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feng13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

骨科是阳江市中医医院重点专科,省中医重点专科在建单位,骨科下设:创伤、手外科、骨关节科、椎间盘科。骨科在市卫生局及医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参照省重点专科及市卫生局综合目标的要求,建设该科,现将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制定骨科重点专科的发展规划。有实施方案,措施落实到位,重点专科按照中医医院三甲专科标准设置专科设备,拥有骨密度测量仪、骨科治疗仪、C臂X光机等专科必备的设备,设备完好率达100%。重点专科共有床位73张,重点专科床位数大于全院床位1/6。

二、骨科重视医疗业务质量。重点专科门诊量≥全院总门诊量1/6,病床使用率90%,急症、疑难病人占收位病人数的30%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市外住院患者≥20%,者重点专科有专科制剂,并开展新的专科调剂如腰痛Ⅰ、Ⅱ号,散瘀生骨汤等。

三、骨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科研计划,主攻方向明确,对骨科领域有针对性,方案切实可行,目前科内进行省级及市级科研工作,并做好阶段总结和临床资料收集。对本科疑难、危重病进行临床总结。

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科内制定培养计划,措施落实,定期举办学习班,本年度拟举办骨科速成班,今年派一名医师到南方医科大学进修创伤骨科,科室订阅有关的医学文献。

五、科室参照医院管理看报的要求及隆重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标准健全和落实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核心制度、临床上认真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临床用药合理,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血制度,保证血液安全,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主动加强与病人的交流,耐心解释,严格执行物价政策,无自立新的收费项目,无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加强医德医风,认真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入开展向郭春园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加强医务人员职业生产自救建设,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严厉打击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等。

篇2: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总结

按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建成一批“中医特色优势突出、疗效水平地区优先、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设备投入、分配奖励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在建重点专科科室建设及医院的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科管理

我院现有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五个,其中皮肤科、脑病科为湖北省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专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为襄阳市中医医院重点建设专科。

重点专科是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突出中医特色,把专科做大做强是医院的发展方向。 为了做好医院重点专科的建设和管理,医院成立了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院办、设备科负责人组成的重点专科领导小组,重点中医专科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重点专科日常管理工作,人事、财务、设备对重点专科建设提供保障。

我院按照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医院“传承光大中医,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实施科教兴院工程”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医院的发展目标。在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各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将临床医务工作人员业务职称晋升与下乡对口支援考核工作挂钩。医院狠抓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班子坚持常态化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医疗骨干,采用传、帮、带模式整体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能力,在保证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重点攻克和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诊疗水平和能力,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重点专科的中医特色得以彰显。科室对重点病种实施单病种严格执行医疗质量标准。专科医生收治优势病种病人,病床使用率明显高于其它临床科室。加强重点专科科室人才建设,专科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合理;派出专科人员参加进修及学术交流30多人次。使他们了解专科的新技术和科室新进展。医院投巨资购置了核磁、大型生化分析仪、彩超等检查检测设备,为重点专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医院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对科室中医处方、中医病历、病房中医治疗率、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及中医技术项目进行考核。制定了《宜城市中医医院中医技术项目奖励办法》,对针灸、刮痧、电针、中药贴敷、推拿等中医项目进行单项奖励,促进中医技术项目的开展,提高中医治疗率。今年脑病科病房中医治疗率达到70%,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达到90%以上。

为了重点专科的发展,医院制订了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及继承人选拔实施方案。我院1990年12月成立“邱二姑皮外科研究所”,在邱氏弟子的参与下,对其临证医案进行整理,集体编著发行了《邱二姑皮外科疗法》一书。9月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积极申报建设邱氏中医外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在继承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的基础上,与现代治疗方法相结合,又研制出止痒散、汗斑散、清热合剂、苦参洗剂等制剂共8种剂型、20多个品种。制定传承工作计划,并具体实施。我院确定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第一代传承人为李仁凤、刘尚全、关祥娥、程玉香4人。关祥娥程玉香自小由邱氏言传身教,在邱氏中医外科疗法的继承和发扬上颇有建树。李仁凤、刘尚全二人均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是院级知名中医。带教周期为3年,本周期为20xx-20xx年,由刘尚全带教沈艳峰医师,下一个周期计划带教2名医师。在传承过程中,因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我院年青医师信中医、爱中医热情高涨,已有多人申请学习邱氏中医外科疗法。

二、各重点专科基本情况、人员队伍

皮肤科是我院最先申报的省级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科室现有床位45张,皮肤科是医院建院时创立的皮肤疮疡科发展而来,三十多年来在继承名老中医“邱二姑”的祖传秘方和诊疗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诊疗技术,创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疗效显著,在鄂西北地区享有盛誉,并常有外省市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被医院列为中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科室,20xx年6月被湖北省卫生厅列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科室配备有过敏源检测、摩

拉检测治疗仪、电子显微镜、光疗仪、红外线治疗仪、氦氖激光机、离子喷雾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高频电刀、光子嫩肤仪、LED红黄蓝光治疗仪、医用汽疗仪等,为加强重点专科皮肤科建设,20xx年为皮肤科新增两个治疗室:过敏源检测及脱敏治疗室、添置了治疗湿疹、痤疮及皮肤修复的红蓝光治疗仪、及德国进口摩拉检测治疗仪,检测过敏源,开展脱敏治疗项目,投放以来,治疗人次与日俱增,效果明显,受到患者青睐。皮肤科在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中药浴疗法、中药离子喷雾、中药汽疗、梅花针叩刺、拔火罐、穴位注射、中药熏蒸、自血疗法、药物封脐、冬病夏治等方法外,还引进了中药倒模面膜法、火针等中医治疗皮肤常见病技术,积极发展中医特色优势,皮肤科在建设重点科室中,新增德国莫拉生物检测仪及配套设施投资资金100万,光子嫩肤治疗仪及配套设施投资资金20万。

脑病科是我院湖北省中医重点建设专科,科室设置床位50张,能够开展针刺、艾灸、电针、低频电、耳穴压豆等十多项中医项目,脑病科是以中风为重点病种,在积极挖掘继承我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规范的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成果,形成了中风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的特色。对中风昏迷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既可减少脑出血昏迷患者不能自行口服药物带来的不便,又能促进患者的苏醒,对中风急症患者,充分发挥中药汤剂、针灸、中医手法按摩等中医特色优势,对患者进行救治及早期床边康复。对康复期中风患者,我科实施“整体康复”的治疗方案,利用专科康复设备、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灸理疗、中医辨证施药,提高了中风血流畅,从而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收敛止痛的功效。

骨伤科是襄阳市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开设床位40张,科室先后购置了骨创伤治疗仪、射频治疗仪,科室人员上下齐心,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治疗措施,优化诊疗方案,继承创新,强化中医特色,突出专科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应用自己研制的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该方治疗软组织损伤一般1次~2次后,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使用2次~4次局部肿胀疼痛症状消失而痊愈。急性软组织损伤使用1个~2个疗程后痊愈。慢性软组织损伤使用2个~4个疗程后,局部症状基本消失,且功能恢复良好。

中医护理是近几年才开展的一项工作,针对多数护理人员中医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医院利用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医护理培训。通过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了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三、对口援建及中医药推广

中医骨伤科重点专科工作总结

各重点专科要根据相关要求技术下乡援建,全年选派重点专科中业务能力强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分批轮流到3所宜城市中医医院集团乡镇卫生院坐诊,给予诊疗技术援助,帮助援建医院发展对应的专科科室,在做好中医医疗集团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引进新技术和人才培养,20xx年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甲医院联营,组建医疗联合体,实行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给患者创造高质量、安全的诊疗环境,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此项工作正在筹建中。展开专科科研 推动科技创新。

为让广大患者了解中医药文化,医院在门诊、病房、候诊区设置宣传栏目,宣传与科室诊疗密切相关疾病的中医药知识,让群众感受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利用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体、健康教育传栏和《宜城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资料》等有效载体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简便有效方法。医院科室骨干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全院干部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进行重点专科建设有利于挖掘和发挥中医专科特色与优势,提高医院的临床诊疗技术和整体学术水平,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从而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社区人民群众相信和利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习惯,开发民间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和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进一步充实临床科研研究能力,推动科技兴院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展开临床观察和专科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撰写高质量的专科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及省级级期刊论文很多于xx篇。争取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立项1项。

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日趋成熟,医院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我院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还计划在20xx年建立湖北省首家移动互联网医院-

篇3: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总结

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增加科室实力和服务功能,圆满完成医院各项工作,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不间断对照《酒泉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标准进行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成效

(一)在科研方面

1、重点专科发展方向明确,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突显中医药特色,使之中医技术在县内处于领先水平,以带动全县中医工作的发展。

2、在建市重点专科针灸理疗科,科室同志们刻苦努力,进行临床经验的总结,科室发表学术论文2篇。

3、通过努力,充分发挥科研主动性,获县科技进步奖一项。

(二)科室建设

1、科室:充分使用30张病床,提高病床使用率。

2、医护人员:科室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执业医师3人,护士有8人,新引进本科生2人。

3、业务开展情况:住院病区设有专业治疗组和专门功能康复室,门诊有专科诊室和治疗室。经过近三年积极探索,完善诊疗规范,新开展小针刀、平衡针灸等新业务。

(三)学科带头人及继续教育

1、我院重点专科针灸理疗科执业医师及病床数按临床科建设标准设置,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赵生亮副主任医师为酒泉市名中医。

2、科室内有培训规划,在近三年内外出进修人员3人,短训6人次,每年开展学术活动4次以上,常年订阅多种医学杂志。

(四)医疗质量

1、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保障,有了医疗安全才能保障医院快速发展,因此,医院认真贯彻和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全面实行医疗质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格执行医师培训及考核制度。

2、医疗质量标准 ①科室严格执行医疗质量标准,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的保证,专科医生收治病人数、为医院创收、病床使用率高于其它病种。 ②门诊针灸病人由现在的6200人次按每年的25%递增,门诊中医治疗率>85%。 ③住院中医治疗率>95%。 ④疾病诊断准确率>96%。 ⑤中医辨证论治优良率>90%。治愈好转率>95%。 ⑥甲级病历率达100%。 ⑦处方合格率>90%。 ⑧收治急、重、疑难病所占比例>3%。 ⑨住院病人每年以10%递增。

(五)基本设施 拥有与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运行和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见科室简介)。

(六)建设管理

1、领导高度重视重点专科发展,并优先解决人、财、物问题。

2、重点专科按医院科室建设标准实施,人才符合科室建设运行和发展的需要。

3、医院给予重点专科专项资金,实行优惠政策,基本上做到专款专用。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院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与《酒泉市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院目前还没有市继续教育项目,在重点专科资金方仍需增加,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相对于中医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缺乏康复专业技师、尤其是PT(运动疗法)及OT(作业治疗)专业治疗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科业务发展的瓶颈。须进一步加中药、针灸、推拿、体疗等各种治疗的合理配合运用。提高中风后遗症等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及外伤截瘫、小儿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及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康复治疗业务。

三、自查结果

按照《酒泉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严格自查,自查得分 80分。根据自查结果,将继续严格按照《酒泉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估体系》的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管理,一定把我院重点专科建设成全县一流、全市先进的先进科室。

篇4:高职专科学生中医骨伤专业《骨伤科X线诊断学》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高职专科学生中医骨伤专业《骨伤科X线诊断学》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骨伤科X线诊断学》是高职专科学生中医骨伤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根据医学中等及高等学校的多年教学体验,论述分析《骨伤科X线诊断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培养具有城乡基层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职专科中医骨伤人才。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改革;教学

《骨伤科X线诊断学》主要介绍骨伤科X线对骨与关节各系统疾病如骨关节损伤、骨与关节感染性疾病、骨肿瘤等的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骨伤科X线诊断学》是高职专科学生中医骨伤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骨伤科X线诊断学》使高职专科中医骨伤专业学生掌握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为培养具有城乡基层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职专科中医骨伤人才,提高中医骨伤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中医骨伤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先进的医学水平,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校的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先后选用的《骨伤科X线诊断学》、《骨伤科影像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材(供骨伤专业用)和卫生部“十二五”规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材(供中医学(骨伤方向)专业用),高职专科学生只有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按照我校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骨伤科X线诊断学只有32学时,要完成13或者15章节的内容难度太大,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不断完善,影像学科由传统的X线技术发展成CT、MR、超声、核医学和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等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因此,骨伤科X线诊断学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检查手段更为完善与先进的临床需要,反映当代先进的医学影像水平。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1.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常见病、多发病。针对高职专科在校学习时间短的情况,首先根据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骨伤科X线诊断学》为例,对原《骨伤科X线诊断学》教学日历进行修改,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点讲授,执行少而精的原则,从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讲解,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讲授准确,重点难点突出,深度广度适当。同时注重吸收新成果,传送新信息,反映先进的医学水平,如对骨与关节疾病的CT、MRI诊断就增加课时数,结合临床的实际病例多讲。而对临床上的一些少见病安排学生自学。学生提前进入对临床的感性认识。

2.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吸收,就是在课堂中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埋头记笔记,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造成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僵化,缺乏创造性。鉴于此,在教学中尝试缩短讲授时间,一是采用直观启发式教育方法,即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教學录像,结合X光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辅以临床大体照片进行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临床氛围。如在讲解脊椎骨折时,应用多媒体、X光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让学生掌握脊椎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知晓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采取预防措施。二是采用PBL教学方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教学过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讲解骨的化脓性感染时应用PBL,提出在如今大量应用抗菌素的情况下,骨的化脓性感染出现不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如何进行鉴别时,学生纷纷收集资料、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有机结合。三是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临床案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各课程知识,提前形成临床思维。如在讲解骨肉瘤时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结合多媒体展示的临床表现,提出可能出现的影像学表现,学生们分析病例资料,纷纷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有利于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有时将以上几种方法相结合,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参阅医学影像学特别是骨伤科影像诊断学相关的专著、杂志和网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专业技能。鉴于《骨伤X线诊断学》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及与相关临床课联系密切,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实行理实一体化,让学生尽早地接触骨伤X线诊断学实际工作内容,启迪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①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包括读片、报告书写、病案讨论等;②校外实验实训教学(影像科见习和毕业实习)。同时聘请具有较强教学水准医院的老师担任一定数量的实训课程。减少“看图说话”,增加综合性实验,增加临床技能实训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因势利导积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对社会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为病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清.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展望——我国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7):385-386.

[2]江勋源,魏光师,刘波.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2004,4(2):153-154.

[3]文弋,张雪林,李慧嘉等.医学影像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93-295.

[4]陈兆军,王庆莆,刘丽芬.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教育,2012,2(31):75-7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