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路旁的橡树反思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路旁的橡树反思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路旁的橡树反思总结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
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篇2:路旁的橡树反思总结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篇3:路旁的橡树反思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篇4:路旁的橡树反思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篇5: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案点评: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示例二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
卫生纸纸芯应当省去
我们平时使用的筒装卫生纸,里面都衬有一个硬纸板芯,用完外面的卫生纸,纸内的那个纸芯子也就变成了垃圾。
去掉那个纸芯,一点也不影响卫生纸的质量,也不影响使用。别笑看了这小小的一个圆纸芯,它可是拿木材等资源换来的!以城市每户家庭月消耗15筒算,那么,全国1亿户家庭月消耗卫生纸就达15亿筒之巨,而一年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80亿筒这一天文数字。再加上宾馆、单位所用,这卫生纸的消耗量是多么是多么惊人。那么,用于这二三百亿筒卫生纸的.硬纸板芯又需多少木材?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可遗憾的是,为此而倒下的几百万、上千万立方米的树木,仅仅只是做一点“内衬”而已,根本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这岂只是可惜,而是对有限的森林资源的糟蹋!
今天,环境恶化已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关头,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大处着眼和从小处入手来节约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来坚决杜绝各方面的浪费。联想到卫生纸,自然应该省去这个纸芯。当然,在生产、消费领域,由于过度包装,由于画蛇添足,可以省去的地方还有许多。我想,节省资源,简洁包装,减少浪费,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对此,除了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把自己的生产(包括包装)纳入环保的轨道之外,还期待政策法规的完善,从法律上来遏制过度的包装和浪费。
看了《卫生纸芯应当省去》一文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找一找我们学习、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写出你所了解的情况(可用数字法、举例说明等方法),想一想有没有解决现状的办法。
也可以采用写建议书的形式给相关的部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几条建议。
下面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刘寅同学写的建议书,供大家参考。
建议书
康居小区管理处的叔叔阿姨们:
咱们小区刚建立了不到两年,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想给您们提几条建议:
一、春天到了,别的小区里草绿了,花开了,可咱们小区却光秃秃的,一片荒芜的景象。所以,我认为咱们应该腾出一片空地,种上草籽,撒上花种,移植树木,既让我们小区的空气清鲜,又使环境优美。另外,应该派专职人员定期修剪,浇水。
二、平时,我们这些学生想下楼玩球、做游戏,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打篮球,没有篮筐;打乒乓球,没有台子;打网球、羽毛球,又没有网子。看到其它小区的学生尽情地玩耍,我们既羡慕又妒忌。所以,我想请小区为我们开辟一块游戏的场所,设置一些体育器材和设备。
希望各位叔叔阿姨能够采纳我的建议。
路旁的橡树*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教案点评: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示例二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
卫生纸纸芯应当省去
我们平时使用的筒装卫生纸,里面都衬有一个硬纸板芯,用完外面的卫生纸,纸内的那个纸芯子也就变成了垃圾。
去掉那个纸芯,一点也不影响卫生纸的质量,也不影响使用。别笑看了这小小的一个圆纸芯,它可是拿木材等资源换来的!以城市每户家庭月消耗15筒算,那么,全国1亿户家庭月消耗卫生纸就达15亿筒之巨,而一年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80亿筒这一天文数字。再加上宾馆、单位所用,这卫生纸的'消耗量是多么是多么惊人。那么,用于这二三百亿筒卫生纸的硬纸板芯又需多少木材?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可遗憾的是,为此而倒下的几百万、上千万立方米的树木,仅仅只是做一点“内衬”而已,根本起不到丝毫的作用。这岂只是可惜,而是对有限的森林资源的糟蹋!
今天,环境恶化已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危险关头,环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大处着眼和从小处入手来节约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来坚决杜绝各方面的浪费。联想到卫生纸,自然应该省去这个纸芯。当然,在生产、消费领域,由于过度包装,由于画蛇添足,可以省去的地方还有许多。我想,节省资源,简洁包装,减少浪费,应该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对此,除了企业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把自己的生产(包括包装)纳入环保的轨道之外,还期待政策法规的完善,从法律上来遏制过度的包装和浪费。
看了《卫生纸芯应当省去》一文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找一找我们学习、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写出你所了解的情况(可用数字法、举例说明等方法),想一想有没有解决现状的办法。
也可以采用写建议书的形式给相关的部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几条建议。
下面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刘寅同学写的建议书,供大家参考。
---------------------------
建议书
康居小区管理处的叔叔阿姨们:
咱们小区刚建立了不到两年,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想给您们提几条建议:
一、春天到了,别的小区里草绿了,花开了,可咱们小区却光秃秃的,一片荒芜的景象。所以,我认为咱们应该腾出一片空地,种上草籽,撒上花种,移植树木,既让
篇7:《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一、多种方式落实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经说过:儿童大脑的自然属性要求,对他的智力培养须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使得思维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如果脱离大自然,从一开始学习起就只感知词语,脑细胞很快就会疲惫,以致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给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们无法把每一堂课都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借助媒体等有效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理解与记忆。新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欣赏了笔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词语,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当读到平坦、挺拔等词语时,头脑中会显现出相关的画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很有帮助的,相信这种联想,也会延伸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中,看到类似的画面,会很自然地把这里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另外,课文中有一个很生僻的词:锲子。我查了相关的词典,发现里面的解释是越解释越模糊,其实这是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木钉子。于是,我到学校的建筑工地找了一个锲子,当学到这个词时,给学生展示了实物,让学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语言反映的就是我们整个生活。
二、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对于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完文章,都会被文中建筑工人这种自发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所打动,但我们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最困难的是怎样把理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我觉得课文中最后一句中对于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反复地出现这一段话,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
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纵观这一册实验教材,审视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凸现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记得前几天参加小学语文的培训时,虞哲中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课堂要呼唤工具性的回归。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归到以前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是要努力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在课堂里大谈特谈环保,可是学生走出课堂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发现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桥时花大量的资金移香樟树的事例,二是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课堂里纸上谈兵的苍白。
只要是真实的课堂,就会有遗憾。虽然自己也努力过,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列举几点:
1、可能是理解课文时每一个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所以在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2、一开始我出示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写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那时,我们都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里的人们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还没有环保意识的觉醒,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后面的阅读理解中却忘了这一环节。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很困惑。
篇8:《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质疑,许多学生对“高尚”一词是不太理解的,然后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高尚并不是非要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样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另外,在读建筑工人和工程师说的话时,让学生补充词语,想象他们是怎样说的,学生读法不一,把课文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自己的解读中明朗化了。还有我还让学生补充工程师地说,工人们()地说,有的孩子第一个填左右为难,矛盾,平静,第二个填焦急,激动,愤怒,各自说了不同的理由,可见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道的理解,教师在这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 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篇9:《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设想上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在阅读感悟中提示一种写法 “以小见大”。 比如,文中通过“绕树筑路”这样一件小事,赞扬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这种写法属于以小见大的写法。本人在引导学生随文习作中贯穿了这一写法的运用。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这里我扔掉课本,把学生引出室外,在我们校园里有一棵插柏杨,1938年是一位姓卢的老师栽的,至今几十年了,听说几次校园建设都保留了这棵老树,第一这棵老树在校园里是另一道风景线,另外也是对逝去的卢老的怀念。每当老师们来到树下,总会谈起当年的好多事。学生下课了,树下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棵柏杨要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合手那么粗,伸出四层教学楼顶好几米,抬头望不见顶端,像伸进了云层。树的`表皮已有几公分的裂缝,裂缝里填满了青苔,杂草,当然也因为树,常让孩子们追几片落叶,怕扣班级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平常所见人物动作,去表现人物品质。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小的细节,一个小的片断,来反映一个大的中心。这就是以小见大,在这种写法上要注意两点,这也是本人在本课中与写作衔接的重点。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如,写同学爱护班级,“这粉笔是老师给我们讲课写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师用什么给我们讲课呢?”第二,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如学生写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写“老师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视眼镜,然后把教室从四周到中间直到每位同学都扫了一遍,轻轻地放放下教本……”在这个环节。学生实践练习,并要落实。从学生的习作看上去,还是很成功的,题材也较丰富“插柏杨”“老师笑了”“老师给我们认错了”“爱笑的同桌”等。学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已习作中心。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训练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高尚,最后通过习作落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篇10: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在进行《路旁的橡树》一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筑路工人们改变筑路计划,让一条本应是“箭一样笔直”的公路绕成了“马蹄形”究竟值不值得?我的本意原是让通过孩子们讨论进一步感悟文章内容。可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插曲。刚开始孩子们的态度还比较统一、明显。可是一些“题外话”出现了:这条公路原本应该是“箭一样笔直”,现在却弯成了马蹄形,这样没有以前设计的那样漂亮了;这样又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增加了筑路成本;人们在通过这里的时候不小心的话还会发生安全事故;既然要保留这棵橡树为什么在设计、规划的时候不稍稍调整一下?……他们反应越来越强烈,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没有实现。我不得不强行引导转变孩子们思路,并要求他们联系上文“……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来思考,可弯一下子绕大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想法,时间又不够了。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也不无道理。
本来是想让他们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课文重点,体会筑路工人热爱橡树、热爱大自然的“一颗高尚的心”,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结果却偏离了正常轨道。怎样在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接轨,是一个让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尤其体现的十分明显。一些道理,该怎么做,学生都明白,而且很会说,但在具体做的时候却又不是那么回事了。
篇11: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为了保护一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在本课的学习中,主要指导学生在自主读文中感悟环保主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让同学们与《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作对比,让同学们自己感受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高尚品质,在他们朴实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他们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从教学效果看,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工人和工程师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本课,我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上,我让孩子们找出主要人物,事件与结果,在交流讨论中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在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句组合归纳,尽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本文的矛盾对比中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此外,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是未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读理解,对于这一点我还学要更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做会更好。
篇12: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设想上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在阅读感悟中提示一种写法 “以小见大”。
比如,文中通过“绕树筑路”这样一件小事,赞扬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品质,这种写法属于以小见大的写法。本人在引导学生随文习作中贯穿了这一写法的运用。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这里我扔掉课本,把学生引出室外,在我们校园里有一棵插柏杨,1938年是一位姓卢的老师栽的,至今几十年了,听说几次校园建设都保留了这棵老树,第一这棵老树在校园里是另一道风景线,另外也是对逝去的卢老的怀念。每当老师们来到树下,总会谈起当年的好多事。学生下课了,树下就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棵柏杨要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合手那么粗,伸出四层教学楼顶好几米,抬头望不见顶端,像伸进了云层。树的表皮已有几公分的裂缝,裂缝里填满了青苔,杂草,当然也因为树,常让孩子们追几片落叶,怕扣班级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平常所见人物动作,去表现人物品质。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小的细节,一个小的片断,来反映一个大的中心。这就是以小见大,在这种写法上要注意两点,这也是本人在本课中与写作衔接的重点。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如,写同学爱护班级,“这粉笔是老师给我们讲课写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师用什么给我们讲课呢?”第二,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如学生写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写“老师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视眼镜,然后把教室从四周到中间直到每位同学都扫了一遍,轻轻地放放下教本……”在这个环节。学生实践练习,并要落实。从学生的习作看上去,还是很成功的,题材也较丰富“插柏杨”“老师笑了”“老师给我们认错了”“爱笑的同桌”等。学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已习作中心。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训练学生的质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在质疑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鼓励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高尚,最后通过习作落实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13: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我所选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来展开教学。围绕课文的阅读提示来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和对环境的保护。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学生通过读课文导语找出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从感受橡树的美丽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橡树应该把奖章颁给谁”为突破口,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来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这颗高尚的心;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倾诉来结束本堂课。
在备课时感觉自己的这个设计还是很不错的,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的却不是很好,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反思原因如下:
一、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朗读关键句子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可是学生连最基本的正确、流利都做不到,谈何感情朗读?学生课前的预习不到位,学生没有把这项口头作业放在心上,当然就不去做了。因此,教学初读这一关一定要做扎实了,否则影响深入研读的质量。
二、“奖章应该颁给谁?”这个问题设计的不恰当。在保护这棵橡树中,工程师和工人都是功不可没的,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为自己的看法找理由时,由于对文本理解还不透彻,对此还有很有困难的,在这浪费了很多时间。
三、指导朗读不到位,在教设教学时,我是抓住“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去指导学生的朗读的,但做的还不到位,学生在朗读方面仍很欠缺,我想此时老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能范读一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比较好的。
反思这节课上的真的很失败,再接再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