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la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用童心书写童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用童心书写童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童心书写童话

篇1:用童心书写童话

用童心书写童话

用童心书写童话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曹玉婷

【摘要】

由于受传统儿童教育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大大下降。习作教学离儿童立场渐行渐远,情感缺失,内容空洞,语言固化。为此,我们需要听儿童的声音,探寻儿童视野下的一条以儿童的思考和独特体验为前提,儿童的观察和当下生活为窗口,儿童的语言和再造想象为平台,儿童的评价为标准,充满童趣的儿童化阅读为提升巩固的习作之路,让儿童在生命的林子里尽情地书写属于他们的童年!

【关键词】

儿重 重年生活习作教学

一、求助: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一日,在班级的“语文心声本”里看到一段这样的留言――

慕涵:老师,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很苦恼,有些话不敢在您面前讲,只能偷偷地写在心声本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每逢临近习作课的时候,我就感到紧张焦虑,觉得习作是一件特别煎熬的事情。以前觉得学语文是一件特别轻松快乐的事情,可是自从有了习作课之后就改变了我的看法,我甚至有些排斥学语文了,我该怎么办呢?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二、反思:习作教学离儿童立场渐行渐远

学生们的心声令人深思!是什么打消了儿童的习作的热情?自然的原因肯定有,这是我们无法阻挡的,但更重要的却是人为的原因,其更多的归结于我们语文习作教学中儿童化的缺失。

(一)情感缺失,缺少童年趣味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细腻,可是,小学生学习的课文大多是成年人写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再加之刻意强调追求所谓的技巧技法,学生就会矫揉造作,拿腔拿调,没有真情实感,更谈不上充满童真童趣。

(二)语言固化,缺少童年稚语

诗人金波先生说过: “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叶圣陶先生曾说: “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自然之趋势”是强调作文训练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符合儿童的心理。不必去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修辞、技巧的运用。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用“童言”来写童真、表童情,培养健康的文风,培养健康的人格。但是教学的现却置儿童已有的语言于不顾,机械地让儿童学习固化的'表达和技巧,儿童的语言表达权利往往握在老师的手里,长此以往,我们读到的文章往往是缺少灵气的。

比如在描写一个喜爱的地方的文章时,孩子往往干篇一律会写出这样的模板:“我最喜欢的地方是!那里的_______真美,那里的_______真迷人,那里的_______真吸引入!啊,我爱那个地方!”这个习作片断就是典型的成人语言思维逻辑,语文表达方式对儿童的一种限制和干预。将成人表达逻辑中的“总一分一总”模式作为一种范式,机械地让儿童模仿。

三、研究:探寻儿童视野下的习作之路

用童心书写童话(锦集3篇)(一)以儿童的思考和独特体验为前提

童年是生命的泉眼,儿童应当有童年的生活。在童年中积聚儿童特有的思考,收获儿童特有的独特体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和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儿童的写作教程,导致孩子的天性被压抑,童年的生态被破坏。我们应当还儿童以尊严,使儿童的独立个性得到发展。要给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程度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自由,给儿童“尝试错误”的机会。要正确对待儿童的思考和体验,我们承认儿童思考有不合“情”、不合“理”、不“正确”之处,但也必须承认儿童的思考中有许多合情、合理甚至耳目一新的亮点因素,不能粗暴地、简单地、错误地否定儿童的想法和见解,从根本上挫伤、甚至毁灭儿童的“作文”兴趣。如此,发展儿童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便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聆听儿童的思考,感悟儿童的独特体验。

让我们看到儿童世界的率真可爱,感受孩童思维的稚嫩纯美。童年的个性驰骋,视界新奇,独特体验,有着成人难以扑捉到的童年密码。习作本来就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的活动。

(二)以儿童的观察和当下生活为窗口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习作中。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让孩子去生活中寻找生动的素材,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及时教会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比如可以从外貌、衣着、行为、语言去观察人物;从外形、动作、色泽、气味等方面去观察动植物等。

要让孩子有表达的欲望,有创作的体裁,要让习作提现孩子的真情实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搭建这个平台,去生活中体悟,去自然发现,去社会中感受。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三)以儿童的语言和再造想象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儿童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儿童的语言是最生动的,最缤纷的,也是充满诗意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同儿童的言语方式,肯定儿童的语言表达,教学触角应该延伸到儿童言语和心灵的深处,淡化习作痕迹,鼓励儿童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教师要寻找适合儿童的言语方式,在儿童说话和写话的过程中,明白儿童到底要表达什么,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帮助。同时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要运用有效手段激发孩子的无限想象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立个性思维,小学生童真、童趣,想象力特别丰富,所以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不应让自己单一的思维方式去左右学生丰富的个性思维,应让他们通过想象,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来。

四、期许:回归儿童本真的的愿景,呵护儿童写作的童心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童话的、梦想的,我们不应为他们设定好行驶的方向,而是放手让他们自由驰骋。心扉敞开了,言语闸门也打开了,鲜活的思想、多彩的语言怎么不会喷涌而出。期许着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够走向一条回归儿童本真的路,让孩子在属于他们的童年里找到最美的风景,寻到最真的情感,抒发最动人的文字!

篇2:《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

《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

《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乍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以后,人们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等相互欺骗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愚蠢、空虚的阶级本质。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第四分册第1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皇帝的新装》正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现实世界中偶然的现象和必然的因素统一了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了起来,把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和处处可见的皇帝思想的“丑”凸现了出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无情地解剖现实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人们读过这篇童话而发出的笑声,正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让他在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了“天真的声音”,增强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顿使故事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安徒生设置这一奇特的镜头,是颇具匠心的。请看,在“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的一片称赞声中,孩子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所引起的强烈反应: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感受真切,看见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无所顾忌,直言不讳。而且,“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非常符合孩子的身份。要是没有这“天真的声音”,必将减弱童话的艺术魅力;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觉不真实。其实,这“天真的声音”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连皇帝也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是真的,因此“有点发抖”。“天真的声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具有千钧之力。

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心写童话的具体表现。他不是用成人的观点去描摹儿童的心理,把生硬的教诲刻上童话的印记,而传输给幼小的读者。他从纯洁的童心出发,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童话家。

根据安徒生的自述,《皇帝的新装》取材于14世纪西班牙作家曼纽埃尔的短篇《赤身裸体的国王》。但它并不是这个短篇的复述,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其一是把看不见“布”的人由一个普通的没有阶级属性的私生子,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化了题材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童话的讽刺力量;其二是“天真的声音”原来由黑人讲述,改为小孩子脱口而出,使《皇帝的新装》更具有童话的特点和诗意。由此可见,安徒生时时想到儿童,处处描写儿童,使人们在他童话的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儿童世界。

安徒生用童心写童话,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儿童的口语来状物写景,叙事抒情,刻画心理,塑造形象。丹麦一位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曾指出,安徒生“抱定决心为孩子们讲童话故事,他的真正目标就是要用随意交谈中自由而无拘束的语言来代替公认的书写语言,用孩子所使用和能够理解的表现形式来替换成年人的比较僵硬的表现形式。他有着在书本里使用口语的大胆意图,他不是在写而是在说,而他也乐于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地写,如果这样做他能够避免像书本一样地说话。”(格奥尔格・勃兰戴斯《安徒生论》,《世界文学》1962年第11期)

的确,以《皇帝的新装》而言,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不是在写而是在说,通篇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雕琢的句子和书面语言的痕迹,完全符合口语化的要求。而人物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更是简短、明白、自然,非常符合人物思想和性格的特征。如“哎呀,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夸口赞美布料和新装的谎言,在皇帝、大臣、随员等不同人物的口中一再重复,这就反映了他们虚伪、蠢笨的本质。

本文并没有像一般小说和童话那样,集中描写故事性较强的具体事件,而是通过带有强烈动作感的语言,来展开情节,唤起鲜明的形象,这是作者语言运用上的另一显著特点。如“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这里,每一句话都包括着特定的具体动作,而每一个具体动作又促成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们觉得童话中所描写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展示在眼前,是那样的活灵活现,逼真传神。

《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

《用童心写童话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摘录

《皇帝的新装》所具体描述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可以触摸得着的皇帝及大小官吏的丑恶的灵魂。作者用夸张的浓墨极写新装的漂亮、贵重,显现出这批大小封建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乍看起来,仿佛有点荒诞无稽;但细读以后,人们谁也不会去怀疑和谈论故事的真实性,而是深刻地思考品评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等相互欺骗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以及他们愚蠢、空虚的阶级本质。作者自己曾经说过:“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的。”(《安徒生童话全集》第四分册第166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皇帝的新装》正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现实世界中偶然的现象和必然的因素统一了起来,把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结合了起来,把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和处处可见的皇帝思想的“丑”凸现了出来,通过这一高超的艺术辩证法,无情地解剖现实的真相,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病态。人们读过这篇童话而发出的笑声,正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

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在喧闹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作者让他在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喊出了“天真的声音”,增强了神奇的童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顿使故事情节发展到了最高潮。安徒生设置这一奇特的镜头,是颇具匠心的。请看,在“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的一片称赞声中,孩子发出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所引起的强烈反应: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这是因为孩子天真活泼,感受真切,看见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无所顾忌,直言不讳。而且,“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非常符合孩子的身份。要是没有这“天真的声音”,必将减弱童话的艺术魅力;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觉不真实。其实,这“天真的声音”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连皇帝也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是真的,因此“有点发抖”。“天真的声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具有千钧之力。

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心写童话的'具体表现。他不是用成人的观点去描摹儿童的心理,把生硬的教诲刻上童话的印记,而传输给幼小的读者。他从纯洁的童心出发,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童话家。

根据安徒生的自述,《皇帝的新装》取材于14世纪西班牙作家曼纽埃尔的短篇《赤身裸体的国王》。但它并不是这个短篇的复述,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容。其一是把看不见“布”的人由一个普通的没有阶级属性的私生子,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化了题材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童话的讽刺力量;其二是“天真的声音”原来由黑人讲述,改为小孩子脱口而出,使《皇帝的新装》更具有童话的特点和诗意。由此可见,安徒生时时想到儿童,处处描写儿童,使人们在他童话的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儿童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