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楷周淑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帝王故事立地成佛的阿育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帝王故事立地成佛的阿育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帝王故事立地成佛的阿育王
宾头沙罗土年老体哀,立长子修私摩为太子。日后好继承王位。但修私摩目空一切,不得人心。朝中大臣成护,德高望重,只是头上拔顶,毛发全无。有一天,成护大臣在宫中行走,偶然遇到修私摩。修私摩大步上前,当着众人的面,伸手抚摩成护的头顶,嬉笑道:“你这秃头光溜溜的,真好玩!”成护受到这般戏弄,心中愤恨不己,发誓不让修私摩继承王位。自此以后,成护在朝中四处活动,暗中联络对修私摩不满的人,并将算命先生的预言广为传播,说阿育将来一定会当印度的圣王,天意是任何人都不可违抗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重,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便急忙安排后事。这时,恰逢太子修私摩正在叉始罗征讨那里再度发生的叛乱。宾头沙罗匣传令要阿育出征,速去替换修私摩回来继位。但阿育在大臣成护的策划下假装病重卧床,无法应命。宾头沙罗上明知阿育装病,却又奈何不得,一气之下,病情加重,竟一命呜呼了。第二天,阿育盛装打扮,在众大臣的拥立下,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他论功行赏,封成护为第一大臣。
长兄修私摩闻讯后大怒,为争夺王位,带兵速归首都华氏城。阿育王坐镇都城,命令两员猛将守住南门和西门,大臣成护领兵守北门,他亲自率兵驻守东门。善用计谋的成护布下圈套,单等修私摩前来送死。
修私摩率大军开到,攻打北门。成护对他喊道:“你莫攻我,你去进攻东门吧,你若能杀了阿育,我们自然归降于你。”修私摩旋转到东门,见城头上阿育王端坐正中,两边文武大臣井然有序。修私摩叫骂一番,见城上无人答应,便挥刀带领众将士冲向城门。忽然,“轰”地一声,修私摩与十几个部下落入火坑,转眼被烧成灰烬。原来成护在东门外设下无烟火坑,上面薄洒沙土覆盖,而城头上的阿育及众臣,都是木偶,修私摩果然中计身亡。
阿育王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后,就开始追随其祖父旃陀罗度多的事业,向外扩张,完成统一整个次大陆的大业。他像祖父一样,主张以暴制暴,就是说,用暴力征服那些不向他称臣的国家。他征服了湿婆萨国,接着又把矛头主要指向南方的羯陵伽。这是孔雀帝国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一次侵略战争。
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兵多将广,军事上十分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登基8年后,阿育王满怀信心地发出命令:“向揭陵伽国进军!”数十万精兵良将驾着战车,骑着大象,经过漫长的证程,直达羯陵伽国都城下。
战鼓咚咚,号角声声,两国间的大决战开始了。阿育王的军队乘胜而来,呼喊着向羯陵伽国的军队冲去。一时间,两支队伍杀成一团,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大地似乎都在颤抖了。阿育王的军队势如排山倒海,仅一昼夜工夫,就攻克了羯陵伽国首都。顿时,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屠宰场。孔雀帝国军队见人就杀,逢屋便烧,富饶的羯陵伽国被征服了。
第二天,在大臣和将士们的簇拥下,阿育王乘坐着金座宝象,得意扬扬地进入了羯陵伽的首都。但是,眼前的凄惨景象,一下子就使阿育王满肚子的高兴变得冰冷:繁华的街道和辉煌的建筑已化成一片瓦砾。废墟上青烟缭绕,尸体横七竖八。微风徐来,腥臭扑鼻,孤儿寡妇的啼哭声随处可闻。能征惯战,杀人如麻的阿育王见此情景也不禁鼻子发酸,潸然泪下。这时,身边的大臣把刚收到的战报呈上来,这次战斗杀了10万人,俘虏了15万人,而因伤病陆续死去的尚未计算在内。阿育王虽然胜利了,但他感到这胜利是
以如此惨烈的破坏和屠杀为代价的,这不能不使阿育王感到极度震惊。
当天晚上,阿育王下榻在羯陵伽国的王宫里。半夜,阿育王做了一个恶梦。他先是听到了一阵阵惊心动魄的喊杀声、老人的呼唤声、妇女和孩子的哭叫声。接着他梦见许多人向他扑来,咒骂他是杀人的恶魔,叫嚷着要报仇。突然,他的脖子被人掐住了,他惊恐地大叫一声。他骇醒过来,冷汗浸透了内衣。他起床坐在灯下。一想到梦中的情景,就浑身颤抖。就这样,他一直坐到天明。
此后接连好几天,他都吃不下,睡不着,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残酷的战争使阿育王恍然大悟,自己多年来所建立的大功勋其实都是大罪过,南征北战,杀人流血,为了虚幻的所谓胜利而使人民遭难,实在是万万不该呀。正在这时,佛教高僧优波毱多来访,他对阿育王说:“王啊,请放下屠刀吧!望多多做好事,以赎你妄杀无辜之罪!”阿育王诚恳地答道:“谢谢你的善意规劝,这正合我的想法。”
从此,阿育王表示决不再发动战争,与邻国和平相处,对自己的人民也以慈悲为怀。他连续下达石刻诏书,广告天下:“国王陛下对征服羯陵伽国深感悔恨。因为在征伐一个未被征服的地方时,必然要出现屠杀、死亡和人们的流放他乡,对此国王陛下感到无限的痛苦和悲伤”。“现在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是法的声音。只有通过法而赢得的胜利,才是最高的胜利”。
阿育王决定皈依佛教,做个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宣布将佛教定为印度的国教。他自己严格按佛经要求去做,少作恶,多行善,为人慷慨、真诚、纯洁,不杀生,也不举行宴乐集会,阿育王的膳房以往每天要宰杀大量牲畜,现在也减少到每天至多杀两只孔雀一头鹿,而且以后要彻底禁止杀牲。
阿育王不仅自己笃信佛教,而且积极推广宣扬佛教。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广建佛塔,传说他共建造了84000座佛舍利塔,不光遍及印度,也扩展到其他国家。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倡导赞助下,在首都华氏城召开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大会,全国各地前来与会的高僧达千人之多。在会上,一批高僧把佛教的经文重新会诵整理,用当时流行的巴利文写下来,从此佛教才有了正式的经典。会后阿育王还派遣数百名高僧奔赴国内外各地传教,东至缅甸,西至大夏,南至锡兰,北至中亚各国。他派亲生子女摩晒陀和桑柯米特罗前往锡兰传教,使锡兰国王也信牵起佛教。阿育王还积极维护佛教的统一,反对分裂,对那些图谋搞分裂活动的僧尼,就让他们着白衣赶出佛门。因此,阿育王深得佛教徒拥戴,将他尊为“护法名王”。
除弘扬佛教外,阿育王并没有忽视对王国的统治,他也是古代世界勤政爱民的大帝之一。他经常巡视各地,考察民情。为及时了解国事民情,他设置了一大批专门汇报情况的官员,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向国王面奏。他为民众办了不少好事,如沿公路挖水井、植树木,以使交通更便利。他建医院和兽医院,种药草,以利于人、畜疾病的治疗,如此等等。他还在全国各地立石柱,凿山岩,在上面刻上许多劝人为善的话语:“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学生必须尊敬师长”、“说话要诚实”、“要尊重老年人”、“不许杀牲献祭”等等。这些铭刻的敕令和教谕,对推行所谓“正法”统治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病逝。在他统治的30多年中,四方安宁,回家强盛,人民富足。他不仅继承了旃陀罗贫多所开创的事业,使整个南亚次大陆第一次基本统一在孔雀帝国的版图之中,而且能顺应形势发展,摒弃穷兵黩武政策,注意人民的休养生息,被誉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同时,他还极大地弘扬了佛教文化。佛教的创始当然归功于释迎牟尼,但它的广为传播却是在阿育王时代。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佛教才被立为国教,并传播到海外,使佛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当今印度共和国国旗上,绿白黄三色中间有一个醒目的蓝色法轮,就是为了纪念阿育王的伟大功勋和他那戏剧般的转变所带给印度的深远影响。
篇2:帝王故事立地成佛的阿育王
在中国宁波郊外宝幢镇上,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寺内珍藏着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它是相传2200多年前古印度阿育王在中国建造的19座舍利塔中现在仅存的一座。这座寺院因此而得名“阿育王寺”。这是阿育王弘扬和传播佛教的历史见证,也是他名扬东方、享誉世界的象征。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3代国王,在他的统治下,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之一。他在位的37年中,先是付诸武力,在血与火中统一了印度次大陆,然后又大发慈悲,皈依佛门,把释迎牟尼创立的佛教定为国教,并传播到异国他乡。他的一生,颇具戏剧性、传奇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了他的真实写照。
阿育王的祖父荫陀罗发多是孔雀帝国的开创者。他出身微贱,母亲是个村长的女儿。这个村庄的人以饲养孔雀为职业,因此,旃陀罗发多以“孔雀”为姓。他挥师征战,结束列国时代,统一印度北部地区,所建立起的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也被称为孔雀帝国。
旃陀罗笈多死后,由其子宾头沙罗继位。这时,在瞻波城中有家婆罗门生下一个女儿,美丽无比。满月时,家中请来一位算命先生给女儿看相,算命先生看过之后大吃一个:“这个孩子未来的丈夫是个国王,而且将生下两个儿子,老大将是印度的圣王”。这家人家,好生喜欢,便把女儿精心抚养。成人之时已是如花似玉且聪明伶俐。于是,父亲把女儿领到孔雀王国的首都华氏城,扎人禀报国王宾头沙罗说,有美女一名,天下无双,特献给大王作宫女,就这样女儿便进了宫。
宫中本已美女如云,见新来的宫女,貌若天仙,妃后都十分炉忌。便不安排她当国王的贴女,只让她充当剃须匠的贱业,而国王刮胡子时向来是闭目养神,不视左右的。这天早上,到了国王剃须的时候,两名宫女把国王扶上躺椅,将热毛巾搭在他的面颊上,国王便舒服地闭上眼睛,不觉昏昏入睡。突然,国王从矇眬中惊醒,睁眼一瞧,不禁一惊。面前一位少女,容貌真算得上倾城倾国。她就是那新来的剃须宫女。而她脉脉含情的眉眼中却有几丝愁意,国王便问她缘由。宫女说出心中委曲,宾头沙罗国王听了十分同情她,便立她为王妃。
不久,王妃有了身孕。孩子出生时,宾头沙罗口中念道:“我今无忧”,随即为此儿取名阿输柯,即阿育,意为无忧。所以后来阿育王又称为“无忧王”。这奇妙的诞生经历,更使阿育王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阿育自小十分调皮,时常违抗父王的命令,宾头沙罗不怎么喜欢他。阿育18岁时,宾头沙罗王就派他去阿般提省当总督。后来,西北部重镇呾叉始罗城发生叛乱,宾头沙罗王又想给阿育受点磨练,派他去平定**,但拨给他的军队武器很差,没有战车,也没有冲锋陷阵的象群。官兵们都有些胆怯,认为此行必死无疑。阿育却镇定自如,他对部下说,有德之人无往不胜,武器是次要的。当阿育的军队兵临城下时,呾叉始罗的百姓出城列队相迎,以香水洒地恭候阿育。他们说,并非有意与朝廷作对,而是国王派遣的大臣专横无道,官逼民反,而今阿育既到,愿当顺民。阿育这次出征,兵不血刃,凯旋而归,由此,声誉大振。后来宾头沙罗王又派阿育讨伐佉沙国,那里的人民也跟呾叉始罗人一样对待他。从此,阿育英名威震朝廷内外,颇得臣民的爱戴。
篇3:立地成佛-立地成佛的故事-立地成佛的寓意-立地成佛的意思
【成语】立地成佛
【拼音】lì dì chéng fó
【简拼】ldcf
【近义词】一改故辙、一步登天
【反义词】千夫所指、万劫不复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例子】既然“立地成佛”有了保证,屠刀便不妨随时拿起,随时放下,随时放下,随时拿起。(闻一多《画展》)
【英文翻译】abruptly change one's ways
【成语正音】佛,不能读作“fì”。
【成语辩形】立,不能写作“利”或“力”。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4:帝王故事
要说历史上哪个皇帝最喜欢给自己的儿子戴绿帽,那无疑是后梁太祖朱温了。
朱温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荒淫皇帝,他在位期间,把自己所有儿媳全部染指了!
朱温有好几个名字,一开始他叫朱温,后来因屡立战功,唐僖宗就赐名朱全忠,等朱温自己称帝以后,就改名为朱晃了。
传说朱温出生当晚,天上突然出现异象,“所居庐舍之上,赤气上腾”,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朱家房顶上冒着红光。
乡亲们误以为朱家失火了,热心肠的他们纷纷提着水桶赶来灭火,一到朱家门口,却什么动静也没有,朱家并没有失火。
伴随着异象出生的朱温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父亲和祖父不是学者就是教师,都是从文的好料子,朱家在当地也算是颇有名望的家族。
可朱温从小就喜武,他长大以后,不从事生产劳作,懒到了极点,还总对大家说,自己是当大英雄的人,怎么能做这样的粗活!家人和乡亲们都看不起他。
后来,黄巢起义爆发了,朱温和二哥投靠黄巢,成了黄巢军中的小士兵。
兄弟二人在军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朱温二哥战死,朱温则不断立下军功,成为了黄巢的得力战将。
在一次次战役中,朱温迅速成长起来,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朱温都如鱼得水。
朱温看出黄巢起义注定失败的命运以后,便投靠唐朝,受到唐僖宗的重用,所到之处战无不克。
后来,朱温成为后唐权臣,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最终付诸实践,称帝后建立了后梁。
有句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朱温也不例外。他征战四方,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勇气向恋慕的女子表白,也就是砀山富室女张氏,即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元贞皇后张惠。
可是,张惠早逝,朱温在张惠死后,放纵自我,纵情声色,竟趁着儿子们在外带兵,将所有儿媳召进宫侍寝!
染指儿媳也就算了,可朱温还趁着在张全义家避暑的机会,逗留数日,把张家上下的女人都睡了个遍。
朱温如此荒淫的皇帝,在历史上也是少见。更离谱的是,朱温一共有七个亲生儿子,四个养子,亲儿子活得好好的,才干也不错,可朱温却偏要将皇位传给养子,大臣们知道以后纷纷傻眼。
原来啊,朱温特别宠爱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王氏侍奉朱温时,就经常说朱友文的好话,劝朱温立朱友文为太子。
枕头风什么的最好吹了,朱温心软,就答应了王氏,立朱友文为太子。被美色迷惑至此的皇帝,朱温绝对是佼佼者。
后人对朱温的评价也很差,不是骂他流氓,就骂他是禽兽,恐怕也只有朱温这种皇帝,才能在那样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养子吧!
篇5:帝王故事
说到皇帝托孤,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托孤案例,堪称古代最失败的托孤案例,因为皇帝一死,几个托孤大臣就把小皇帝宰了。
刘备的托孤托得还是挺成功的,至少在他死后,蜀国还坚强的屹立了几十年,成绩算是不错的了。
同样姓刘,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托孤就不怎么样。
不知大家对刘裕这个皇帝的了解多不多,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刘裕临终前,把长子刘义符托付给四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
能受到皇帝的托孤,显然是为人臣子最大的殊荣,他们都是刘裕最信任的大臣。
但是,刘裕对他们也不全然信任,他把刘义符托付给他们四人,却对刘义符叮咛过另一番话“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
刘裕的大意应该是想要告诉刘义符,他给刘义符找的这几个人都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但他们也不是完人,到时候还是要看刘义符如何管理这个国家。
刘裕死后,年仅17岁的刘义符登基为帝,是为宋少帝。
刘义符是刘裕年过三十才生出来的第一个儿子,自幼就受到刘裕的偏爱,刘裕刚称帝,就把他立为了太子。
可是,刘义符却是个不务正业的太子,他喜欢狎呢群小,就连刘裕生病了,他也照玩不误。他经常乘坐龙舟,在龙舟上欣赏莺歌燕舞,一整个白天都不停歇,直到黄昏日落,他感到疲惫了,他才会休息。
这下子,刘裕死了,再也没有人来管束着他,刘义符就像一只脱缰的马儿,放肆欢腾。
什么父丧,什么军国大事,他都不放在心上,只顾着什么好玩。
臣子劝谏刘义符,刘义符一概不听,令四位托孤大臣心寒不已。
最后,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冲入皇宫,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走了他的皇帝印玺,并以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
不久之后,年仅19岁的刘义符被杀。几个辅政大臣一合计,刘裕的二儿子刘义真也不是什么当皇帝的好料子,刘义符死了,刘义真最大,万一让刘义真当上了皇帝,恐怕会出第二个刘义符,所以他们连同刘义真一并杀害了,最后立了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为皇帝。
如果刘裕托孤时多留几个心眼,或者立一个勤政爱民的儿子当皇帝,几个儿子就不会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了。
其实,刘义符只是年少贪玩而已,他也没犯多大的罪过,最后竟被残忍杀死,实在是无辜。
篇6:帝王故事
三国时期,曹丕篡夺汉室江山称帝,建立了魏国。几十年后,司马懿的后人司马炎篡夺了曹氏江山称帝,建立了晋朝。
魏国最后一任皇帝魏元帝曹奂被逼禅位以后,受到曹丕的善待,不仅吃穿用度不变,而且上书可以不用称臣,旗帜、车马、祭祀等仍以帝礼。
可以说,曹奂卸下皇位以后的生活,反倒轻松了许多。
但是,司马炎的后人就没曹丕的后人那么好运了。晋朝最后一任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只落得一个惨死收场的结局。
晋恭帝司马德文是东晋最后一任皇帝,他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弟弟,生母为淑媛陈归女。
最初,司马德文被封为琅琊王,后来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录尚书六条事、车骑大将军等官职。
和哥哥晋安帝司马德宗比起来,司马德文显然要出色得多。
据《晋书·帝纪第十》的记载,晋安帝是晋朝出了名的傻子皇帝,他连冬天夏天都分不出来!
晋安帝天资愚笨,不擅长说话,使得本就在走下坡路的晋朝更加岌岌可危。
3,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不满尚书左仆射王国宝而造反,司马德文只好杀掉王国宝,暂时平息叛军的怒火,止住了这场**。
3,王恭和庾楷又造反了,这一次他们还拉了更多的同伙,即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人。
哥哥不顶事,身为弟弟的司马德文只好亲自上阵,他率领军队抵御叛军,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桓玄篡位,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晋安帝被贬为平固王,司马德文也被贬为石阳县公。随后不久,兄弟俩都被逐出建康。
被哥哥坑惨了的司马德文,从一国亲王坑成了有名无实的县公。
就在这时,刘裕出兵打败了桓玄,晋安帝和司马德文都被解救出来,晋安帝复位,司马德文又做回了琅琊王。
不过,这个刘裕并不是忠臣,他只是想要分一杯羹,甚至想要谋权篡位而已。
可就在他打算篡位时,方士占卜吉凶后却说“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也就是晋安帝之后还有一个皇帝,过了他俩,才能轮到刘裕做皇帝。
刘裕可等不了那么久,当下就命人把晋安帝杀了,然后拥立司马德文做了皇帝,史称晋恭帝。
时机成熟以后,刘裕就逼着司马德文禅位,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司马德文则退居到琅邪王府。
刘裕想要对司马一族斩草除根,他先是派人杀了司马德文刚出生的儿子,接着又派杀手刺杀司马德文。
刺客逼司马德文服毒自尽,司马德文不肯,因为他信佛,笃定了自杀后不能转世为人,说什么也不肯服毒自尽。刺客只好迁就他,不逼他喝毒药,用棉被把他捂死了。
司马后人和曹氏后人比起来,下场确实凄惨太多。
篇7:帝王故事
明朝末年天灾频发,而国家国库空虚,因此拿不出足够的银子赈济灾民。百姓受灾而国家不能救助,自然是饿殍遍野,尸横遍地了。命都保不住了,走到绝境的老百姓们铤而走险,揭竿起义,抗击明朝的统治也是常理之中。
张献忠出生于贫困之家,少时读过一些书,长大之后也当过捕快、边军,后来因为犯罪差点丢了性命。灾难发生的时候,张献忠也参加起义军。因为读过书有谋略懂兵法,所以很快就混出头来,并渐渐的成长为一方起义势力首领。
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张献忠建都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然而这两人最后都败在了清军手中。张献忠盘踞四川的时候,清军向他招安,许以高官厚禄和子孙富贵,却都被张献忠拒绝了,他坚持抗清。
张献忠不降,清军自然强攻,豪格领兵作战,张献忠饮恨,并最终在凤凰山被一箭射中,就此离世。
张献忠怎么死的,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们知道张献忠是否有后代,后代结局又如何吗?
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势力那么大,自然不可能没有女人和孩子。但张献忠的后人却记载不详,只知一幼子亲手被张献忠所杀。
据说张献忠当初决定放弃成都,北上陕西抗击清军的时候,为了妻儿不受污辱,亲自下令将他们杀死。“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除了这个被杀的幼子,张献忠是否还有其他儿子活命,又生活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张献忠除了亲子之外还有四位养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孙可望和李定国二人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弱,还同为张献忠养子,但两人却选择而来不一样的道路。张献忠去世之后,二人坚持抗清,并拥护永历朝廷。然而后来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孙可望失败继而降清,属汉军正白旗。
关于孙可望之死,众说纷纭。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孙可望于顺治十七年病死,但还存在孙可望被毒杀,以及随从狩猎之时被射杀的说法。
李定国在孙可望降清之后,仍然坚持抗清。永历帝死于吴三桂之手后,李定国悲愤成疾。他一直坚持在西南边陲抗击清军,直到顺治十八年病逝。
张献忠第三位养子刘文秀,随同李定国一同抗清,他在李定国去世之前病死。刘文秀留下一子刘震,李定国去世之后同李定国之子李嗣兴投降清朝。
张献忠最后一位养子艾能奇,随孙可望一同拥护永历朝廷。永历元年在出兵东川之时,中当地土司禄万钟埋伏,身中一箭。此箭乃毒箭,艾能奇就此去世。
这就是张献忠的亲子和养子,不管是降清还是未降清,结局都不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