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放飞蜻蜓》语文课堂实录(精选2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平常都喜欢哪些小动物?为什么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爱抚摸复杂入神结构调整七嘴八舌

蜻蜓露水苍蝇蚊子孑孓田埂成千上万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己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吃食)

学生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学生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齐读。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捕捉它吗?……为什么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孩子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告诉我们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9课《放飞蜻蜓》课堂实录2

一、课前播放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一只只五颜六*(五彩缤纷、*彩斑斓)的蜻蜓。

师1:“五颜六*”说出了蜻蜓的颜*美。还有谁想说的?

生2:我看到了蜻蜓在飞舞。

生3:我看到了蜻蜓在点水。

师4:蜻蜓姿态万千,真美!

生5:成双成对的蜻蜓在飞,它们非常快乐。

师3: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你们已经喜欢上这群小精灵了。好,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开始上课吧!

教学流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放飞蜻蜓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最后放飞蜻蜓的事。

【相机板书:捉→谈→放】

师引说:陶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他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可是一个大教育家,他经常指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和这些孩子一起走进陶先生的课堂。

二、品读体验

师:孩子们,轻轻打开课本儿!别急,老师这儿有个学习提示,谁来读一读?

在学习课文时,大家可以用笔将自己的发现画一画,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好了,开始吧!

生:自读课文。

师生交流

师:点击出示(2—6),

师:孩子们,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说说看!

生:我知道了蜻蜓不吃露水……

师: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陶先生说:还是翠贞说的对,说明其他人不对。

师:你真会读书,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想!

师:还有谁想说?

生:蜻蜓吃虫子,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师:你了解了蜻蜓吃什么。那蜻蜓一个小时能吃多少害虫,你们知道吗?

生:能吃2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

师:蜻蜓可是个“捕虫小能手”呢。苍蝇和蚊子会传播疾病,可是我们的敌人啊!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是的。

师:同学们,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那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1:

生:“七嘴八舌”什么意思?

点击“七嘴八舌”,有人知道吗?

生:一群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

孩子们他一句你一句的。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也会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呢?

生1:生2:

师:是呀,当我们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挣着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当陶先生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的时候,孩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一起读。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理解应用“七嘴八舌”)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不仅理解了“七嘴八舌”的意思,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了。

预设2:

生:慈爱什么意思?

师:词语不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带进句子里读一读,想一想。谁来读读慈爱所在的这个句子。

师:谁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看图,)瞧,陶先生笑眯眯的,多亲切啊,这就叫慈爱。

师:【体态语言】慈爱地抚摸,多么温暖的感觉啊,从这儿你感觉到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对,陶先生就是这样的和蔼可亲。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孩子们的关爱。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预设3:

“田埂”什么意思(田间的小路)

师:瞧!这田间小路就是“田埂”。老师小时候啊,常和好朋友们在田埂上玩耍。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感觉到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是啊,陶先生觉得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大孩子。

小结:通过自学,交流,我们知道了蜻蜓吃虫子,是我们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先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咱们再分角*读读这段对话。陶先生的话谁来读?翠贞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读。其它的话老师读。好吗?

师生分角*朗读。(2—6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陶先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知识,教孩子做人。今天,他和孩子们在田埂上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下面请同学们默读7-10自然段,想想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对陶先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好,开始!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默读有助于思考,交流有助于提高,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会更大!

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一】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哦!你了解了蜻蜓的姿态。瞧(点击图片)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多美啊!

(点击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1:生2:

师(评价)1.多活泼的小蜻蜓啊2.真美丽!

师:“一闪一闪”、“一撅一撅”,让我们感觉到小蜻蜓的确可爱!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蜻蜓的眼睛-------,尾巴-------头-------嘴巴——翅膀——

师: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一】尾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