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av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参考精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参考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参考精选

篇1: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参考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导入课文。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着名作品有沉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

小说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的几个阶段

①古代神话: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②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

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

二、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

④唐人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

⑤宋人“话本”。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

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

⑥明清小说。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①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如《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六七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两件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

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看官听说”、“闲话休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语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人物个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生互动: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书信。请求传书,允诺传书,洞庭传书,传书的结果,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节曲折是传奇的鲜明特点,请结合课文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情节之奇?

柳毅入龙宫一段,传书的方式奇特,按照这种方式,果真见到了水府龙宫,见到了人世间没有的奇景,还见到了神龙世界的奇人。(具体见课文)

3、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情节有什么作用。

以书信为线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龙女托书柳毅,说明龙女不屈服于命运,想方设法要跳出苦海,寻求幸福;柳毅传书,表现了急人之难的侠胆义;钱塘君闻讯而怒,食婿除恶,表现了正直刚烈的特点。

4、课文以后的情节是这样的: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柳毅辞归,娶妻屡亡,乃迁居金陵。而龙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 发,断然拒绝父母欲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笃。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龙女。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

5、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6、撰写课文故事梗概。

一日,柳毅下第还乡,路缝牧羊女,貌若甚戚者。问其故,乃知龙女也,为无情朗所厌薄,又得罪舅姑,以致毁焉。托书于毅。慨然许之。以水府深,遂叩通达之术,径引别东去,月余还家,诣洞庭,果如其言,由武夫揭水指路,数息至宫,会洞庭君,幸玄珠阁,须臾方临。设拜后进书,哀吒良久,举宫悉恸。钱塘怒食无情郎,龙女获救回宫。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龙女:是一个美丽善良,追求幸福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要点:不满父母包办,不屈从于命运,力求改变命运,

面对丈夫公婆的迫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要跑出苦海。

柳毅:是一个见义勇为,扶弱锄强的青年。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歌颂的对象。要点:刚毅正直,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他把代人传救人于危难看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显出他坦荡的情怀。

钱塘君:是一个剪除恶暴伸张正义的勇士的形象。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坦直莽撞,敢于承担责任。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

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解决办法

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理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思考: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有哪些说法?什么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凋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四、作业

将本单元所学的词类活用进行整理。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c、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放弃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索要赔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淡然处之

估测玛蒂尔德情感表现:

a、伤心难过,感到命运不公。

b、非常生气,抱怨对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惊,但很快调整过来,明白了生活的一个幽默,淡然处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溃、喜怒无常。(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设计都是基于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根据文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

1、问:在借项链之前,莫泊桑对她有过一些介绍。从首先外貌看,她长相如何?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让学生1读)

问:莫泊桑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动人”意味着什么?

是通往上层社会,过上奢华生活的敲门砖。

问:文中有没有现成的例子?

佛来思节夫人,她是玛蒂尔德的“一个有钱的女朋友”,而自己则连陪嫁的资产也没有。

问:长相是美丽动人,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一个副词“也”?

主人公欲望与处境的反差,虽然具有这一资格,但是她缺少机遇、确切地说是门第和金钱,因此她不甘心。这里表现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让学生1重新读)

问:一、二两段还有没有表现这种“不甘心”感觉的词语了?

只得、只好

问:当我们心有不甘,内心自然会充满对未来的各种想法,那玛蒂尔德在梦想什么?思考三、四、五段,总结为几类。

豪华的住宅、精美的饰品、与男子闲谈、美味的食品――――“物质享受”

问:对于这些物质享受作者用了“梦想”一词,却没有用“幻想”或“想象”之类的词语。为什么?

“梦想”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妄想,二是渴望。玛蒂尔德对这些物质享受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但玛蒂尔德的社会地位似乎暗示了这一切是难以实现的。

问:当梦想不可得,玛蒂尔德感到怎样?用文中话来说。

“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一个“常常”,表现出这种苦痛的“绵绵无绝期”。

过渡:在痛苦之中的玛蒂尔德终于得到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可以参加教育部部长举行的夜会。接下来就是借项链和陶醉于舞会幸福的云雾里的情节了。乐极生悲,在慌忙赶回家的时候,丢失了项链。

2、我昨天作了一个问卷调查,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观点惊人地相似。这些同学的观点都是基于小说开头的介绍和参加舞会前后的情节。

展示幻灯片:

玛蒂尔德充满了虚荣心,借项链和丢项链都是对其虚荣心的极大讽刺

玛蒂尔德为虚荣心付出了青春

话题:你是否也认为是“虚荣”,为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话题准备:

什么是虚荣?虚荣应该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光彩”,言下之意是一种虚幻的荣耀,这种荣耀在汉语中指得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

玛蒂尔德虚荣吗?我认为这肯定是有一点的,例如“她一向就是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虚荣我们有没有?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只要不是在虚荣里面迷失自我,就无可非议。

但是仅仅认为她虚荣是浅显的。

理由是:

一、玛蒂尔德七个“梦想”侧重于物质生活,很显然,她极度渴望能进入上层社会,过着一种高贵奢华的生活,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似乎是被人鄙弃的,因为中国人讲究“安贫乐道”。而西方则讲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特别是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是整个社会的特点。因此,我们能否说,玛蒂尔德有着对梦想的渴望,不甘于现状。刚开始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幻想之中,而不是以辛勤劳动来换取,这就是她人性的弱点了!

二、舞会时候的陶醉是不是强烈虚荣心的暴露呢?

是暴露了,但仔细分析似乎有些浅显。她“得到成功”,她“狂热”、“兴奋”地跳舞,疯狂地陶醉了!那她成功的表现是什么?因为什么而兴奋?文中写道“所有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很显然,他现在正在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当初的“梦想”得以暂时的实现了,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在上流社会中获得尊重。

总之,虚荣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渴望幸福生活更是无可非议的。因此虚荣心不应该成为批评她的最大理由。

渴求幸福,无可非议。但是这种渴望仅仅停留于整天的幻想之中,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她输给了自己性格的弱点。

4、过渡:中国人说“乐极生悲”,项链丢了。经过十年辛苦,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债务,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什么变化?

外貌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

外貌变苍老了:由一个“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变成了“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出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学生2读出来)

问:那性格有变化吗?

性格变化1、变得勤劳了。过去停留于幻想中,后来的她能够以“英雄气概”面对,变得非常勤劳。

性格变化 2、敢于面对现实。由过去的舞会后“逃跑”,到现在勇敢面对佛来思节夫人。

问:玛蒂尔德对于当初那个舞会感到后悔吗?文中哪句话有表现?

“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学生3读) 还是很向往那种生活的美好。也许如果生活能够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参加舞会,但是悲剧也许不会重现。

总之,玛蒂尔德外貌变得苍老了,但是她得性格却变得现实了,成熟多了。具有了更多美好品质。

5、照应课堂开头:

根据以上分析,玛蒂尔德听到假项链的消息时会怎样呢?可能是获得部分赔偿,皆大欢喜,赔偿方式可能是多样的。

五、主题分析

过渡:小说借助这样一个人物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幻灯展示学生观点

总结:幻灯片

主题1、从哲理角度概括,也许就是莫泊桑本人所说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主题 2、从情节角度看,对玛蒂尔德遭遇表示同情,赞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

主题 3、结合作者作品看,莫泊桑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生活细节与人物精神的结合。(幻灯展示《羊脂球》等故事梗概)结合这些作品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这篇《项链》主题在于表现玛蒂尔德克服人性弱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并歌颂了玛蒂尔德的美好品质。这是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欲望膨胀、精神贫瘠现象的鞭挞和指引。

六、引申拓展

通过鉴赏这篇小说,我们有很多收获:

1、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往往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钥匙。

2、小说人物,是立体的、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追寻人性发展轨迹。

七、课外思考

尝试以性格的全面观、发展观去分析其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篇2: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象特征

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2)如何写箫声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运用夸张性比喻,从侧面写出了箫声摄人心魄的感染力,也为苏子“愀然”发问创设了气氛。

(3)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还在哪篇课文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远隔千里,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确:①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说明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总结: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朗读课文

二、继续赏析评价

1、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作答)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 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

2、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思考。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明确: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

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确: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结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喜而笑”、“相与枕藉”。“客”心悦诚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轻松。

(2)本段写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用“杯盘狼藉”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

一、字词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二、检查背诵

三、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形象。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延伸阅读

江城子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简析: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后赤壁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赋》被认为是苏轼散文中的“双璧”。

请同学们阅读比较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体裁、情感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比较有何不同。

五、作业布置

1.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一句话加以扩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扩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2)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无数热爱他的读者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气度,什么是才华。

2.校要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请你结合诗歌内容、风格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首诗词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50字。

第一首诗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结束,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听诗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别康桥》。朗诵结束后,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戴望舒《雨巷》。

答案:(1)离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战场,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们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康河河畔。

(2)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让我们走进江南烟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伟人,而他的人生际遇也许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生活在今天,真的应该庆幸!我们不必再遭受流放、战乱之苦,不必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寒。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打击,面对失意苦难,我们该如何做?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的人生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检查预习效果:(各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

⑴按课本段落,要求四个自然组的学生分别齐声朗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⑵检查男生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把握。

(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

⑶检查女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按《优化》提示,可将课本最后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

⑸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验)

六、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参考精选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七、作业设计

背诵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八、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3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选自《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3: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高中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

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三、读文

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鯫、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

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我不能*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共才4段。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

(一)、第一段,站起来叫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一段,我们可以解读哪些信息?哪些历史人物出场?时间和地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刘邦——霸上,十万兵

项羽——鸿门,四十万

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

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

虚词:为、之、为、于、为

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第二段,叫三个学生对话读,一人演项伯、一人演张良、一人演刘邦。老师读其他文字。活跃一下课堂,语文课,玩点味。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文章开头写了项羽人勇兵强马壮,这时,鸿门宴会前,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改变了故事情节,胜利的天平倾向刘邦。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他的出场,为鸿门宴会作了什么样的铺垫?

明确:项伯夜访张良,劝其亡之。张良献计刘邦,刘邦用婚姻关系,收买项伯。项伯归来告诉项羽,刘邦不敢背叛大王。这为第二天,鸿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身翼护之,买下浓重的伏笔。项羽对付刘邦,有了转机,天助刘邦。

知识考点:

实词:是、夜、具、亡、语、距、内、王、当、固、背、安、故、活、幸、兄、事、要、寿、婚姻、豪、近、籍、非常、日夜、备、蚤、夜

虚词:乃、之、为、为、之、为、为、以、且、为、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长于臣、沛公奉卮酒为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实词:从、骑、谢、郤、前、寿、坐、不、翼蔽、止、内、披、瞋、上、眦、

跽、啗、安、举、刑、胜、王、迫、豪、近、军、细说、如

虚词:而、因、目、以、之、若、为、以、因、无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为、以、因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籍何以知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亚父者,范增也、若上前为之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加彘肩上、还军霸上、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刘邦:圆滑*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教学板书】

故事情节:

始————无伤高密,项王急击

发展———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项庄舞剑,樊哙勇闯

尾————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人物形象:

刘邦:好领导

项羽:为人不忍

张良===范增:好军师

樊哙:忠勇智

项伯:义气,

【课文成语】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概述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概述学习内容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篇4:高中语文隆中对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 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

耻下问 的人。

教学重点:

1、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第一课时

要点;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

意,划分段落,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把握对策的核

心内容和战略方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

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

《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2、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疑难词句。

4、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u zhū r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2)、古今异义

例句 例字 古义 今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凡三往 凡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

遂用猖獗 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

抑亦人谋也 抑

3)、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 ) 谓为信然( )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志犹未已( ) ..

信义著于四海( ) .

好为《梁父吟》( ) 因屏人曰( ) ..

谓为信然( ) .

贤能为之用(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

此可以为援( ) .

4)、难句翻译

(一)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二) 因屏人也。

(三) 君与俱来。

(四) 时人莫之许也。

(五) 欲信大义于天下。

(六) 贤能为之用。

(七) 孤不度德量力

(八)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二课时

一、思读课文,探究交流

1、理清全文思路。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结构,并交流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要肯定学生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先设悬念,再加强化,既而引出二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他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最后以关、张二人嫉妒,刘备解释作结。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诸葛亮对策是全文中心,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的重点。

2、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多媒体显示

显示讨论结果: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

隆中刘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二、分析人物 ,探究表现手法 。

1、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

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

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

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

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

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

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治国之栋梁。

2、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

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3、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

六、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三

篇5:高中语文隆中对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育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积累文言词语,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弄准字音。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胄(zhu) 殆(dài) 沔(miǎn) 诣(yì)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五)、利用课文注释或《教材全解》弄清课文大意。

(六)、再次朗读体会。

(七)、作业:将自学或抽查中重点的字词解释在作业本上。

(一)读课文,加深课文内容理解。

(二)、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

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论曹操 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

论孙权 地位巩固――已历三世 地理优势――国险 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 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益 (荆州) 地理优势――用武之国 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政治形势 ――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

(益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结论――可图,作为根据地。

第五段:侧写羽、飞,体现对其器重与信任。

(三)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 任用贤能 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四)、作业:完成课后作业2题。

一、深入探讨。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 、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4、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

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 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 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三、拓展练兵。

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壶盛。 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

3、一词多义: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③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⑤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

4、句 式: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⑷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5、古今异义

顾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常的。

殆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百战不殆)

日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或日子

6、出自本文的成语――度德量力 箪食壶浆 挟天子而令诸侯

7、用法迁移――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

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

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 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

四、视野扩展:与本文相关资料: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隆中对优秀教案设计]

篇6: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设计优秀

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

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3、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三、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四、作业

阅读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的相关历史

课后练习题五

板书:

包身工

夏衍

从清晨到晚上从现象到本质从历史到现实

↓││

第1.清晨四点一刻│↓

一包身工被迫起身│2.追述包身工的

的情状│来历,揭示包身

│…………芦柴棒…………………………工制度的形成

↓│(说明)

第3.四点半,包身│↓

二吃粥的凄惨景象│4.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芦柴棒………………揭示包身工制度发展

第5.五点钟,包身│(议论描写说明)

三工被赶进厂的情│↓

况(至六点钟)│6.揭示包身工制

│小福子│度的膨大(说明)

│←………………………………………………│

└─→7.深刻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结局←─┘

(面)(点)

篇7: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设计参考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着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词语: 輮、槁暴 受 就 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 致 绝 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跬 镂 一 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篇8:高中英语优秀教案设计案例精选

本单元通过学习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并改编成短剧形式的课文,学生能初步了解作者的风格。学生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排演这个短剧。通过对话课的学习与操练,学生接触表示坚持个人意见的常用语句,并要求学生运用到实际会话中。学习并初步掌握as if和no matt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用法。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单词

run, choice, note, change, fool, order, pleasant, right, assistant, customer, foolish, insist, tailor depend, favo(u)r , apologize, excited

2.词组

shop assistant, a clothes shop, give back, or else, change…for …, in the sun, try on, depend on, take place, get off, put on, drop in, once upon a time, do up, in fact, keep back, play the part of, next to

3.交际用语

There seems to be something wrong with it.

I would like you to change this blouse.

You sold me a blouse that I can’t use any more.

I am afraid I can’t do that right now.

Why can’t you do something about it?

Is anything the matter?

4.语法

学习as if和no matter的用法。

教学建议

课文建议

在Lesson 38课,建议教师应组织学生1)以节目的形式演出这段对话。2)教师可选取录像或多媒体形式完成此课的教学任务。3)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适当准备一些道具排演本课的最后结局的短剧。4)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能刻画服装店老板人物特征和心理变化的相关语句。如:There’s a customer, Tod, Will you serve him? / No matter what he is wearing , Tod, just show him the cheapest./Come, come. Get him his change, Tod..

对话分析

本单元对话是讲述在服装店调换衣服的经过,学生对其内容较易理解,但一些新单词的用法应掌握,如:customer, run, insist, change…for…。本课中也提供了给学生做相应对话的练习,如:A pair of trousers, A radio的口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serve的用法

1)serve(sb.) as sth.表示“为(某人)工作,(尤指)当佣人”。

He served as a gardener and chauffeur.他做园艺工人兼司机。

2)serve还可表示“供职,服役”。

He has served his country well.他为国尽职。

3)serve sb. (with sth.). 表示“将(饭菜)端上桌。”

Four waiters served lunch for us.有四位服务员招待我们吃午饭。

4)serve 还可用于“(在商店等处)接待(顾客)或为顾客取货物”的意思中。

Are you being served?有售货员接待您吗?

He served some sweets to the children.他为孩子们拿来了他们想要的糖。

5)serve 还指“(一份饭)够……”。

This packet of soup serves two.这包汤料够两个人食用。

2.judge的用法

1)judge用作动词,表示作“断定,估计,认为”解。其后可带宾语从句,也可带不定式或形容词、名词等引导的宾补成分。

We judge that they have finished.我们估计他们已经干完了。

We judge them to have finished.我们估计他们已经干完了。

She judged him about fifty.她估计他在五十岁左右。

The committee judged it better to start the investigation at once.委员会认为最好立即开始此项调查。

From his letter, we judged his visit to China a great success.从他的来信判断他对中国的访问非常成功。

2)judge用作“判断,断定”解时,还可接wh—分句或wh—加不定式结构。

I can’t judge whether she was right or wrong.我不能断定她是对还是错。

3)judge还可表示“评判,评价”,可说judge sb. / sth.

Don’t judge a man by his looks.勿以貌取人。

4)Judging by / from…(从……来看,据……来判断)是惯用短语,可用来引导独立分句。

Judging from his looks ,he may be sick.从外表看,他或许生病了。

Judging by his accent, he must be from Guangdong.听口音,他准是个广东人。

3.get off的用法

1)get off意为“脱下”。

It’s rather hot today, we must get off the jacket.今天太热了,我们必须脱下夹克衫。

2)注意:get off还可作“下车”;“离开”;“出发”;“起飞”解。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bus, I started for the village on foot. 我一下公共汽车,就开始步行到村里去。

We must get off at once or we' II be late我们必须马上走,否则要迟到了。

We got off immediately after breakfast.我们一吃过早饭就出发了。

The plane got off on time. 飞机准时起飞。

4.favor的用法

1)in favor (of )表示“赞成、主张”,常用作表语或后置定语。

The students were in favor of reform. 学生赞成改革。

2)do sb. a favor或do a favor for sb. 是个正式的礼貌用语,意思是 “给某人以恩惠,帮某人的忙”。

Would you do me a favor? 帮我一下好吗?

Do me a favor by turning off the radio. 帮我把收音机关掉。

Do me the favor to come. 务请光临。

注:do sb. a favor后接of doing 或不定式时,应将不定冠词a改为定冠词the。

5.put down的用法

1)意为“写下;记下”。

Put down your name and your telephone number.写下你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Put this down in your notebook for future reference.这点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供今后参考。

2)可作“镇压;扑灭”。

The fire was finally put down by the firemen.大火最后终于被消防队员扑灭了。

6.as if的用法

as if 是连词词组,作“好像”、“好似”解,引导表语从句,用于下列句型中:

It looks/seems as if ....表示“看起来似乎……”。其中It为无人称代词,本身并无词义。looks / seems是连系动词,as if引出表语从句。

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show. 看来,要下雪。

It seemed as if the suit was made to his own measure. 这套衣服看来似乎是按尺寸给他定做的。

除此之处,as if也可以引导方式状语从句,修饰主句的谓语,此时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常用虚拟语气。关于这一点,暂可不必向学生交代。

The woman loves the children as if she were their mother.这个妇女爱这些孩子,她好像就是他们的妈妈一样。

高中英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熟悉“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口语技能,高中英语教学案例。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和信息素养。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Canada---The True North 与以往接触过的介绍国家的文章相比,本课的内容没有整体介绍加拿大的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而是透过一个旅人的眼睛来看加拿大。相比较而言,这样的课文难度更大。

教学重点:①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②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重点突破】任务驱动,层层深入。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使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精心设计者和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对课文内容中细节的理解。②对网上各种信息源的比较筛选,及学生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的学习效率问题。【难点突破】 设置情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设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 ,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①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②设计创造性思维问题。所谓创造性思维问题即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问题。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设计应遵循这样几个原则:题型具有开放性、解题富有挑战性。

【教法】:①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动画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把握,并从旧知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②评价阅读法:将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③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热身活动:猜单词。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两组前一节课学过的词,分别让两组同学上来猜。所采用的方式类似于《幸运52》:单词是出现在屏幕上的,其中一个同学背对着屏幕,他是猜者;另一个同学则是解释者,他要用英语或辅以动作将单词的意思表现出来。两组同学之间展开竞争,看谁猜得又快又多。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令同学们很快融入课堂氛围。

第二步:读前活动(一):自由展示。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介绍你最想去的地方。Which country or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在课堂上,由本小组的发言代表上来进行展示和介绍。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头戏。

第三步:读前活动(二):自由交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加拿大,你最想看什么?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anad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see there? 先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教学反思。

第四步:读前活动(三):小组讨论。经过了前面的大量的有关加拿大的信息的冲击,你愿意用哪三个词语来描述加拿大?What three words would you use to describe Canada? Why? 请小组代表发言。

第五步:加拿大概况综述。这一步骤是对上几个步骤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整合并优化了有关加拿大的各种信息所进行的展示。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加拿大的了解,对他们所获取的知识进行 梳理,也为下一个步骤展开铺垫。

第六步:掠读课文。(first reading)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了8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8个问题来阅读课文。读完后回答问题。

1.Why are the cousins not flying direct to the Atlantic coast?

2.What is the continent they are crossing?

3.What is “The True North”?

4.Why do many people want to live in Vancouver?

5.What happens at the Calgary Stampede?

6.Where does wheat grow in Canada?

7.Why would ship be able to reach the centre of Canada?

8.Name two natural resources that Canada has.

第七步:精读课文。(second reading) 在这个步骤中,我给出了5个跟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让同学们判断正误。如果该句是错的,请给出正确答案。

1.The girls went to Canada to see their relatives in Montreal.

2.Danny Lin was going to drive them to Vancouver.

3.You can cross Canada in less than five days by bicycle.

4.The girls looked out the windows and saw Native Indians and cowboys.

5.Thunder Bay is a port city in the south of Canada, near Toronto.

第八步:复述课文(retelling) 给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second largest go eastward 5,500/from west to east

here in Vancouver surrounded by ski/sail

第九步:口头作文(oral practice) 设定一个情境,给出一些关键词汇,让同学们模仿课文来编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

Suppose two of your cyber pals in Canada come to visit Shenzhen and you are meeting them at the airport. While you are driving them home, you are telling them something about China and Shenzhen, just as what Danny Lin said in the text.

Work in groups. You are required to present either a short passage or a short dialogue.

Help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great scenery third largest go northward from south to north

along the coast theme parks

第十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第九步中的口头作文写出来,变成书面作文。

Write down the short passage or the short dialogue that you’ve just worked out.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我将本节课设计为竞赛、导入、个人探究、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和讨论及口头作文等九个步骤。我充分发挥自制网络课件的优势,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知识,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 , 积极地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热烈,课堂气氛活跃!

高中英语教案设计

一、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虽然一开始他们觉得与初中教学很不相同(初中老师注重手把手式的语法教学),但经过半个学期后,他们适应得很快,而且还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较多,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于是我没有采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增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琥珀屋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分辨新旧琥珀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围绕琥珀屋设计小对话。

5.语言学习,难句解释。

6.小结文章,一是找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知道琥珀屋从形式-失踪-重建的过程,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文物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课前需要准备中外文物图片以及对这些图片简短的录音描述。

五、教学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三幅图片以及播放有关的三段介绍录音,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图片是什么地方,位于哪个国家等。

( look at thre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ree tourist guide describe each of the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1、3为学生所熟悉的

1. The Pyramids in Egypt

2. Machu Picchu in Peru

3.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然后问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______)引导学生讲出 cultural relics这个词组接着分别说出 cultural relics的定义(学生个人观点)

(引入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所了解,而且很有兴趣了解其它文物)

(二) Reading使学生了解Amber Room形成、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Maybe it's lost)

2、为了让学生知道琥珀屋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新旧琥珀屋对照、外观、以及里面摆设的琥珀,金碧辉煌的琥珀屋使学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并学会分辨新旧。

3、先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scanning)。有目的性阅读是阅读训练一种技巧,并且提醒学生不用太多花大多注意力在人名、地名上面,而假设自己正在读一本侦探小说,集中精力探究事情的发生经过。

4、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 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l. Frederic WilliamⅠ,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 strange history.

2. Once it is heated, the amber can be made into any shape.

3.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

4. There is not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

(四) 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与Amber Room有关的重要线索(3个人物、2个国家、1个组织)

2、分析写作手法(时间顺序及都用了一般过去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五) 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Fill in the blanks:

The Amber Room was made________. Frederick WilliamⅠ________.It soon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 Later, CatherineⅡ________and she told her artists to________. In September, 1941,the Nazi Germany

army secretly ________. 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________. Now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________much like the old one.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文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家乡某一文物的文章。

六、课后反思

篇9:高中英语优秀教案设计案例

一、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虽然一开始他们觉得与初中教学很不相同(初中老师注重手把手式的语法教学),但经过半个学期后,他们适应得很快,而且还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较多,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于是我没有采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增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琥珀屋图片并展示给学生看,分辨新旧琥珀屋,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围绕琥珀屋设计小对话。

6.小结文章,一是找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知道琥珀屋从形式-失踪-重建的过程,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文物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课前需要准备中外文物图片以及对这些图片简短的录音描述。

五、教学过程

(一) warming-up引入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三幅图片以及播放有关的三段介绍录音,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图片是什么地方,位于哪个国家等。

( look at thre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ree tourist guide describe each of them.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1、3为学生所熟悉的

1. The Pyramids in Egypt

2. Machu Picchu in Peru

3.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然后问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They represent the culture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ey are called______)引导学生讲出 cultural relics这个词组接着分别说出 cultural relics的定义(学生个人观点)

(引入部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所了解,而且很有兴趣了解其它文物)

(二) Reading使学生了解Amber Room形成、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让学生解释文章的title—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Maybe it's lost)

2、为了让学生知道琥珀屋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新旧琥珀屋对照、外观、以及里面摆设的琥珀,金碧辉煌的琥珀屋使学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并学会分辨新旧。

3、先给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scanning)。有目的性阅读是阅读训练一种技巧,并且提醒学生不用太多花大多注意力在人名、地名上面,而假设自己正在读一本侦探小说,集中精力探究事情的发生经过。

4、阅读后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三) Difficult points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l. Frederic WilliamⅠ,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 strange history.

2. Once it is heated, the amber can be made into any shape.

3.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at war.

4. There is not doubt that the boxe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

(四) Summing-up(总结)

学生掌握每段大意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

1、找出与Amber Room有关的重要线索(3个人物、2个国家、1个组织)

2、分析写作手法(时间顺序及都用了一般过去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五) Group-work(task)4人小组

学生此时已非常熟悉文章内容及结构,进入用英语进行交际环节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learn how to talk about cultural relics)

Fill in the blanks:

The Amber Room was made________. Frederick WilliamⅠ________.It soon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 Later, CatherineⅡ________and she told her artists to________. In September, 1941,the Nazi Germany

army secretly ________. After that,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________. Now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________much like the old one.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学生都能说出要保护文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六)布置作业:复习课文及写一篇如何保护家乡某一文物的文章。

六、课后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