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n7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篇1: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建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

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瞭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篇2: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李。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篇3: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导游马某某,我将和大家一起完成一段快乐的旅程,走进剑门关,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

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经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她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1932年,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不能当场想好,答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与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篇4:广元剑门关全陪导游词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虚幻之境。除了山雄关险之外,剑门关还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剑门关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几分风采,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好啦,剑门关的讲解就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正位于剑门关的关口,让我们一起进入,一览剑门关的美景吧!大家请这边走,注意安全。谢谢!

篇5: 广元剑门关导游词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元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虚幻之境。除了山雄关险之外,剑门关还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剑门关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几分风采,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好啦,剑门关的讲解就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正位于剑门关的关口,让我们一起进入,一览剑门关的美景吧!大家请这边走,注意安全。谢谢!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中景点--剑门关,我将和各位朋友一起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

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自第一剑门关和第二剑门关)气势雷同。又如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去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京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1932年结,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能当场想好,大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c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 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关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门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人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篇6: 广元剑门关导游词

大家一路辛苦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欢迎你们来到咱们魅力广元剑门关做客,很荣幸能够认识大家,更荣幸做大家的导游。正好我也是广元本地人,姓徐名姣,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来到小徐的家乡做客,那小徐更得竭诚为大家服务,以尽我的地主之谊,让大家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现在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们正处在剑门关的关口,位于正上方的就是天下第一雄关的剑门关了。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是我国著名的天然关口之一,素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险要的地势使剑门关名扬海内外,现在就请大家跟小徐一起去看看剑门关究竟有多险吧!

走过剑门关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小剑山,可以看到这两座山像两把利剑直插云天,形成了一扇天然的门,中间是一条细小的通道,难怪李白会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难怪这里成了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穿过大小剑山,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剑门蜀道中最典型的金牛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想吞并蜀国,但苦于无路进入蜀国,就谎称赠5头金牛和五个美女个蜀王,蜀王信以为真,就派出身边的5个大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接美女运金牛,这才开通了这条蜀道,所以也命名为金牛道。事实上据专家考证它的确是先秦战国时期开凿的,大家可以看到,整个蜀道都是在悬崖上悬空的,就是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恐怕都有点难度吧,可见古人的智慧和技术还真是令人佩服啊!来到蜀道上,就请大家尽量靠里边走,注意安全,但不过也不要过于担心,我们的蜀道还是挺坚固的,绝对不会轻易掉下去的。走过这惊险的蜀道待会我们就到了幽静脱俗的绿色长廊――翠云廊了。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被称为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翠云廊,翠云廊是剑门蜀道中的一段,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但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l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其中最大的柏树须7-8人合围,小的也要3-4人才可抱拢,是当之无愧的蜀道明珠!翠云廊分为南段、西段、北段,现在我们正漫步在大柏湾段,近距离的接触上千年的古柏,感受历史车辙的深厚积淀。下面小徐将带领大家依次观看姿态万千的夫妻柏、凤凰柏、鸳鸯柏、天桥柏,阿斗柏等等。还请大家跟上小徐的步伐,不要因为太留恋美景而掉队了哟!

走了大半天,想必大家的肚子都饿了吧,来到剑门关,不得不品尝的一样特产就是当地的剑门豆腐了。说到豆腐,想必大家都吃过的,但您知道剑门关的豆腐的绝妙之处吗?

剑门豆腐早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了,素有“剑门天下险”“雄关豆腐绝”的美誉。这里的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所以做出的豆腐柔滑水嫩,吃起来特别有感觉。这洁白细腻的豆腐通过川菜的制作方法,可谓是麻辣鲜香,五味俱全啊。剑门豆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形成了200多个豆腐菜品了。如怀胎豆腐、豆腐肘子、锅巴豆腐、口袋豆腐、灯笼豆腐等等,小徐是说也说不完啊。好啦,不说了,再说大家口水都留下来了。看,这里的大伙们吃得多香啊,走,咱们也去吃剑门豆腐吧。“说走咱就走啊”!

篇7:广元剑门关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元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xx。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中景点--剑门关,我将和各位朋友一起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

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自第一剑门关和第二剑门关)气势雷同。又如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去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京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1932年结,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能当场想好,大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c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 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关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门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人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篇8:关于广元剑门关导游词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传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剑阁铭》作者张载,字孟阳,湖北人,父张收在蜀郡任太守,张载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到蜀中看望父亲,途经剑门,因感慨剑门雄险,而蜀人常恃险作乱,而作《剑阁铭》该诗四字成韵,共184字,它开创了第一个以诗文的形式赞剑门之险,第一个记剑门之史,第一个叙剑门之事。同时在诗中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以德治国,益州刺史张敏读后,认为是天下奇文,上表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被铭刻于剑门山东向石壁上。

李白《蜀道难》(公元701-762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生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长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镇)于十九岁游览剑门关,公元725年出蜀漫游,游遍了祖国名川大山,于公元730年在京都长安写下了《蜀道难》,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史王炎邀请,入其幕僚为其抗金,后因朝庭调其任临安(浙江抗州市)枢密院,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他离开南郑,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陆游当年曾四次在剑门蜀道,因办公务而往返,陆游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可是有志不能伸,象一个大病的人,在细雨中骑着一匹毛驴,穿着一袭青衫,借酒浇愁,衣衫上征尘酒痕历历在目,因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杜甫的《剑门诗》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卒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会下层,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759年12月1日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入蜀,途经剑门因而写了《剑门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