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感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江西景德镇导游词精选,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江西景德镇导游词精选,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江西景德镇导游词精选

篇1: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古代的景德镇是“三面环山一面水,半城松木一城窑”。这两句话说出了景德镇之所以成为著名瓷都的重要原因,即拥有发展瓷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山,储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和烧瓷松柴;这水,在古代,不仅交通必不可少,而且瓷器生产也须臾不可离。人们常说:“是土、水、火托起了这座城市”,这话是颇有道理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主要是去考察一下景德镇的土和水,参观古代制瓷原料的加工作坊——水碓房。

景德镇的水以昌江河为骨干,它发源于安徽省的祁门县,最后注入鄱阳湖。古代的景德镇紧挨其南,故曾有“昌南”之名。现在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区范围扩大了,昌江变成穿城而过。就交通运输而言,现在它是退居次要地位了,可在古代它却是枢纽,这里的瓷器就是通过它先到鄱阳湖,再蓟长江,然后走向全国和世界。不仅如此,它有50多条大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古代的景德镇人充分利用天然水流落差为动力。在有水流的地方安装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矿石,加工制瓷原料。可以想见,占代时每当春夏雨季,昌江支流附近一定是车轮旋转,水碓繁忙,响声隆隆,形成所谓“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的壮观场面。

各位请注意,我们乘坐的汽车现在正开到了城区的南面,我们的右边就是著名的湖田古瓷窑遗址,再往南大约两公里,就到了杨梅亭古瓷窑遗址,这是景德镇唐末至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继续往南约四公里就到了景德镇最古老的瓷矿石产地——三宝蓬矿。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区域,有山有水,古老的三宝矿至今仍在开采,仍有水碓在运转,加上著名的古瓷窑遗址,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区域,而是一个曾经十分兴盛的古陶瓷生产区。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我们能参观到堪称“活文物”的水碓就不奇怪了。

好了,我们的车来到了水碓房旁,请各位下车进去参观。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瓷矿石的加工过程,从矿山开采来的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般大小,再放入水碓坑内,舂打击碎至粉状。然后让碓停止工作,将矿石粉从碓舂内掏至旁边水池中浸泡,并用木棍搅动。这样,颗粒较粗的矿石粉和杂质沉淀下来,工人再将上面的乳浊液引入邻近的另一个池中,并让其继续沉淀,过一段时闾后,水池上面的水变清了,沉在下面的就是泥料,泼去上面的清水,把泥料取出来晾到适当程度。工人便用铁丝弦的方弓把泥料切成砖头大小的泥块,这就是制瓷原料——白不(dun)子。请看,这边有码得很整齐的白不子,这个码法也是很讲究的,要使其通风,以便干燥得快一些,待干燥后即可提供给工厂使用。当然,这仅仅是经过了粗加工的原料,在用于制作瓷坯前,还要进行配料和精加工,这道工序是在瓷坯成型的作坊内完成的。

水碓是一种古老的粉碎工具,它以水为原动力。早在东汉时期的江南,就已普遍采用舂打谷类,除去谷子的皮壳。据此推断,水碓粉碎瓷矿石,可能在制瓷业初创时,就已开始使用了,水碓由水轮、碓体、碓坑三部分组成,碓体又包括碓杆、碓嘴等零部件。具有一定落差的水流,驱动水轮旋转,通过板头拨碓杆上抬,板头脱开后碓杆自动下落,碓杆上的碓嘴就舂击碓坑中的瓷石,所以水碓是水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它设计巧妙、构造合理、使用方便。尤其令人称奇的是水碓在粉碎瓷石过程中,碓坑中的瓷石颗粒,不需要人工帮助搅动,而能自动翻滚,不会出现部分瓷石舂细了,而另一部分又没有舂着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有哪位游客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没有?

仔细观察一下碓坑的结构,就可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碓坑是方锥形的,上大下小,其三面是石块砌结,唯有靠里的一面是用厚实的木板砌结。由于木板有弹性,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振动,因而使碓坑内的瓷石自行翻动。碓嘴的运动轨迹是以支点为圆心的圆弧,碓嘴的舂击力可分解成水平和垂直两个分力。垂直分力作用于矿石,起粉碎作用;水平分力则作用于木质碓坑壁,使其振动,拨动物料下翻。由此可见,碓坑的简单而又巧妙的构造,大大改善了水碓的功能,使其成为半自动化的机械,降低了劳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用水碓粉碎加工的制瓷原料,其颗粒是多面体,而非球体,与现代粉碎设备(如球磨机)相比,这是它的优点。颗粒为多面体的原料可塑性好,坯体的干燥强度高,所以这种古老的方法现在仍在使用。为了克服干旱少雨季节枯水的影响,后来人们改用电力代替水力。如今若来到市郊的制瓷原料产地,仍可目睹成群的“水碓”(准确地讲,应该是“电碓”)繁忙的工作场景。

江西景德镇导游词精选各位游客,这古老的原料加工作坊看似非常简陋,建筑四面通风,没有遮挡。原本屋顶是用草盖的,每年的枯水季节,管理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更换。用茅草盖顶的屋子有一个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到了现代人们为了省去每年更换茅草的麻烦,才改用瓦顶。然而简陋屋子里的原料加工设备和工艺过程却非常科学严谨,最大的优越性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其使用的能源——水力,是呵以再生的。另外,由于它的半自动化性质,管理非常方便,投入的劳力相对较少;而且水碓工作和矿山生产在劳力使用上,有很大的互补性,景德镇地区在每年的三月至八月,一般多雨,正适宜水碓运转,这时的矿山又由于雨水影响不宜开工,到下半年的九月至次年的二月,河水干涸,水碓停工,正好是矿山开采的火红之时,所以开矿和看管水碓一点都不矛盾。当地的农民有不少身兼三职,既种田,又开矿,还管理水碓。可见,这种原料加工作坊的设计建造和管理都达到了最优。

篇2:关于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景德镇坐落在江西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到,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景德镇市总人口为156。51万人。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篇3: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交界,东南西三面与上饶接壤。地势周高中低,形似盆状。境内有昌江和乐安河。总面积520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56万。 初听“景德镇市”,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方面是“市”一方面又是“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景德镇市最初只是一个小镇,名为昌南,到了宋代瓷器烧造比较有名,赵恒景德元年用皇帝号易名为“景德镇”,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升格为省辖市,考虑到了瓷都名城的延续,所以就没有把镇字去掉。

景德镇名为瓷都,这里的瓷器当然是最有名的了。这里创造出了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着称于世,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美誉。

原来景德镇还留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窑里佬,名叫童宾,为了解救窑工,而以身祭瓷。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景德镇景点众多,主要有陶瓷历史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等。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浮梁的古县衙。该县衙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县衙前有中门,一条长石砌成的路直通门内,院中石板铺路,旁植古柏数株。大堂为五开间,大堂后面各置园门,整个衙门的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交辉,很有艺术性。

当然大家还可以在此品位油炸馄饨,饺子耙,凉拌冷粉,碱水耙等着名风味小吃。祝大家旅途愉快。

篇4: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曾名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西市区的枫树山蟠龙岗,于1980年开始建设。当时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政府决定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形成了占地83公顷,集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江西省园林化单位。20___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博览区入口处有一座大理石牌坊,牌坊高7.2m,宽3.6m,风格简约典雅,牌坊东南侧濒临繁华的瓷都大道,西北面则为博览区的山口森林环抱。牌坊临街一面的横梁上刻有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题字“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另一面则为“红军书法家”舒同同志所书“江南雄镇”。有趣的是此牌坊似乎没有正反面之分,从临街一侧穿过牌坊可谓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但若从林荫道穿出牌坊,则是从静谧幽雅的博览区山口森林中来到了繁华的“江南雄镇”。

篇5: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穿过大理石牌坊后,是长约1km的林荫道,又名古窑路。古窑路分为山间道和湖滨道,中间以博览区游客接待中心为界。 山间道穿越了枫树山的蟠龙岗丘陵,因而起伏不平,两旁是由苍翠古朴的枫树山原生树种大叶枫以及樟树、杉树等乔木构成的混交林,这里是枫树山林场的一部分,原本与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连为一体,两者因景德镇市昌江区的开发和瓷都大道的建设而隔开。该林荫道是景德镇中心城区中难有的清幽之地,牌坊外是车水马龙的瓷都大道,开门子大酒店、中国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大楼紧临而立,而牌坊之内鸟鸣山幽,游人有幸甚至可以在黄昏时分偶遇麂子等城市中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 湖滨道沿博览区的风景湖蜿蜒而进,将游人引入博览区的中心广场。博览区风景湖是为庆祝景德镇置镇千年(1004-20___)而于20___年新建的人工湖。湖滨遍植翠竹、女贞等草木,沿着湖滨道往景区前行,朝左望去是在树木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满池清水,另一边则是藤萝裹身松涛起伏的江南丘陵。风景湖中在冬春两季常有小野鸭飞临,夏秋时节则有水雉活动。

篇6:江西景德镇导游词

东区——古窑

古窑由风火仙师庙、圆器作坊、琢器作坊、镇窑、致美轩、瓷行等景点组成,向人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风火仙师庙

该庙是祭祀“风火神”童宾的民间俗神庙,反映了景德镇的业瓷传统与多神信仰。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公元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风火仙师牌位

-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宫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窑业工人常以其激励自己忠于职守。这正说明童宾“其志气之凛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