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n10395976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吊唁、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等。
2.能力目标:
(1)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读他作品的感受)既然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
2.读文:
同学们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3.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①抓住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个故事:谈《水浒传》。
①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哗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②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贴词卡。)
③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④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谈碰壁”。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资料补充。
④教师总结: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在报上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4)学习第四个故事:“救护车夫”。
①找同学大声朗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学生自由朗读相关内容,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旁指导。
③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5)学习第五个故事:“关心女佣”。
①“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4.总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篇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谈《水浒传》关心 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篇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及文中内容。)
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
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
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⑵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
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篇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篇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
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
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
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
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
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参加追悼念的人多;
⑵ 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 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
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
(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
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设计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正月、爱抚、逝世、搞不清楚、张冠李戴
愉快、碰壁、微弱、咳嗽、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1、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 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
⑵ 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
⑶ 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
⑷ 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
⑸ 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 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 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
⑶ 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⑷ 这句是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
⑸ 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 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 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侄女。)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及文中内容。)
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
(五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我为什么惊异?
板书:
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
(惊奇、诧异。)
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
(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
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
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⑴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⑵ 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
(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
(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
(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
(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
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
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 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案设计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
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
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
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
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
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参加追悼念的人多;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篇10: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多音字“正、冠、挨、扎、号、更”。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一帆风顺”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本课成语。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中的三件事。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课外资料的补充,感受鲁迅“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
篇11: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案设计
提示“迅”的笔顺。
2、师:关于鲁迅,你们知道多少呢?师简介鲁迅。
(由于在课前要求同学收集相关鲁迅的资料,因此该环节的设计目的:一是再现其预习的内容,对学习本课起到铺垫的作用;二是旨在培养同学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一次次的预习中,要同学明白能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和本课学习有关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泛泛,不空洞,“学为所用”的道理。)
3、师:带着对课题的理解,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葬礼,提出问题:
⑴ 师:1936年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的遗体躺在当时位于上海胶洲路的万国殡仪馆里,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十分惊异,她惊异什么呢?
PPT出示,指名读第一节,注意正音。
(在教师的引语中,涉和到了关于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时间和地址,作为课外资料的补充,给同学一个感性的认识。“大殓出殡”图片的出示目的也在此。)
生质疑: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⑵ 师: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
生:……
2、了解事件,概括标题:
⑴ 师:这些职业、年龄、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为何都这么敬爱我的伯父呢?当时我还小不明白,但是作者在回忆往事的点滴中,慢慢找到了答案。请快速默读课文,考虑:作者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哪三件事情?能否试着给每个故事列个小标题。
生:……
⑵ 师:引导并概括板书:教我读书,救治车夫,关心女佣。
(首先,在阅读与交流中让同学初步感知内容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已往的课程中,同学已经对小标题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又鉴于本文的特点,在此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件事情具有可操作性。)
三、抓住言行,体会品质
1、讲读“教我读书”,感受伯父的“爱抚”:
小组读读第一个故事。
师:小时侯的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所以经常张冠李戴,伯父因此而批评我。请小组间合作读一读,说一说,试着把它说得更具体些。
PPT出示:
我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所以经常张冠李戴 ——,伯父因此而批评我——。最后还送了我两本书——。以此教育我 ——。
生:……
(首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同学在自学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其次,教师在引语中对《表》和《小约翰》的补充:告诉同学这两本书都是鲁迅先生翻译的。由此让同学明白先生为了想让更多的少年儿童能够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还翻译了其它许多少儿书籍。伯父不只仅关心我的学习,更关心广大少年儿童,更突现出他的品格,为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做铺垫。)
2、讲读“救治车夫”,感受伯父的善良:
默读第二个故事:
⑴ 师:除了小朋友,人力车夫也得到了先生的这份爱,默读课文的4~12小节。把你最感动的语句划出来。
生:……
(第八节: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注意正音“扎”:捆绑的意思。)
⑵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
(可围绕动词来谈,可从地位的悬殊上来谈,体现出伯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心。)
⑶ 师:这段话直接描写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起来读一读。
⑷ 师:瞧,这位面对着我们,身穿白大褂,半跪着的人就是鲁迅先生,请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再读读文字,看看他身上还有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体会“半跪着”。)
(让同学亲身体会“半跪着”这个动作,体会用这样的姿势进行包扎是十分不容易的,而鲁迅先生正是始终坚持着这个姿势细心地救助人力车夫,没有怨言。面对着这素不相识的社会地位低微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是当时的大文豪,当时的名流之辈,当时受全国人民敬仰的鲁迅先生,从他们地位的悬殊中,体会先生对人民的关爱、保护、热心肠、关心劳苦大众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整个过程”会更有深刻的感悟。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
指名读。
(要求读出鲁迅先生对贫苦人民的爱的情感。)
⑸ 师接着引读:“拉车的感激地说……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想从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本课的教学只有一个课时,因而关于“鲁迅对不合理的黑暗社会的痛恨”这个深层的理解在课上不做讲解与学习。)
⑹ 师: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关心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受人敬爱的人,早早得离开了我们,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因此在前来吊唁的人中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一帆风顺的面孔,或许他就是这位黄包车夫。巴金先生就这样写道:
PPT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一帆风顺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又底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课外资料的补充,再次为突现人物品格服务。)
3、讲读“关心女佣”,感受伯父的爱心:
自身读最后一个故事
师:正是因为先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所以像人力车夫这样的群众才会出现在追悼会上,先生家的女佣阿三也不例外。自身读读最后一个故事,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局部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在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后,深情的朗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尊敬也是教师希望能有所体现的,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对该故事的认同,也是对全文学习的情感升华。)
四、回归主题,提升感悟
(他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1、的确,不论是人力车夫也好,还是女佣也好,周晔相信这些人只不过是众多伯父协助关爱过的人中的一员,只不过是个缩影。因此她十分确信的说“……”
(文中最后一节。)
板书:
为自身想得少 为他人想得多
2、师:因此伯父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这就是我的伯父……
生:鲁迅先生。
(“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正是对课前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敬爱?”的回答,全文的学习始终以此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学习,感悟,体会,回归主题。)
【板书】
教我读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救治车夫
关心女佣
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敬爱?
为自身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
篇1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法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
[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场锣鼓”敲得恰当。]
教法二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明确交待了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是继续“合作学习”,并出示学习方法提示,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教给了学生自能读书的具体方法。到位的学法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法三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质疑的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摒除一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各小组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孩子们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老师充分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展示聪明才智,是相信学生的表现。教师也参与到小组之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教法四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又扁又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学习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
师:很好。其他小组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时如果老师能多问一个问题就更好了,如问:应怎么读这句话呢把读书和理解结合起来,使读中理解,理解之后再品读成为一体。]
教法五
生:(第六组甲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生:(第六组乙生)通过理解的。我们又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因为热烈的讨论,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议论纷纷是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之三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