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不在不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
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
规范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群体的认知意识和精英模式,建立陶瓷艺术区域发展的秩序化、特色化,合理地提高陶瓷资源的利用率,促使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多样性、针对性、高效性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景德镇才能成为中国和世界精品陶瓷艺术创造之都,更是继承和发展千年制瓷文化之都,为培养陶瓷艺术创作精英人才和树立陶瓷文化之都发挥积极重要作用,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经济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精英群体的健全机制
作为“精英创作者”的大师、教授创作群体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必将对陶瓷艺术的繁荣,对陶瓷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主导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格局,形成“景德镇名人艺术经济效应”的发展模式,引起一部分人对陶瓷艺术的控制和垄断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获利”,导致一味地追捧、刻意地抬高、肆意地炒作。在资金推动下,造成部分陶瓷艺术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已开始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这样虚高的价格缺乏公信力,不利于陶瓷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陶瓷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因此,这种不良现象会造成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从收藏型迅速转向投资型,导致其市场性和文化性逐渐失衡。同时,流传有序的行规被打破,进一步刺激了艺术市场恶意炒作活动肆无忌惮,使得一些景德镇陶瓷艺术精英群体并未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商业市场“社会交际家”,导致陶瓷艺术品市场雷同,复制品严重泛滥,画面千篇 一律,缺乏勇于创新精神。由此,须健全精英创作群体的民主完善机制,正确规范“名人艺术市场”的创作环境。首先,对大师的宣传、评定要客观、认真、严肃,评定机构要整顿一些陶瓷艺术行业五花八门的“伪大师”;其次,建立“德、艺、善”的大师、教授等名人的双重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应自尊、自重,意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不要被金钱和名利所诱惑,不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义的陶艺名作;建立名人艺术品价格的足够透明机制,由物价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瓷价格体系,代理商必须透露艺术品的买卖价格信息,有利于增强陶瓷艺术交易平台的公信性与合理性,推动艺术品交易税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市场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传统手工艺人的规范与传承
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一,千年来制瓷艺人创造了辉煌的手工艺文化,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样式。这种传统手工制瓷方式实现了手工劳动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性质,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景德镇制瓷方式与陶瓷艺术文化,如手绘茶具不仅展现出手艺人们的手工劳动价值,更是融入艺术创造智慧,并成为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随着人们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需求方式,开始越来越喜爱景德镇手工绘制瓷器,不仅是对我国文化载体的认可,更是人们心灵深处深层次的文化情结。然而当下景德镇手工艺术瓷虽然功用广泛、造型丰富、装饰方法异彩纷呈。但受现代陶瓷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个体原始手工艺生产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受景德镇传统制瓷历史的发展模式(即“师带徒”的个体小作坊形式)的影响,延续传统保守的审美意识,市场导向的模糊性与滞后性,经营管理意识的欠缺,缺乏勇于创新精神,致使陶瓷产品外观单一粗俗,制瓷工艺粗糙低劣。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影响,这种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制瓷艺人不可避免地跟风抄袭,形成陶瓷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手工劳动的附加值廉价,严重制约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须规范“传统手工艺人”生产创作的区域化,合理整合“传统手工制瓷人”的人力资源。首先,延续地域“师带徒”的行业习俗,有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制瓷技术工匠和艺人,为后备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空间;其次,建立“传统手工制瓷品种”的区域化管理机制,避免品种创作生产的雷同过剩性与恶性竞争化,有利于提升整个陶瓷行业的整体水准与品质品位,并有利于保护陶瓷资源利用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科学合理地建立“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艺人或者手工作坊”的授牌机制,有效地整合景德镇大多数个体民间作坊或者陶瓷工作室的规范化、秩序化,促使他们延续吸收创新的优良传统,提升其群体在陶瓷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意识,不仅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幻想,还要映现艺术创作本色的淳朴与真率,展现自己创作语言的个性特色,突出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陶瓷艺术产生永久性的魅力和活力,并真正地传承与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同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地延续手工劳动产业形态的生产方式,遵循手工生产规律的小型化、个体化、生产作坊化、流程一体化等手工产业特点,保护生态资源,减少污染环境,丰富景德镇手工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
地域品牌意识的认知与提升
近年来,景德镇手工制瓷劳动巨大的附加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形成了市场消费对象的激增,并促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大力发展。相应地,聚集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群体越来越多,个体意识的作坊、工作室等形式的陶瓷生产模式也越来越多。伴随陶瓷生产监管力度的缺乏与个体自我习气的`跟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与名利的贪求,导致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出现抄袭、复制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制陶者们原创意识认知的提升,弱化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创造精神,形成陶瓷艺术品种的单一雷同化、模式化,影响地域陶瓷创意文化的发展与千年品牌的传承。由此,我们不仅要传承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的创新精神,提升地域品牌的认知意识,更应大力营造抄袭、复制可耻的艺术创作氛围,完善知识产权的监管机制,并设立艺术创作群体的原创水平的星级评价制度,有效地减少陶瓷艺术创作群体模仿、抄袭的数量与提高、完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原创艺术水平,也促使陶瓷市场富有新鲜、活力的发展,并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特色区域性创新发展,而陶瓷文化的繁荣又能更好地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艺术精美绝伦,声誉世界。千年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富有陶瓷技艺的鲜明个性与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这种传统“师带徒”制瓷的行业习俗以及民主开放包容的艺术群体聚集氛围,造就了景德镇是承载着世界手工艺从业者的数量最多。显然,陶瓷艺术文化是景德镇的优势与特色,需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科学地健全陶瓷艺术创作群体的规范制度与合理搭建人力资源的高效创新平台,提升创作群体的精英模式与自律意识,才能促进陶瓷艺术区域发展的特色化、秩序化,并提高陶瓷资源的利用率,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篇2:浅谈陶瓷艺术意境美论文
浅谈陶瓷艺术意境美论文
关键词:陶瓷艺术陶瓷器物意境美造型线性美形体美审美装饰
中国陶瓷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半坡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等远古时期,就出现了以陶瓷器物图案为标准的人类文明。中国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享誉海内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知道,陶瓷艺术的表现特征是其具赏用结合的器型,也是最贴近人类生活本质的物质和精神象征。尤其是出于自然般、如诗化的容器造型、装饰图画生发出的艺术魅力,让人感到合乎心象的意境美。
古今的陶瓷造型大都以圆器为主,圆器是通过拉坯、旋削而成的,看似非常简单的操作,但其中却饱含着从陶者聪颖的心智。
一、陶瓷艺术的线性美
陶瓷器物造型,由于是旋削而成,其造型形体的外轮廓线一般都是富有韵味的自由曲线,极少用纯粹的直线造型。陶瓷艺术造型的轮廓线,如同中国画的中锋线饰,均匀对称、委婉曲折,刚柔相间、变化丰富。讲求的是造型的自然、饱满的意趣。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到明清时期的彩瓷,可以感到古往今来许多形式优美、韵味十足、线性饱满的经典陶瓷造型。其型制依靠自身展露的线形、体态以及置于空间形成的节奏、韵律,给人以线性美感。
陶瓷艺术的诞生、发展,恰似一个生命姿态的流转,由里而外,继而由外及里,自然回复,包含着起而复始的线性美指向。
其纵横有象,随转起合的“线”体,蕴含着体量、空间与形象的相互作用。所以,线的感觉,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单线之词义,而是线所组合的形。线性美的意义即显于此。对“线性”的理解,是从陶者经过长期实践的自我积累和多方位的考量、研究以后反复提炼、体悟中自然萌生的,是从陶者内在意识对外在物质的独到表述。由于对线性美的理解程度不一,从陶者做出的造型,虽同是器物,却在陶瓷型体线性美上,则大相殊异,有凝炼古拙,有端庄雍容、有天然浑成等视觉感受。进而产生自然协调、呼应有致、轻重有变、气韵贯通的审美意识。优秀的陶瓷艺术品,以其流畅的线韵、充沛的线势与高雅的线体名垂千秋。
二、陶瓷艺术造型的形体美
陶瓷艺术造型形体之美具有着广泛的含义。从器物功能上说,它应该从属人体工程学;从材料上说,它应符合材料成型、复制、烧成的特性;从造型上说,它应遵从力学原理及泥性。归根结底,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进而达到各得其所、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审美要求。
陶瓷艺术造型,无论单纯还是复杂,在形式处理上,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应取舍得当,使整体统一合理,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视觉和心理的互相照应。使单纯造型不致乏味、复杂造型不致繁缛。有些陶瓷艺术器物造型虽然简单,但却富有韵味,形式感强。其实越简单的造型越具有其审美意趣的包容性,因为它的造型影象感是明确的,它以概括性很强的外在审美线性,推出让人赞美的器型。如我们熟知的元代将军罐造型。其外形非常简洁、明快。但能显示盖部厚实、有庄重势;肩部方圆,有上升势;腹部浑圆,有横展势;下腹挺拔,有崇高势。整个型体端庄、稳重,转折明确、方圆有度、起伏有致、自然天成。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会使人感到清晰、明快、稳固的审美意趣。
三、陶瓷艺术的釉色之美
釉色的丰富,自明清以来,丰富多彩。我们说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陶瓷釉色,凝聚着古往今来技艺人员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着火的艺术及人类审美的心智。漫长的陶瓷历史,岁月沧桑,积淀着陶瓷之路釉彩的辉煌。陶瓷釉色之美,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令人遐思、心爱。光者,晶莹、闪亮、夺目生辉;色者,纯静瑰丽、内蕴丰富;透者,清澈如玉,貌如乳汁;洁者,平滑无瑕,蕴含内秀。陶瓷造型因釉而出光彩,被历代收藏家称为“类宝石”,倍受珍爱。
陶瓷釉彩之美,直接道出中国各窑场的风采。汝窑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之说,她像望门贵族、大家闺秀般端庄而有内涵;钧窑瑰丽如朝霞,官窑釉厚似凝脂,哥窑冰裂见神秘。不同的釉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平滑、光鲜、苦涩、凝重、阴冷、轻松、火热、温存等一切人的心理反映,都会因釉色观感而有所变化。艺术陶瓷釉色绚丽如诗般美丽,深深地打动着爱美人的'心。
四、陶瓷艺术装饰之美
进行陶瓷艺术造型装饰,首先要明确陶瓷装饰是依附陶瓷造型而存在的,是为美化造型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没有陶瓷造型就无从谈陶瓷装饰。陶瓷造型有的浑厚、有的轻巧,有的质朴、有的怪异。这就要求造型和装饰画面必须协调一致,更好地加强造型的内在美,反之,会破坏造型固有的美。画面装饰的到位,不但可以使造型锦上添花,更能充分显示艺术陶瓷器物的意境美。
写意青花气意的咨纵、流利,虽着笔不多,却意境深远。其线饰、分水敷染、点画、笔笔意到,形象率真,与造型留白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写意青花常常就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画面的艺术处理也是应造型而设,应造型而作。画者的意趣全在把玩、经营造型范围中的黑白灰、点线面的构成要素,达到抒发胸中意气之目的。与写意比肩的工笔瓷画(如粉彩、新彩、五彩、工笔青花)。精细是瓷画工笔的标志性特色。大到亭台楼阁,小到凤钗绮纹,都得描绘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以逼真地再现自然之物,现实之物。烘托一种人间情趣,这是优于其它画种的方面。当然,光有非常娴熟的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工笔画家还必须具有组织审美装饰的能力。艺术的个性就是装饰技艺应用的首要条件。不然,就会落入画匠之地,也就无法谈主动去装饰处理陶瓷器物了。艺术的审美也会因此而缺席。所以说,能画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与观众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的艺术陶瓷装饰,必须是作者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有艺术冲动的创作意志,才能使作品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受到人们的喜爱,长存于人间。
陶瓷艺术的造型装饰,追求清新雅丽的审美意境表达,是每个从陶者一生求索的事业。陶瓷艺术造型画面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奇特的创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呈现着与造型浑然一体的风韵,使陶瓷艺术上升到又一艺术层面,绽放光彩。
结束语: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陶瓷艺术的神采和意韵,只有通过对造型、装饰的整体去审视,才能体味其中奥妙意味。它是以线性结构组构造型姿态进行釉彩装饰,完成如诗般意境的创造。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旨趣,蕴涵着民族文化精华,表现了东方艺术风采,具有永恒的美。
篇3:浅谈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传承论文
浅谈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传承论文
摘要:文章就青花、古彩、粉彩、色釉和墨粉等五种陶瓷装饰技法,简要概述了陶瓷花鸟画题材的不同艺术特色。陶瓷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也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艺术风格自由发挥,把个人通过写生和亲自观察得来的对大自然的感悟变成笔下美妙的艺术形象,向人们展示极具个性的新颖别致的艺术特色。
关键字:陶瓷;花鸟画;艺术
陶瓷花鸟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陶瓷花鸟画与中国工笔花鸟画一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而然发展的必然。陶瓷花鸟画的演变特色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陶瓷本身的工艺水平和造型的发展变化给陶瓷装饰提出了条件和提出了要求。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它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造型、质地与装饰的组合,像天地间的七彩颜色一样,可以变换成无数的瑰丽多姿的颜色组合,每一种颜色的组合都有各自的审美风格,令人赏心悦目。二是与吸收相关的姊妹民间艺术如编织、腊染、剪纸、漆器、版画、年画、雕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历代的陶瓷艺人在巧妙地吸收与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上,不断开拓创新,并把陶瓷的装饰工艺如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墨彩、颜色釉、新彩等技法同花鸟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加丰富。三是直接接受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相关题材的内容。这三个方面,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瓷能工巧匠和陶瓷艺术家们博采众长、巧妙揉和,形成了中国的陶瓷美术装饰史。
青花瓷画是中国彩瓷艺术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早在唐宋时代,青花瓷画就已经初露头角,经过元、明、清三朝的繁荣直至现在依然经久不衰。它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清新典雅的.色调,雅俗共赏的美学品格,深受人们的珍爱与赞赏。许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对青花瓷画情有独钟,致力于研究与创新,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在陶瓷作品中引人中国画的气韵与格调,以中国画的笔调来表现陶瓷青花艺术。体味大师的作品,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典雅、从容、祥和的意境美,如《鹤寿梅洁图》花瓶,白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采用了中国画的用笔,十分注重白鹤的外形结构动态和内在精神状态的刻画,卓然而立、姿态各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尽量把白鹤的造型处理得象石头,借用这种形式感来显示长命高寿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加强了整体感,可见作者构思高妙、匠心独具,为了使画面上部的白鹤更加突出,有意把梅花放在陪衬的位置;却也描绘得遒劲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粉彩花鸟画是景德镇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粉彩花鸟画领域不同凡响,赋予了花鸟性格化的灵性。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抓住花鸟富有情趣和生机的瞬间,根据不同的物象采取不同的技法,寄情寓意,意到笔到。笔断意连,摄花鸟之神、绘心中之情。如在《自然生趣》釉上粉彩圆盘,描绘了一朵盛开的芙蓉花,秀丽高雅、赏心悦目。小鸟画得非常之生动,它好像发现了含苞欲放的花,很惊喜,欢快地叫喊起来。作品通过鸟与花的对话,使二者呼应,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花并没画成红色,而是采用了比较清淡的蓝色,显得幽静雅致,整件作品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情趣,充满生命活力。
古彩花鸟的纹样味道较强,极富装饰性,常见的古彩花卉纹样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茶花、芙蓉、桃花、海棠、月季、牵牛花、葡萄、紫藤、水仙、蔷薇等,其中牡丹在古彩中画得较多,题材最为广泛的五伦图、四喜图、凤凰牡、孔雀牡、锦鸡牡等均有牡丹。许多大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古彩装饰的研究设计工作,其笔下的古彩作品构图考究精到,风格鲜明而自成一格,蜚声中外。如其锦鸡牡丹古彩瓶,纯熟地运用古彩装饰形式,单线平涂,红绿鲜明,装饰味浓厚,线条颇见功力。彩瓶在艺术处理上,一反过去满身描绘的传统,运用了绘画艺术中疏密穿插的构图方法,且又不失古彩的特点,由于高超的绘画技能,锦鸡的形态准确华美,给人既真实又美丽的感觉,很漂亮,看着令人出神,十分舒心。
还有些大师对颜色釉装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思想情感。运用颜色釉就好像运用颜料一样来表现人和物,表现画面的各个局部,达到油画颜料达不到的那种神奇的效果,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其猫头鹰高温色釉瓶,在这件作品中确实象使用绘画颜料一样使用了颜色釉,非常成功地表现了猫头鹰羽毛的质感、令人赞叹。画上还点缀了几片红叶,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颜色釉是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流动的。其窑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很难捕捉它,而大师却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其陶瓷艺术功力之深厚。
墨彩始于明末清初,以康熙雍正时最为著名,是从粉彩技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陶瓷装饰画种。它用新彩中的艳墨和矾红单独在瓷胎上勾线染色,不填罩任何透明色,但有时用金色来丰富画面,亦被称为墨彩描金。如作品设计的四季花鸟墨彩描金瓶,这是一件六面圆器陶瓷花鸟画面,每一面都有一副独立存在的完整画面。图片正面表现的是幽深宁静的松竹林,松竹林的形象占据了较大的画面积,空白处有一对小鸟唱着歌儿,欢快地从远处飞来。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国萃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2]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彩绘[M].北京:三联出版社,1960.
[3]叶佩兰.中国彩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4: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结合论文

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结合论文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 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即艺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束缚,各种文化艺术不断融合、重组,推动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国画艺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水墨画和陶瓷绘画, 大量的创作艺术家有效的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讲我国绘画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 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艺术家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陶瓷绘画中开拓创新,有效的将水墨画的创造理念、创造形式深深的融入进了陶瓷绘画艺术中,这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 这一创新势必会把我国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 陶瓷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下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对此,我们作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将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基础上与水墨艺术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 使其与时代发展产生共鸣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陶瓷绘画艺术的概述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人民以其精湛的智慧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中国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蕴含的陶瓷艺术, 二者可谓是同根同源,相生相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 而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美化,来提高陶瓷的艺术美感,而陶瓷绘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绘画所选取的图案,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搭配、水墨颜色等充分的应用到陶瓷绘画创作中,来讲陶瓷的艺术形象、艺术韵味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载体,并且和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陶瓷绘画与纯粹的国画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与国画结合的产物,通过陶瓷的工艺生产过程将陶瓷绘画的艺术美展现出来,达到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协调与统一。
三、水墨语境下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
(1)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表现。 我们知道,水墨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造风格上、艺术造型上、创作工具上、表现技巧上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第一,国画的创作是借助文房四宝等工具来完成的,即在纸上面通过笔墨、色彩等展现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形象,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陶瓷工艺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其是通过画笔、釉料的装饰装潢来完成的,并且陶瓷绘画需要高温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形式、创作理念截然不同。
其次, 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 而陶瓷绘画艺术是立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陶瓷的整体外形、质地相互联系,来形成立体的美感,同时,陶瓷绘画不能仅仅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机械地移植,必须在融会贯通和领悟掌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视觉层次的主体安排和空间表达,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表现手法 . 我们知道,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也只有将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才能形成陶瓷绘画艺术的新风格、新风貌,推动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水墨画中的青花分水,青花分水与中国画中的无色具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色彩浓淡变化规律的应用,将色彩表现成为由浅到深、由薄到厚、有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感,来达到色彩艺术的独特效果。 而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其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明确的空间层次,将空间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水墨画精神所在。 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水的艺术形象的创作,通过创作技巧、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手法传达作者的精神感悟、自身修养和内心情感,所以水墨之中皆是意蕴和精神的共同体现。 具有较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首先, 陶瓷绘画艺术的素材和动力源泉都来源于真切实际的生活,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加工、审美体悟、精神意识等主观因素的糅合和丰富,形成具有主观思想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意蕴,提升作品价值。 其次,陶瓷绘画通过艺术家的知识积累、技巧训练、学识修养体现陶瓷作品的灵性和逸气,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表达身修养,从这个角度讲,陶瓷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四、 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创作对水墨的应用
(1)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艺术性应用 . 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 艺术总是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背景。 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要借鉴水墨画的艺术表达,表现当代中国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和智慧思维。悠久的陶瓷绘画创作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骨气,具有东方文化和民族气息的历史烙印,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迹史,就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长卷。 从这些角度都说明,陶瓷绘画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两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联系,广泛运用水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釉料、色彩和布局的合理运用,通过营造具有“水墨”特点的艺术情境和画面效果,充分表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表达陶瓷素雅、宁静、沉着的美学价值。
(2)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 创新性应用 . 艺术来源于生活,陶瓷绘画也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生活规则,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不断丰富的艺术境界。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陶瓷绘画也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代发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 同时, 陶瓷绘画创作的根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创作的精髓还在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取向。作为一种现在还在流传的艺术形态, 陶瓷绘画的启示和方向是现代艺术元素和当代艺术特征的合理运用,所以,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特点、合理汲取时代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将“水墨”的创新性应用在现代陶瓷绘画创作中。
(3)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科技性应用。 陶瓷绘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纵观当代的艺术传承现状,许多艺术形式都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形式没有和当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 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创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新技术流程和新工艺材料的发展要求。 在目前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往往不能将陶瓷的工艺流程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融会贯通, 也就难以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水墨陶瓷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的问题, 使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不仅是技术工艺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也说明了当代“ 水墨” 的科技性应用在陶瓷绘画中有很好的体现,陶瓷绘画的发展也没有放弃对水墨韵味的一贯追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表现手法中、鉴赏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绘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上看法,希望给广大同行业者提供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J]. 社会科学家,(08)。
[2]董小明 ,严善 ?,陈君,高千惠,邓海超。水墨空间--“第 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对水墨艺术的探讨[J].美术,2011(04)。
篇5: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论文
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论文
一、历史文化影响下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江西民间舞蹈文化受商周文化的影响较深,东周时期江西地理位置极为复杂,处于吴、越、楚三国争雄之地,因此形成了商周、吴、越、楚文化并存,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多源头文化形态的江西文化历史背景。楚文化对江西民间舞蹈影响深远,楚乐舞巫风盛行,商周遗传巫风至楚更胜,江西傩舞就是巫风文化影响的一种舞种,它取材于民间祭祀并流传至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宗教巫术祭祀是属于民俗活动范畴,人们有着浓重的崇神意识,我国现存的江西龙舞有十余种,再有旱情时会用来雩祭,可见江西民间舞蹈传承受到了巫风、楚风、宗教民俗等因素的深远影响。西周以后江西民间舞蹈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汉代是我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乐舞特点是长袖细腰,富丽华贵,汉代宫廷事傩舞场面更加宏大。
现今保留的作品《攀杠》、《小鬼爬杆》便是汉代百戏之遗存。宋代时期江西远离战乱之苦,经济复苏超越了当时的中原,此时的江西民间舞蹈受到古乐舞的影响,舞姿变得优美恬静,潇洒飘逸。明清时期戏曲得到飞速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对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江西民间赣南采茶舞就极具代表性,它根植于民间土壤,汲取民俗民风的养料,同时心里崇尚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体系。19工农武装建立,开辟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江西民间苏区歌舞也在此时诞生,文化受到马列主义教育的影响,更多的汲取民间艺术元素,创作出大量革命题材的歌舞。
二、当代文化融合背景中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江西民间舞蹈艺术一直处于活态传承中,在与当代文化融合的同时,江西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加大了传承、保护、开发江西民间舞蹈的力度。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它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国特有的文化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涌现出许多原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富有江西文化特色。《瓷魂》这部舞剧的创作就具有江西特色的瓷文化,反应赣文化的舞蹈,它显示出江西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舞剧蕴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弘扬了民族的创新精神。《井冈山》是一部当代优秀的大型情景剧,反应出江西红色文化根据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整部作品在写实和浪漫的双重构建中,刻画出悲壮且唯美的井冈山,竭尽全力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树立江西的形象。《赣傩的表情》这部作品是传承赣傩文化的优秀歌舞作品。《水之韵》是反应江西悠久文化历史孕育下的鄱湖文化。以上举例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特质,表现出独有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更像是一个万花筒,折射出江西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它积极吸收外地舞蹈的优良元素,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另外一种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篇6:传承与发展论文
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以南郊公园为例,探讨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紧扣城市发展脉搏、满足市民使用公园的新需求。走传承与发展之路,实现公园的重塑和更新,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赋予公园新的景观活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整合与更新;传承与发展
1 公园概况
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西南角,东接新开铺路,南靠南大桥和南环路,西临湘江和湘江风光带,北接金盆开发区,总面积532.15亩。公园于1986年建成开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2.5%,享有“绿色明珠”的美誉,成为我市一处以森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西面是猴子石码头的遗址,保存着老火车南站的原始风貌和部分设施,呈现出一种岁月遗痕、生态恢复的特殊景观。
交通主要为车行道和登山道两种类型,公园主入口为南大门,北面有一小型入口,为宿舍区出入口。
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地极少,总体呈“四条丘陵三片沟谷”格局。相对高差大于50m,地势最高处为86.6m,最低处为34.0m。
植被覆盖较好,山林气息较浓。植物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
辟有漫竹湖、秀峰、数红阁三大景区,形成了一些特色功能空间。
2 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园在景观和功能方面已不能适应市民的需要。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调查结果发现:一方面,公园有其得天独厚的滨江优势和地形特色,以烧烤、滑草、趣乐园等特色经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14~40岁年龄段的青年游客;另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无序的空间格局令游客感到美中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景观设施偏少且无序,风格不统一;游乐设施位置不合理且陈旧,沿路而设既不利安全又有损园容;水面小且缺少参与性;园内外缺少停车场,无法满足交通需要:缺少老年人健身场地和设施;植物景观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综上所述,如何在一个有多年积累的城市综合性公园中,协调增设景观设施、拓展活动功能和营造良好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景观资源,整合滨江优势,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做好传承与发展文章,是本规划的重点。
3 规划定位
规划把南郊公园定位为以山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中亚热带丘陵山地型现代综合型市级城市公园。
4 规划原则
尊重现实,合理利用的传承原则;坚持功能优先、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突出特色,理念创新的前瞻性原则;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原则;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5 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经营、管理特点,结合用地状况、现有格局和发展态势,规划为六个功能区。
5.1管理服务区
园东大门新征用地,原南大门区、原北门区、基于衔接规划建设中的湘江风光带和城市干道的西门区以及原南门对面的三角地块均属管理服务区范围。
将原南大门作为车行主入口,新征东入口结合控规确定的城市广场功能规划为人流主入口;远期将新增西入口作为主要的人行出入口。
改造并新建管理服务建筑和游客服务中心,作好交通衔接处理,解决公园人、车流管理,行政后勤综合管理和游客接待服务等功能。
5.2主题游乐区
针对公园的特殊地形,择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处山谷平缓空地和林缘以及相邻的平缓高地,规划为主题游乐区。
5.3科普活动区
将公园原趣乐园和科普乐园地块,规划为科普活动区。保留公园历来在青少年科普活动方面的特色和基础,并进行功能和景观整合,合理组织游线,完善空间序列,使区域品质得到提升。
5.4生态休闲区
将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滑草场、烧烤乐园、莱茵园、秀峰草坪,漫竹湖以及从漫竹湖到粉单竹景区的连绵山谷和西南角生态山林,整合规划为生态休闲区。
该区占地最广,也是公园一直以来最具活力的地块。是人们感悟自然、漫步山林,森林游憩,烧烤滑草,亲近水景和远眺湘江、岳麓的好去处。
5.5生态健身区
将公园北面连绵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解决一直以来公园存在的户外健身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
该区以林荫健身活动为主,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活动空间。
5.6文化休闲区
将公园西面与湘江风光带衔接的区域规划为文化休闲区。以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遗址为题材,通过景观重塑、生态修复和文化再现的综合举措,展示老长沙水路和铁路运输文化,保留一段特殊的城市记忆。
6 景点规划
景点规划应实现三个目标:
①充分展示生态野趣的自然景观;
②强化景观轴线,完善景观序列;
③创造时空变化的意境空间。
人们的视觉感受随着视距、视野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视觉印象也随着季节的更替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绘画十分讲究“三远”的结合,对平远、高远、深远的画理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判和审美标准。从景观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利用远景、关注中景和重视近景的手法来达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境界:借公园多变的地形做好借景文章,充分利用远景:在不同的景观区域形成围绕景观,塑造丰富多彩的中景;置身于某一景点,观赏花木、小筑、水体等,满足近景的要求。
按照传承与发展的总体思维,以原来初具规模的景点或景区为依托,根据功能分区的情况,将公园的新景观体系归纳为“南郊八景”。
6.1双亭映秀
对原漫竹湖景区进行景观改造。以草坡结合景石驳岸的方式获得自然美感:以双亭为轴心增设休闲平台,理顺游线,增加水边停留赏景和亲水、戏水的机会:增植湿生、水生植物,形成丰富而自然的环境氛围。
6.2竹苑听泉
迁走原漫竹湖以西至粉单竹景区的游乐设施,利用谷地理溪,营造一条滚珠落玉的“琴溪”;坡度较大的沟谷,则形成“旱涧”,设路、架桥、置汀石,组织便捷而有趣的游线;水岸植湿生、水生植被,形成生态野趣的画境空间;使静谧的漫竹湖焕发出“惟有源头活水来”的景观活力。
对原粉单竹景区进行景观改造理溪涧,设亭台,掇石为瀑;在现状良好的粉单竹林基础上,增植适生竹类,形成竹类主题植物区。人们坐在“清音亭”中,看竹影斑驳,听“清音瀑”的和音,清新静气,心旷神怡。
6.3梦幻山谷
对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景观改造,形成主题游乐空间。并充分利用相邻缓坡地,平缓的坡顶和林缘,因地制宜设置森林游乐设施,形成南郊特色的“欢乐谷”。
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原有资源,对原有 建筑采取拆除和保留改造并举的办法,将改造后的主建筑设为该区域的`管理用房和游戏大厅;对原游泳池进行适当改造,作为水上游乐活动的场所。
6.4空山鸟语
将公园北面自然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满足市民的迫切需求。结合地形和植被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林荫健身场地。以有意识保留的林荫绿岛以及适于健身活动、休憩的硬质铺地、坐凳为主要景观形态。增植招鸟引蝶植物,让人们在相对寂静的山林健身漫舞的同时,聆听自然的声音,颇有“空山鸟语”的古典意境。
6.5莱茵映秀
公园现莱茵园地块,已具备良好的景观形态。
规划保留该区块的基本风貌,在林缘和大草坪中部,增植樱花树林,增添春色美景。莱茵小筑,秀峰草坪,相映得趣。
6.6天趣乐园
公园原趣乐园,以青少年野趣活动为特色,一直以来备受市民青睐。规划保留该区块的特色,对景观设施进行合理增设,对景观植被进行合理改造,加强林下地被建植,提升景观品质。
6.7双阁数红
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既是借景远眺的佳处,又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地位较突出。但随着植被的生长、猴子石大桥的拉通以及湘江风光带的南拓,数红阁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已不够突出。
保留该区特色,并根据人流增容和挖掘借景资源的需要,增设可远眺麓山江洲,近赏秋艳红叶的五层高阁——留云阁和水平拓展的亭廊组合园林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双阁”标志性建筑组合。与“双亭”景点一脉相承,且可作为增加借景空间和展示文化特色的主景点统领公园景观全局。依山势叠级拓宽现艺绿居的户外活动和赏景平台面积,提高其园林经营接待能力,整理艺绿居前坪,规划小块临时泊车空间,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对植被进行适当调增,增添红叶氛围,加强高阁数红的空间氛围。
6.8记忆旅程
公园西侧紧靠湘江大道的地段曾经是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的原址,保存有废弃的铁路、站台以及日积月累的生态——恢复痕迹,呈现出一种斑驳而蕴含活力的特殊景观形态。把这一地带规划为反映老长沙铁路和码头运输历史的文化纪念区块,作为一种城市的记忆。“记忆旅程”分为两大板块:铁路文化区主要包括遗存的铁路,以废弃的厂房改建的铁路历史博物馆和特色酒吧,通过景观更新、生态修复,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景观。通过对老猴子石码头遗址的保护,景观和文化的重塑,注入新的景观和生态活力。两个区域以断断续续的老铁路连接,既是时光隧道,又是生态休闲走廊。
“记忆旅程”挖掘和升华了公园文化,保留了一段特殊的城市历史和城市肌理,丰富了湘江风光带景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
7 植物规划
植物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原有景观为前提。遵循“整体优化、多样性、特色性、综合性、共生性”原则,根据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和分析,结合景观、功能分区,将公园的植物景观体系规划为七个不同特色的区域:
7.1红叶景观区
分布于现数红阁以北和以西地块。该区现状林相效果一般,除保留数红阁南坡的红继木团以外,因地制宜地在林缘和空地增植鸡爪槭、红枫、红叶李、乌桕、枫香、山麻杆等红叶植物,形成更浓郁的红叶景观林。
7.2樱花草坪景观区
樱花草坪景观区位于现秀峰草坪和滑草场以及西部紧邻湘江风光带的区域。考虑到公园缺乏春花景观林的具体情况,采用林缘片植与草坪中孤植(群植)的方式,形成浪漫明媚的春花草坪景观。同时樱花冬季落叶,冬态优美,不影响秋冬人们在草坪中享受宝贵的阳光。
7.3原生风景林区
对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林相,以保留为主,适当在林缘增植适生地被和花灌木,维持公园的自然野趣。
这些林相主要分布于公园的南面、北面和东部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地块,量大面广,形成了良好的植物景观骨架。
7.4竹林景观区
分布于原粉单竹景区和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以南山坡及公园南入口左侧的山洼中。除保留原有的粉单竹、凤尾竹、青皮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玉竹以外,还可引进湘妃竹、佛肚竹、紫竹、刚竹、苦竹、方竹、箬竹、山竹等品种,形成丰富而幽雅的竹类专类园。
7.5水生(湿生)植物景观区
位于公园原南大门的正面,以湖为核心,以溪涧为纽带,植桃,栽柳,并加强水生(湿生)植物景观份量。水中植莲浮萍,水边栽萱草、菖蒲、水芋、千屈菜、芦苇等湿生植物,形成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7.6招鸟引蝶景观区
分布于公园北部,现状林相效果一般。增植观果引鸟为主的植物,如枇杷、柿树、枸骨、石楠、南天竹、火棘等,既增添观果特色,又为生态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7.7树阵景观区
树阵景观区位于公园新东大门,结合交通功能布局,在广场边缘及中间以树阵为主要种植形式,形成广场氛围的入口绿化景观。
8 交通规划
8.1路网
规划将公园内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8.1.1园内主干道(车行道路):主干道与城市道路相连,是公园内、外车行交通主干道。在原有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车行道,宽4m。
8.1.2园内支路:各景点之间的次要道路,为主要的步行道。分布在整个公园范围内,连接各景点、游乐设施、休闲场所,平均宽度1.5-2m。
8.1.3游步道:辅助园内支路,构成道路网络。平均宽度1.5m。
8.2出入口
8.2.1东门:建成后将结合城市广场功能成为景观广场和人行入口。
8.2.2南门:远期将从原有的主入口位置改变成为主要的车行入口。
8.2.3西门:随着沿江风光带的建成,将成为公园的人行主入口。
8.2.4北门:现为宿舍的出入口,随着宿舍的拆迁会一并拆建。
8.3交通工具
规划交通工具主要为观光自行车、电瓶车等无污染的生态式交通工具。
8.4停车场
入口区设置临时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主干道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车辆会车处及自行车暂存处。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方式:在东门处设一大型地下停车场,面积3000m2;在南门、东门及西门处各设一中小型地面停车场,停车面积3600m2:在莱茵园和数红阁两处,考虑到车流量较大,分别设置200m2的停车场,方便游客泊车休闲;规划总停车面积达到7000m2。
9 建筑风格控制
公园建筑按院落式民居风格规划布局,宜隐不宜显,凸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湖南民居的精髓。建筑单体设计应强调本地特征,建筑材料应强调乡土特色,建筑色彩应强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0 结语
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是一个有历史、有基础、有影响的城市综合性公目的重塑和更新,这类项目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景观条件,紧跟城市发展脉搏,满足市民使用公园的新需求,走传承与发展之路,是重塑公园形象、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的正确途经。
篇7: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论文
摘要: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无论是茶文化,还是陶瓷艺术,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茶具应用在茶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可以说,正是茶文化的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为陶瓷艺术成熟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通过融入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进而探究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陶瓷艺术;生产技术;应用理念;设计创新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明,在成熟的文明机制中,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善的元素内容,这些元素内容是以物质元素应用为基础,融入具体应用理念的元素体系。当然,在整个文明体系内,通过各种元素进行融合作用,从而构成了体系化的文明体系。在这一传统文明体系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这一艺术元素中,其不仅是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融入了相应价值理念的具体设计元素。尤其是茶文化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就必须从其应用基础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其中所具备的关联元素,从而形成完善全面的应用效果。
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实际上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通过将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在融入时代发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结合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为我们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其对相关元素应用也形成了各种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饮茶环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着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对茶文化理念形成了成熟感知。而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茶具品茶,不仅能够感受茶中所具有的芳香,同时也能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在使用的茶具中,陶瓷茶具有着成熟的应用体系。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但是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必须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层次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和客观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
2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
事实上,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元素,而陶瓷艺术的应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标准和要求的具体提升。陶瓷在生产应用的初期,其更多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无论是材料的生产与提取,还是整个陶瓷生产技术的完善性,均较为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瓷艺术更多充当的是极具应用属性的生产工具。而随着陶瓷应用与研究不断成熟,陶瓷工具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其艺术性元素和文化性元素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的体系化形成。当然,在陶瓷艺术应用过程中,其通过生产陶瓷茶具,通过融入相关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当然,陶瓷茶具在应用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相应载体和基础,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事实上,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支持。想要形成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具体影响认知,就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化元素形式,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形成对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发展压力,而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必须从该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探究其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艺术传承理念探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压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很难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传承载体,从而使得这一系列文化元素未能形成全面传承。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其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丰富认知元素的重点,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压力下,提升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具体应用内涵就极为必要。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融入,通过创新发展,结合保护机制与开发策略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传承压力。所谓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在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系统化传承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将各种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融入,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进行全面融合。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都必须从其中所具备的内涵理念中切入,通过融入理念元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着重要要求,当然,将各种具有内涵关联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融入,从而也使得各种关联性文化也实现了有效推动力。对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来说,茶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内涵,而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和载体,因此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应用。无论是茶文化元素,还是陶瓷艺术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想要对最大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文化认知,就需要充分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对整个社会传承环境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其在充分满足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多样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
篇8: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论文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还是相关陶瓷艺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在整个文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需要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茶文化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全面融入。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陶瓷茶具艺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理念,更是为陶瓷艺术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陶瓷茶具艺术作为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主体和关键,提升陶瓷茶具艺术的内涵元素,丰富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其综合价值的诠释与发挥。当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弘扬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并将其与陶瓷艺术文化的相关内涵想系统化融入,其不仅是对该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为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民族认同感的实质性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相应关联点,而这一关联点实际上就是陶瓷茶具,因此优化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创新陶瓷茶具的材料选择,通过有效融入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理念,并探究适合二者融入的元素,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整个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茶文化不仅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其同时还是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对于陶瓷艺术发展来说,想要实现该艺术体系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不仅要从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与陶瓷艺术利用相结合的共性元素,同时也要从传统艺术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理念内涵,通过将其融入到整个陶瓷器具生产过程中,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运行而言,通过有效开发传统茶文化的各项内容,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系统化经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在传统茶文化经营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资源优势,融入实质性创新和元素完善,从而为传统茶文化开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各种生态;绿色元素发挥具体文化元素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具备了相应价值。而在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陶瓷艺术有着重要的应用技巧和成熟度,无论是茶具的应用材料选择,还是茶具的生产发展历史,都与陶瓷艺术发展应用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茶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不仅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理念内涵融入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素媛.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131-134.
[2]林建群.陶瓷艺术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缘来如瓷”会所设计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3):220-222.
[3]龚保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开发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3-75.
[4]董余靖.中外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佛山陶瓷,2015(16):156-158.
[5]孔六庆.论民族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意义[J].广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172-175.
篇9:陶瓷艺术在家庭装饰的运用论文
陶瓷艺术在家庭装饰的运用论文
一、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
现代陶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划分为日用瓷、建筑瓷、陈设瓷、特种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等。从古代到现代,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现代家庭中,日用瓷的品种较多,如餐具、茶具、灯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而且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材料,其艺术造型的丰富多彩。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生产出符合人们对陶瓷艺术欣赏的要求。这也是陶瓷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家庭装饰中,造型自由化的陶板、瓷瓶以及雕塑瓷等应用非常广泛。而卫浴陶瓷则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美化环境、清洁卫生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对陶瓷艺术的追求,加强对陶瓷装饰市场的充分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陶瓷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家庭装饰要求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风格。
一般,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应用的主要有:陈设物、地面砖、卫浴、墙砖以及洗脸盆等。现代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时代风尚、现代工艺材料、科学技术填平以及现代审美观是分不开的。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日用装饰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们用餐时的过程中,造型美观的陶瓷餐具,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用餐心情。而在房屋的摆设中,又能点缀出家庭中的温馨气氛。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即可在客厅环境中扮演装饰的角色,也能为人们沏上一壶清茶,让人感受到家庭主人的品味与大方。就算是一个陶瓷小烟缸,也独具艺术气味,即可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也能使客厅中的装饰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生活中比较讲究美食美器,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而且必须要有装饰漂亮、造型美观的器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对陶瓷的要求日益升高,促进了陶瓷业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与物质的需求。目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中国画式的装饰作品,人们更加热衷于瓷瓶、瓷板画、雕塑瓷等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瓷雕陈设在客厅中,瓷板悬挂在客厅墙壁上,即显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也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与家庭环境已经浑然一体,无论是瓷瓶、瓷板画,还是雕塑瓷,都能为现代家庭环境增添生活情趣,使整个家庭环境变得既美观又大方。
二、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使用就要与科学技进行统一与整合。如感应冲洗面盆,都是科学技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体现。而且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家庭装饰中,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也享受着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陶瓷艺术能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装饰手法与个性风格。在进行陶瓷的创作中,经常尝试与各种艺术进行结合,从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背景。新时代的陶瓷作者,通过结合生活,其陶瓷作品能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特点与个性。而陶瓷艺术对现代家庭环境装饰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融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现代陶瓷艺术能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陶瓷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精神文明物质享受。
篇10:信息时代陶瓷艺术档案推广路径论文
信息时代陶瓷艺术档案推广路径论文
淄博陶瓷艺术档案记录了陶瓷艺术的产生、发展,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的勤劳与智慧。对研究淄博陶瓷文化,创新陶瓷技艺有独到作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快捷,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应当充分发挥新时代信息交流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陶瓷档案走出“深闺”,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焕发新活力。
1增添新的档案内容,强化陶瓷艺术的传承性和教育性
进一步完善相关档案立档、归档工作,丰富档案资源。目前现存档案大多只限制于陶瓷艺术本身,而忽略了与陶瓷共生的口头文字、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资料,这将是下一步档案整理工作的重点。应当广泛搜集与陶瓷有关的民间小故事、民俗趣事,使史料更加丰富,形象,增添趣味性。建立传承人专项档案。为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整理个人资料,搜集其个人事迹,包括早期求学经历、主要成就、获奖证书、重要活动邀请函、发言稿等。着重反映其个人思想文化认识对其陶瓷作品的影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应当加大对陶瓷档案编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发掘淄博陶瓷地方特色,树立新的编研风格,独树一帜,扩大影响力。发展陶瓷相关期刊,面向全社会征稿。民众也可以写散文表达自己的“陶瓷情结”亦或是自己搜集到的想与大家分享的陶瓷信息。让杂志变成广大陶瓷爱好者表达情感,交流想法的媒介,使档案摆脱“冰冷的外套”,变得鲜活起来。
2树立新的宣传理念,强调生活化宣传思想
档案并不应该仅仅作为历史学家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材料,还应当成为一种文化休闲的方式。尤其是像陶瓷制作此类民间艺术的档案更应该走进民众生活,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档案馆可以尝试简单仿制一些制陶的工具,模拟制陶过程,由档案馆专业人员讲解指导,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陶过程,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尝试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利用已有的陶瓷档案,理解经典陶器的设计理念,举办类似于T恤设计大赛这类比较简单,专业性要求较低,公众参与度高的比赛。要求设计融入陶瓷元素,设计原始资料由相关的档案馆提供。提高陶瓷相关档案的利用率,借此了解陶瓷蕴含的艺术内涵,起到文化普及的作用,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摄影大赛、征文比赛、民间艺术知识竞赛等。加强档案利用与旅游业之间的联系开发新的档案资料旅游价值。目前淄博博山区仍遗留22座古圆窑。这些古窑址不加以保护,将逐渐被拆除,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档案馆可以尝试与有关文化部门合作,对这些古窑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同时绘制古圆窑分布地图,丰富档案编研工作。详实新颖的档案记录,将为古窑址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建立古窑址档案专题,将博山古圆窑遗址和已经开发的淄川区磁村古瓷窑址、寨里大张古瓷窑址的档案资料整合起来,集中研究,绘制系列图集;举办三地联合古窑址专题档案展览,丰富窑址资料,增加吸引力。
3采用新的科学技术,确保档案宣传工作艺术性和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交流手段,让陶瓷档案的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形象。信息网络时代使人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传播前沿信息、表达意见、征集建议提供更广阔的渠道,倘若档案宣传能够巧妙运用现代科技,便更容易被民众接受,摆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当下微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微博适应了当今人们快速简洁的阅读方式,也适用于档案宣传发布消息的工作。开拓微博宣传,在微博上面有话语权,可以使接受微博的受众从中得到档案信息。淄博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微博征集档案信息,征集陶瓷档案展示的主题。陶瓷艺术要面向大众宣传,毋须太多专业化理性说明,应该更加注重其人文情怀,通过微博,围绕馆藏档案资源征集当地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趣事,编辑成册,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更多民意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民众态度。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将一些新鲜的视频互动技术引入档案宣传领域,增强档案宣传的趣味性。爱奇艺公司最近新推出了视链技术,主要作用在于当人们在观看视频时,点击人物图像便可知道其演员信息。通过对影视剧中人物的注释,并链接至有关的信息介绍页面,为用户提供更立体化的观映体验。同样这一技术也可以用于陶瓷档案的宣传,用于陶瓷档案宣传片、相关科普纪录片制作,将有关陶瓷技艺制作的特别说明、民间趣味小故事融入其中,让人们点击有关图片,便可获得相应资料。在档案网站建设方面可以采用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增加特定关键字的曝光率以增加网站的能见度,达到进一步推广有关陶瓷档案的网络资料。SEO技术是指通过采用易于搜索引擎索引的合理手段,使网站各项基本要素适合搜索引擎的检索原则从而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收录,提高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序。其对于相关网站的改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改进关键词:了解各网站陶瓷艺术相关档案的内容,归纳总结独具特色的关键词,增强不同文章区分度,提高检索准确性。
进行链接优化:合理的链接有利于提高页面的相关性和被检索出来的频率。例如在一篇有关陶瓷档案的结尾附上“同类文章“列表,实现陶瓷档案信息链条化和系统化。既方便了访问者查阅资料,又有助于搜索引擎检索。陶瓷档案作为这一古老艺术产生发展的真实记录,对当今陶瓷技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而实现档案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当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挖掘陶瓷档案内涵,使其摆脱以往给人的“陈旧、落后”的印象,让淄博陶瓷艺术魅力被更多人知晓,让经典得以继续传承。
篇11:浅析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探讨论文
浅析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出现了一股研究陶瓷艺术教育演变及发展的潮流。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这样的外部环境,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陶瓷艺术教育;陶瓷艺术;发展趋势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
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m]。上海:文化天地,2002。
[2]王瑞江。新世纪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