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使徒行传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使徒行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使徒行传读后感
使徒行传读后感
使徒行传读后感级教牧班 戴连军
通过这次学习《使徒行传》和斯托得圣经信息系列《使徒行传》收获很多其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使徒行传中“三自”办教方针
中国教会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三自”办教的原则;在以前;我认为“三自”不属灵,没有圣经根据,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使徒行传中按三自办教的原则。
《使徒行传》记载着使徒时代按三自精神建立教会的事实
最早的耶路撒冷教会,使徒负责自传(徒:6 :4)大家凡物公用,实行自养(徒:2:44-45)大家选出七个合格执事管理生活,实行自治(:6:1-6)
第九章31节记载:“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得平安、被建立”这给我们看到神的教会一开始就是按地方建立的
从第十章开始,福音向外邦各国传播,神兴起一位外邦的大使徒保罗,他在外邦各国工作,始终按着始终原则办教会,保罗没有把耶路撒冷教会的传统信仰搬给外邦教会,而且竭力抵制犹太门徒对外邦教会的自传方面的干涉,彼得、雅各支持保罗的正义立场,这就是自传精神。他在各地传了福音建立了教会选立了长老,就把他们交托给神,有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他特别提醒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在他离开以后要为全群谨慎,抵制外来的扰乱,并防止内部的混乱,这是自治精神。保罗还为教会树立了自养的榜样,他一面织帐篷,一面传福音,不但供养自己还帮助别人。教会应该“自治、自养、自传”这个口号近百年来才提出来的,但教会如何对待经济问题,在圣经众早有先例了,在保罗第二次外出传道过程中,正如今日中国教会的许多义工是完全奉献,担任教会的工作任劳任怨,不收教会分文补贴赵志恩《使徒行传研究》第170页。这是自养精神(徒:18:3,徒:20:33-35)
由此可见,在使徒时代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教会,她们都是圣灵所指引的,都是地方性的,都带有本地色彩和个不相同的特点,她们同耶路撒冷教会是互相支持的,但也是各自独立、互互相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父子或母子关系。
丁主教说:“三自爱国运动是正义的、合理的、必要的,它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更有重大的神学或属灵意义。”(《丁光训文集》第307页)三自神学或属灵意义在哪里《使徒行传》给我们作了全面回答。按三自原则办教会是正义的、合理的、是有圣经根据的。
二:适应性能力
斯托得圣经信息系列《使徒行传》第298页有一个词“适应能力”,这让我眼前一亮,斯托得说:“使徒过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主作工。无论是和个人或群众、犹太人或外邦人、虔诚或是不虔诚的、受过教育或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友善或充满敌意的他一样能够应付裕如。
通过认真查考保罗在《使徒行传》中的讲道,的确让我看到保罗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一个传道人,从保罗的言词中让我们看到保罗在他的布道与牧养过程中非常注意方法和策略,并且在这些方面做除了一些必要的处境化的调整,适应不同的听道人群,例如:保罗在对雅典这座城市的知识精英布道时,使用了他们自己的语言在讲述,信手引用了他们自己的`诗人与哲人的立场和看法。有人说:”这就是初期教会处境化“.
保罗向这些从未阅读过旧约圣经和从未听说过摩西其人的人进行宣讲,则完全不同于他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的犹太人会堂里所使用的布道方式。在那里保罗所要做的只需要宣扬拿撒勒人耶稣确实应验了旧约预言,不信靠耶稣就将使旧约的预言落空就可以了。显然这种宣讲方式对于那些不懂希伯来圣经的人毫无作用。而保罗对于希腊文化、风俗、宗教、艺术和哲学等都有比较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见识广、学士渊博的人。然而正是许多人踏上这块土地都可能对雅典人的建筑、雕塑及哲学感到由衷的仰慕之时、保罗却”看见满城都是偶像“甚至在净白”未知之神“”就“心里着急、这里保罗的反应并非是基于对世俗审美意义上的反对、而是出自对这种文化所做的基督教的分析。当保罗在亚略巴古宝讲时、他在其所要表达信息的措辞上确实是机智策略的同时有十分彬彬有礼、可以说保罗的这次宣道的处境是一个有着高度希腊学文化背景之中。
保罗这次讲道是没有引用旧约圣经、但保罗所传的信息、基本信仰并没有改变。这让我想到多少时候我的讲道常常引经剧典甚至对一些不信的人或者一些知识份子传福音时也是如此、其果效甚微我当效法保罗在各样的知识装备自己、使自己用道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传出时代、信息。
篇2:《使徒行传》读后感:第二章
第二章
1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2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3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4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思想:
这里的“他们”是谁?连接词“就”带出前后怎样的关系?前面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情发生之前,门徒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他们被圣灵充满后的现象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学过别国的话?怎么会突然讲起别国的话来呢?这口才是从哪里来的?
圣灵赐给门徒这样的口才、能力,目的是什么?我有没有圣灵所给的恩赐?我有没有照着神的心意使用它?
参考答案:
1、这里的“他们”是谁?连接词“就”带出前后怎样的关系?前面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情发生之前,门徒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他们是指门徒。“就”带出因果关系,前面发生的事情是: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然后就有了他们被圣灵充满的现象。这件事发生之前,门徒都聚集在一起。第1 章里面,主耶稣升天前对他们有吩咐,要他们在耶路撒冷等候父所应许的圣灵降临,所以他们聚集的时候,很可能也在一起祷告等候。
2、他们被圣灵充满后的现象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学过别国的话?从哪里可以知道?那怎么会突然讲起别国的话来呢?这口才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被圣灵充满后,就开口说起别国的话来。他们从没学过,从后面7-8 节众人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这些人都是加利利人,从没到过别国,忽然间就讲起了别国的乡谈。这口才是圣灵所赐的。
3、圣灵赐给门徒这样的口才、能力,目的是什么?从哪节经文可以知道?我有没有圣灵所给的恩赐?我有没有照着神的心意使用它?
——从1 章8 节可以知道,圣灵赐给他们口才、能力,是要作耶稣基督的见证。我也有圣灵所给的恩赐,但有时候我没有用它为耶稣基督作见证,却用来求自己的荣耀,这是我当警醒、悔改的。
5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6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7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8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9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10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11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 神的大作为。”12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13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14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也当侧耳听我的话。15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16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17‘神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18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19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20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21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思想:
“到那时候”,是到什么时候?这里的“得救”是什么意思?
引用经文当时的背景是什么?神是在什么情况下,藉着先知约珥对百姓说出这番话的?旧约里以色列百姓的光景,跟使徒彼得所处的世代有没有相似之处?为什么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我今天的光景,跟经文里的以色列民有没有相似之处?我该怎样做,才能从这样的光景中得救呢?
参考答案:
1、“到那时候”,是到什么时候?这里的“得救”是什么意思?
——从前文看,17-20 节讲到末后的日子,会发生一系列的状况:神的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神的灵要浇灌祂的仆人和使女;天上地下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到那个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得救,字面意思就是从危险中被拯救出来。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灵魂得救,上天堂。先有字意,后有经意,经意需要在上下文里揣摩。前文说到,在末后的日子,会发生这许多事,当天上地下这些奇事出现时,是不是相当可怕?在那个时候,人会不会有逃出生天的盼望?所以这里的“得救”,并非指灵魂得救,而是从那样可怕的环境中被拯救出来。如果不能确定,我们可以回到旧约《约珥书》2:32 节,那里讲得更清楚:“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显然这些从耶路撒冷逃脱的人,就是那求告主名而得救的人。
2、《约珥书》这段经文的背景是什么?神在什么情况下,藉着先知约珥对百姓说出这番话?旧约里以色列百姓的光景,跟使徒彼得所处的世代有没有相似之处?他们要怎样才能得救?
——《约珥书》当时的背景是,以色列民遇到严重的灾荒,眼目所及一片荒凉,似乎是完全绝望的境地。耶和华神藉先知约珥的口,要百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神,并且应允百姓说要拯救他们。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所引用的这段经文。既说要“一心归向神”,表明他们之前是远离神的。
——使徒彼得所处世代的百姓,也是远离神的。他们将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按着他们所行的,本该承受神大而可畏的怒气,当末后的日子来临时,他们面临的结局是可怕的。但正如神对旧约百姓所说,祂的目的是要他们归向祂,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他们只要回转,求告主名,就必得救。
3、我今天的光景,跟经文里的以色列民有没有相似之处?我该怎样做,才能从这样的光景中得救呢?
——我今天的光景,是亲近神的,还是远离神的呢?当我远离神的时候,往往陷在自己的感觉里,觉得被困住了,难以自拔。读这段经文,特别是看到《约珥书》里百姓当时所处的环境,那真是天灾人祸,大祸临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神却定意要拯救他们,叫他们归向祂,知道除祂以外并无别神,作祂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这是多么大的恩典!而我如今在基督里,就已经站在恩典当中,我只要回转,求告主名,就必从这内心的黑暗中被拯救出来!
22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神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23他既按着 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24神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25大卫指着他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26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灵(注:原文作“舌”)快乐;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27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28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注: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着满足的快乐。’
29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30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 神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31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32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33他既被 神的右手高举(注:或作“他既高举在 神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34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35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36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思想:
“故此”这个连接词带出怎样的关系?彼得是根据什么得出后面的结论的?
“你们”是谁?他们对耶稣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现在耶稣的身份是什么?是谁立定的?“基督”是什么意思?他们所做的,跟神所做的,有没有对比和反差?这显明神怎样的性格?
我跟这些以色列人有没有相似之处?有没有一些时候,我所做的事,就如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神怎么待我?我心里的感受如何?
参考答案:
1、“故此”这个连接词带出怎样的关系?彼得是根据什么得出后面的结论的?
——“故此”带出的是因果关系。前面彼得引用大卫的诗篇,见证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这是解释前面五旬节众门徒忽然开口说方言的原因。由此得出后面的结论,要让以色列全家都知道,耶稣已经被神立为主,立为基督了。
2、“你们”是谁?他们对耶稣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现在耶稣的身份是什么?是谁立定的?“基督”是什么意思?他们所做的,跟神所做的,有没有对比和反差?这显明神怎样的性格?
——“你们”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他们不信祂就是弥赛亚。
——现在神已经立耶稣为主为基督。基督的意思就是弥赛亚,救主。
——以色列人将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从行为上看是极为可恶的,而神却立他为基督,要拯救他们。正如经上所讲的,“耶和华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约珥书2:13)
3、我跟这些以色列人有没有相似之处?有没有一些时候,我所做的事,就如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神怎么待我?我心里的感受如何?
——当我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行出律法的时候,当我沉缅在罪中不愿面对的时候,当我满心苦毒怨天尤人的时候,当我为明天忧虑,当我追求人的肯定,当我自我保护的时候,都没有活在我的信心里,耶稣为我而死对我仿佛没有意义,这些时候,我跟那些不信的以色列人是一样的。
——神知道我这些败坏和软弱,却没有立刻惩罚我,而是让祂的儿子按所定的日子为我死了,祂的恩典何其大,完全覆盖了我一切的罪。这时候,我除了感恩和赞美,还有什么可说的?唯愿一切有血气的都来称颂赞美我的神,我的主,我的王!阿门!
37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38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39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
思想:
“众人听见这话”,这里的众人是哪些人?他们听见什么话?
“扎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众人听见这话会觉得扎心?他们觉得扎心之后,有什么反应?
我平时读神的话,或者听人讲神的话时,有没有觉得扎心的时候?这种时候,我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我是带查经的人,我有没有像彼得那样,毫不避讳地传讲神的道,令人觉得扎心,促使他们回转向神呢?

参考答案:
1、“众人听见这话”,这里的众人是哪些人?他们听见什么话?
——众人是当时在场的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2 章14 节),“这话”就是前面使徒彼得所说的话,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2、“扎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众人听见这话会觉得扎心?他们觉得扎心之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扎心”的字面意思就是刺心,形容直指内心,让你觉得深受刺激。
——彼得所宣告的事实,将众人所犯的罪毫无遮掩地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将神所立的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他们无可推诿的。他们觉得扎心后,就问彼得和其余使徒,“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前面彼得引用约珥书的预言,在末后的日子,会发生许多可怕的事情,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到来时,人是无力逃脱的。众人知道自己犯了罪,心中惊恐,所以会问使徒,有没有求生之路,得救之途。
3、我平时读神的话,或者听人讲神的道时,有没有觉得扎心的时候?这种时候,我的反应是什么?如果我是带查经的人,我有没有像彼得那样,毫不避讳地传讲神的道,令人觉得扎心,促使他们回转向神呢?
——我读经时,常常觉得神的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里面真实的光景。有时候会觉得扎心,因为我即使听了道,受了教,学了好多年,仍然会落在一些“低级错误”(自己看来)里面,完全忘记神。这时候,如果圣灵提醒,而我又比较儆醒的话,我就回转,向神认罪,在他的恩典里再次得力。也有时候我在软弱里,要隔好几天才想起来,原来我又犯迷糊了。但只要当我意识到,就可以回头。
——我带查经时,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借题发挥,故意去扎人,拿神的话作为我要教训人的工具,讲我想要针对的问题。另一种是害怕引起别人的反弹,所以就不敢照着圣经来讲,就好像别人的射箭没打中靶心,我就将靶子往他那边移,让他感觉好受些。这两种做法,都没有求那差我来者的荣耀,只是在求自己的荣耀。作教导、作带领的人,尤其需要谨慎。也愿弟兄姐妹常常为教导和带领的同工祷告,让他们能专心于神的托付,作良善忠心的好管家!
40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41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42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43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思想:
这里的“他们”是哪些人?彼得为何要劝勉他们?
“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他们要怎样做才能救自己呢?什么是“弯曲的世代”?
你我是否生活在弯曲的世代?我们是否需要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我该怎样行?
参考答案:
1、这里的“他们”是哪些人?彼得为何要劝勉他们?
——“他们”就是前面的众人,他们听见彼得传讲耶稣基督复活的信息,觉得扎心,于是就问彼得和其余使徒,“我们应当怎样行?”当人在觉得扎心,想寻找出路的时候,是需要恩典的,所以彼得不但告诉他们出路,还用许多的话作见证,劝勉他们。由此也看见彼得对众人的爱是出于基督的,有恩典,有怜悯。
2、“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他们要怎样做才能救自己呢?什么是“弯曲的世代”?
——这条出路就在前面的38 节,“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弯曲的世代”,就是悖逆神的世代。这世代的主导潮流是不敬畏神,甚至抵挡神的。人在其中,很难不受其影响。
3、你我是否生活在弯曲的世代?我们是否需要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我该怎样行?
——我们生活的世代跟当时的情况本质上没太大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今世的风俗是追求今生享乐,凭眼见,随己意,不敬畏神。我们生活在其中,分分秒秒都在受影响,实在需要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我已经奉基督的名受洗,归入基督,但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时儆醒,常常悔改。悔改的意思是承认自己走错方向,愿意180 度回转。比如靠自己的能力求人肯定,寻求虚浮的荣耀,这是世界的潮流,悔改就是承认那是罪,这一刻我尊他人的名为圣,神在我心里不是最大的,这是拜偶像的心态。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这样,我就脱离了那弯曲世代带来的影响。
44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45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46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47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思想:
“他们”是哪些人?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难道没有别的事情做吗?
什么是“欢喜、诚实的心”?为什么他们会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还要赞美神?
他们这样生活的结果是什么?在我的观念中,怎样能使人得救?这里的经文跟我的想法有没有差别?对我有怎样的启发呢?
参考答案:
1、“他们”是哪些人?他们每天都做些什么?难道没有别的事情做吗?
——根据前文,他们就是那些“信的人”(44节)。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和家里擘饼,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从45节来看,他们都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大家都不用为生计劳力了。
2、什么是“欢喜、诚实的心”?为什么他们会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还要赞美神?
——欢喜,是高高兴兴的。诚实,是没有虚谎、诡诈的。他们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很可能是觉得自己日用的饮食乃是神所赐的,而他们在卖掉自己的田产家业时,也没有诡诈的心,私自存留什么,全心倚靠那全能、慈爱的神。若我也是这样全心倚靠,又知道祂是全能、至高、深爱我的父,天天的供应都从祂而来,必定忍不住要来赞美祂!
3、他们这样生活的结果是什么?在我的观念中,怎样能使人得救?这里的经文跟我的想法有没有差别?对我有怎样的启发呢?
——他们这样过日子的结果是“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我们通常的观念,是传福音,说服别人来信主。但在这里只写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就得了众民的喜爱,而且是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这让我看见,真正全心仰赖神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活见证,吸引人来归向真神。羡慕他们的同时,我也愿意成为这样敬畏神的人,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吸引我身边的人来归向这位独一真神!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
篇3:《使徒行传》第五章读书笔记
《使徒行传》第五章读书笔记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他们(注:或作“信的人”)都同心合意地在所罗门的廊下。
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
14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
甚至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过来的时候,或者得他的影儿照在什么人身上。
还有许多人带着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他们(信的人)都同心合意地在所罗门的廊下。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
看到使徒们行的无数神迹,有些人就把自己家的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过来的时候,或者得他的影儿照在什么人身上。还有许多人带着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他们都同心合意地在所罗门的廊下。13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14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众信徒继续在圣殿那称为所罗门廊的地方聚集(徒3:11)。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13节)——那就是说,不是真信徒的人,没有一个敢加入他们当中——因为每一个人都曾听闻那发生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身上的事。因此,只有那些拥有真信心的人才加入信徒当中。虽然如此,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
基督教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吸引力呢?我们也许是因为聚会的形式、规模、美丽的设施、优秀的讲员或亲密的团契而到教会去的。但初期教会吸引信徒却是因为神的能力和神迹,教会弟兄姊妹的慷慨、真挚和诚实合一以及领袖的品格。我们的标准是否偏差了?神是要人加入祂的'"教会"里,而不是仅仅为了日新月异的聚会内容或日趋完善的教会设施。
圣灵继续透过使徒行出神迹奇事。我们从本节可以知道,有些人只是蒙彼得的影儿落在自己的身上,便得到医。{《使徒行传》第十九章11-12节: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使徒们所作的,正是主耶稣在世上那些年间所作的事(可1:32-34、5:27-29)。
这些治病的神迹对初期教会有什么帮助呢?
(1)能吸引人来信主。
(2)能证实使徒教训的真确性。
(3)明显那位被钉十字架,并且复活了的弥赛亚的能力正与祂的门徒同在。
篇4:《儒行》读后感
《儒行》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一篇,全篇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儒者应有的风范。通读全篇,不觉间一股浩然正气,坦荡之风拂面而来。
提到“儒士”,通常我们脑海中便会涌现出软弱,迂腐,保守,古板,穷酸等具有贬义色彩的文字,但通过对《儒行》的解读,我不禁要感慨世人对儒生误解之深也,也迫使我不得不对自己脑海中原有的儒士形象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观。
我觉得《儒行》无论对我们自身修养而言,还是国家建设,民族融合,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者认真的学习处世的人生态度,注重自身修养身心。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傲然于世的一种英雄气概。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间,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老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这就是儒者的价值观。“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则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举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这就是儒者的“生死观”。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淡泊名利,不受不义之财的价值追求和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作风,这在我们现在这个金钱至上,行商奸诈,腐败成风的社会中尤为珍贵,也尤为值得学习,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这是儒者的生活信仰。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儒士那种安贫乐道,宠辱不惊崇高人格。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痛而不困。礼之以和为
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从中我们可见儒士方中有圆的'处世方法,这对我们也极具借鉴意义。
儒士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胜枚数,在这里不再赘述,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按照儒士的要求,对自己进行完善,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日可待。
此外,以往儒生留给我的印象中有一点甚为深刻,那就是软弱,遇事唯唯诺诺。然而,通过对这篇文章的了解,我却觉得儒生身上有一种刚柔兼济的大智慧。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儒者温和善良,恭谨尊重,宽宏大量,谦逊待人接物的品质,这可以说是他们身上“柔”的一面。但这不代表他们懦弱。
“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这里儒者的刚强坚毅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由此可见,儒者并非是软弱的代表,他谦和的处世方式,正是他进退有度,刚柔兼济,小事变通,大事坚持原则的大智慧的表现。 以上所举“儒”的操守,两千年来,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极为深远而有巨大的影响,可见《儒行》一篇所提出的价值观、生死观以及立身出仕等原则,就是今天对我们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仍然有着积极的人生指导意义。
话虽如此,是否我们就应以一个儒士的准则来塑造自己呢?就目前而言,我觉得完全以一个儒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完全不考虑自身所处环境,盲目对自我进行崇高精神的塑造,用一个不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来主导自己的行为的话,多半我们的人生将成为一出悲剧,那这样的自我塑造也中将走入死胡同。
因此,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强大自己,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与一些黑暗的事物抗衡时,再对自己进行更高层面的精神塑造,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并改造不和谐的环境。毕竟,我们都生活在
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的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如果总怀着满腔的书生意气,贸然行事,以非此即彼的标准判断事物,最终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或许,我们应该允许历史和生命的进程中存在一些缓冲地带,等不是个好办法,但有的时候也只有等了。因此,面对我们是否现在就要以儒士之风来处世这一问题,我想我们要做的是等,同时不断的强大自己,等到条件成熟时,那就大刀阔斧的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理想是美好的,但道路却是曲折的,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篇5:《山行》读后感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行》,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全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通上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住在那。诗人停下车观赏枫林的一片美景。只见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停下车来欣赏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鲜花还要红。此时我脑海里出现这一片美景,不由自主地叹道:“真是一片美丽的景色。”
现在是冬季,我走在小路上,荒无人烟,只见天上下起了大雪,这时的景色,无法和当时诗人看到的枫叶红时之景比呀!
老师评语:文中小作者按照老师上课所讲的技法来写,交代了诗名、作者、全诗、解释以及自己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如果对自己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描写多一些,会更好哦!
篇6:《山行》读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山行》,古诗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突然停下车来,因为他要欣赏这美丽枫林的晚景,那火红的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在这一首诗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这两句不仅是写诗人喜爱枫林,晚景的句子,而且还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晚景不舍得离去,所以诗人就停了下来,下车去看枫林的景色。你知道这美丽的枫林到底有多美吗?哦,如果你不知道,就让我告诉你吧,是因为这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简直鲜艳极了,它们像一团团火在我的身上燃烧。
老师评语:文章结构分明,思路清晰,特别是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哦!文中的修辞手法也应用得不错!
可是我们要注意避免文中有些内容重复哦!
篇7:《山行》读后感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行》,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全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通上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住在那。诗人停下车观赏枫林的一片美景。只见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停下车来欣赏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鲜花还要红。此时我脑海里出现这一片美景,不由自主地叹道:“真是一片美丽的景色。”
现在是冬季,我走在小路上,荒无人烟,只见天上下起了大雪,这时的景色,无法和当时诗人看到的枫叶红时之景比呀!
篇8:光明行读后感
光明行读后感
一个陌生人用美丽的谎言使处于绝望边缘的人最终重见光明,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爱的故事。
“我”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因为生病眼睛失明了,治疗的希望只有白分之二十五,从此开始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绝望,甚至想放弃生命。
就在他最彷徨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对他讲她的眼睛治愈的希望非常高,因为治疗他眼睛的医生是她的叔叔,她叔叔讲治好他的眼睛是他最得意的手术之一。并弹了我最喜爱的二胡曲《光明行》。
手术奇迹般的成功了,我重见了光明,医生说: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常见。当我按照约定去找那个女孩时,才知道那个女孩是个卖艺的,而且她也是个盲人。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动,故事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方遇到困境时,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爱心,给他鼓励,支持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一件小事,却往往会给人带来希望,信心。所以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自己所能帮助的人,就会看到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和温暖。()
篇9:《山行》读后感
我读了两首题目都叫《山行》的诗,一首是杜牧写的,一首是姚范写的。
杜牧的诗是这样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得是,秋天到了,杜牧坐着马车去山上看风景,走在石头小路上,看着天上的白云,他想那里一定有几户人家正在做饭呢,走到一片枫林旁边,杜牧叫车夫停车,杜牧下了车,看见了霜后的枫叶,那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他喜欢极了。
姚范的《山行》是这样的,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这首诗写得是:春天,姚范去爬山,看见山边有几百道泉水像雨珠一样喷了出来,路边的绿草被春风吹得摇摇摆摆,山边的稻田里,水涨满了,秧苗像针一样地长了出来,一路上,姚范一边看着夕阳、一边听着鹧鸪鸟的叫声。
读完这两首《山行》,我发现它们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点:
一、它们的时间不一样,姚范写的是春天,杜牧写的是秋天;
二、作者不一样;
三、姚范写的是下山,杜牧写的是上山;
四、景色不一样,杜牧的诗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姚范的诗里有飞泉、绿草、山田、秧苗、夕阳、鹧鸪鸟。
两首诗的相同处有:
一、写得都是在爬山;
二、作者心情都是轻松愉快的;
三、题目都是《山行》;
四、他们写的景色都有六处。
这两首诗都是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篇10:《山行》读后感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山行》这首诗,《山行》是杜牧在秋天登山时写的诗。山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诗人坐着马车准备上山,从山下可以看到一条铺满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开放着一簇簇各种颜色的小雏菊,小雏菊在凉风中轻轻起舞。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叮叮咚咚地唱着歌,欢快地流向山下。
向上看去,满山红叶,白云笼罩在山顶上,有几个散落的人家,房顶上有袅袅的炊烟缓缓升起。似乎可以听见小狗汪汪叫的声音,可以看见小鸡捉虫子的身影。
秋色太美了,诗人停下车来欣赏美丽秋色。夕阳西下,天边的云朵染成了橙色。一阵凉风吹过,秋叶飘飘洒洒的落下,有的落在了小河里,随波逐流;有的落在了路边,与花共舞;有的落在了风里,飘向远方。有一片秋叶旋转着落在了诗人的肩膀上,诗人拿起这片秋叶仔细的观察了起来,很久以后,诗人写出了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指红红的秋叶比二月的花朵更加美丽。
《山行》这首诗让我看见了这样一个美丽的风景。
篇11: 《山行》读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了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山行》,古诗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突然停下车来,因为他要欣赏这美丽枫林的晚景,那火红的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在这一首诗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这两句不仅是写诗人喜爱枫林,晚景的句子,而且还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是因为看到这么漂亮的晚景不舍得离去,所以诗人就停了下来,下车去看枫林的景色。你知道这美丽的枫林到底有多美吗?哦,如果你不知道,就让我告诉你吧,是因为这些被霜打过的枫叶,简直鲜艳极了,它们像一团团火在我的身上燃烧。
篇12: 《山行》读后感
读了杜牧的《山行》,我感动与他对秋天的独特的喜爱,受他的`感染,我也对秋天有了一份的感情。虽然还没有到晚秋,但此时的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
外婆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桂树,还没走进院门,桂花的香气就扑鼻而来。我走到桂树下,踮起脚尖,闻了闻,已故浓郁的香甜就把我团团围住。两株高矮不一的桂树上开满了金灿灿的小花儿,他们紧紧依靠在一起坐在枝头,一簇簇的。他们的笑脸引来了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它们把花儿围在中央,庆祝花儿盛开的喜事。看到这情景,我不禁和蜜蜂们一起翩翩地跳起舞来。
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只要你是个细心发现者,你就会和杜牧一样,爱上秋天。
篇13: 《山行》读后感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山行》这首诗,《山行》是杜牧在秋天登山时写的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诗人坐着马车准备上山,从山下可以看到一条铺满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开放着一簇簇各种颜色的小雏菊,小雏菊在凉风中轻轻起舞。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叮叮咚咚地唱着歌,欢快地流向山下。
向上看去,满山红叶,白云笼罩在山顶上,有几个散落的人家,房顶上有袅袅的炊烟缓缓升起。似乎可以听见小狗汪汪叫的声音,可以看见小鸡捉虫子的身影。
秋色太美了,诗人停下车来欣赏美丽秋色。夕阳西下,天边的云朵染成了橙色。一阵凉风吹过,秋叶飘飘洒洒的落下,有的落在了小河里,随波逐流;有的落在了路边,与花共舞;有的落在了风里,飘向远方。有一片秋叶旋转着落在了诗人的肩膀上,诗人拿起这片秋叶仔细的观察了起来,很久以后,诗人写出了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指红红的秋叶比二月的花朵更加美丽。
《山行》这首诗让我看见了这样一个美丽的风景。
篇14: 《山行》读后感
上学期我们学过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山行》诗,诗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非常感人,特别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展示着枫叶色彩的红,这里的“红”,表达着对秋天景色的赞美。
有一次,我在长满很多枫树的林子里玩。看到许多枫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像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挣脱了妈妈的手,要到外面去玩似的。
我轻轻走到铺满枫叶的地方,从地上捡出了一片完整的枫叶,捧在手里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像一只张开的手,又像是红色金鱼的大尾巴。那细长的叶柄已不像在树上那样,现在变得更加柔软而且更长了;活生生的像只蝴蝶的触须,红色中透出一丝绿;半透明的叶脉从叶柄中伸展出去,好像在比一比谁伸展的更长;那红色的叶片和半透明的叶脉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宛如一对永不分离的“好朋友”。那些飘落下来的枫叶,散落在还散发着阵阵泥土清香的树下和周边小径上,好不沁人心脾啊!
我喜欢枫叶,我更喜欢秋天。因为在我脑海里秋天除了是收获的季节,那红的让人陶醉的枫叶更比春天的花朵还要艳丽。
篇15: 《山行》读后感
我每每读到《山行》这首古诗,脑子里就会放一回“电影”: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杜牧坐在一辆马车上,马车已经来到一片枫树林,此时诗人还不知道,当杜牧拉开窗帘,因为太喜欢深秋枫林的晚景,立刻叫马车停住,欣赏起火红的枫树林来。
婷婷玉立的山峰中间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烟囱里不时冒着烟。诗人杜牧想:我几乎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就没看到过枫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能红于二月花,当我们生活中有了一点点曲折怎能立刻退缩呢?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