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龙泉景区导游词,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龙泉景区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篇1:龙泉山风景区
龙泉山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乡。其山东南北三面环水,东面是以盛产武昌鱼名噪海内的梁子湖,南北则有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与处于盆地中的景区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
目录龙泉山的历史古代诗文中的龙泉山龙泉山展望龙泉山的历史《江夏县志》载:“龙泉山古称灵泉山,因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云山、大龙山、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龙泉山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樊哙孙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天宝末年,宰相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此外历史上有名的晋代荆州刺史陶侃也葬于此。 到了明代,这里成为历代楚王的陵园。《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因“吉地”内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这里于是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繁盛的`“灵泉古市”就此被蚕食成森冷的楚王茔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 这九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明楚王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诗文中的龙泉山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里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
张天佑《灵泉游春》
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 吐梅白玉树树异, 销柳苍烟处处风。
明黎淳《龙山消夏图》:
水声到地尽, 山色入楼多, 明月双溪柳, 香风十里荷。
唐李奚的《灵泉山夜》
全诗虽然不着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 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张祥的《灵泉冬景》:
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龙泉山展望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风景区。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文物古迹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樊哙墓等。按照规划,龙泉山风景区将建成文物古迹区、水上游乐区、避暑疗养区和生活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将完成建设恢复灵泉古寺、拦筑珠山大坝、恢复唐代万卷书楼、宋代珍珠塔、蓼娥堂、元代听松阁等景点、挖掘和恢复愍王寝和端王寝、建设全长米,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明代仿古一条街及相关水、电、路配套设施。 龙泉山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郊20公里处。它濒临梁子湖,东南北三面环水,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龙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江夏山,有许多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都曾在灵泉幽谷居住过。唐天宝末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口井能占验天气,东井冒气则晴,西井冒气则雨,于是人们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演变为龙泉山。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地辟为“寝山”后,相继在这里修建了昭、庄、宪、康、靖、端、恭、贺等九座王陵,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 小贴士:龙泉山下的梁子湖中盛产正宗的武昌鱼,别错过大快朵颐的机会哦。
篇2:龙泉导游词
迎着清晨这一缕的灿烂阳光,沐浴着这清凉的春风,我们今天的旅行就要在这明媚的春光中拉开序幕。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青芒旅行社的小包同志。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驾驶员小曾,别看小曾相貌平平,他的驾驶技术可谓是上天入地没有他过不去的弯,所以您们大可放开心,畅快玩!这里是我的联系电话,如果有麻烦有问题尽管打来,小包可以为你解决所有的疑难杂症!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这次来的目的地---龙泉山了。龙泉山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其中的黄茅尖是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的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极端最高温度只有30°,年均温度在12°左右,如果你想去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
来,跟着我的思绪,一路上高大挺拔的大树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自然创造的绿色盛林中,无比舒畅。龙泉山有着数不胜数的野生动物,看那个就是娃娃鱼,大家可不要想着去抓哦,这里查到可是要入牢滴。
你们看这个牌子“绝壁奇松”。咱们已经来到龙泉山风景三绝,沿着百米悬崖所建的栈道,欣赏一棵棵从悬崖壁上破石而出的奇松。请大家好好扶着石壁,这里的路会越走越窄。
这个就是龙泉山的龙泉湖,他可是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人工湖。
来到了龙泉山,我知道你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看到这里最据盛名的“黄茅尖”了。江浙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观日出,云海的好地点,一览众山小就是形容黄茅尖最好的词。当地的龙泉人都喜欢在夏季秋季约上三两个朋友在黄茅尖上欣赏日出,远离城市,远离喧闹,净化心灵。
好了,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小包希望大家在20xx年有“鼠”不尽的财富,数不尽的健康和数不尽的快乐,也希望小包的印象永远留在你们的心中,欢迎下次相遇!
篇3:龙泉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及我本人欢迎大家到白云岩风景区旅游。现在,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白云岩风景区的情况:白云岩风景名胜区分为白云瀑景区、石马大峡谷和岩樟生态沟景区。目前白云瀑景区已经建成并对游人开放。白云岩风景区距离城区约四公里,乘车只需十余分钟就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虽然离城仅一步之遥,但却非常幽静,给人以远离尘嚣之感。景区内风光秀丽,瀑多潭奇,有白云瀑、七星井、明月潭、龙门潭、千年古樟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白云岩风景区不但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而且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有宋代管师仁兄弟读书处,管师仁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深得宋徽宗赏识;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白水桥”;据龙泉旧志记载,宋代德佑皇帝去福建途经白云岩,曾在此建立行营;景区内还有一个至今保护着原始风貌的古村——下樟村。今天中午我们将在那里用餐,大家可以在那里品尝到富有龙泉乡村特色的农家饭、农家菜。
大家请看位于我们左边的那座桥,它叫“钟灵桥”,又叫“白水桥”。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各位团友,白云瀑景区的入口到了,请大家跟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三个大字——“白水涧”,是我们当地一位书法家林世荣先生所提,他的`书法飘逸洒脱,苍劲有力。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了“明月潭”,这个水潭为什么叫明月潭呢?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这个水潭水深达数丈,在月夜之下看来,只见明月不见底,所以叫明月潭。还有一个说法是:宋代有管师仁、管师复兄弟俩在此读书,管师仁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向宋徽宗推荐自己的哥哥管师复,皇帝见管师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非常喜欢,于是想留他在朝中做官,但他却婉言谢绝了。皇帝问他为什么,他就写了两句诗给徽宗皇帝:“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表示对故乡的美景十分留恋,不愿在外做官。同时,用白云和明月表达了自己悠闲不受拘束的个性,以及自己宁静、淡泊的情操。后来,管师复就终生隐居在白云岩这个地方。后人为了纪念管氏兄弟,就把这个地方的地名叫做“白云岩”,而把这个潭,取名为“明月潭”。大家请看,这个潭的四周,随处可见这些大大小小的圆形石头,形状十分奇特,当地人管它叫“恐龙蛋”。当然,它并非真的恐龙蛋。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爆发过火山,岩浆凝固后就形成了这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我们前面这个潭叫“龙门潭”,因为瀑布的顶端像龙头,整个瀑布有如龙喷水,所以叫它“龙门潭”,旁边这个洞叫“紫云洞”,相传是一个道士坐化成仙之处。在景区内有许多这样深浅不一的洞,事实上,它们是古人采矿留下来的。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达的这个景点叫“七星井”这些大大小小的井,似潭非潭,似洞非洞,似井又非井,非常奇特。据说,当年龙泉宝剑的鼻祖欧冶子在龙泉的剑池湖畔铸剑,而欧冶子的女婿和女儿干将和莫邪就在此地炼剑,这些井就是他们用来淬剑的。和龙泉城南的“七星井”相对应,人们把这些井也叫做“七星井”。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听到了瀑布的轰鸣声,过了这座吊桥,我们就到了整个景区最壮观的景点——“白云瀑”,请大家过吊桥进尽量注意安全,不要故意摇晃。
好,白云瀑到了,因为这个瀑布分为一左一右两条水龙,所以又叫“双龙瀑”,白云瀑高约六十余米,它所在这座山叫“白马回首山”,而白云瀑正好是白马的尾巴。水大的时候,水从顶端飞泄而下,如白马洒尾之势,非常壮观。水小时,水喷到半山就散成了水雾,在太阳照耀下,有时会现出彩虹,当然,这种景象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顺着潭边的这条石径往上爬,用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可到达一个古老的村落——下樟村。这条路比较陡,请大家注意安全,慢慢地爬。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下樟村了,下樟村是一个只有59户人家的小山村,总人口才两百多人。村里的建筑比较古朴,大都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大樟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了,据村里的老人讲,看樟叶的盛衰,能知年情的丰欠。今年樟叶长得这么茂盛,一定会有好收成。
篇4:龙泉导游词
路线:乘火车可以到石家庄,石家庄汽车北站(在火车北站旁)到五台山每天有三班汽车,分别是7点、9点、14点,车程4.5小时。也可以到太原站下,太原汽车东站(距离3.5公里)每小时有一班去五台山的车,14:30以后车少,车程4小时。五台山的汽车站很好找,从塔院寺出去,到台怀镇中心的主干道,乘坐免费环保车,一站路就到了。车站上明码标价,去五个台的价格从40到80不等。非车站的车可能到不了台顶。三天基本上可以把五台山主要寺庙都转完,比如:
d1黛螺顶、圆照寺、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集福寺d2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南台顶、镇海寺d3东台顶、西台、碧山寺。
d1塔院寺、东台、那罗延洞
d2:佛母洞、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d3:黛螺顶、上善财洞、下善财洞、金刚窟、五郎庙、碧山寺、七佛寺
d4: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金阁寺、龙泉寺
d5:菩萨顶、罗睺寺、三塔寺、金刚窟、明月池、观音寺、文殊洞、显通寺、绕大白塔21圈
d6:北台、圣洗浴池寺、八功德水、西来寺
d7:殊像寺、塔院寺绕塔
d1北台、八功德水、西来寺
d2:东台那罗延洞
d3:西台、中台、狮子窝、吉祥寺、南台、清凉寺
d4:菩萨顶、罗睺寺、三塔寺、金刚窟、明月池、观音寺、文殊洞、显通寺、殊像寺、塔院寺
d5:普庵寺、白云寺、明月池、佑国寺、南山寺、镇海寺、观音洞
大白塔:
佛陀的真身舍利,此塔是二千多年前由信仰佛教的古印度国王阿育王始建,自汉迄今,又代有崇建,为五台第一圣境。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1987年法王在五台山传法,主要在塔院寺。法王传讲佛法时就坐在这上边的台阶上。 大白塔数度放光。
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佛准备圆寂时留下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说法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
文殊发塔
这座文殊发塔是五台山塔院寺(注:五台山的寺院修藏传佛教的非常多,尤其是格鲁派修法传承,塔院寺已圆寂的住持寂度法师,是能海上师的弟子)中的又一圣境。相传在北魏年间,文殊菩萨为宣示众生平等,化作一贫女来到寺庙乞食,并留下一缕头发。僧人们遂于此处建一佛塔供养。至明万历年间,由方广道人重修,并现见菩萨头发,发色若金。到了近年,又由当时住于五台山的汉地高僧寂度大和尚重新整修。
菩萨顶
菩萨顶寺庙依山势而建,因此山形酷似印度的灵鹫山,古亦被称为灵鹫峰。位于寺庙一侧的大殿,此殿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前译宁玛派大圆满祖师布玛莫札和藏传佛教中最具神威的智慧护法神格萨尔王。此间佛殿的对面佛殿中,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师。这些佛像都是法王在87年来五台山时做的。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标签:
篇5:龙泉导游词
白云岩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系宝庆十二景之一。旧时古木隐障,不见天日,故云“白云樵隐”。青松翠柏之间,有一岩洞,洞高2丈余,宽约5丈。据明代高僧大错(钱邦芑)在游记中记载,洞壁有天然的观音像,系钟乳石凝结而成,且“眉目、手足毕具”。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法号宝鉴的游僧在观音像前坐化,于是“远近朝礼,山径乃辟”,使这里成为香火胜地。古时山上建有四座庵堂,分别是慈寿寺、牧云寺、毗庐寺和妙音寺,其中慈寿寺现已不复存在。妙音寺依岩洞而筑,寺门有双龙抢宝浮雕,建筑古朴典雅,石壁上刻“恰似普陀”四字。庵下方有关龙亭、会仙桥、乐善亭、石塔等众多古建筑,其中会仙桥相传乃八仙云游会集之地。现在三庵共有尼姑十余人,游客和进香者常年不断,尤以秋日为盛。
近年来,经当地政府引巨资开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古破建筑修葺一新,既存古貌之遗风,又展时代之气息。今有小水泥路直通峰顶,顶上备有停车场,建有星级宾馆,山麓造有游泳池。沿途风光旖旎,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令人心旷神怡;大山深处,古木参天,葱葱郁郁,形态各异,让人遐思万千;妙音寺内,岩水漾漾,更为神奇。古往今来,白云岩以其神奇造化和迷人风光而著称于世。
篇6:武汉龙泉山风景区
武汉龙泉山风景区 -资料
龙泉山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郊20公里处,它濒临梁子湖,东南北三面环水,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
龙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江夏山,有许多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都曾在灵泉幽谷居住过,
资料
唐天宝末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口井能占验天气,东井冒气则晴,西井冒气则雨,于是人们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演变为龙泉山。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地辟为“寝山”后,相继在这里修建了昭、庄、宪、康、靖、端、恭、贺等九座王陵,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