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条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篇1: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十二周     星期四   第二节    --.05-0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第78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应用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课堂作业

教材78页第2题。

教学后记:学生掌握得不够好.

篇2: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分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 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通过试一试,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 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反思重建

篇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试一试”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5            0.48×1          1.6×4

0.4×3            1.2×3            1.4×5

0.7×6            0.16×6          1.5×2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6×3=18 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6×10)×(3×10) 因数6和3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10×10)倍。

(6×100)×(3×10)    因数6扩大100倍,因数3扩大10倍积就扩大( )倍。

(6×10)×(3×1000)  因数6扩大10倍,因数3扩大1000倍,积就扩大( )倍。

3、出示算式:3.6×28

计算,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4、出示算式:“3.6×2.8”指导观察: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 ”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估算方法一:把3.6和2.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准确得数比估计的数小,所以积小于12。

方法二:把3.6和2.8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2.8看大,所以积在9左右。

确定范围: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小于12或是9左右,那么准确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点拨转化方向

根据我们以往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猜测一下: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点上小数点。)

3、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小组相互交流。而后,选择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3.6                   3.6

×2.8                 ×2.8

2 8 8                 2 8 8

7 2                   7 2

10 0.8               1 0.0 8

( A)                  (B)

方法A: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结果是100.8。

方法B:我也是把3.6×2.8看成36×28来计算,结果是1008。因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中肯定也有两位小数,积是10.08。

突现矛盾:两种算法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哪种算法可能是正确的?(学生可以从刚才估计的结果来判断)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看来关键问题是积的小数位数。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我们继续研究。

4、激活旧知,引导推理

尝试解释:计算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引导推理:出示分析推理图,你能看懂虚线框里的意思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第一个箭头“×10”是把3.6看成36 是乘10;第二个箭头“×10”是把2.8看成28 是乘10;把两个因数都乘10,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最后一个箭头“÷ 100”表示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把得到的整数积除以100。

现在你们知道算法A错在哪里了吗?(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就乘了100,算法A只把得到的积除以了10。)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证明了3.6×2.8=10.08,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小于12或是9左右。

(二) 独立推理,实现转化

1、提出问题:根据例题学习的方法,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2.8×1.15 ,再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结合分析图完成。

1.1 5

× 2.8

9 2 0

2 3 0

3.2 2 0

2、交流推理过程:你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

引导学生表达(结合分析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3.220可以化简吗?根据是什么?

(三) 专项对比,概括方法

1、专项对比:两次探究之后,我们来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那么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8.7              72.9           16.5

×0.9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3、概括方法:通过探索,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那么,你觉得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跟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吻合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根据148×23=3404,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2.3=    1.48×2.3=    0.148×23=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2、解决问题

(1)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商品名称 色 拉 油 饼 干 大 米

单价 38.7元/瓶 15.6元/千克 5.8元/千克

数量 2瓶 1.5千克 18.4千克

总价

(2)这是小明的爸爸去某地出差乘出租车的一张发票,显示以下信息:单价1.6元,里程5.5千米,起步价8元/3千米。学生讨论算法,尝试计算。

3、拓展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成立。

(    )×(    )=0.48

四、全课总结

学生畅谈学习的感想,并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练习设计:

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3.46×1.2           1.8×4.2               10.2×2.5

2、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56千米。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3、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时。)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3.6

×2.8

2 8 8

7 2

10 0 8

篇4:第三课时:练习五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七周     星期二   第二节    --.04--1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练习五。

教学目的: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练习五1

(1) 出示第1题,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一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2) 展开,说一说在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2、练习五2。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两次对折?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参与教科书说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练习五3。

(1)出示第3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

(2)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数。

(3)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

4、练习五4。

(1)要求学生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搭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搭的?(2)用8根小棒能搭出什么图形?试一试,让学生先搭,然后相互交流。

5、练习五5。

请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想一想怎样才能剪 出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

6、练习五6。

(1)出示第6题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转化平行四边形。

(2)学生动手按照书中的两幅图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7、练习五7。

(1)用书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出书上的三种图形。

(2)试一试,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拼图,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篇5: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十周     星期三  第一节    2003--.04-23

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    )×(    )=(     )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2+2+2+2+2+2     (     )×(     )=(     )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     )个(      )相加

(     )×(      )=(       )或(     ) (     )=(    )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

(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 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练习八2

(1)出示第一小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 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练习八3

(1) 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 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一、作业布置:机动

教学后记:时间分配得好.学生也掌握得好.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73---83页教案

篇6:分数乘整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整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通过有效练习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创设情境

二、

组织探究

分乘整数的算理数

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16 + 26 + 36 =

29 +29  + 29

教学例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

的结语。(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能约分时,先约分再计算)

通过复习连加巩固乘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及意义

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沟通分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为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乘法算式与连加法算式的联系理解分数乖整数的算理和归纳出分数乖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

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

www.xkb1.com

练习八第3-5题

通过练习明确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进一步巩固

分数乖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反思重建

篇7:《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这部分复习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并运用这些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的第1--3题先分别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4题是用口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5题,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第6、7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口算和笔算解决问题。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最后,安排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想成的书的规律,并初步运用这一规律一些计算。本节课完成第1--4题。主要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积极思考。计算前,要细心观察题目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先思考后计算,以避免计算的盲目性,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

2、在复习中,沟通口算、笔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方法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价值,初步养成用不同计算方式解决同一个计算问题,或者选择何时的计算方式解决相应问题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计算习惯。

教学目标:

1、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在计算中倡导多种方式计算,在计算中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应用一是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单元学习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口算、笔算、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口算、笔算、估算。大家比一比,在复习中,谁的收获大?

二、基础复习:

1、复习: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39页的第1--3题。(限时8分钟)

(2)集体矫正,同桌互批

校对口算时,学生说说42×20  20×50的口算方法

校对笔算时,指名板演:12×24和64×30的计算,结合板演说说笔算的方法。

校对估算时,让学生说说38×11的不同估算方法,并比较各种估算结果的联系。

(3)针对错误,同桌一起检查错题,找到错误的原因,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在口算、笔算、估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总结:计算时要做到:专心、细心、不偷懒,养成验算的习惯。

4、评比本节课计算小能手。

三、综合运用

1、基本运用: www.xkb1.com

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20 30

萝卜 30 24

西红柿 25 16

学生填写结果,交流。让算的快的同学说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2、算法多样化练习:

(1)

18元                 32元                 38元

3、小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四、拓展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1、整理知识结构:

提问: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还记得我们先学习怎样的乘法?后来呢?

板书:一位数乘一位数 → 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试一试:125×36                 3、作业:完成复习第3题的计算、第4题

“乘法复习课”作业纸

班级              姓名

一、口算

14×10=       20×21=      13×30=      10×40=

11×70=       40×12=      10×65=      80×30=

32×20=       30×23=      42×20=      20×50=

二、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2×24=            52×37=            64×30=

三、估算下面各题的积。Xkb1.com

31×23大约是(        )      59×64大约是(       )

41×19大约是(        )      40×32大约是(       )

27×22大约是(        )      38×11大约是(       )

四、解决生活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 筐数 总千克数

青菜 20 30

萝卜 30 24

西红柿 25 20

2.

18元            32元              38元

五、试一试。你能算出125×36的积是多少吗?

六、作业。新 课 标第 一网

1.计算并验算。

23×43=           40×32=           38×11=

2.

篇8:第二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周     星期三       第一节    --.02--.1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得例题,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出示实物糖球,左手三串,右手两串)。

2、教师举起左手的糖球,提问:老师左手拿着多少个糖球,你是怎么知道的?右手呢?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0-20=1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3-2=1,所以30-20=10;也可能说3个十减2个十是1个,就是1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后记: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篇9:第三课时:练习六(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八周     星期二  第二节    2003--.04-08

教学内容

练习六6~9。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38+6=               83+7=                 6+35=

54+3=               30+26=                73+9=

9+27=               74+8=                 34+30=

集体计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 比一比,算一算。

5+32=               3+42=                  35+3=

5+39=               9+42=                  35+8=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比一比上、下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5+32和5+39为什么一题得三十几,另一题得四十几?

3.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六(2)]

二、练习。

1. 练习六6。

1)先估算,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独立计算并检查估计的是不是合理。

2.练习六 7。

比一比谁先到河对岸,同桌同学互相学习,鼓励学生算对,帮助小蚂蚁过河,培养责任感。

3.练习六 8。

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交流,统计全对人数,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并指导学生分析错题,指导学生改正错题.

4.练习六 9。

1)出示第9题图,弄清题意,提问:小牛、小白兔、小狗队分别得了第几名?

从图中看,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可以得多少分?

2)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

3)学生计算三个队的得分,再比较,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算得分的?谁最多?你是怎么想的?

4)指导学生集体作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练习六(2)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找出得数大于50的算式并在后面的方框中打“√”

30+22□            46+5□                37+6□

2+30□             46+3□                37+60□

二、在○内填上> 、<或=。

54+8○63                     54+9○9+54

98+2○100                    63+6○65+6

75+9○80                     25+9○30+4

三、1.河里有38只鸭子,9只鹅,鹅和鸭一共多少只?

2.池塘里有一群青蛙,先游走8只,又游走27只,两次一共游走多少只?

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篇10:第三课时认识几十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周     星期四       第二节    --.02--.2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得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输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博士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请小朋友们5个5的从5数到100呢?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五、总结评价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教学后记: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

篇1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例题,第27--2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积极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伙伴,看!(出示课件(例题图画)

2、教师提问:看到这幅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说,再结合例题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小结:一串糖球有10个,三串糖球就是3个十,是30,两串糖球是2个十,是20。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题。

提问:看着这些糖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一共有多少个糖球?左手比右手多多少个?右手比左手少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糖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30+20=?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谈话:你想怎样算?

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想一想,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算式的得数。

(学生可能会说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也可能会说因为3+2=5,所以30+20=50。)

谈话: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板书课题)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的好朋友也来了,看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课件显示以下情境(图画加声音)

小萝卜:我是十个十个地数,30,在数两个十,是40,50。

小蘑菇: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

小辣椒:因为3+2=5,所以30+20=50。

小结:我们的好朋友算得和大家都一样,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就用哪种方法算。

2、教学“试一试”。

提问:刚才,我们提的那个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你会列式计算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0-20=30。

提问: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说因为5-2=3,所以50-20=30;也可能说5个十减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小结: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做题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以及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2、加油站

欢迎来到智慧城堡,只要回答对以下的问题,你就能坐上通往智慧城堡的热气球。(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一组、第二组题让学生按组计算。

出示第三组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写出相应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进行计算。全班交流自己的出题情况。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5页,看第4题,小鸭子20+20找到了它的妈妈40,其他小鸭子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吗?在书上画线连一连,连好后同桌同学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请看第5题,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仔细看图,你知道火车怎么开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方框里填数后,一人报得数,全班学生一起订正。

5、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与小伙伴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五、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  +  4  = (   )     5  -  1  =  (   )    9  -  3  =  (   )

30  +  40 =(   )       50  -  10  = (   )   90  -  30  = (   )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题以学生喜欢小动物出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学中,通过操作总结出算法,并以游戏的形式做课堂练习,激发学生了的学习兴趣,主动答题积极性高。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遗漏,如:提问时,学生说答案和电脑出示有一些误差;还有课堂上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没有。而且,在巡视指导和提问题的时候照顾不到全班的同学。

篇12:第三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⑵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⑴出示例2,理解题意。

⑵列出算式,交流列式的理由。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生1:1-1/4-1/3      生2:1-(1/4+1/3)

交流总结:列式的思考方法和整数、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

注意:一个花园用单位“1”表示,它相当于总数。

⑶理解运算顺序。

同桌说说算式“1-1/4-1/3”和“1-(1/4+1/3)”的运算顺序。

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分数加、减法,如果没有括号,从左往右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⑷独立完成上面的计算,同桌交流答案。

⑸验证答案。

检查法:将算式检查一遍。

验算法: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一种方法(算式)是另一种方法(算式)的验算。

二、巩固练习,初步形成计算能力。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4、5、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四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算。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简便算法。

一、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篇13:一个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一个数乘分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实际、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

复习分数乖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应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联系现实的数量关系体会这些算式的具体含义,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发展了乘法的意义。巩固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 并延伸至后续解决其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中去

三、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3、做

4、练习八第6-9题。

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

通过列式计算,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的倍数一样,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反思重建

篇14: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及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例1挂图

师:图上画的十什么 ?谁来说说 。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生答师板书:34+16

师:很好。那34+16=多少?你可以怎样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1)摆小棒。

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和16合起来是多少?

师:最下面的这一捆是哪里来的?

师:通过摆小棒,34+16等于多少?

(2)算珠。

师:先怎么拨?再怎么拨?

师:观察一下个位上的算珠,你有什么发现吗?(个位上有十颗珠子)

师:个位上满了十颗珠子怎么办呢?(在十位上拨一颗珠子)

师:通过拨算珠,34+16等于多少?

(3)列竖式。

师:如果是列竖式,怎样列?

生说,师板书。

3  4

+   1   6

师边板书,边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

课件出示竖式。

师:我们知道了在列竖式的时候数位要对齐,4和6是哪一位?(课件出示“个”)。3和1是哪一位?(课件出示“十”)

师:竖式列好了,怎么算呢?自己试一试,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生答。

师:你觉得从哪一位开始算比较好呢?为什么?

师:个位上的4加6得10,怎么办呢?让我们听听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茄子老师的话。

师:谁来说说茄子老师是怎么说的。

生说师板书,把竖式补书完整。

师强调: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1要写的小一些,在个位上写0,十位上在算的时候不能把个位进来的1漏了。

同桌互相说说怎么算。

二、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试一试。

6 5

+  2  8

□ □

师:这题你能试一试吗?请你先在草稿本上试一试。再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算一算。

学生上台演示,集体评价。

师总结:遇到了进位,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8=13,向十位进1,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6+2+1=9,65+28=93。

2、课件(豌豆: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

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说看?

师总结:(1)要注意数位对齐,

(2)做好进位符号,个位上的数要写正确。

(3)计算要仔细。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2)  (3)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进位加。(板书课题:进位加)

板书设计:

进位加

3  4                               6  5

+     11  6                           +  21  8

5  0                               9  3

(编制者  王亚芬)

教学后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