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旺旺旺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篇1: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扎根”。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7月12日发布的一项对在宁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毕业生倾向在东部大城市工作,最想去上海,其次是留宁,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稳定”。

本次抽样调查,涉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在取得的166份样本中,大学本科学历占约三成,研究生学历占约七成;文科、法律、艺术类专业占比约四成,理工科专业占比约六成。

毕业后去哪里工作?上海以27.1%的票数位居第一;南京紧随其后,以25.3%的票数位居第二;选择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占一成。受访者普遍认为,东部城市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单位的薪酬和福利体系较为完善,因而更愿意留在长三角发展。

“我在南京上的'大学,对这里有感情。这几年,南京市出台了很多‘人才政策’,对我们很有吸引力。像我这样家在外地、南京无房的本科毕业生,只要在南京市纳税的企业就业,签订一年及以上的劳动合同,就能领到每个月600块的租房补贴,连领三年。这样一来,负担小多了,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南京的信心。”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毕业生王禹说,自己家在大连,还是觉得南京机会更多,加上政策也好,更愿意留下来。

什么单位最受毕业生青睐?政府机关以44.0%的高票数排在首位;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教文卫体)的也较多,均超过两成;选择进民营企业的不到两成。“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期望能够在体制内工作,‘稳定’成为南京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第一诉求。”调查人员表示。

篇2: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是稳就业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影响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抽选了成都、绵阳、西昌等地21所重点和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就业与创业意向两方面,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本期主要对20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年四川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偏低,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乐观,除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外,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一、201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201X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受访学生中,56.5%的学生认为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前一、两年更加严峻,37.7%的学生认为相差不多,5.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反映出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

图一:学生就业形势受访情况

分性别看,女生比男生悲观,有58.4%的女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比男生占比高4.1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悲观,来自农村的学生有59.8%持悲观看法,高出城镇学生占比6.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硕士及博士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达57.2%,其次是专科生和本科生,占比分别为53.2%和50.9%;分专业看,文史财经类学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为57.7%,艺体类比重最低为51.5%。

(二)近八成学生就业愿望较为强烈。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近八成学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就业愿望。受访学生中,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重占到78.6%。分性别看,女生就业愿望更为迫切,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占比达到86.8%,大大高于男生71.3%的水平;分学历层次看,学历越高,立即就业的愿望越强烈,硕士及博士、本科、专科生占比分别为86.5%、59.3%和52.4%;分专业看,理工农医类学生立即就业的愿望最强烈,占比居各专业首位,达到81%,高出文史财经类和艺体类4.2和6.6个百分点。

图二:学生就业愿望情况(%)

(三)签约率总体偏低,近四成学生尚未找到接收单位。在2240位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不含自主创业)的受访学生中,已协议签约的有812位学生,占36.3%,等待签约的有323位,占14.4%,等待接收单位最后答复的有252位,占11.2%,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有853位学生,占38.1%。分类别看,就业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男生好于女生。男生的协议签约率为41.7%,较女生高10.5个百分点;二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镇学生有37.7%已协议签约,比农村学生高2.8个百分点;三是博士及硕士生好于本、专科生。三个学历层次学生协议签约率分别为59.9%、35.3%和20.9%;四是理工农医类学生好于文史财经和艺体类学生。理工农医类学生协议签约率41%,其次是文史财经类,为33.5%,艺体类签约率最低,仅为23.6%。从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853位学生看,也呈现出四个居多的相似特征,即女生居多,占56.7%;农村学生居多,占58.1%;专科生居多,占37.7%;文史财经类学生居多,占46.2%。

图三:已签约学生情况(%)

(四)个人发展、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是大学生择业最为看重的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条件中(多选),个人发展空间列首位,有71.4%的学生选择,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有48.6%和44.2%的学生选择。此外,工作环境也受到近四成学生的重视。分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男生占比73.6%,比女生高了4.1个百分点,而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女生占比为51.3%、45.3%,分别比男生高了5.8和2.3个百分点。

图四:大学生择业注重因素

(五)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教科文卫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从地域选择看,约七成的大学生看好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受访学生中选择在四川就业的达63.4%,其中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比达45.9%。选择北上广深的占11.1%,另有11.9%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深以外的东部沿XX市就业。选择在四川以外其他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只占10.9%。

图五: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情况

从返乡就业意愿看,在全部受访学生中,愿意回到家乡所在地区就业的占三分之二。其中,男生占比68.5%,较女生高3.1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占比69.9%,较城镇学生高6.1个百分点;硕/博士生占比69.8%,分别比本、专科学生高2.3和5.5个百分点;艺体类、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比均超过70%,明显高于文史财经专业类学生。

图六: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情况

从行业选择看,教科文卫、金融保险和制造业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在各行业中,教科文卫最具吸引力,被20.9%的学生作为首选,其次是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分别有17.3%和12.6%的学生选择。比重超过10%的还有建筑房地产和公共管理(党政机关),分别为12%和11.1%。不受青睐的行业主要是农林水利矿产、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比重均在3.5%以下。

图七: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情况

从单位选择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受访学生中有28.4%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居各类单位之首,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党政机关列第三位,占14.1%,外资和民营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分别为12.5%和7.6%。近年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对公务员的追捧热度虽然在明显减退,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据调查,打算在未来几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仍占到三分之一。由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就业稳定性仍是目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加之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正逐步由集中向分散多元转变。

篇3:浙江省衢州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了解就业意向

浙江省衢州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了解就业意向

近日,衢州市就业局在衢州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吸引更多人才回到衢州。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184份。其中男性85名,女性99名;学历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大专本科毕业生。

南京调查队调查在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仍较集中。有81.52%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首先考虑的是就业,找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8.7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还有9.78%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为日后就业加码。而在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大专毕业生的.比例比本科毕业生高出许多,占整个大专毕业生的12.66%。

就业观念转变明显。在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前,高校毕业生比以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调查中,69.57%的高校毕业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选择从底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但仍有19.02%的高校毕业生抱着找工作应该“一步到位”的想法。

择业标准着眼未来。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因素多样化,个人发展空间最受瞩目,有28.81%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待遇退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工作地点。与70年代人颇为不同的是,80后、90后更多地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寻找工作。

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排在第一位的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们认为工作相对稳定、收入有较好的保障、工作环境安逸、工作强度不大。其次有25%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理由是国企收入较高、福利较好、工作压力适中,个人的发展前景良好。只有21.7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虽然民营企业仍排在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之后,但已经排在中外合资企业之前,说明民营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在人才竞争力上已不逊于外资企业。”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

从对薪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薪酬观较为理性。49.46%的高校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一3000元之间,有27.17%的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为1000-2000元之间,仅有5.43%的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在4000元以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和社会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心理上降低了薪酬预期,对待遇的要求也趋于理性。”

在就业地点选择方面,毕业生仍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大约有70.65%的高校毕业生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他们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就业环境好,交通、医疗、信息等各方面设施齐全,利于开阔眼界,个人发展空间更宽阔。有19.57%的高校毕业生计划在家乡城市就业,他们认为,近年来,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就业机会增加不少,家乡环境熟悉,人脉关系多,容易开展工作,也便于孝敬父母。选择西部大中城市的仅为3.26%,他们认为西部地区城市比较偏远,经济欠发达,个人未来发展的前景会受到限制。

“坚持城市转型升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依托,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动性,优化就业环境,吸引高校毕业生来衢就业,形成‘人才洼地’效应。”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深化校企对接,提高就业效率。深入基层社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基层、到一线工作,大力开发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扩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渠道。同时,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强创业指导,着力建设市级示范性创业园,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场地、设施和创业培训等服务,积极优惠融资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篇4: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 -调查报告

近日,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

告》,报告显示,2006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近三分之二毕业

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最高起点工资

为22500元,最低起点工资则只有150元,相差150倍。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所反映的现实往往耐人寻味。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

调查报告时,最渴望了解的事情就是,那个月薪150元的大学毕业生到底是谁,他从哪所

高校毕业,学的什么专业,又是什么样的单位聘用了他。一个大学生花父母的`积蓄完成

学业之后,却拿着150元的月薪走上社会,这样的就业现状到底该怎样形容呢?无论如何

,恐怕摆脱不了一点悲哀和无奈吧。【WWW.DIYIFANwen.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但是就业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我们的社会似乎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前不久,湖北某著名高校的BBS上发了一个

帖子,标题叫做“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发帖人到底怎么“变态”呢?原来他听

说哪儿摔下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当时他竟然丝毫也没有痛惜,第一感觉就是――

―又多了50个职位。如果说网上的帖子难免有些夸张的成分,那么,前两天发生在南京

五台山体育馆的“围困”事件就应该有说服力了。某人才市场在那里搞了一个招聘会,

以20元门票的高门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加,但大学生进场后发现,这个面向大中专毕

业生的所谓“特大型招聘会”,不仅招聘单位很少,而且提供的岗位大多是业务员、保

安甚至搬运工。这样的招聘如何收场,也就不难想象。

就业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无法逃避的焦虑,但对于某些人而言,却是趁火打劫的大

好时机。以招聘做幌子收取巨额门票只是最低级的手段,更广泛而隐蔽的情形是,用人

单位利用就业难的困局,拼命压低起点工资,玩命抬高就业门槛。如此一来,用人单位

的劳动力成本是降了下去、利润也提高了,但国家和社会花了很大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

,却像劣币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这样的局面不能得到改善,如果听任大学生在

校园和社会的过渡地带彷徨不已,那不就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注脚吗?

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决心和智慧,也需要

时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总的来说都是体谅国家的难处、也有耐心等待这

个解决的过程的。但需要郑重提醒的是,在国家拿出完善的教育和就业机制之前,各地

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并非就无所事事了。我们都知道,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最

低工资标准,比如说,北京市2006版最低月工资标准是640元,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摆

着看的,还是有着法律的约束力呢?那些以150元起点工资聘用大学生的单位,是不是应

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追究?更进一步,看到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不值钱,而且这个倾向

难以由市场自行调整,那么,政府就应该制定一个最低起点工资,以扭转用人市场的极

度失衡。粮食收购还有最低限价呢,大学毕业生的“市价”就更不应该一再贬值而无人

过问。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央视经济节目曾经算过一笔账,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过

日子,每月没有一千多元根本就无法保证温饱。想一想起点工资在千元以下的那些大学

毕业生,我们不仅心痛,而且感到歉疚。

篇5: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

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是稳就业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影响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于近期组织开展了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抽选了成都、绵阳、西昌等地21所重点和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就业与创业意向两方面,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本期主要对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偏低,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乐观,除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外,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一、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2015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受访学生中,56.5%的学生认为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前一、两年更加严峻,37.7%的学生认为相差不多,5.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反映出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

图一:学生就业形势受访情况

分性别看,女生比男生悲观,有58.4%的女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比男生占比高4.1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悲观,来自农村的学生有59.8%持悲观看法,高出城镇学生占比6.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硕士及博士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达57.2%,其次是专科生和本科生,占比分别为53.2%和50.9%;分专业看,文史财经类学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为57.7%,艺体类比重最低为51.5%。

(二)近八成学生就业愿望较为强烈。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近八成学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就业愿望。受访学生中,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重占到78.6%。分性别看,女生就业愿望更为迫切,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占比达到86.8%,大大高于男生71.3%的水平;分学历层次看,学历越高,立即就业的愿望越强烈,硕士及博士、本科、专科生占比分别为86.5%、59.3%和52.4%;分专业看,理工农医类学生立即就业的愿望最强烈,占比居各专业首位,达到81%,高出文史财经类和艺体类4.2和6.6个百分点。

图二:学生就业愿望情况(%)

(三)签约率总体偏低,近四成学生尚未找到接收单位。在2240位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不含自主创业)的受访学生中,已协议签约的有812位学生,占36.3%,等待签约的有323位,占14.4%,等待接收单位最后答复的有252位,占11.2%,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有853位学生,占38.1%。分类别看,就业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男生好于女生。男生的协议签约率为41.7%,较女生高10.5个百分点;二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镇学生有37.7%已协议签约,比农村学生高2.8个百分点;三是博士及硕士生好于本、专科生。三个学历层次学生协议签约率分别为59.9%、35.3%和20.9%;四是理工农医类学生好于文史财经和艺体类学生。理工农医类学生协议签约率41%,其次是文史财经类,为33.5%,艺体类签约率最低,仅为23.6%。从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853位学生看,也呈现出四个居多的相似特征,即女生居多,占56.7%;农村学生居多,占58.1%;专科生居多,占37.7%;文史财经类学生居多,占46.2%。

图三:已签约学生情况(%)

(四)个人发展、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是大学生择业最为看重的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条件中(多选),个人发展空间列首位,有71.4%的学生选择,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有48.6%和44.2%的学生选择。此外,工作环境也受到近四成学生的重视。分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男生占比73.6%,比女生高了4.1个百分点,而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女生占比为51.3%、45.3%,分别比男生高了5.8和2.3个百分点。

图四:大学生择业注重因素

(五)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教科文卫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从地域选择看,约七成的大学生看好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受访学生中选择在四川就业的达63.4%,其中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比达45.9%。选择北上广深的占11.1%,另有11.9%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深以外的东部沿海城市就业。选择在四川以外其他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只占10.9%。

图五: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情况

从返乡就业意愿看,在全部受访学生中,愿意回到家乡所在地区就业的占三分之二。其中,男生占比68.5%,较女生高3.1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占比69.9%,较城镇学生高6.1个百分点;硕/博士生占比69.8%,分别比本、专科学生高2.3和5.5个百分点;艺体类、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比均超过70%,明显高于文史财经专业类学生。

图六: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情况

从行业选择看,教科文卫、金融保险和制造业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在各行业中,教科文卫最具吸引力,被20.9%的学生作为首选,其次是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分别有17.3%和12.6%的学生选择。比重超过10%的还有建筑房地产和公共管理(党政机关),分别为12%和11.1%。不受青睐的行业主要是农林水利矿产、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比重均在3.5%以下。

图七: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情况

从单位选择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受访学生中有28.4%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居各类单位之首,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党政机关列第三位,占14.1%,外资和民营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分别为12.5%和7.6%。近年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对公务员的追捧热度虽然在明显减退,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据调查,打算在未来几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仍占到三分之一。由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就业稳定性仍是目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加之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正逐步由集中向分散多元转变。

图八: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情况

(六)约一半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近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择业观念正在逐步变化,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大学生逐渐增多。调查显示,对于有到基层(小城镇及乡村社区)就业的机会,45.3%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9.3%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对于有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机会,53.9%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0.7%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分性别看,男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有47.7%的男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5%的男生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女生占比高4.4和2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49.2%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8.1%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城镇学生占比高8.3和7.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学历层次越低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越高,专科生中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51.1%和65.7%,明显高于本科生44.8%和50.6%的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生比重最低,仅为36.2%和41%。分专业看,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占比以理工农医类居首,为48.4%,分别比文史财经类、艺体类高5.8和6.4个百分点;对于到小微企业就业,艺体类与理工农医类占比十分接近,分别为56.4%和56.3%,比文史财经类占比高出5个多百分点,综合看理工农医类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

图九: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情况(%)

二、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源于大学毕业生数量供需失衡。一方面是高校大幅扩招导致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较为疲软。除此以外,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

(一)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不少受访学生抱怨,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高校教改雷声大,雨点小。受访学生建议:1、加快推进教改,调整课程设置,压缩理论课的比重,尤其是对内容陈旧且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理论课大幅削减;2、增加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如何合理定位及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3、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在校学生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接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部份大学生对薪酬期望偏高,尤以专科生最为突出。调查显示,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以4001元以上为主体,占比达到65.8%。其中,6001元以上占比高达35.7%,其次是4001—6000元,占比为30.1%,经测算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平均约为5060元,比目前刚毕业大学生实际月薪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分本、专科看,教育部直属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小,为16.6%,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均比实际值高出30%以上,其中专科最高,差距达33.6%。专科生薪酬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大,而实际签约率最低,由此不难看出,自身定位的不恰当和薪酬要求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效就业信息不足。部份学生反映一些高校在提供就业服务尤其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少通畅的信息渠道,大学生得到的很多是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业信息,真正有用的不多,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据调查,有近六成大学生将用人单位信息列为最想获得的就业指导。受访学生建议:1、增加现场招聘会的次数,多组织有诚信的招聘单位入校宣讲。目前各类招聘会是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受访学生中有56.9%是通过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居各种信息渠道的首位;2、对少数缺乏诚信,提供虚假信息的招聘单位予以公开曝光;3、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大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人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就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充分共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