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2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故宫养心殿导游词,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故宫养心殿导游词,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故宫养心殿导游词
在故宫养心殿大修期间,部分珍宝将首次出宫,“移驾”首都博物馆展出。昨天,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的养心殿百年来首次大修,预计到完工。
养心殿坐落在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是清朝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据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启动修缮前,养心殿基本保持晚清时的状态,除了地毯、铺盖等是复制的,其余摆设都是真品。由于一直是原状陈列,很多文物从未入过库房。随着养心殿闭门大修,陈设在殿内的部分文物,包括雍正御笔的“中正仁和”匾等木器、铜器和玉器等将移到首都博物馆展出。
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故宫计划借助此项目,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标准,为挽救濒临消亡的古建筑营造工艺、装修工艺以及文物修复工艺作出贡献。同时,古建筑“八大作”匠师培养机制计划也同步启动。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养心殿大修完成后,三希堂也不具备开放条件。故宫将通过数字化的体验方式,再造面积仅8平方米的“三希堂”。观众可以效仿乾隆皇帝,“拿”起虚拟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赏玩。
篇2:故宫养心殿导游词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7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仅此而已。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篇3:北京故宫养心殿楹联欣赏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米,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汲古得修绠;
守道无异营。
——康熙题养心殿东暖阁
诸恶不忍作;
众善必乐为。
——雍正题养心殿东暖阁
保泰常钦若;
调元益懋哉。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太和道共养;
纯嘏性弥敦。
——乾隆题养心殿东暖阁
忧其所可恃;
惧其所可矜。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仲尼不为己甚者;
惟帝若是其难之。
——佚名题养心殿东暖阁
三岛春深云气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
——佚名题养心殿西门
凤阁晓霞红散绮;
龙池春水绿生波。
——佚名题养心殿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晓;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
——乾隆题养心殿
广乐奏钧天,万国衣冠同瞻旭日;
阳春回大地,四时橐籥首协温风。
——乾隆题养心殿
雉尾云移,看玉烛光中,星扶华盖;
螭头香动,听金铃声里,风展春旗。
——乾隆题养心殿
篇4:养心殿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目录简介建筑格局历史三希堂收缩展开简介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7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建筑格局西面布局
乾清宫前西出月华门,为西一长街,门正对面为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又称膳房门。进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其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间,共34间。建于乾隆,为太监的值房。
南面布局
南面正中为养心门,坐北朝南。歇山顶黄琉璃瓦门楼,进门为木照壁,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可开启,但是平时不开只有皇帝进出养心殿的时候才开。绕过照壁是养心殿的正殿,南北长63米余,东西宽近8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分前院(养心殿前殿)和后院(后寝殿)。
正殿面
正殿面阔7间(36米),进深3间(12米),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正中三间为一敞间,上书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东暖阁
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西暖阁
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为保密,南窗外抱厦设木围墙。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前殿东配殿
前殿东配殿,明建,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初名为“覆仁斋”。明间开门,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配殿规制同东配殿,,初名“ 一德轩”。东西配殿清代无殿名,雍正以后设佛堂于此,是皇帝专用佛堂。
后殿
穿过养心殿正间“安敦、恬澈” 二小门为穿堂,直通后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正间额曰“ 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 。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床,床上额曰“又日新”。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
体顺堂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燕喜堂
后殿西耳房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妃嫔所居。 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值房。
历史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仅此而已。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 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三希堂养心殿的西套间原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的“泊远帖”;连同他已经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件稀世珍宝。这处珍藏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就被称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时晴帖》现藏在台北,另两帖,现藏于故宫。
篇5: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中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明廊相连,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凤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中和殿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保和殿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平面呈方形,黄瓦四角攒尖顶。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和皇后诞辰礼都在此举行。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时为皇后住所。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进入天安门,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这里城墙高大,城门楼巍峨壮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使站在这里的人自己感到渺小,这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建筑艺术来为增强其帝王威慑力量服务的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金水桥。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从高处看,金水桥和流经广场的那条御河,其形状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门,便进入内廷,内廷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路线。如果是半日游,这三条路线只能游一条,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卧室(乾清宫),放置皇帝印玺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结婚的新房(坤宁宫),嫔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为展厅)和御花园。一般来说,用半天时间游故宫,比较吃力。以安排一日游为佳。如有时间,可安排二日游。
故宫处处体现中国文化,故宫的许多细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粹。“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故宫里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门、太和殿等,这些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传统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名字也和儒家经典《易经》有关。《周易》说,“乾”象征“天”,代表“男”;“坤”象征“地”,代表“女”;中间的“泰”意为“平安、畅通”,整个意思即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关系和谐,再加上“清正”、“宁静”,把一个皇宫生活想象得异常美丽。
故宫里的颜色也有深奥的寓意。故宫多用黄色琉璃瓦,室内的颜色也多为黄色,乾清宫的布置尤其突出。这种用法来源于古代经典《尚书》中的五行说。古人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变化不定。“黄色”代表“土”,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故宫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筑是藏书楼文渊阁。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书楼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设计用心可谓良苦。
在欣赏恢宏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时,仔细品味每一个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义,才会兴趣盎然,情趣隽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国文化,才能了解伟大的故宫。
篇6:故宫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介绍一下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寝”。说通俗些,就是皇帝后妃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整个“后寝”分为五大部分,即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及外西路,下面我分别给大家讲一讲它们各自的`作用。中路上分布着最主要的建筑,有皇帝住的乾清宫,存放玉玺的交泰殿,皇后住的坤宁宫。东路、西路是皇帝的三宫六院居住的地方。外东路是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颐养天年的地方。外西路俗称寡妇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们养老的地方。
在乾清门左右,东西宫门之前各有一组建筑,东侧为奉先殿,是故宫内供奉祖先的地方,西侧为养心殿,清代自雍正后,帝王们都迁到养心殿居住,它是晚清故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就发生在养心殿的东暖阁。过一会儿,我们就去参观,下面请各位欣赏故宫内最大的云龙石雕。
(在保和殿后云龙石雕处)
各位请看,这是故宫中最大的石雕,这块大石头重250吨,是从距紫禁城90公里外的北京房山运来的。在冬天人们就在沿途挖井,拔水成冰,把石头放在冰上拖拉,要是在其它季节就在大石头下面铺上滚木,然后再用数百人一起拉,运到这里后再加以精雕细琢才雕成了我们看到的精美作品。
(乾清门前)
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对狮子,在天安门前,在太和门前,现在又见到一对,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摆狮子呢?把狮子放在门口有避邪之意,同时又象征着皇家的威严。那么各位猜猜看哪只是雄狮,哪只是雌狮呢?其实很容易判断。这位足下踩球,准备发点球的球星自然是雄狮;那位看着小狮子的母亲自然是雌狮。您瞧她的头偏向中路,好象在关注重着这个点球,会不会进……刚才跟大家开个玩笑,其实这雄狮脚下的球象征寰宇,即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命脉。雌狮脚下的小狮子象征皇帝子嗣兴旺,相传万代,后继有人。
乾清门内是清代帝王御门听政的地方,自康熙皇帝沿习至咸丰皇帝。后来,“御门听政”就变成“垂帘听政”了。
在乾清门之西有一排连房,那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清朝的很多重要决策都出自军机处,皇帝在此与军机大臣共商国事,建筑虽不起眼,但地位显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兼中央军委。
篇7: 故宫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望岳》一诗中给我们留下的千古绝唱。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宗、岱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它东西绵延200多公里,风景区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位于泰安城区北部。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是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游览胜地。
在中国,乃至世界,还没有一座山像泰山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维系着一个古老民族“国泰民安”的信念与对“和平”、“统一”的企盼。泰山封禅意味着受命于天,昭示着国家统一,彰显着国泰民安。
今天我带大家走的是登泰山四条路线中最经典的路线——红门盘道徒步线路。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到南天门。
岱庙位于泰安城区,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咱们现在从岱庙的正门——正阳门来到了岱庙的第一进院落。大家往前看,迎面是配天门,岱庙的第二道大门,“配天门”三个字是书法大师舒同先生亲笔题写,取孔子“德配天地”之意。
过了仁安门,我们来到了天贶殿。天贶(kung)殿居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建于公元1009年,是宋真宗答谢天帝赐“天书”所建,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殿内祀东岳泰山之神,殿前露台为宋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人,生在中国不能见泰山,见而不能游,游而不能尽兴则为人生最大憾事。 篇三:成都宽窄巷子整理导游词4000字
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宽窄巷子了。从酒店出发,沿总府路、蜀都大道,途经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最后抵达成都宽窄巷子,行程约20分钟。
现在我想问一下,在大家眼里,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没错,安逸(川话)。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评价成都:china’s china——最中国。
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成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的地方。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它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宽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兵骚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1721年,康熙皇帝应川人之情,派旗兵驻防成都。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下令在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满城”,给旗兵居住。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自离开少城接触商务买卖,他们只靠每年少城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春秋两季的比武大会,论
成绩优异领取皇粮过日子。然而风雨飘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了宽窄两条巷子。那时,宽巷子住的是文武官员,窄巷子住的是士兵,等级森严。其后,宽窄巷子的人员结构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宽巷子多为达官显贵,窄巷子聚居的则是平民。但其实从街道的结构和规模来说,宽巷子与窄巷子并无太大差异,只是显贵们住的地方当然“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窄”。
巷子两边大大小小的院落,三面环墙,临街只留一道门脸儿,雕花的窗户,气派的门楼,讲究的门饰,虽已有些破落,却依然在诉说着老巷子里的沧桑历史。宽窄巷子是最能再现老成都人生活场景的地方。街坊邻居习惯了端把竹椅坐在巷口摆龙门阵,茶余饭后就在墙下摆上一桌麻将,品着茶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看巷子里的人来车往。
不过,今天大家要看到的宽窄巷子已不是那有些破落的老巷子了。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打造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朋友们,前面大概还有3分钟就将抵达成都宽窄巷子了。等到了宽窄巷子,你就会发现成都的“休闲”真的是名不虚传。好了,请大家收拾好随身物品,跟着我一起去品位宽窄巷子的休闲气息吧。
总体来说,宽窄巷子的修护过程中,街巷形态进行了空间上的梳理调整,精心保留了原有的街道肌理尺度。
现在呢,我们是在宽巷子。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据说这里所驻的是镶红旗的清军,宽巷子中一位懂蒙语的满族人介绍,胡同是蒙语的音译,关于胡同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扎起的蒙古包之间的通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是宽巷子20号院,据说很多人一旦来到这里就拔不开脚,现在我们进去看看吧。主人老段是一个做设计的行家,例如一品天下等景观设计都是他的手笔。
宽巷子20号这个两进院落,是按照民国风格重建,保留着民国年间雕工细腻的木质门头。象征大吉大利的狮子滚绣球,寓意得福的佛手,这些精美的传统文化符号,换作别人最多只能原汁原味的存留。而天趣满汉楼让人最惊喜的是,在丝毫没有对原建筑做改动的前提下,仅从细节和摆件下笔,便浓墨重彩的凸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天井院落里,龙脉池对应着鸿运泉,文房四宝对应着清澈的古筝琴声;古画青花,孔雀锦鲤,老段的天趣满汉楼像是一幅华丽细腻的蜀锦。
这里呢是宽巷子25号,门头为传统黑色木板门,门前的两侧有八字影壁,尽显大宅风范。旧门头下的红砂上马石静静的矗立在这里,向人们展现着旗人的生活,岁月的沧桑。
逛完了宽巷子,接下来我们要去窄巷子看看了。穿过南北向的通道,我们就到窄巷子了,窄巷子在清朝的名字叫太平胡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窄巷子1号院,它的门头是西洋的四柱三山式,门洞顶处以卷草纹线条处理,建筑优美。走进院子里我们看,门厅有传统的四扇六抹格扇,大家看隔扇的上部,镶嵌冰裂纹门楣。相传呢,这个院子曾经在清末进行了改建,当时的主人是一个富商,在改建的时候按风水大师的指点,门墙修筑时跟旧墙砖混合使用,取求新由旧生、推陈出新之义。所以这个院子保留的旧门墙是不同年代的红、黑、灰三种颜色的墙砖所砌成的。
我们看到会所的前庭,东西厢房,上房堂屋,构成了六个包间,工整严密,格局大气舒展。
中央的院落e形和l形的绿竹马槽,光影动静把空间切割得灵动开阔。三块砖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室内装饰了,用张扬摩登的现代语言表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主人把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做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
我们接着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窄巷子21号“点醉”酒吧,它的主人是四个80后。“花渐半开,酒至微醺,情之初动”,是他们对这个院子的诠释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吧。 “过犹不及”是中国古人对享受人生乐趣的提示:不过度纵容,不小气节制,有一点醉便恰到好处,万种风情。于是四个年轻人把他们的态度带进了窄巷子21号院并用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式骨架,后现代的面孔,填充以艳丽的酒红色。这里有1000多种红酒,其中600多种来自法国。点醉真像是一杯年轻的红酒,带着葡萄适度的芬芳,和一种清爽的甘甜。就像不要单纯的以年份判断红酒一样,也不要以年代分层判断格调。点醉是窄巷子第一个开起来的酒吧,这也是成都第一个提出24小时营业的酒吧,它提供了一种成熟、轻松而游刃有余的时尚态度。
这里是窄巷子30号瓦尔登,它是当年传教士居住的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然这种缘分也来自主人黎氏兄弟的用心。当年远在美国的哈佛博士,一得知宽窄巷子的改造,便专程飞回成都。高大爽朗的格局,更有北方建筑的明快感,欧洲风情更是增加了恰当的优雅。黎氏兄弟不用加入太多的复杂元素,保留着这种素朴大气的西洋风范。便成就了当年梭罗所描述的《瓦尔登湖》的气质。
井巷子在清朝满城时叫如意胡同,后来因为巷北有明德坊,所以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为井巷子,并沿用至今。
井巷子其实只有半条,它的两侧一侧是成都的新生活酒吧区,一侧是成都400米的文化墙。这是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成都历史浓缩于此。
大家在文化墙上可以看到,昔日老成都的生活景象。老成都人们坐在院子里三五成群,泡一杯盖碗茶,享受着柔和的阳光,翻翻报纸,摆摆龙门阵,偶尔端起茶碗扎上一口,说天到地。巷子里,等着三轮车叫卖的小贩,一车的蔬菜,雨天里卖菜人穿着雨衣穿梭于宁静的小巷,叫卖声清脆爽朗。
老成都,光是这三个字就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它是一种情结,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吧。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的时间呢,就由游客朋友们自由支配,好好地享受下成都的慢生活吧。11点的时候我会在下车的地方等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