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深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陕西灵崖寺导游词,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陕西灵崖寺导游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陕西灵崖寺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灵崖寺位于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周边地区的宗教旅游胜地,加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轶闻举不胜举。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笔墨。
寺庙依地势而建,山道依山蜿蜒,幽静雅致,路边古木参天,绿叶成荫。寺内有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碑刻,前洞洞壁四周也有不少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和书法研究价值,例如武则天的造字刻石,杜甫诗作石刻,有宋哲宗皇帝御书碑等。其中公元172年的汉隶名刻《M阁颂》更是享誉海内外。
篇2:陕西灵崖寺导游词
略阳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称,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历代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灵崖寺、吴王城、紫云宫、江神庙……但首推灵崖寺。灵崖寺在距汉中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郙阁颂》也在寺内。
据洞内摩崖刻石和《明·嘉靖略阳县志》所载:灵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两个天然的大洞穴著称,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唐代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灵崖。据传女皇武则天和其妹,随贾博古先生游灵崖,登望江楼,饱览巍巍群山,滔滔嘉陵江,并在此造字“模槽莫里”,读作“撑支天地”。民国元年将这四字书刻在当年武则天用木棍写字的地方——今日“瞩奈何桥”边。整个灵崖寺,真可谓:“药水出灵崖云深处有仙客自饮,名碑藏古寺月照时唯骚人独吟。”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专款,派专人修葺,复原彩画,并拓宽了旅游区。以汉隶《甫阁颂》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在灵崖寺内达130多块,号称“小碑林”,是研究书法和历史的一个天然实物宝库。著名的摩崖刻石有东汉摩崖刻石——《故阁颂》,大唐开成题记,灵崖叙别记,宋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中国迄今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石刻,杜甫诗刻, 《白骨塔序》碑及灵崖宋代以前石刻(25块)等。
灵崖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100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采,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勾思引情。始塑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的毗庐大佛,在大雄宝殿静穆端坐,大佛身后“金龟”深藏洞中,诱发人往,探险揽胜,两株“唐棕”在洞内佛前摩空而立,风起摇曳,仿佛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张一合,身临其境,如虎穴蟒桐。由前向左,经“奈何桥”,傍崖而行至后洞,又名“罗汉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别有情趣,更加神秘莫测。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据说饮此泉水,上清头目,中顺肠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热除烦之能,因此而叫“药水”,后此洞之右即“药水洞”,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林荫气爽,游人流连。
篇3:灵崖寺
灵崖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处,依山傍水,坐东向西,依托山岩上两个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号称“故道明珠”,“陕南小碑林”。灵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里自古就是周边地区的宗教旅游胜地,加之历史悠久,各种传说轶闻举不胜举。李白、杜甫、吴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笔墨。
目录简介历史沿革前洞镇水独角兽简介略阳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称,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历代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灵崖寺、吴王城、紫云宫、江神庙……但首推灵崖寺。灵崖寺在距汉中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M阁颂》也在寺内。
历史沿革略阳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秦岭南麓的嘉陵江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素有嘉陵江畔的“明珠”之称,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历代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灵崖寺、吴王城、紫云宫、江神庙……但首推灵崖寺。灵崖寺在距汉中略阳县城东南3公里的嘉陵江畔,自古以来享有“灵崖洞天”的美誉。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M阁颂》也在寺内。
前洞灵崖前洞洞口高约25米,宽50多米,进深约100米。洞口崖边拔地而建的望江楼,绚丽多彩,登楼倚栏,远眺嘉陵江,蜿蜒曲折,渺渺茫茫,恰似一条白绸在秦岭千山万壑中飞飘舞动,勾思引情。始塑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的毗庐大佛,在大雄宝殿静穆端坐,大佛身后“金龟”深藏洞中,诱发人往,探险揽胜,两株“唐棕”在洞内佛前摩空而立,风起摇曳,仿佛这虎口般的洞穴在一张一合,身临其境,如虎穴蟒桐。由前向左,经“奈何桥”,傍崖而行至后洞,又名“罗汉洞”。“玉柱”、睡佛,依次而列,别有情趣,更加神秘莫测。两洞之间有一泉,西流而入嘉陵江,据说饮此泉水,上清头目,中顺肠胃,具有清心明目之功,解热除烦之能,因此而叫“药水”,后此洞之右即“药水洞”,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林荫气爽,游人流连。
镇水独角兽镇水独角兽为铁铸,兀立在寺大门左侧内。铜铃般的眼睛,警惕着奔流而去的江水,仿佛时刻注视着江水的涨落,以施自己的本领――镇水。这尊镇水独角兽高120厘米,长150厘米,重250千克。“飞仙石”,在寺吟诗亭边,是一块笔挺的峭石。粗看像天然屏风,细观若仙人伫立。“飞仙石”也称“飞来石”。“佛前三炷香”在毗庐大佛前。是三株凭空直上的棕树,高约20米,传为唐代秦古人建宇时所栽,故人称“唐棕”,号为“佛前三位香”。今“唐棕”仅存两株。“唐棕”前有一圆池,“药水”流人,池水清碧,金鱼嬉戏。
篇4:灵谷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 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名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 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 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 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 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篇5:灵谷寺导游词
去年八月下旬,我们一家三口到灵谷寺游玩,观看了传说中的萤火虫,但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为了看到更多的萤火虫,我查阅了资料,妈妈也打听了一下。可以说是做了功课的,我和妈妈达成共识――要早点去观看。
8月3日下午,我上完钢琴课以后,爸爸就开车载着我和妈妈径直赶往中山陵灵谷寺。我们到了灵谷寺以后,时间尚早,但是我的心早就飞到灵谷寺里面去了。我急冲冲地跑到景区门口询问执勤的保安,什么时候可以进去观看萤火虫,得到的答复是晚上6点30分以后进去是免费的,现在天还没有黑,进去了也看不到萤火虫。而且你们来晚了,现在已经过了萤火虫的观赏期了听了这话,我顿时像瘪了气的皮球一样,软了下来,心里很失望。
这时爸爸过来给我打气说:“既来之则安之,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可以先看看其他景色,萤火虫不能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我同意了。于是我们向音乐台方向进发,我们一家三口走在上山的路上,有说有笑的。爸爸拿着照相机给我和妈妈照相;妈妈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则大口地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沿着山路来回地跑着,路的两边是高大的梧桐树,远远望去,这条路全部被树林包围着,看不到尽头,远处已经和天空连在了一起。路的两边,铺满了梧桐树的黄色落叶,我无意中踩到了,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时,树林中传来了清脆的蝉鸣声,我想,我要是能为它们伴奏该多好呀!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踏进落叶里,用力地踩踏起来,落叶发出“沙沙沙”的响声。遇见落叶多的地方,我就加快速度和节奏,发出响亮的“沙沙”声,想要把鸣蝉的叫声比下去。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音乐台前面的广场,环顾四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提议,立即赶赴灵谷寺找萤火虫。
我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加上是下山的路,速度很快,耳旁是“呼呼”的风声,脚下是落叶的“沙沙”声,蝉鸣声从茂盛的树林里传来,好不动听。
来到灵谷寺,夜幕已经降临,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头上戴着装饰灯;有的人手上提着小灯笼;有的人开着手机照亮,嘴里不时地发着牢骚,因为一只萤火虫也没有看到。我的心情也不好,但是我在心里说:绝不放弃,哪怕找到一只萤火虫也满足了。妈妈说道:“萤火虫都被人吓跑了。”我说:“那我们就到人比较少的地方去找,一定能找到!”我轻手轻脚地走在前面,向路边的树林和草丛中张望着,差不多走遍了整个灵谷寺,也没有找到一只萤火虫,眼看就要走到尽头了。这时路边的树丛里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很微弱,我轻轻地走过去仔细一看,果然是萤火虫,激动地叫了一声:“萤火虫”。爸爸妈妈也赶了过来,只见萤火虫停在树枝上闪了两下,又飞到另一根树枝上闪了几下,就消失在树林里看不见了。终于找到了一只萤火虫,我如愿以偿。
“灵谷寺,我们明年见。”在走出灵谷寺的路上,我高兴地喊道。
篇6:灵谷寺导游词
金秋时节,我们跟随秋姑娘来到了灵谷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灵谷寺的秋不像王勃写的那样,但依然很美。
那天恰逢南京举行马拉松比赛,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一群奔跑的少年来参观并了解它们吧!
第一段赛程的终点就在迎驾桥。迎驾桥有一个传说,是关于乾隆皇帝的。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来到了灵谷寺,寺里的住持带着所有僧人站在迎驾桥的两边迎接,因此,就有了“迎驾桥”这个名字。
第二段赛程,是从迎驾桥到红山门。最后,我们又从红山门一直跑到了无梁殿。
无梁殿原名无量殿,是供奉无量寿佛的地方。你们知道无量寿佛是谁吗?他就是笑嘻嘻腆着大肚子的弥勒佛。因为整座建筑完全是用拱券结构建造起来的,没有一根房梁,所以,它又叫无梁殿。
从无梁殿出来,沿着郁郁葱葱的小路,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门前。从门前的告示碑上,我们得知,灵谷寺,始建于公元515年,后来1381年朱元璋把它移到了现在的地方。何老师又跟我们说了几个参禅礼佛的要点:进寺庙的时候,出入都要按顺时针的方向;拜佛的时候不能跪在中间的蒲团上;阅经时,手一定要干净,翻阅完经书要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在寺庙里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不能随便触碰法器。可以看出,寺庙是庄严肃穆的地方。
在每一个美丽的地方,都留存着古老的建筑,而这些古老的建筑,又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呢?期待我们一点点地去发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