同学把三个点连成一条线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过渡:大家再试试,连上这四个点。你们发现它像什么?
生:屋顶的梁
(二)三角形的高
1、引出高的定义
师:(PPT展示人字梁的图片)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是最特别的?
生:中间的那条
师:为什么这条特别呢?
生:
师:这条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垂直于对边,这条线就叫三角形的“高”。(板书: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则称为三角形的“底”。(板书:底)
师:记住,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2、教学确定底并画高
师:画三角形的高和以前画什么类似呢?
生:画垂线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画出指定边上的高。(学生*作,教师指导)
3、摆三角形的高
师:请在自己摆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它的高。大家有什么发现?
4、画出不同三角形的各边对应的高
学生动手完成。
五、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6页,完成“练一练”部分。
(讲解练习题)
1、欣赏不同风格的三角形元素和设计理念,感受三角形在文化中的应用。
2、练习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的学生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知识掌握情况不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存在脱节现象,虽然单元测试能通过,但综合能力较弱,尤其是在概念理解上比较肤浅,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计算能力也存在差距,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浮躁,计算不够细心,应用题分析能力尚可,但部分学生仍然需要加强辅导。另外,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问题,如做题马虎、粗心丢三落四,抄错数字、不使用直尺等,且个别学生自信心不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
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需要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进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涉及四则运算、物体观察(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以及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等模块。小数的意义与*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等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包括: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与*质,认识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其对小数大小的影响,熟练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完成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解并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提升计算能力。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根据边长和角度进行三角形分类,掌握三角形的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运动,包括平移与对称,掌握通过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变化趋势,进一步认识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备课,提前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确保每周备课充分。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学习。
在教学中重点突破难点和重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整体学习成绩。
对学生设定高标准、严要求,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精心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明确作业的目的*和科学*,使作业成为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学习信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基本情况分析 (1) 本学期我执教四年级(114)班,共65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课堂互动不够积极。本学期需重点关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 帮助学生建立起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联系,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探索算法和运算法则,掌握计算方法和顺序,初步理解自然数特征,学习使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探索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简单变换过程,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图形的对称*和位置关系的变换。
数学思维方面 (1) 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进行类比、猜想、归纳和验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理解使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3) 通过探索图形特征、图形变换及设计图案,促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
解决问题方面 (1) 能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2) 能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在整理和表达信息时使用图示策略,探索有效问题解决方法。
(3)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不同的解决策略,理解策略多样*,增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意识。
情感与态度方面 (1) 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事实和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通过理解数学内容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3) 能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并主动改正错误。
(4) 能主动阅读数学背景资料,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