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本课的9个生字,并记忆6个生字;掌握词语和句子,展示语言运用能力。 2、朗读课文,保持准确*和语气,理解并圈出描述小*熊被盖棉被的句子。 3、想象小熊一家外出旅游时如何保护小*熊不融化。 4、理解*的*质及隔热保温原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1、情感化朗读课文,准确体现妈妈和小熊的对话语气;找出描述盖棉被原因的句子。 2、理解*的特*和保温原理。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熊》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1、介绍小*熊,询问学生其材料。 2、显示教学目标,一起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录音填空:小*熊是()送给()的礼物。 2、自由阅读,圈出生字,自学字词。 3、接力朗读,纠正发音。 4、学生自学反馈情况。 (1)掌握正确的发音:伤湿传持 (2)比较并识别:融()持() 隔()诗() (3)记忆字形。 “裹”你如何记住它? 备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时,重点指导代表*的生字,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1—3段。 (1)小熊对小*熊的喜爱,找出相关句子。 (2)展示句子: 小熊别提有多高兴了,它抱着小*熊用嘴亲了又亲。 晚上,小熊舍不得小*熊一个人睡,就把它抱进了自己地被窝。小熊不情愿地把小*熊抱出来,果然,小*熊浑身湿漉漉的,还比原来瘦了些。 (3)理解情感。 朗读第一句,小熊对宝贝物品的喜爱可用什么词表达?(爱不释手) 朗读第二句,小熊和小*熊如影随形可用什么词表达?(形影不离) (4)读三句话,表现喜爱的语气。(点名朗读,比赛朗读) (5)指导发言:当你获得你喜欢的东西时,你会怎么做? 小熊得到它心爱的小*熊时会怎么做?填空: 晚上,小熊舍不得小*熊一个人睡,它想:(),于是把小*熊抱进了被窝。 备注:这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小熊对小*熊的情感,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在学习这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圈出表达小熊喜爱之情的句子,并反复进行朗读,最终通过想象说话进一步体验这种爱。通过这样的逐步练习,学生自然理解。

2、学习4-6段。 (1)小熊喜欢小*熊,但不知如何保护它,小熊做了什么? (2)阅读4-6段,找到交流的句子。 (3)展示句子:熊妈妈另外拿来了一条小棉被,严严实实地把小*熊裹在里边。 妈妈为何要给小*熊盖棉被呢?再读4-6段,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4)学生交流,理解“严严实实”的含义。 (5)描述: 熊妈妈用棉被包裹小*熊的原因是()。第二天,小熊一早醒来就(),果然()。 小熊看到与妈妈说的一样,所以用了个——果然。 说话练习:吹笛人说:“我能用笛声把老鼠引出来》”当他吹奏出优美的乐曲时,果然()。 学生独自使用“果然”说话。 备注:理解*受热会融化,棉被可隔热保温的概念,是这节课的目标。通过划句子——读句子——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四、朗读课文,扩展练习。 1、小组合作,以有趣的方式朗读课文。 2、发挥想象,描述: 第二天,小熊一家出门旅行,小熊当然不能让小*熊单独留在家里,他把小*熊也带上了。在旅途中,他们如何照顾小*熊? 小组自由准备故事,交流。

五、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游戏巩固生字。 2、练习书写,重点关注“持”字的正确书写。 备注:编写故事的练习旨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听说能力,同时培养合作、模仿和想象力。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启发,激发他们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2

一、导入。

今天,我们首先要来讨论一个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现象——雨。请大家仔细看这张图片,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是什么。

很好,大家都能清楚地看出这是一场雨。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个词。

读得非常准确!现在,请哪位同学能想到和“雨”有关的词语呢?

课外积累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大家对雷雨的了解非常深入,打雷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在夏季,雷雨天气非常频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雷雨》。课文将为我们描绘一场雷雨的过程,大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感受到雷雨带来的真实体验。

二、初读课文,识字。

首先,请大家自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圈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标记出来,并多读几遍。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分组阅读。请每个小组轮流读一段,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出第一到第三段、第四到第六段、第七到第八段。

听得很流利,现在请大家再次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场雷雨的。通过阅读,你们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自由畅谈一下。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细读,品味

㈠ 1. 请指名读第一到第三段,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听完后,请同学们回答,雷雨前有哪些现象?老师会在黑板上写出这些现象:(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现在,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现象。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用了哪些具体的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一起读一读,找出这些词语吧!请大家自读课文。

A. 黑沉沉:这是ABB式的词语,你能想到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吗?

B. 压下来:这个词语描述了乌云的来临速度和气势。(板书:压)

C. 一动不动:这个词语表示当时风完全没有动静。(板书:不动)

D. 乱摆:这里是指树枝在风中随意摆动,说明风的强劲。(板书:乱摆)

E. 垂下来:这里指的是蜘蛛因为风而顺着蛛丝掉下来,体现了蜘蛛的恐惧。(板书:垂下来)

F. 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形容闪电和雷声逐渐增强的过程。(板书:亮响)

为什么要先写闪电,再写雷声呢?这是因为闪电的出现通常预示着雷声的来临。

我们已经知道了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除了这些现象,你们还能想到其他预示着即将下雨的现象吗?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可以联系课文《要下雨了》。)

在乌云压下来,叶子不动,蝉不叫,蚂蚁忙着搬家,燕子低飞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雷雨前的氛围。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吧!首先由学生自由读,然后请指名读。

㈡ 1. 请看这幅插图,雨下起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雷雨中雨大、看不清。)

现在,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中描写雷雨中的段落。请大家指名读这些段落,并注意读出雨中变化的过程:从雨下起来,到雨越来越大,再到雨渐渐变小。

㈢ 1. 雨的变化确实很大,一开始哗哗哗地下起来,急促而猛烈,没过多久,雨势又逐渐减小,最终天晴了。雷雨后的景象是如此美丽。请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指名读这一段文字。

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进行朗读。(师随机板书:雷雨后:雨停太阳出来、蝉叫了、蜘蛛坐青蛙叫、彩虹。)

引导大家联想:雷雨前蝉是什么样的?蜘蛛是什么样的?通过你的观察,雷雨前蝉一声不吭,而雷雨后蝉又重新开始鸣叫;雷雨前蜘蛛逃离网,而雷雨后蜘蛛则悠闲地坐在网上;雷雨前天空乌云密布,而雷雨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雷雨过后那充满生机的美丽景*。(出示课件:第二幅图)

看图,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想做什么?

让我们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美丽的景*中,带着愉快的心情来读第七和第八段文字。

请指名读,并进行评价。注意要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和充满生机的美丽感。老师范读一遍,然后请同学们再读。

最后,让我们一起齐读全文,再次感受这场雷雨的全貌吧!

同学们,尽管一场大雨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但作者却能够将这场雷雨的前后变化描绘得如此生动、详细,显然是经过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我们也应当像作者一样,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细致地记录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这样我们一定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和有趣之处。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 在2、3、5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 掌握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5×8  5×5  5×3  6×2  9×5

3×4  2×8  4×5  7×2  3×6

(个别学生说出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记忆口诀

*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 说一说

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 “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 “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 “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