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6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绮园导游词优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绮园导游词优秀,欢迎阅读与借鉴!

绮园导游词优秀

篇1:绮园导游词优秀

绮园为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位于 武原镇绮园弄,占地148亩。该园原为明代废园,后冯氏在此建园,人称冯家花园。

绮园园主主充缵斋系清代诗人、剧作家黄燮清之次婿,黄家先后拥有拙宜园和砚园。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两园均遭兵火毁坏,同治六年,冯缵斋集两园山石精粹,并添置一些太湖石,修筑此园,同治十年初具规模。后又续建了亭台楼阁等,增设景点,并将其命名为绮园。解放后冯氏将园林献给了国家,1960年10日至1961年10月辟为嘉兴专署工人疗养院。1967年重修,更名为海盐人民公园。1980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6月复名绮园,1990年列为省重点文保单位。

绮园前为宅院,现存三乐堂等建筑。三乐堂为九开间二层楼,前后皆天井,在砖雕门斗上饰飞椽斗拱、隐堂匾额“竹苞松茂”等。所谓“三乐”,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陈从周教授为三乐堂题额。

宅后为园林,占地10000平方米,水面约平方米,树木遮盖约7000平方米。园内以树木山池为主,古木参天,山、水、竹、木、厅、亭、阁、桥、隧道、飞梁等布局精美,错落有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各得其宜。

进园为一座四面轩敞的花厅“树百堂”。厅前一湾流水。绕厅围山东流,穿洞至山后大池,厅前池上架有曲桥,与隔水相望的堤岸、假山相映成趣,厅后障以小山,山上怪石嶙峋,厅西北面一奇石“美女照镜”,“镜”者,石颈项处有一圆孔,清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镜;“美人”者,一喻石之美,二喻游人情绪之美。游人观景如美人照镜。

山后池水明澈如镜,池东岸有“醉吟亭”;西北有“临波水榭”,过虹桥沿堤向北,路随山转,古藤匍匐,竹径蹬道,盘旋而上,山顶有“小隐亭”,为全园最高点。

篇2:绮园导游词优秀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有全国十大名园之称的——海盐绮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大家能对绮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希望大家在游玩过程中文明游玩,玩得尽兴,有所收获。

绮园原为“冯氏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园主冯缵斋在自己住宅“冯三乐堂”后辟地修建园林,建成了现在的绮园。成为浙江园林中的一颗名珠。

到绮园游玩,您绝不虚此行。我们进入绮园大门,绕过三乐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怪石嶙峋、形状各异的假山,是不是有种进入了苏州园林的感觉呀!大家顺着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就能走到山上去。请跟着我的脚步走,这里像迷宫,小朋友们要小心迷路哦!山上有石凳子,如果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哦!

恩,大家休息好了吗?如果好了,我们就lets go了。接下来,我们要去看假山上的古树了,大家跟着我,注意脚下安全哦。瞧,它们是不是长得千奇百怪、奇形怪状呢?它们有的长在山上,有的长在山腰上,还有的长在山谷中。那边的香樟树像不像一把大伞,在它下面是不是会很凉爽呀!再看看那边的梧桐树,笔直笔直的……来,小朋友们,走进些,是否能感受到它们的呼吸声?

好了,下面我们要去的景点是九曲桥,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前面水面上的那座桥,就是九曲桥。它因九个弯而得名。大家跟着我走九曲桥好吗?走的时候,小朋友要小心,以免落入水中。走完九曲桥,是不是觉得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呢?

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绮园的美景吧!请大家在游玩过程中不要乱扔果皮和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祝大家玩得愉快!拜拜。

篇3:绮园导游词优秀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绮园的渊源。绮园原名为冯氏花园,园主冯缵斋,他是做酱油生意的。绮园现在是我国十大古园之一哦!

大家往这边走。看那婀娜多姿的“美人”,它用太阳湖石做成的。石头上的那个圆洞,象征着镜子。每天早晨,金灿灿的阳光穿过这个圆洞,射出金色的光芒,非常美丽。有一天,冯缵斋站在一旁,看得赏心悦目,就取名为“美人照镜”。再往前走,美丽的假山,碧绿的水,犹如仙境。碧波荡漾的池水旁有个九弯的`潭影,那是九曲桥。一株406岁的皂荚耸立在旁,除了这一株皂荚,绮园里的其它树都也已经有上百的岁数了喽。整个园林都被茂密的树木环抱,有的耸立山颤,有的静障山谷,有的展翅于山崖,有的俯仰于水畔。

大家快瞧,那是著名的罨画桥。它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桥身将园中湖水分成两界,还有副对联呢: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走近一看,想起来了吗?告诉你吧,著名的电视剧《红楼梦》宝钗扑蝶一戏就在这座桥上拍摄的哦!

让我们去见识一下古藤盘云吧。这一株树的年龄已达三百岁的古紫藤,粗过碗口,盘根错节,攀枝搭数,犹如巨蟒缠树而上,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滕花故事总销魂,谁记红楼旧梦。吏部槐树街凋零,海隅又见老云根。

看到这,发现奥秘了吗?对了整个园林的建造就是妙用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论,山到哪,水流淌到哪,而山也因水变得丰富多彩。

篇4:绮园导游词优秀

绮园坐落于海盐县武原镇绮园弄,它有山、有水,历史悠久,景色宜人,是我国十大名园之一。

来到绮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香古色的大门,一条由鹅软石铺成的小路带领我们进去。雪白的墙壁上,有一扇拱门,像半个圆。大门上方两旁,各蹲着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像是在守卫着绮园,多么雄伟啊!

绮园的树不但高大,而且粗壮。有得直插云霄,像要把天空顶破;有的枝叶茂盛,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有的虽然是100岁的树爷爷了,但他们还是那么枝繁叶茂,苍劲有力。粗得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干。有的树像老奶奶一样驼着背;有的几棵树的树枝交叉在一起,像在阻挡着我们的去路,还有的树悠闲地站在假山上,靠在山崖休息聊天呢!

绮园的湖也很美丽。湖面上一座座石拱桥、平板桥……,使湖水充满了诗情画意。池塘上有座桥,叫九曲桥,“潭影九曲”使绮园更加迷人了!我忍不住走了上去,周围的景色更迷人了。湖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我正想去追它们,眼看就追上了,但是它们又掉头逃跑了,小鱼真是“鬼灵精”啊!

离开了美丽的湖来到了有趣的假山上,它们的形状各异,千奇百怪。你看,有的像笨重的狗熊个大象趴在湖边晒太阳;有的像小白兔卧在草地上,;还有的像猴子蹲在那里呢!其中最有名的是美人照镜子,似乎在欢迎每一位游客。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知名的假山,在等着我们给他们起名字呢!

绮园真美啊!

导游词优秀范文

篇5:浙江绮园导游词优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霞。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极具有私家园林风格的绮园!let’go!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绮园的渊源。绮园原名为冯氏花园,园主冯缵斋,他是做酱油生意的。绮园现在是我国十大古园之一哦!

大家往这边走。看那婀娜多姿的“美人”,它用太阳湖石做成的。石头上的那个圆洞,象征着镜子。每天早晨,金灿灿的阳光穿过这个圆洞,射出金色的光芒,非常美丽。有一天,冯缵斋站在一旁,看得赏心悦目,就取名为“美人照镜”。再往前走,美丽的假山,碧绿的水,犹如仙境。碧波荡漾的池水旁有个九弯的`潭影,那是九曲桥。一株406岁的皂荚耸立在旁,除了这一株皂荚,绮园里的其它树都也已经有上百的岁数了喽。整个园林都被茂密的树木环抱,有的耸立山颤,有的静障山谷,有的展翅于山崖,有的俯仰于水畔。

大家快瞧,那是著名的罨画桥。它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桥身将园中湖水分成两界,还有副对联呢: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走近一看,想起来了吗?告诉你吧,著名的电视剧《红楼梦》宝钗扑蝶一戏就在这座桥上拍摄的哦!

让我们去见识一下古藤盘云吧。这一株树的年龄已达三百岁的古紫藤,粗过碗口,盘根错节,攀枝搭数,犹如巨蟒缠树而上,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滕花故事总销魂,谁记红楼旧梦。吏部槐树街凋零,海隅又见老云根。

看到这,发现奥秘了吗?对了整个园林的建造就是妙用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论,山到哪,水流淌到哪,而山也因水变得丰富多彩。

篇6:浙江绮园导游词优秀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国十大名园之一----------绮园。很高兴能够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姓孙,大家叫我孙导或者小孙好了。

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绮园的渊源。绮园原为“冯氏花园”,园主是冯缵斋,他是做酱油生意的。绮园具有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去游览一下这个美丽独特的江南园林吧!

来,大家往这边走!看见前方那块石头了吗?它就是绮园里有名的景点——美人照镜。它是用太湖石做成的,看石头上的那个圆洞,象征着镜子。每天早晨,太阳光穿过这个圆洞,射出金色的光芒,非常美丽。有一天清晨,冯缵斋站在一旁,看得赏心悦目,就取名“美人照镜”。

大家继续往前走,瞧,那就是有名的罨画桥。它是一座石拱桥,桥身将园中湖水分为两界,拱旁有联“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走近一点,来,看清楚了吗?著名的电视剧《红楼梦》宝钗扑蝶一戏就在这座桥上拍摄的。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上假山看看,注意安全,看清脚底下的石头哦!好了,现在大家已经站在假山上了,请往下看,下面是碧波荡漾的池水,还有九个弯的潭影九曲。再往前走,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对了,整个园林的建造就是妙用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叠山理水园论,山到哪里,水就流淌到哪里,而山也因为水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快看,这就是绮园最古老的树——406岁的皂荚。来,小朋友,过来看看,大概几个人能抱住呀?除了这棵皂荚,绮园里的其它树木大都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整个园林被茂密的树木环抱,有的耸立于山巅,有的静障于山谷,有的展翅于山崖,有的俯仰于水畔。欣赏完了山山水水,我们现在要走下假山,请大家注意脚下安全哦!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古藤盘云”。这是一株树龄已达三百多岁的古紫藤,粗过碗口,盘根错节,攀树搭枝,犹如巨蟒缠树而上,著名红学家邓云乡到此藤时连声叫绝,吟诗一首:“藤花故事总销魂,谁记红楼旧梦恨,吏部槐街调零尽,海隅又见老云根。”

绮园的景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游到这里,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游玩。祝大家在海盐玩得愉快!

篇7:瞻园导游词优秀

瞻园是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叠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和江南多数园林一样,沿革复杂,园貌历经变迁。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地。

瞻园以山石取胜,假山是全园的主景和骨干,全园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为制高点,岁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隐黔在香樟、女贞等常绿乔木中。

南假山则采用土、石并用做法由绝壁、主峰、洞盒、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径等组合而成,表现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达到雄壮、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正是“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山前池畔、溪涧多植花草、灌木、藤萝,以免遮挡观赏视线山后黑松成林并兼以红枫、银杏点缀其间,这样既可形成古木参天的山林气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对比与变化并可遮蔽一墙之隔园外的楼房、电线杆。

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叠而成。临水石壁下有贴近水面的平桥山中有纵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桥还有低而平的较大石矶二层,这是中国园林中的唯一一例,可使石矶与石壁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石壁挺拔高耸,石矶生动自然。另有高出水面9.5米的石屏置干平台之上,轮廓起伏明显气势磅礴从静妙堂远观效果尤佳。

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视,顿觉石壁耸峭悬崖险峻,而低头俯视峭壁之倒影又反衬水池之深同时又打破了园墙的平淡呆板。其艺术处理可谓妙矣。整个北假山体量得宜,轮廓丰富,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层出不穷。

篇8:瞻园导游词优秀

瞻园是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水体以聚为主,这样在较小的空间方能显出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再辅以分,使得水体漾泪曲折似断似续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北池水面最大,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在其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弯入处,架立四折平桥。桥面低矮、濒于水面既可增加游览趣味,又使水池一角更显得生动自然,产生广阔中蕴含深幽的意味。

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一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藏而不露有深远不尽之意境体现出“一水之漂,有江湖万里之情”。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与南池相连。

瞻园的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哲学理念,有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两池间散点步石代桥,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下泻时,于步石间形成散泉。步石贴近水面,并与池周石径相通。立于步石仰头南望,绝壁高耸。洞盒幽暗,石钟乳下垂显出山景奇观。

步石造成水体远近二重空间,也增加了园景的深度。水池西南角藤萝掩映,池岸蜿蜒曲折、凹凸相间,似与东部景区的水廊、水院一脉相承。

绮园导游词优秀(锦集19篇)篇9:瞻园导游词优秀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因朱元璋御授该府与徐达而未受领,后以该府对面关帝庙为基敕建新府,广造园林,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现仍留存的石矶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特给中山王徐达建成了这所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

清顺治二年(1645年)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九年(19),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岁月变迁,范围日渐狭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然曾有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能恢复原来的盛况。

1949年后,公安三分局曾驻斯园。1957年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迁入。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彭冲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

1958年后,南京市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设在园中。

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恢复整建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点,而且还充分地运用了古典园林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

1983年,瞻园以“瞻园觅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面积近4000平方米,修建楼台亭阁13间,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扩建后的瞻园,东西二园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园林风格,又汲取现代南北方造园艺术精华,形成兼容并蓄之特色。

,瞻园被指定为“20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指定接待景点。

,“新金陵四十八景”评选揭晓,瞻园名列其中。

,“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评选,瞻园以“瞻园玉堂”列入其中。

篇10:瞻园导游词优秀

踏进瞻园的第一步,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屏风,上面有一条金边的龙。从右侧绕过,是一个大的古建筑,整面墙全是门。走进中间的大门,正中是洪秀全的雕塑,雕得活灵活现,甚至能从他眼中看出坚定和严肃。往里走,大厅里描述着太平天国的故事。这里真的很大,我都迷路了。好不容易走了出去,看见了两扇小门,随意选了扇进去。

门虽小,里面不小呦。屋子是大是小,不可看门的大小,人不可相貌。满目的翠绿,满耳的鸟鸣,令人心旷神怡。沿着长廊往前走,看见了一个巨大的草坪,边缘摆放了一排各式各样的松树。为什么摆这么多松树呢?我思索着,大概是希望人们学习松树坚韧不拔的精神吧。

欣赏着,思考着,我的脚步从未停息。从柳树姑娘的头发间看去,我笑了,鱼儿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自由欢游,好似在笑人们:“看我们排队都这么整齐,你们呢?”正想着,三只鸳鸯也有秩序地游来,打乱了鱼群,好像在说:“别骄傲!”

抬头远望,我的眸子中出现了一座假山,威风凛凛地挺立在池边。说渺小时会提到石头,我看石头并不渺小,团结起来还成了石山呢!我飞奔过去,兴奋地走过水上小道。石头上也有生命的绿色,看它,生意盎然!说生命脆弱,其实也是顽强的。

下了山,我到处乱跑,又迷了路。走到一条红砖砌成的小道上,发现路中有不少树根,却没有铲除,所以路蜿蜒曲折。是啊,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

屋檐边向上翘起,花纹与样式看上去有些复杂,可不花哨,给人一种朴素悠久之感——我不知走过了多少这样的亭子。以为公园走遍了时,一样新事物幕入眼帘——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脑子立刻浮现这一句。其实瀑布根本不大,“三千尺”?三十尺还差不多。可它却引人注目。瀑布宛如一条白链从石岩中泻下,掉落在池水中,发出“哗啦哗啦”的悦耳声,溅起晶莹般的水珠。也不知是不是鱼儿早已习惯,悠闲自得地摆动“红尾裙”。不远处的莲花在碧绿圆叶的簇拥下安静开放,真像高雅的小公主。我费了不少力气爬上了瀑布的源头。源头的水缓缓流着,清澈透明,和泻下时的气势完全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要努力一生,奋斗一生,才能“清如许”。源头水十分凉爽,我玩了一会儿发现时候不早,下石山回家了。

瞻园一游,收获不少,景中有话——美好的景色,包含许多的道理。

导游词优秀范文

篇11:瞻园导游词优秀

瞻园园虽不大,却颇具特色,是江南名园之一。瞻园坐北朝南,纵深127米,东西宽123米,全园面积25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园内有乔灌木810株,竹类面积400平方米。

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西瞻园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静妙堂等景点。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瞻园东部与东北部,此即原为江南行省与江宁布政使署之建筑,由照壁和五进庭堂组成。

大门在东半部,大门对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一大匾书“金陵第一园”,字系赵朴初所题。

西瞻园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西瞻园主体建筑。

南假山位于静妙堂前,面积900平方米,系用1000余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钟乳石、蹬道、石矶、瀑布与步石组成。

北假山位于西瞻园北,面积1100平方米。

西假山位于瞻园西部,面积1050平方米。从北假山经8.87米长三曲桥登岸,即西假山。

东瞻园水院位于北池之东,西与西瞻园长廊相连,东与展览区相通,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东瞻园草坪区位于东瞻园中部,东为展览区,北靠水院区,西依西瞻园,南临古建区,面积1026平方米。

东瞻园古建区位于东瞻园东南部,占地面积797.5平方米,其中心建筑为籁爽风清堂。

扇亭是王府的一大奇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铜亭,是最早的取暖设备。

仙人峰是南门后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倚云峰是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和仙人峰齐名。

静妙堂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前廊的硬山建筑。檐口高3.82米,面积195.75平方米,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东西山墙均开小窗,南北皆为落地隔扇门。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为瞻园观景西瞻园全貌。

静妙堂是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南水池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瞻园分为南假山和北假山两组,全是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

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风霜,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

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桥长1.4米,宽1.18米。

北假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是全园的制高点。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

西假山从北逶迤向南,横贯瞻园西边缘,达南假山西侧。西假山以土为主,仅临池一侧用湖石驳岸。

水院的中心为二开间歇山顶二层楼的一览阁。阁匾额系张爱萍书写,坐北朝南,面积78平方米,居园最高处,登临可远眺近览,全园尽收眼底。

草坪区以375平方米的草坪为中心,地面铺爬根草,周围布置太湖石,配植花木,并点缀着各式花卉。草坪北为一高出地面1.35米小亭,其飞檐翘角似鸟翼,名翼然亭,额为启功手迹。

籁爽风清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附前后卷棚式。檐高3.91米,面积112平方米,“籁爽风清堂”匾额为沙孟海书。西侧与花篮厅连接,东部为一览楼,南部为小院。一览楼二层,面积104平方米,楼上北侧有一梁台,与翼然亭相对,楼下南侧为落地长隔扇,一览楼是瞻园最高建筑,登临楼阁,园中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簌爽风清堂南面小院面积200平方米,鹅卵石组成“花阶铺地”图案,院东侧有“迎翠轩”,轩名为赵朴初书写,面积53.75平方米。

篇12:留园导游词优秀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篇13:留园导游词优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篇14:留园导游词优秀

留园在古城苏州阊门外一条不算宽敞的老街上,圆门很小,颇不起眼,可进了大门,却是另一个世界。

沿着曲廊向前走,每走几步即是一处风景,或是小巧的天井围住一片静谧的阳光;或是龟背竹在墙上画出摇曳的影子;太湖石点缀的花盆里栽种着不知名的灌木;典雅的古木疏影横斜遮在廊檐之上。就连尽头墙壁上的漏窗,也是形状各异,阳光从窗户洒进来,落在地上,同样是各不相同,原来,这里主人不会浪费任何一个地方。

出了长廊,眼前豁然开朗。

放眼望去,一大片绿色尽收眼底。岸边长满了高高的树木,载满了连片的垂柳,其间更是有数不清的花草。翠绿之中,连绵的奇峰异石装点着园子,玲珑俊秀,千变万化,然而又缺一不可。

最美的要数中间这池湖水了,低头便是碧水荡漾。正值夏季,望向绿色的荷叶中,荷花仿佛一下子高高立起,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红色。这水像极了一面镜子,映着天、映着日、映着花草木石,湖外是留园,湖里是留园,唯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留园。琵琶曲悄然奏起,微微抬头,老渔夫划着小舟徐行,船上一位女子边弹边唱,颇有穿越之感。

湖水轻漾,水中的楼阁亭台跟着摇动起来,红红的小锦鲤穿过白墙青瓦,穿过假山绿林,绕过尖尖的檐角,又在荷花梗下捉起来迷藏。我想走近一点,却发现脚底的鹅卵石,竟然也有别样的景致,是鹤、是鱼、是花、是蝶,似乎每一块鹅卵石都是特地铺设的,让我不忍前行。罢了,它有它的乐。我也有我的趣啊。

重归自然,寄情山水一直都是古代士大夫们追求的一种隐逸的生活。而留园正如它的名字,留住了大自然,留住了我的目光。我想。几百年前,园主也一定和我一样,携着一份“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心情,在这小小的园门内玩石种草、赏荷观鱼吧!

篇15:留园导游词优秀

四园,苏州就有两园,“拙政园和留园。”暑假正好去苏州玩,我怎么会放过这两大景点呢!

由于我各种偷懒的原因,在这里只介绍留园。

没有到园内,直接到园的入口,我就惊呆了!虽然现在已经成了售票中心,不过残留的古建筑还是看得出以前的繁荣富丽。

进入园内,大理石的地板上,每走几步都有一块样子奇特的石头,很快就进入了长廊,长廊里有许多活了不知几百年还是几千年的树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两棵芭蕉了,这两棵芭蕉

一个喜阴,总是低着头不受阳光的抚慰,一个喜阳,头老是向着太阳,沐浴着阳光,朝气蓬勃。

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留园中心,那里有一块又大又陡的石头,留园就是石头出名。据说这石头都是第一任主人的建筑留园时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这石头挺神奇的,从第一个洞口倒水时,另外几个洞口也流水。

进入留园后园倒没什么好玩的,不过桥下的地板却是蛮好玩的,石头里面有小金鱼的标本!想一想光铺这条路就得要好几天吧!

哇,这留园可真是令我“留”连忘返呀!

留园

篇16:耦园导游词优秀

今天,我和爸爸乘车从南京上高速公路,经过两小时路程,我们来到苏州。

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导游介绍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在导游的安排下,首先我们游览了耦园。这耦园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听说电视剧《宰相刘锣锅》就是在这拍摄外景。

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听着苏州评弹,那悦耳的琵琶声,声声入耳,令人回味无穷。沿着苏州河,小船缓缓划出耦园。

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出了耦园,导游带着我们游览苏州标志性、历史性的建筑物——虎丘。来到虎丘,只见游人人多入林,景色确实不同凡响。最有名的要数“虎丘塔”。经过半小时爬山,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看到这座古今闻名的虎丘塔,它巍然矗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这塔又叫云岩寺塔。它建于公元959年,塔高47米,为七层八面仿木构砖塔,向北东方倾斜着,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我们争着在塔下拍了一些照片,留下纪念。

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丝霞光,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苏州城。

篇17:耦园导游词优秀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篇18:耦园导游词优秀

耦园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苏州人用二千五百年创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韵律、城市文化,反过来,无时无地不关照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一句俗话,苏州是有味道的,苏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园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灵安适,从这个意义上说,耦园正是这块深厚的城市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

耦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像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

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 “园日涉以成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在布局上,“以楼环园,以水环楼”;同时暗合“偶”宇,东西花园相互对应。东花园以中心的黄石假山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园的遗存,也是苏州古典园林里最著名的黄石假山;西花园则以湖石构景,绵延舒展。同时,在个体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间,双照楼、听橹楼之间,吾爱亭、望月亭之间等等两两呼应,或东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历史上耦园多次被毁,___期间沦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框架,但就整个园林来说,住宅部分艺术性略显薄弱。就像我们看到天井的门楼上,已没有太多的装饰,西边的风穿牡丹,东边的孔雀开屏,除了多了一层富贵气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隐”也不甚和谐。“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听;“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从晋开始――直以来是文人在战争频召仍、党权争霸、政治主张难以实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以退为守的内敛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创造,乌托邦的具像构造,以一种出世的心情去过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发达的时代,人力物力叠山理水在家中,坐拥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时享受诗文酬唱的风雅。

进入园主在坊里隙地为我们准备的“城市山林”。北行进入大厅载酒堂, 高大爽洁,大厅巍然,面对门楼上“厚德载福”的温良教训。这里原是主人会客、宴聚、议事、仪礼的主要场所。匾额是东花园落成后,沈秉成邀众友庆贺,李鸿裔欣然题写的:东园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载酒颜之,盖取唐人东园载酒西园醉涛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顺着这层意思,借陆游先生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一对联悬挂中堂: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抱柱联上“左壁观园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和堂前东西两侧小门的门额“载酒”“问字”相呼应,我想这可能是园主规划住宅功能的总体理念吧:东园以宴乐赏景雅聚为主,西园以静修著述藏书为主,承继了苏州古典造园以辉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贯传统。

“观之不足”一直是园林审美过程中最大的妙处和难处,寻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帮助我们正确领略园林的东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细想,主人载酒肯定不会为了买醉,实写酒事,虚指酒外之兴。正如欧阳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载酒”原来为了流连山水间,难怪东花园主要观景点取名“山水间”、实至名归,把载酒的谜底揭了。从这一点又再次证明了耦园在设计过程中文人山水的特点,耦园充分体现了园林布局上的因果对应、前后连贯和融会贯通。

楼厅院中——最后一进一般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___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别一提的是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倒量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而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入佳境。而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在废墟上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 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朴的石条矮矮地横在两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兴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的。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当时的女主人湖州才女严永华亲书“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横批:枕波双隐。典出《世说新语》孙子荆归隐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态。这里一语双关,既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园特征,又暗示夫妻双隐,可谓才情双绝。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

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我们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楼下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

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 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 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 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 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丁。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 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 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 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 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所以,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导游词优秀范文

篇19:启园导游词优秀

启园的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建园时,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进行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园内主体建筑“镜湖厅”是位于山水层林之间的四面厅,为二层建筑,端庄雅致。厅的四面空旷,东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笋”,铺地用小石砌成图案,其间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清幽悦目。特别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园中复廊的隔壁辟图案各异的漏窗,隐约可见被隔断的园景,给人以遐想和游之不尽之感。复廊尽端及两侧缀以亭台,愈臻古朴雅逸。

启园位于苏州西南30公里处吴县东山太湖之滨。她背山面湖,占地70亩。1933年由旅沪经商的东山人席启荪建造,故又名席家花园。

启园是苏州所有园林中唯一一座依山而筑,傍水而建的园林。整个园林中,四面厅、复廊、转湖、假山、新楼构图均衡,十分和谐。1933年席氏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为江南少有的山岳湖滨园林,集江南园林的小巧和湖光山色为一体。

启园选址得宜,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滨园林,启园依山而筑,傍湖而立,介乎山水之间。该园藏山纳湖,步移景易,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又二峰,波连三万六干顷的粗犷气魄。厅堂轩谢,廊舫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园内的主体建筑四面厅----“镜湖厅”最为壮观。此厅位于山层林之间,四面二层,重檐翘角,端庄雅致。厅东筑五老峰,上有真竹假笋,地面用小石子铺成图案,周围遍植牡丹、山茶、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等花木。环绕镜湖厅的水池名“镜湖”,水中游鱼晃动。沿池四周堆叠假山,灵巧的太湖石形态各异。离镜湖不远,有一方形荷塘,荷花盛开,清香四溢。镜湖外侧,一条小河濒临太湖,河上有两座古典式拱桥横卧清波。园中的古杨梅树、古柳毅井以及康熙到东山的御码头,被称为启园三宝。尤其是园内的御码头,嵌入碧波荡漾的太湖之中,极具诗情画意。江南地区因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面积小,略感局促。江南园林除了著名的苏州园林外,还有扬州、无锡、南京、杭州、上海等地。

始建于1933年,由旅沪工商业者席启菘个人出资建造工程费时三年,耗资10万银圆。园林位于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为江南少有得山麓湖滨园林,园内藏山纳湖,异步易景,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整个园内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园中池溏水色清澈,游鱼可数;池岸以太湖石砌成环池假山,各种动物造型,或坐或卧,或立或蹲,姿态各异,生动逼真。20余米的一条长廊,横贯园中,长廊中间筑一高墙,一隔为二,此法在建筑上谓之“复廊”,这是园林建筑艺术家为了追求曲折、隐蔽、深邃,增加园景的变化和层次,防止一览无遗而使用的手段。“复廊”左侧,便是四面厅。该厅系砖木结构,飞檐高翘,古朴端庄。园内一条“冂”形小河,与太湖相通,游艇可直达园内,河上架石桥两座,花园内桔树成林,林荫小道曲曲弯弯。花园依山傍水,东北角有一座假山,从假山洞入口,绕道而上平台,左可见山峰果林,郁郁葱葱,右可见茫茫太湖,天水一色。东山原有古典园林近20处,现仅此园尚具一定规模。

园内辟有《东山方志名人馆》、《康熙皇帝到东山史料陈列室》和历史文化碑廊。

其主建筑为“镜湖厅”雄视于层林山水之间,端庄典雅。凭栏远眺,青山为背,绿水铺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确能添人游兴。厅前一湖名:镜湖,四周置满假山。湖前为花园及小景,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中以石桥两座连接太湖和园内环河及镜湖。人立石桥,但觉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脚下,远处水天一色,大有海阔天空之感。

启园为太湖周围一著名湖滨江南私家园林。“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苍翠”的启园,尽得湖山之胜。园内茶叶成片,桔树成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移步易景,“东山康熙御码头”、“古柳毅井”、“古杨梅树”为启园三宝。游人到此实在不虚此行。

环绕大半个“镜湖厅”的宽广水池名“转湖”,池周以湖石砌成高低参差的驳岸,其上拟态假山小巧,不以奇峰深壑、曲折窈窕取胜,而以疏密相同,模拟“独角牛头”,“狮子头”等动物形态见长。池南用湖石筑造拱门,门内有临水钓台。环湖花木浓茂,引自太湖的池水清漪荡漾,阳光透过四周山影折射池面,呈现千变万化的岚影波光如同活动画卷,别有幽趣。炎夏凉气宜人,春天繁花似锦,缤纷满池。“转湖”外侧是一条濒临太湖的小河,河上跨有石桥。小河临太湖的河岸筑成长堤。在堤的一端筑有湖石假山,虽不高大,但峰峦洞谷盘曲。山顶为平台,俯瞰园中景色历历在目,回首东望的波光粼粼的浩淼太湖上漂浮的点点渔帆。在长堤上留一缺口,用一座高耸的石拱桥把长堤连接。当时园主的汽船从太湖开来,经此桥洞入园,沿小河直抵新楼(三间两厢楼房,用于住宿)近旁的码头。桥上置石台、石凳,可闲坐品茗,遥望烟波浩瀚的太湖,水天一色,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

整个园林中,四面厅、复廊、转湖、假山、新楼构图均衡而呼应,配合和谐。借用园林外巍峨的莫厘峰和无垠的太湖,并与湖中与波升沉的岛屿相衬托,使人倍感风光无限。四十年代后期,启园易主杨湾人徐子星,由于徐氏又名介启,所以沿用启园为园名。

柳毅井,此处传说为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的遗迹。附近还有龙女庙和白马士地庙,相传柳毅传书,曾系白马于此。太湖边有一石壁,传为柳毅叩壁问讯之处。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年)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

启园由庭院、花园和柳毅小院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柳毅井、康熙手植杨梅树和御码头为启园“三宝”。1995年新建的庭院由门厅、敞轩两座建筑组成。门厅为两坡式江南传统建筑,古色古香,精致美观。庭院迎面的隔墙中部。

嵌叠湖石假山,水流处垒霜堆雪,溅珠飞玉;水静处凝碧凝翠,清澈似镜。敞轩骑墙而筑,‘‘倚垣半屋成敞轩,留得月洞开异景”,是它真实的写照。柳毅小院里的柳毅井和王鏊题刻的石碑,是明代文物;井边贴墙而筑的半亭,也以“柳毅”命名,小巧玲珑,古意盎然。平淡中藏非凡、愚拙中藏奇妙的柳毅并、碑四宜楼,不同角度有不同形态。从前面看它是台,从后面看它是楼,从左边看它是亭,从右边看它是阁,变化多端,景象各异。

花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建筑安排都随高就低,大楼小亭都面向水池。长长的复廊横贯园中,复廊右侧是清代建筑融春堂,左侧是藏山纳湖的四面厅。四面厅飞檐翘角,古朴端庄。环翠桥屈身卧波,流光溢彩。挹波桥曲线柔和,形制美观。清康熙帝御码头则伸入水际,气势壮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