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少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诗歌:净业寺,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诗歌:净业寺,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诗歌:净业寺
诗歌:净业寺
一盏佛灯,悬在半空
传说是道宣法师修成
佛灯,是
满山遍野飘忽的.流萤
把佛光撒向丛林
每一名虔诚僧众的心中
一千多年过去了
至今,一纸文字的秤
还在衡量佛佗的轻重
-
佛灯传到了江东
一名再传弟子
一代高僧——鉴真
用它,去点燃了
东瀛不息的香火
-
人说: 净业寺是律宗的祖庭
我好奇地寻觅在终南山中
只见——
寺庙隐在峰中
佛灯亮在云中
木鱼响在水中
戒律刻在石中
山径埋在草中
香客行在林中
-
山顶有苍鹰守卫
山脚有沣溪门迎
-
注: 净业寺为律宗(南山宗)祖庭,在终南山沣峪口内。律宗成立于隋朝,历代尊唐代道宣为开祖。此宗以戒律为所依,道宣集戒律之大成。律宗戒律为中国出家僧众共同遵守,故律宗通于各宗。道宣再传弟子鉴真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文化的先河。又,丛林为寺庙的别称。
篇2:净业寺的佛灯诗歌
净业寺的佛灯诗歌
一盏佛灯,悬在半空

传说是道宣法师修成
佛灯,是
满山遍野飘忽的流萤
把佛光撒向从林
每一名虔诚僧众的心中
一千多年过去了
至今,一纸文字的秤
还在衡量佛佗的'轻重
-
佛灯传到了江东
一名再传弟子
一代高僧——鉴真
用它,去点燃了
东瀛不息的香火
-
僧说: 净业寺是律宗的祖庭
我好奇地寻觅在终南山中
只见——
寺庙隐在峰中
佛灯亮在云中
木鱼响在水中
戒律刻在石中
山径埋在草中
香客行在林中
-
山顶有苍鹰守卫
山脚有沣溪门迎
-
注: 净业寺为律宗(南山宗)祖庭,在终南山沣峪口内。律宗成立于隋朝,历代尊唐代道宣为开祖。此宗以戒律为所依,道宣集戒律之大成。律宗戒律为中国出家僧众共同遵守,故律宗通于各宗。道宣再传弟子鉴真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文化的先河。又,丛林为寺庙的别称。
篇3:清明假期登净业寺作文800字
清明假期登净业寺作文800字
今天是清明节假期,我和妈妈、弟弟,一起来到了净业寺登山,这里主要是爬台阶。
进入净业寺大门里面,我们就开始登,以前弟弟每次登山都是第一,果然,他这次也是在我和妈妈前面跑得很快,妈妈给我说了一个悄悄话:“孩子,你懂得,爬山就像越野赛一样,刚开始,一定要慢慢跑,到了后面,你才可能超过别人,道理一样的,如果你刚开始跑的像飞毛腿一样的,你后面肯定会累得走也走不动了,更何况,你还想得第一呢?”我说:“嗯,我懂了,妈妈。”我们就一直不急不慢地一步一步往上走,一边走,妈妈还让我在心里数着登过台阶的数字。
终于登到了山顶,妈妈还给我记着时间,哇!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登到了净业寺的大殿门口,我一共数了944个台阶,我感觉我们好厉害啊!
到了大殿向里面走,我看见了一个小池塘,我就猜,里面可能会不会有小鱼呢?我伸着脑袋往里面一看,哇哇哇!好多的小蝌蚪呀,嗯?为什么青蛙妈妈不在呢?我有些疑惑。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要一只小蝌蚪,想带回去观察它的变化过程,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是书上写的那样变成青蛙!”妈妈说:“我做不到,你可以自己想办法,或者找一个叔叔来帮你捉。”于是,我壮着胆子对我身后的叔叔说:“叔叔,您可不可以帮我捞一只小蝌蚪呢?”
叔叔回答:“可以!”我把我找的矿泉水瓶子送到了叔叔的手里,叔叔到了栅栏下面,用手轻轻的捞了一把,就捞上来三条小蝌蚪装进了水瓶里,再给水瓶里灌了一些水。
我看着小蝌蚪真的好激动,连声说谢谢。叔叔说:“不用谢。”在我的正前方,我看见了一座书苑,这个书苑的名字叫做“南山书苑。”我和弟弟进去参观了一下,我还练了毛笔字,才感觉到完全就是跟硬笔字不一样,回头我要找出这个谜底,看看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下山了之后,我有些舍不得净业寺,我大声地说:“有很多台阶的净业寺,再见了!下次,我一定要再来看你,再来征服你!”
篇4:净业寺律宗的祖庭现代散文
净业寺律宗的祖庭现代散文
水以谷出,路以水行,这样便到了沣峪的净业寺。山门为石壁瓦脊,翼然向天,显得典雅而无俗,庄重而含威,是由张锦秋女士设计的。
我从西安出发,乘汽车走了55分钟,遂想当年的道宣法师坐牛车或慢或快大约也会走一天吧!
中国佛教有数派,律宗以修习和传播戒律得名,是高僧道宣创立的。公元624年,就是唐高祖武德7年,道宣法师到终南山来觅一处美地研究戒律,徏倚之间,有神指点净业寺呈宝势,并告其于此道当成。我沿着台阶蜿蜒而上,进柳林坪,登凤凰山,遂看到了净业寺的庙宇。
早春二月,终南山的余雪还像盐一样洒在各个角落,风也生硬,好钻裤筒,专冷两腿。不过岩缝崖隙偶尓会有一枝梅红,几根竹绿,尤其黄壤之中的野草在欣然萌动,遂荡漾了一抹生气。城里温度高,玉兰有的都白了,但这里的玉兰却还羞涩含苞,蒙着一些灰绒。庙宇墙外,有一棵国槐足有三搂,枝干皆黑,鹊巢空悬,便疑惑着自问这是什么时候的树,一个僧人喜悦地说:“唐代的。”
那天恰逢菩萨的生日,有信徒从西安来,甚至不辞千里万里从北京和福建来,敬拜其佛。我还有幸观察了一个归皈仪式。本如法师邀二十一个信徒进入天王殿,分两排站立,合手鞠躬向天王、弥勒和菩萨致礼。忽然磐响鼓鸣,梵乐悠扬,住持天空法师飘然而至,先行跪礼,绕场一周,又行跪礼,后依柱静立。其三十岁的样子,身材颀长,神情恬淡,脸一色瓷白,眉二道漆黑,唇似红丹,睛柔似水,确实太俊了,太帅了,是十足的玉树临风,天降美姿。本如法师便让归皈的信徒向佛作跪礼,滴洒圣水,接着领他们立誓。本如法师说:“不杀生。”信徒说:“不杀生。”本如法师说:“不偷盗。”信徒说:“不偷盗。”本如法师说:“不邪淫。”信徒说:“不邪淫。”本如法师说:“不妄语。”信徒说:“不妄语。”本如法师说:“不饮酒。”信徒说:“不饮酒。”我久闻本如之大名,一晤之下,觉得他比我所想象的.更是活灵活现。其戴一幅大眼镜,岁在中年,潇洒而不越矩,是完全可以请教的高僧,尽管我不是释迦牟尼的信徒,然而凡智慧,我都渴望。
遵本如法师之示,我随净业寺僧人共进午餐。天空法师独坐主席,其余分两排用饭,有米有馍,菜皆素。用饭之间,无一僧人言语。餐具自己洗,我也随僧人洗了自己的碗筷,感到新鲜。
净业寺攀缘而高,左右延伸,还有别的建筑,包括祖师殿,药师阁,云水寮,门头寮,伽蓝殿,禅堂,客堂,鹤歇处,五观堂,我都没有入内,是想要留下空间,也许以后还可以近之。知珍堂为两层楼房,在它的一根椽上挂了一个鸟笼,有一只鹩鸽其声清脆,乌羽褐喙,是僧人所养,逗之弄之,聪明得竟能交流。在一片萧条的林子里,有白居易衣冠冢,没有人知道其究竟,也没有任何词语纪录白居易与净业寺的关系。
那时候道宣法师在终南山研究律宗,并非止于净业寺,相反,他在沣峪的丰德寺和灵感寺都有活动,或立坛传戒,或秉烛撰律,所以它们都是律宗的祖庭。不过他在净业寺住持得久,又有他的舍利塔矗于斯,僧人遂共识这里的庙宇为祖庭。
广为流布的一个故事非常有趣,也透露了佛教几派相争的消息。道宣法师曾经邀牛头禅寺的遍照法师到净业寺来赴宴,遍照明白道宣意在比较高下,便背了一个牛头前往。道宣以礼迎接,赶紧下厨,遗憾的是柴湿火弱,菜难以做成。遍照催促了道宣以后,就提议吃他所带的一道菜。只见遍照把牛头放到案上,动手且动口,昂然大嚼,饱腹便告辞。道宣在惊诧之间,悄然送行。出了沣峪,有河在流,其潺潺清浅,澄净如练。遍照竟过去执刀破肚,撩水洗肠,神情安之若素。这一切,似乎都显示了遍照的道行。
有朋友召唤我注意终南山的气象。远远而望,纵的峰,横的峰,扭曲纠结,仿佛到处都是漩涡。余雪斑斑,突出了连绵的峦嶂的苍黄,然而有阳光的地方毕竟染上了暖色。
篇5:净业寺,净业寺纳兰性德,净业寺的意思,净业寺赏析
净业寺,净业寺纳兰性德,净业寺的意思,净业寺赏析 -诗词大全
净业寺湖色静涵孤刹影,花香暗入定僧心。
经翻佛藏研朱荚,地赐朝家布紫金。
下马长堤一吟望,梵钟杂送海潮音。
篇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歌赏析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篇7: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贾岛,净业寺与前
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贾岛,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的意思,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赏析 -诗词大全
净业寺与前县李廓少府同宿家贫初罢吏,年长畏闻蛩。前日犹拘束,披衣起晓钟。
篇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鉴赏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历任太常丞兼礼部右侍郎、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左司郎兼太子侍读,官至宝谟阁学士。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一生爱国,但始终不得重用。晚年受宰相韩侂胄打压,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号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