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

篇1: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阅读答案:

6.(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2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1分)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1分)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篇2: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阅读练习二:

⑴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认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练习三: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分)。

(2)以鸦归巢反衬人不能归家,更凸显出游子有家不能归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1分)。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分)

篇3:魏初的鹧鸪天的翻译

,本首诗描写了作者暂时回不了家,心里却归心似箭,想要回家的心情。

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魏初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 夜煮茶。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篇4:魏初的鹧鸪天的翻译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 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鹧鸪天创作背景:无

鹧鸪天赏析:

这首词开篇两句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夫人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但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了,说明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

鹧鸪天魏初阅读答案(共11篇)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则就旅途景物略加点染,于是①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映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也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

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

个人资料: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元代宏州顺圣(今张家口阳原东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约公元一二**年)前后在世,年六十一岁。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少辟中书省掾吏,亲老告归,隐居教授。中统起,为国史院编修寻擢监察御史,疏陈时政,多见赏纳。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初著有《青崖集》五卷,《四库总目》非独以文章贵,又足补史阙。《元史》有传。

篇5: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①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①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分,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琐窗,洒落在室内庭院中的梧桐树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

B.这首词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C.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近及远,把自己情感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D.“秋已尽,日犹长”,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作者借梧桐来述说自己孤寂凄寒之恨;再以“酒阑”“梦断” 诉说自己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又由自己想到东汉诗人王粲,更觉凄凉;最后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4分)

3.“喜”“宜”二字与全词的情感基调是否一致,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案】

一致。(1)喜”“宜”,似写欢乐,实是写悲。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是借香写环境之冷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2分)(2)①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透②下片前三句借写秋日长的主观错觉和王粲典故透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③最后两句表面达观,实则隐含无限乡愁,故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凄的。(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赏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此词起笔写深秋凄凉的景色,移情于物,含悲秋伤时之意;接着写酒后喜茶,梦醒闻香,委婉含蓄,道出孤寂无聊的心境;而后引王粲怀远典故,借古寄怀,发思乡之幽情;结尾写借酒消愁,自我劝慰,凄婉情深。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发了作者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有关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篇6:鹧鸪天阅读答案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乾道二年春,陆游四十二岁,遭言官弹劾,以支持张浚用兵抗金的罪名被人免职归家。②玉瀣:xiè,一种美酒。③黄庭:道家谈论养生的书。

【问题】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一句的妙处。(2分)

答:▲

②“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①(2分)对仗(对偶),富有音韵美,写出了词人生活之闲适、惬意。

②(2分)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的不满,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篇7:《鹧鸪天》阅读答案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阅读答案

1.从字数看,本词属于小令。(1分)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答:两句巧用空间转换,分别从行者与送者的角度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1分),其中“蒲帆重”写行者行舟别离时的心情之重(1分),“粉泪香”写送者目送行者远去时的内心之悲(1分),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于自然的时空转换中,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1分)。

4.上阕第三句为什么说“蒲帆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蒲帆重”表面上是因为空中的云拦住了船帆,使船航行缓慢;(2分)实际上是因为行客不愿离开,心情沉重。(2分)词人不直写心情,通过描写蒲帆凝重,把行客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含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5.词的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3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赏析: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篇8: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l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u)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大眺、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篇9:鹧鸪天阅读及答案参考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篇10:《鹧鸪天》阅读答案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 “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 “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 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词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接着把握词的意象,分析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错在“景色凄凉”。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景色宜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项。

15.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白头”二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乘肩小女”句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作伴,与贵家子弟出游的前呼后拥形成反差,抒写困穷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句,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

篇11:《鹧鸪天》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词人简介

苏庠(1065~1147)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2.“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2.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