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崽是只傻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谈一点看法。可以说目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到位。
应该说,我们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德育。以前政治课不是很多吗?思想会也不是经常开吗?对学生的说教还少吗?那么,为什么德育效果一直不好呢,现在看来还是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
说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还不是单指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还指学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言行存在问题。比如,“尊重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码要求,教育者都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却不尊重学生,不平等对话、间接或直接体罚学生。这便是方法出了问题。再比如,“严格要求自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些教师往往只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要求自己,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很少教师首先反思自己,总是首先责怪学生。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德育的低效。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以往,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强调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坚持“以德育人”原则,才会真正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工作才能有效果,落到实处。
篇2: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2003―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谈一点看法。可以说目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到位。
应该说,我们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德育。以前政治课不是很多吗?思想会也不是经常开吗?对学生的说教还少吗?那么,为什么德育效果一直不好呢,现在看来还是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
说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还不是单指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还指学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言行存在问题。比如,“尊重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码要求,教育者都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却不尊重学生,不平等对话、间接或直接体罚学生。这便是方法出了问题。再比如,“严格要求自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些教师往往只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要求自己,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很少教师首先反思自己,总是首先责怪学生。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德育的低效。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以往,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强调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坚持“以德育人”原则,才会真正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工作才能有效果,落到实处。
try{showAd(3,0,1);}catch(ex){}篇3:德育工作,注重细节

德育工作,注重细节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是种树,德是根,才能是花和果,没有根的滋润,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德育是培养孩子心灵的工作,因此是艰巨的、复杂的,无法简约速成。德育不只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德育更多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
作为德育工作者,学生的一句谎言,一个小动作,一个异样的表情,一种不屑的态度,一次或大或小的错误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了解情况,去剖析心理,去耐心引导。事事是德育,处处是德育,时时皆德育。德育在生活的细节中。
“身教大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可以熏陶、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而老师的言行对于孩子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养成的好习惯,自己先要养成。看到教室的地上有张纸屑,我弯下腰,把它扔到垃圾桶中;路上看到学生,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孩子借了我红笔,用完后不忘微笑着说声“谢谢”。 母亲节到了,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亲手给妈妈做分礼物,写上你的心里话;……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语言,煽情的话语,却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个学者曾经说过:“孩子的思想是不可思议的田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对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但只要我们肯抓住德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长期播种爱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篇4:德育工作注重一个“实”字
制定目标注重“切实”
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是极其重要的,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目标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制定这个目标时,尽可能地做到切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校是一所高级中学,按理说,学生的文明礼貌程度应该具备较高的层次,但客观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实际状况,我们把德育工作的基础目标定位在“做一个文明的高中生”这一点上,主要是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并制定了“一日常规”,通过思想教育、纪律约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正确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学生中有不少的人积极要求上进,纷纷报名参加学校青年业余党校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把上位目标定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他们听党课,学习党章,进行社会考察,鼓励他们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近2年学校每年都发展三至四名学生党员。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制定德育目标,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大大加强。
管理网络注重“落实”
初,学校对原有的德育管理网络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把音、体、美、卫生等教师充实到校德育领导小组中去,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又增设了年级德育核心小组,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党小组长组成,对年级的德育负责。各个年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一改过去全校样样活动的划一性。还增设了班级德育工作小组,成员由班主任以及两位任课教师组成,这样全校教师都经常渗透到班级中去,成为德育管理的参与者。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融洽了关系,沟通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并促进了教学工作。这种“三级全员德育管理网络”使德育管理更具层次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5:德育工作注重一个“实”字
几年来,莘庄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连续两次被命名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范示范校”,还获得了“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闵行区青少年保护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之所以能得到这些荣誉,是因为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自始至终注重一个“实”字。
制定目标注重“切实”
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是极其重要的,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目标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制定这个目标时,尽可能地做到切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校是一所高级中学,按理说,学生的文明礼貌程度应该具备较高的层次,但客观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实际状况,我们把德育工作的基础目标定位在“做一个文明的高中生”这一点上,主要是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并制定了“一日常规”,通过思想教育、纪律约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正确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学生中有不少的人积极要求上进,纷纷报名参加学校青年业余党校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把上位目标定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组织他们听党课,学习党章,进行社会考察,鼓励他们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近2年学校每年都发展三至四名学生党员。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制定德育目标,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大大加强。
管理网络注重“落实”
19初,学校对原有的德育管理网络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把音、体、美、卫生等教师充实到校德育领导小组中去,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又增设了年级德育核心小组,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党小组长组成,对年级的德育负责。各个年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一改过去全校样样活动的划一性。还增设了班级德育工作小组,成员由班主任以及两位任课教师组成,这样全校教师都经常渗透到班级中去,成为德育管理的参与者。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融洽了关系,沟通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并促进了教学工作。这种“三级全员德育管理网络”使德育管理更具层次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6:德育工作注重一个“实”字
多年来,我们重视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方法。学校坚持推行大值周制,即每个星期有一个班级每天负责全校道路、楼道、走廊的公共卫生,要求十二小时保洁。值周班级还需对各个班级的'早晚卫生、广播操、文明礼貌等加以检查,并把结果当天公布。值周班级的工作是否到位,每天由值班的行政领导加以考核。每天对各寝室的卫生、内务管理进行星级评比,不定期地组织全体住宿生参观先进的寝室,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宿舍管理员每天把各班住宿生的表现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团总支负责各班两周一次的社会服务活动,对方单位的反馈意见存入档案,作为考核团支部的一个内容。学生会监督三周一次的黑板报宣传工作,从内容、排版、美化等方面进行评比并向全校公开评比结果。以上检查、评比的标准都用量化管理,每一个月进行一次综合评分,客观地反映各个班级的日常工作水准,并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依据。班主任津贴按照月综合评分的得分进行发放,每学期综合评分作为评先进班级的依据。由于扎扎实实地抓常规工作,德育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矗评优活动注重“求实”评优活动追求的是实效。为此,学校对评优活动进行了重大改革,强化德育、体育等诸因素,使广大的学生来参与这项活动,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真正让评优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在评选条件和考核方法上,我们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社会服务次数、家庭表现、社区反映、参加集体活动主动性等作为德育考核的主要内容。体育首先要达标,另外还要看校运会的参与程度。学习成绩的标准略微降低,评优名额适当放宽。终评时须对初评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包括时政、行为规范、家政、体育等。
评优活动的改革及初步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拥护,同时推动了学校各项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由于我们在评优活动中注重“求实”,从而使这项活动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篇7:寒露养生应注重那些方面
寒露养生应注重那些方面
一: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也很重要,气候变得越来越冷,也越来越干燥,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于伤感忧郁的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寒露过后由于天气渐冷,日照减少,看见落叶纷飞往往使人情绪不太稳定,心情燥动,容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看到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有萧条、凄凉。但是悲忧最易伤肺!秋时凄风惨雨,老有多动伤感。在中医里悲伤是伤害身体的一种情绪。过度兴奋激动,使得阳气浮动,很容易引发疾病。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将不良的情绪及时健康地宣泄出来,让心情平静安详,乐观豁达。这同时也是长生不老的养身之道。
要培养秋季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多活动多运动是少不了的。平时多参加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去做做运动,陶冶情操,稳定情绪。这样做可以提到机体的防燥能力以及提高免疫力。
二:食
饮食养生方面,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三:住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四:行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五:衣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篇8: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
浅谈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养成教育论文
摘要:养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强调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教育 道德素质
养成,即“培养,使之生成”。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常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经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成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1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1.1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曾经有人总结出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从中可以看出,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崇高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违背要求的行为持宽容态度。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仁、孝、忠、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都非常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考试作弊、做“枪手”;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奢侈浪费、消费攀比;损坏公物、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等。
道德教育覆盖面小,缺乏认同感。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应试的态度对待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应该怎样”都不加探究。目前,道德教育介入的主要是学习领域中的课堂教育这一块,宿舍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交往、两性关系等领域,教育几乎是盲区。学生只知道了一个目标就是去积极进取、获得优秀,却很少被教育取得这种目标的手段需要正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当面能力养成都形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趋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甚至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许多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而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脆弱,甚至以跳楼、服毒、投湖等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培养。
1.2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看来,“养成教育”似乎是基础教育的要旨,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正是要在蒙童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以培养正直的品德。但基于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认识,倡导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由德育的地位决定的。道德养成教育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懂得了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荣辱观,培养了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但是在大学时期,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会使道德认识更为深刻。道德情感更为丰富,道德行为更符合规范,但这需要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攻读、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将德育过程虚化。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申和强调。 教育的本质强调实施养成教育。叶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个体的稳定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
2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1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德建设,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教师只有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身边时,就会坚定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所以说,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这往往是由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2.2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位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使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单靠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长年坚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追求进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还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评价办法,使其与学生奖励、评优、毕业等建立真正的联系。
2.3养成教育要具有可行性,贴近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注重理论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养成教育做实,教育内容就要求具体一点,做到明明白白,着眼点要小一点,具体人微,以小见大。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具体直观,标准要明确而清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及以贯的信念和作风。
2.4优化道德环境,建立道德奖惩监督机制
教育只有在较好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道德养成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另外,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奖惩监督机制。虽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奉献主观上是无偿的,但更应承认,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感对行为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受惠者的感激、舆论的称许,或社会其他形式的奖励。只有公平的回报,才能强化主体的道德动机,反之则不利于主体的道德养成。”相信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家庭道德文明的氛围,对减少乃至消除学生的道德失范,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开展,会起到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教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