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

篇1: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

9月25日至30日,我荣幸地在西安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广元市离退休干部党务工作者示范培训班学习,通过两天时间课堂听讲,两天时间在延安革命圣地实地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增长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得到了收获。

一、高举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懂得了共产党员永远不忘初心,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继续前进不停步,不松劲,不回头。永远牢记使命,才能明确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永远当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要实现新时代的光荣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做到上呼下应,坚决执行。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

三、我们的事业要成功,必须努力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成功而不图名,不图利,乐于奉献,大公无私,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去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作用,做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是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做到言传身教,从我起起的重要工作,一定要努力做好。搞好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真正起到战斗堡垒的作用,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五、为了实现新时代的光荣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党员要充分发挥余热,积极进取,尽力而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做到退休不退党,严格按《党章》要求做事,继续前进,永不褪色。

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要我们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拼搏,奋勇前进,我们的目标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篇2: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10月9日,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就进一步加强改进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为新时期加强部属高校党建工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指引。具体来说,要抓住三个关键。

抓住关键重点,选优配强“干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选优配强要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的旗帜在各部属高校高高飘扬,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让广大高校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解决好高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才能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锚定关键内容,持续抓好“三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顾过往,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深知: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办好思政课这一“关键”“不可替代”的课程,离不开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上好思政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关系重大,务必抓实。

紧盯关键目标,推动改革创新。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旗帜鲜明、言简意赅地提出办好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办法,使之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担起使命,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使大学生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修身修为,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引导、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真正树立崇高理想、培养良好品质、掌握知识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篇3: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坚定了广大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们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民网)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培育有用人才的必要前提。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必要,除非走入党政机关工作,其他职业并不需要。笔者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非常必要,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引导一个人成长和指引人生道路走向的重要路标。在当前社会舆论纷繁复杂、时代环境多元激荡的特殊环境下,急需为青少年廓清思想迷雾、指引价值导向。立德树人,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引起极大重视的问题。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必须从根源上树立好他们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为本,只有树立了最根本的方向,才能在其他具体科学的学习中有目标、不跑偏,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紧跟时代脉搏,创新发展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听起来十分沉重枯燥,笔者在大学时期,有必修的“马哲”、“毛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大课,在大学这样“逃课”比比皆是的环境下,依旧有一些课堂“一位难求”。我们当时的一位老师,他的“马哲”和“毛概”课,总是人满为患,因为他将本来枯燥的理论用鲜活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中,单凭硬性规定留住学生是很空白乏力的,只有真正能走入学生心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浇灌于他们的心田。

老书记课堂心得体会(共4篇)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祖国的明天。让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是教育必须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办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深入人心,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根基深厚、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大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4:学习杨善洲老书记事迹心得体会

他,奋斗了一辈子,掏心扒肺要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

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

他,就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杨善洲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3月退休。

农民出身的杨善洲,从20多岁担任县领导起直至地委书记,他始终把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我们是党的干部”、“公仆如牛。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杨善洲常常这样说。

在杨善洲眼里,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行使的标准,就看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杨善洲经常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为家乡增收。在他的带领下,山区面积达91.79%的保山地区,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他还带领群众种植茶叶、甘蔗和其他经济作物,增收致富。杨善洲常对身边同志说:“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担任地委领导20年的他帮家乡人创造财富,自己一生却没有任何积蓄,他没用手中权力谋取一点儿私利: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1988年3月,杨善洲正式退休。一头牛,卸了架,该休息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他婉言谢绝组织上安排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回到老家施甸县,在家乡海拔最高的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

1988年3月8日,杨善洲退休的第三天,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第二天,他带领着从各方调集的15个人,雇上18匹马,驮着被褥、锅碗瓢盆、砍刀镢头,一鼓作气上了山。

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

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住下来,成为第一考验。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他们又修建起40间油毛毡棚,冬天冷,夏天闷,碰上下雨,被窝常被淋湿。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人们常常听到他阵阵咳嗽声从毡棚里传出。

没有路,他们往山上运苗子和物资都是马驮人扛,杨善洲常常一边赶着马,一边挑副担子,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

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上要了一笔钱,林场开始修路。有人主张请专业设计部门来做公路规划,他不同意:“林场现在没有多少钱,有钱也得用来买树苗呀,我们自己干!”他找来一些仪器,每天背上一袋干粮出去测量,常常天不亮出发,摸黑回来,14公里的山路,不知跑了多少趟,哪里有个窝窝,哪里有块石头,一清二楚。最后,全部路修下来,平均每公里只花了不到1万元钱。

1992年,林场建起了砖瓦房,职工们首先想到了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后硬是把房子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自己仍住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全部人搬进了砖瓦房。

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

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坐长途车颠簸几百里,从怒江引来红豆杉,从大理引进梨树苗。那年,栽树季节,他牵着马去昌宁买树苗,为了能及时把苗子栽上,他赶着马连夜往回返,足足一天。

为种树造林,杨善洲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大亮山知道,每一棵树知道,每一片绿荫知道……

杨善洲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年来,他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22年来,他在林场从没开过一张发票,没报过一张单子。作为大亮山5万多亩林场的指挥长,他除了拿自己退休后的一份退休金,在林场拒绝拿一分钱工资,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上级部门考虑他年纪大,上山下山不容易,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他还是老规矩,私事不用公车,用了就要交钱。

22年来,他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林子每年成长,又是一笔可观的绿色存款,至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无法估量。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移交仪式上,县里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最终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了20万元特别贡献奖,他却将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而杨善洲老书记却倒下了。杨善洲病了。他得了肺癌。尽管家人瞒着他,他心里明白,这一回,是过不去了。

其实,对于死亡,他并不在乎。重要的不是死,重要的是如何生。他欣慰,这一辈子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即使在人生最后的年月,他依然没有愧对自己的心。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杨善洲老书记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这是大亮山最悲伤的秋天,层林如挽,长风当泣……

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涌出家门,为他们的老书记送行……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

善洲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事迹公开以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热潮。

2011年3月4日15时,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组部举行,李源潮同志发表了讲话。

李源潮同志高度评价杨善洲同志是用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并要求中组部机关的干部要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他说道:“为什么我们说杨善洲同志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词的共产党人;第二,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党中央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给家里修补房子的钱都拿不出来;第三,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别人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就让乡民政所送去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典范;第四,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劳动人民的朴

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常年住在十多平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意志坚强、不畏艰难、矢志创业的时代楷模。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献给了对人民群众的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杨善洲老书记是一个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他贫穷,他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他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他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杨善洲老书记60年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他用为民服务的思想、行动和成效,诠释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永恒主题。他以他的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都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