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hiru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篇2: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议论性散文的第三课,说理性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弱,但从材料的剪裁和理论的方法上来说则有更多可取之处。教授这篇文章,可以从基本史实和一些典型语言入手。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了解了一般的论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技巧,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另外,历史知识方面也学习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为讨论贾谊在文中“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与课外资料,学生能了解本文相关的基本史实。
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本文是如何立论和论述观点的,并能对贾谊关于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论述进行评价。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立论、讨论问题的方法。
客观评价本文观点。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 讨论回答 设疑激趣 正音 崤xiáo函之固 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之地 合从zòng缔交 逡巡qūnxún 亡矢shǐ遗镞zú 流血xuè漂橹lǔ 鞭笞chī 俯首系xì颈jǐng 以愚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涉瓮wèng牖yǒu绳枢shū 氓méng隶之人 赢yíng粮而景yǐng从 锄耰yōu棘jí矜qín 非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ā也 度duó长絜xié大 百有yòu余年 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标记,之后全班集体正音。 夯实阅读基础 文章架构 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二遍。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根据标志性词语,划分文章结构。
兴:秦孝公时期-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期-秦始皇时期
亡:秦二世时期 自读课文、齐读课文。 流畅理解文意 串讲字词意思 串讲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聆听,在书上做标记。 逐字理清文意 第二课时 回顾前文 自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 温故知新 分析第一段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有什么特点?这样写从全文来看有什么意图?
篇3:《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②“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
一、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制
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
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出处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出 处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⑤遗
例 句出 处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3.提问: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板书设计 ]
(1) 兴 固基业
叙史实
(2) 强 充国库
过
(3) 盛 统天下
秦
(4) 亡 义军起
篇4:过秦论的语文教案
过秦论的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赋”的特点;
2、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
3、文言词语的活用,语文教案-过秦论。
重点难点:
文中“议论”所包含的意思,四个“后人”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课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题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二、赋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三、阅读课文,反复朗读。
学生自读,教师范读。
四、结合“自读提示”和“注释”,分段阅读课文,教师指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过秦论》。
开首十二个字用两组偶句,极省简地待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文中“毕”“一”“兀”“出”都是动词。
接着,由外至内,由物及人,用骈散间杂的句式来写。
第二自然段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的基础上,极写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收藏”和“经营”是动作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压缩复句,其中“鼎”“玉”“金”“珠”为名作状,“铛”“石”“块”“砾”为名作动。
五、作业
熟读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学生自学3-4段,教师点拨。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第3段开始转入“体物写志”,作者用推理分析的方法承论,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
文章的最后一段,充分表达了作者写此赋的用意――“寄托讽喻”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统治者的覆辙。文中除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外,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朝统治者。
小结:文章两大部分铺事写志,层次极其分明,铺事是写志的基础,而写志才是铺事的目的,结构严谨。因此,文章铺陈虽含夸张,却不显浮靡;议论虽纯属言理,却不显拘谨。
本文关于历代王朝崩溃皆始于自身*败堕落的观点,以及节用爱民的主张,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五)
1、未龙何云:(天上)没有云彩,怎(会有)蛟龙(腾空)?
2、不霁何虹: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彩虹(凌空)?
3、鼎铛玉石: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
4、金块珠砾: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儿。
篇5: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
高三语文《过秦论》最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分析;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五)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一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二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三层,其余是第四层。
(2)分二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一层,其余是第二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公、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详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三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三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分析:还可以有一种理解,三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一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三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七)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并吞八荒”之举。
(八)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九)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分析:(1)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2)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3)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二)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 )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铦(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絜(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粗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士(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粗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______。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______。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______;“身死”后面省略了______词______;“为天下笑者,何也?”是______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 练习答案:
(1)①z^ong y0ng c$ng ch6ng sh8ng
②n@ng n@ng n0ng yu8 l8
③zh2i do sh4o zh4o ti2n xi1n
④q&n q0n j9n du$ du$ d)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 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 ②夸张 ③夸张 ④比喻 ⑤借代
(5)①秦孝公 ②之 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三)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2.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3.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做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4.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③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5.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蓄势。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6.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5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这种对史实进行对比、评论,从中引出教益,以匡时政之弊的写法,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极具有说服力,值得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爵位的高下、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几个方面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赂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反复对比的论证手法。
强大统一的秦帝国从它强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尘埃,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极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秦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结论。对比在四个方面展开: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得到极尽显现。其结构的宏伟,气势的磅礴,使结论的推出分外有力。
仅以课文第五层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从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换句话说,就是陈涉<九国<秦朝,却最终推翻了秦朝。这样对比,激起读者急切地追寻原因,也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
(3)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的缘由,一评六国破灭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显志。(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译文。
秦孝公占据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它)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海内的意愿,并吞远地的雄心。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与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国不费力而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原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攻占巴、蜀,向东割来肥沃的土地,向北收来要害的郡邑。诸侯都很恐惧,聚会结盟而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再吝惜珍奇的祭器和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合纵的盟约,结为盟国,合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都英明有智而又忠诚信义,宽容仁厚而且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重视士人,约为合纵之盟而离散连横之策,兼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兵力。于是,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珍、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与各国国君〕沟通意见;有吴起、孙腹、带陀、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甲土)的军队,开往函谷关而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想引入敌军,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进关。秦人没有丢掉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经困厄不堪了。于是合纵的盟约解散了,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而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充足的力量从他们这一弱点入手制服他们,追逐散逃的败兵,倒下上百万的尸体,流成河的血水甚至能漂浮起盾牌来;乘袭这样的便利形势,(秦人)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了山河的区域。强大的国家自愿称臣归服,弱小的国家甘心成为属国。发展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国家的时间短,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可写)。
到秦始皇的时候,他振兴六代君王遗留的事业,挥起长长的鞭子来驱赶着各国人民,吞并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登上了最尊上的宝座而制限了天下,用暴力鞭笞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于是,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表示归顺,任凭小官支配。(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而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再敢南下来牧马,士人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世之道,焚毁了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毁了刀和箭头,用它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利用华山为城墙,黄河为护城河,在亿丈的高山之上,下视不可测度的深渊,以此来取得稳固。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有关中的稳固地势,无数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呀。
始皇去世,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各地。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徙戍边的征夫;(他的)才能不如中等人,又没有仲尼、墨翟那样的贤德,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戍卒的队伍,露面于阡陌纵横的田间,(他)率领疲弊的士卒,统率数百名的部队,一转变就进攻秦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却如同阴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背着粮食,如同影子那样跟随着他。此后,山以东的豪杰于是纷纷起事而灭亡了秦国。
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社会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他的)农具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他的那些)適戍的部卒,并不能与九国的军队相抗衡;(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又不及九国的士人。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假使以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极势与力量,简直是差得太多了。然而,秦却以其区区之地,达到万乘兵车的国势,重新排列八州的位次而使同列诸侯归服,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天下为私产,以殽函作宫殿;一个平民起事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本人又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篇6: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实力>秦国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陈涉的实力,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写作手法的选用,如夸张、渲染、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骈、散句的运用,结构安排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篇7: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2. 背诵课文3.4.5段。
能力目标
1.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 品评鉴赏本文艺工作者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沉浸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章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 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的具体赏析该文的写作的独到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新途径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用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文题:过秦论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言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常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鹏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秦末农民起义的动态画面,教师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年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
七、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
八、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九、布置作业
1. 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 完成课文思考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 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 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
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小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域也。”
朗读指出:“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2.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出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学生明确:⑴“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⑵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肴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⑶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的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为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教师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护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应选概括叙述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亡”指秦的的灭亡,第4段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结果等五个方面铺叙陈涉起义,概述的句子应为最后一句。
朗读指导:第1段以中速读,第2段在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中,语势上扬且由强到弱,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第3段第一层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第二层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第4段“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到“之富”)后扬(“蹑足”到段末),读出对比的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教师示范朗读3.4段,学生循声低声和。
学生反复朗读3.4.5段,尝试背诵。
3.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德;(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②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置鉴赏点,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鉴赏课文
课堂问答设计如下:
1、衰的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学生分析、讨论。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析,要点突出贡献。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可谓一箭双雕。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吞并”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
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
3.提问:上面所谈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明确: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
教师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以上这三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多媒体逐条显示):
⑴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用类型 释 义
1.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一样 像席子一样等
2.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等
3.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等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含有动作趋势 在国内、向南
5.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表动作 招致
6.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含有动作趋势 用破瓮作、作草绳系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即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5、6、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于动词。
⑵动词的活用
例 句 活用类型 释 义
1.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2.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3.约纵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4.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5.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第1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2、3、6句;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4、5句。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⑶形容词的活用
例 句 活用类型 释 义
1.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2.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3.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1、2、3句。
2.请分别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
多媒体显示:⑴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⑶陈利兵而谁何。
⑷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之”“而”“也”
多媒体逐题显示:
⑴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⑥聚之咸阳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收天下之兵。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⑵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⑶下面句中哪一句的“也”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⑴C(①③④⑤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②⑥ “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⑦⑧为指示代词,“这一类的”)
⑵AC(A、C两项中“而”都是连词,表转折;B、E两项中“而”表修饰;D项中“而”表结果的连词)
⑶C(C项中“也”为表疑问的语气词,译为“呢”;A、B、D三项中的“也”表陈述)
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归纳一词多义
学生逐一回答。
明确:
四、课堂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华无人能比。学习这篇文章,在感受其爱国之情的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美的熏陶,在结构美、语言美、手法美的鉴赏中,我们会获得不少的教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篇8:《过秦论》教案(多媒体教学)
《过秦论》教案(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重点) 2、体会论证方法。(难点) 3、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步骤 一、简介。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33岁抑郁而死。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 “论”,包括政论、史论等。《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诫汉”。文章论述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在哪里?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打天下成功。“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守天下失败。 三、逐段阅读,疏通词句,讨论内容,分析方法。 秦孝公――崛起(地理/雄心/政策/成绩))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秦:进一步扩张――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抗衡九国 ――开关延敌、制其弊、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逡巡不敢进/惨败,请服,请朝) 秦始皇――极盛 灭亡(秦始皇/陈涉) 议论:秦灭亡原因(秦朝/陈涉;秦国VS 秦朝) 四、总结。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守天下要施行仁义。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经历了断断续续数百年战乱,西汉初期,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2.艺术特点。 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这样,气势更加充沛,更有说服力。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来论证观点。?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1、秦自身历史的对比;2、秦与九国的对比;3、秦与陈涉的对比;4、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更宏伟,气势更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五、词句巩固。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六、作业:背诵后三段。篇9:必修三语文《过秦论》教案
必修三语文《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整理归纳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强盛的,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势何宏哉”。秦朝统一天下时,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然而,它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时天怒人怨。为什么统一天下时秦王朝势不可挡,而治理天下时却天怒人怨呢?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想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诲,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借鉴。《过秦论》就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阐释。
【作者介绍】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二十多岁就被汉武帝召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由于他直言敢谏,在朝廷上极力主张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于是遭到众多权贵的攻击和排挤,终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年轻,喜欢纵马奔驰,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贾谊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的独到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解题】
汉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贾谊因此写了这篇政论文来为他提供政治上的鉴戒。“过”:动词,指出过失,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总结评论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婴三代治秦的过失,既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选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或许有出入的地方。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秦的过错究竟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哪一句?
明确: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2、作者说“攻守之势异也“,那么秦攻和秦守时形势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秦如何攻而一步步强大,如何守而一步步败落的发展过程,为文章归纳各段落大意。
崛起:地利、人和、内政、外交
发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反衬
诸侯:统帅之坚、阵容之整齐、文臣武将之多、军队数量之众—请服、请朝(对比)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过秦论
极盛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灭亡陈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陈涉:平民锄耰棘矜谪戍之众深谋远虑成败
地位装备军队素质能力异变仁义不施,
析因九国:君王钩戟长铩九国之师向时之士(对比)攻守之势
前期秦:致万乘之势、百又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功业相异也
后期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反(对比)
【本文特点】
1、用叙事来说理(提示:题目为“过秦论”,即指出秦的过失,按常规的逻辑推理,似乎该一点点的罗列出秦的过错。因此从题目来看,它是一篇论说道理的说理文。但从文本内容来看,是不是全部都在说理呢)用叙事来说理,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用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几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
【“请君入瓮”的故事】
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假意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火,对周兴说:“奉令审问老兄,请老兄入瓮!”周兴吓得连忙磕头认罪。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膏腴(yú)逡(jùn)巡藩(fān)篱蹑(shè)足
B。迁徙(xǐ)崤(yáo)函鞭笞(tāi)锋镝(zhé)
C。瓮牖(yǒu)黔(qián)首氓(méng)隶劲弩(nǔ)
D。万乘(shèng)铦(guā)利钩戟(jǐ)阡(xiān)陌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一词多义
(1)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二、译句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教学反思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非常有气势的政论文。从此文来看,贾谊是颇富才情的,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政论
家和辞赋家,作为一个伟大政论家,他二十岁时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贾谊的一生或许是个悲剧,贾谊的悲剧不在于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种足以作为帝王之师的才。为帝王师,为皇帝出谋划策,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贾谊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谋,但后人公认其招其谋见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隐来发一长叹。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贾谊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都没办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铺排纵横,洒洒洋洋,用文字本身来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争取得到皇帝的欣赏。无疑,贾谊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贾谊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似乎历代文人都将此文奉为经典,可见其文字铺排渲染之功力。贾谊之写《过秦论》气盛而情浓,仿佛一战国纵横家再世。
贾谊是在大汉朝开平盛世之下写此文的,独见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秦王朝的统一过程是极其赞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种汪洋恣肆笔锋大概也只有贾谊才能写得出了。秦王朝争得天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但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义军的打击下还不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贾谊确有先见之明,但我不知道处在歌舞升平中的汉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这是不是贾谊的悲剧根源之所在,因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欢歌功颂德的文章,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标榜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
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过秦论》这么大气的文章和那个因梁王堕马而郁郁寡欢、从而早逝的贾谊联系在一起,我不知贾谊是否是自己选择这样的一种悲情生活,而正是这种选择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解。而正是这种悲剧,才得到了司马迁的赏识,以至于为他写传记时,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块,在司马迁的心中,他是极喜欢磨难英雄的,在他看来,屈原和贾谊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人生是个悲剧,但他们同样可以让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贾谊成全了文学史还是历史成全了贾谊,亦或是贾谊自己成全了自己。无论如何,贾谊都为我们留下了经典性的文字。他让我们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论文,依然可以写得很壮美
篇10:高二语文《过秦论》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反对__、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分析;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五)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四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一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二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三层,其余是第四层。
(2)分二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一层,其余是第二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公、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详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三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三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分析:还可以有一种理解,三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一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三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七)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并吞八荒”之举。
(八)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__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九)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分析:(1)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2)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3)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二)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__、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__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
累召()不应蒙恬()铦()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絜()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粗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守战之具()
②会盟()重宝()
③明智忠信()尊贤而重士()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属()
⑤于是六国之士()于是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⑦因利乘便()延及孝文王()
⑧享国之日浅()陈利兵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粗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______。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______。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______;“身死”后面省略了______词______;“为天下笑者,何也?”是______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练习答案:
(1)①z^ongy0ngc$ngch6ngsh8ng
②n@ngn@ngn0ngyu8l8
③zh2idosh4ozh4oti2nxi1n
④q&nq0nj9ndu$du$d)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
(5)①秦孝公②之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三)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2.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③“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3.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③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做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4.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③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5.诵读第5段。
补充注释: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诵读指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②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③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④“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蓄势。
⑤“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⑥“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⑦“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⑧“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6.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5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这种对史实进行对比、评论,从中引出教益,以匡时政之弊的写法,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极具有说服力,值得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爵位的高下、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几个方面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赂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的做法了。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反复对比的论证手法。
强大统一的秦帝国从它强盛的峰端,一下子跌落到尘埃,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给读者以极为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秦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结论。对比在四个方面展开: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得到极尽显现。其结构的宏伟,气势的磅礴,使结论的推出分外有力。
仅以课文第五层为例,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从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可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换句话说,就是陈涉<九国<秦朝,却最终__了秦朝。这样对比,激起读者急切地追寻原因,也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
(3)文章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的缘由,一评六国破灭的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显志。(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篇11:高二语文《过秦论》课文教案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意图。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从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就着黄河当作池(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如同烟般聚拢起来(如云般聚集起来,如回声般响应),纷纷响应他,(许多人)都担负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结果消灭了秦的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是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了。
篇12:高一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缘由,以借古讽今。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二、分析学生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机械地做题,考试时全凭主观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本课教学将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借文释史,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耐人寻味。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1、提问讨论法
2、讲练结合法
3、范读背诵法
六、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3、4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掌握秦由盛而衰的原因,为准确理解本文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准备。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七、教具安排
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用录音范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情景教育,从内心深处产生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依据:体现教具的直观性。
八、教学过程
1、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加深理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对3、4段的学习仍应结合本地区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着重从熟读入手,落实字词(尤其古文言教学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在复习巩固与总结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课文的完整性,切忌将文章讲的支离破碎,影响其艺术美。
九、板书设计
―――――始强(内、外)
【攻】 ―――――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篇13:《过秦论》教案的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
课时安排:3课时
学情分析:背诵任务较重,可提前让学生接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背景简介,略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
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课堂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略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教学反思:本文认证思路较复杂,所以在利用对比手法分析思路的前提下,可重点理清文脉。
篇14:《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强大 兴(攻)
(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
(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
贾谊生活在西汉时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作者叙述秦王朝兴亡史,论述秦之过错,在于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过秦”,实为“过汉。
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
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答(tāi)
C.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D.万乘(shèng) (guā)利 钩戟(jǐ)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对下列加横线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② 蒙故业,因遗策
③ 乐毅之徒通其意
④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面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朴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6.根据提示,默写下面横线上的句子:
① 课文中写秦始皇采取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② ②课文中写陈涉起义过程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蒙恬之诛也,以筑万里长城,不能无绝地脉,引为己罪。太史公谓其轻百姓之力,遇诛固宜,不当罪地脉,其见深矣。殊不知世为三将,道家所忌。自觉骜为将,伐韩、赵、魏,取十余城。蒙武破楚,灭之,恬、毅兄弟又更将兵,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不知其几矣。岂俟修筑长城始结怨百姓哉!不知咎此,而曰:自吾先人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岂不知积功正所以积怨哉!至若陈丞相平之知其不世,则其识远矣。
7.对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咎此(追究)
B.恬、毅兄弟又更将兵(轮流)
C.遇诛固宜(应该)
D.孤人之子(使成为孤儿)
8.“积功信于秦三世”的正确读法是:( )
A.积/功信/于秦三世
B.积功信/于秦三世
C.积功/信于/秦三世
D.积功/信于秦/三世
9.文中“蒙武”、“蒙骜”、“蒙恬”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曹军)
篇15: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学习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问民生却是问鬼神之事。
解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屈原赋》,亦有《鹏鸟赋》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毛泽东《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 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解题:
过秦:指出秦的过失。 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
三、作者写作意图: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四、正字正音:
合从缔交 (zòng ) 赢粮而景 (yǐng )从(cóng ) 因利乘便 (chéng )万乘之势( shèng ) 陈轸(zhěn )宁越 (nìng )乐毅(yuè )翟景(zhái )墨翟 (dí) 召滑 (shào ) 蒙 恬(tián ) 逡 巡(qūn xún ) 鉏耰棘矜(yōu qín) 铦铩(xiān shā)度长絜大(duó ) 内立法度 (dù ) 鞭 笞(chī ) 七庙隳(huī)膏腴(yú) 镞(zú) 将(jiàng)数百之众藩(fān)篱 崤(xiáo)函 瓮牖(yǒu ) 钩戟(jǐ)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孝公既没(mò)劲弩(nǔ) 镝(dí) 谪(zhé)戍
五、重点字词、翻译:
第一自然段: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占据 形作名,险要的地势 拥有 表目的 窥视 并吞 并吞 并吞
“席、包、囊”名作状 牢固地守卫 八方荒远之地。宇内、四海、八荒均指天下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辅佐 对内 建立 法令制度 致力于 防守和作战 器械 对外
使动用法,使…争斗 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 黄河以西
【译文】: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第二自然段: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一。
已经 通“殁”死 继承 已有的基业 沿袭 前代的策略 向南 夺取 割取 肥沃
占领 集会结盟 使…..弱 吝惜 用来 招致 联合 通“纵” 互相帮助,成为一体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语气助词 表停顿 重用 使…离散 部众,即军队 英明 有智谋 诚实 讲信义 爱护 贤能的人 兼有,集聚
【译文】: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是聪明才智而又忠诚可靠,宽仁厚道而又爱护人民,尊敬贤能而又重用士人的君主。他们相约实行合纵政策,离散秦国的连横政策,集聚了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家的军队。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在这时 这一类人 出谋划策 统率 军队 替 这一类人 这一类人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曾经 用,凭借 攻打函谷关 军队 迎接,迎战 有顾虑而徘徊不进 耗费 困厄不堪、精疲力竭 表轻微转折
【译文】: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来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徘徊起来,不敢进去。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精疲力竭了。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贿赂 因其弊而制之, 制服。通“敝”,困乏、疲惫 逃亡、溃败的军队 使…漂浮 盾牌 凭借有利的形势 划分 请求屈服 指向秦称臣 延续 占有 短 顺承连词,这样 争着
【译文】:这样一来,合纵解散,盟约失效,六国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秦国进而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请求降服,弱国前来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执政的时间很短,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发展 遗留的 功业成就 挥动 挥舞 竹制 马鞭 驾驭统治 动词使动,使…灭亡 登上 统治天下 拿着刑具 抽打 奴役 威势 震慑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后,他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各诸侯国,吞并了东周和西周,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最尊贵的皇帝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 颈上系绳 交给 下级官吏 连词,然后 在北面 使….退却 使…..弯曲 报仇
【译文】: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那和象郡;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废除 使….愚昧 百姓 治世之道 烧毁 毁坏 兵器 销毁 以之为 用来削弱 依仗 凭借 上凭 下临 把它们作为 坚固的城防
【译文】: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著名的城邑,杀害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从此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墙。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上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 通“呵”,问 置,拿 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
篇16: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一、朗读导入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准备活动
选取《过秦论》的一个段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让学生比较现代汉语和文言之的不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学生也可将某一段落翻译成押韵的现代汉语,比较二者语言之不同。 提倡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合作探究
《过秦论》的语言魅力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说出自己朗读时在语言特色方面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同学交流,教师总结。 (ppt 展示)
1.同义叠句,气势酣畅
举例: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古文观止》评述,“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概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为了突出某种意思,不惜重复数句。
请同学们找出类似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写秦始皇的强盛,陈涉的出身)
作用:以整齐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完,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峻拔锋利 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然后再请同学读“同义叠句”的句子,体会那种一泻千里的气势。
2.多重排比,气氛热烈
先请同学找出排比句, 然后再请同学分析各个排比之不同及作用。
主谓结构句式的排比: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显示“合从缔交”的广)
并列结构词组的排比: 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显示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排比:有宁越、徐尚……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
作用: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奔放,但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
篇17: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背诵课文3、4、5段。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指导学生反复读,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把对历史的研究与对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2、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的规律。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1: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在《过秦论》的见解。
??导语设计2:“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孰是孰非,历史上有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 导语设计3: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汉初杰出政论家、史学家贾谊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
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二、
2、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 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单音:腴(yú) 轸(zhěn) 镞(cù)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xié)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
七、思考:《过秦论》全文内容结构是怎样的?请先画出全文五个自然段的最大结构层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学生交流、思考。教师总结。
《过秦论》内容结构
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
崛起(1) 发展(2) 极盛(3) 灭亡 (4)
二、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5)。
八、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九: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研习课文1、2、3、4自然段。
指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课文。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固、席、包、囊、内、斗、河
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横”(通假字)
2、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课文:
(1)、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起”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崛起 雄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3、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南、弱、从、亡、北、漂、橹、利
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4、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课文:
⑴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
⑵思考:作者在“发展”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
(三)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5、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履、亡、却、废、愚、弱、帝王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篇18:高中语文《过秦论》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
重点:
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大意略)
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凝缩,如上句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