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xin78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篇1: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

太极拳作为一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由于其简单易学性、强身健体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在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包容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学、易经八卦学说等内容,整合引导、吐纳、气力等于一体的拳术运动。基于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太极拳的养生属性为基础,并试图从中医学这一视角来分析太极拳。中医学强调阴阳之理,认为人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太极拳中也强调阴阳相济的理念;中医学对经络之说较为重视,并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太极拳起势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中医较为重视气血之论,太极拳所讲究的“心静体松”能够使机体在一个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得到陶冶,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放松,同时积极地按摩腹脏,使身体气血通畅。以下将从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阐述中医学视野下的太极拳养生。

1中医阴阳之理与太极拳

中医学中生命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阴阳平衡,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体中阴阳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得以存在,有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其健康发展,正所谓的“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人自身心理生理所产生的反应,会导致机体阴阳处于非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诸如:身体不适、生病乃至死亡,这也是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基于此,人需要对自身进行阴阳平衡调节。那么承载人体阴阳平衡的载体又是什么?在这里,中医先驱认为“精、气、神”是承载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在这里所谓的精气神学说是研究自然界外部存在及其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其用于解释物质的`存在、发展与变化,存在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观点。后来,中国古代医家和气功养生家在不断摸索与探索中形成了中医学上的精气神学说,在这里“精”蕴含了生命,“气”承载了运转,“神”代表了觉知和主宰。精、气、神三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存,这也是所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艺术、引导术、中医等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人体文化,其包含了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基于中医阴阳理论看,太极拳传承了中华武术“惜精”、“养气”、“凝神”的三大观念,同中医学“阴阳相济”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太极拳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的动作中吸纳了“存思”和“内丹”的基本经验,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内外的阴阳平衡。太极拳更为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内在的行气、调神达到阴阳的相济协调,使人的身心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让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状态,这明显区别于西方体育所强调的极限性、高强度、大力量的特点,也区别于西方医学的实体还原理论,而更趋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敛性、修身性特点。

2中医经络之说与太极拳

中医认为,“经”的意思是“纵线”,简言之即:系统中的主路径就是经络,在身体内部,其具有连贯内部和外部的作用;“络”的意思是“网络”,简言之即:主要通路的辅助部分,遍布于机体表面。古人很早就重视经络的疏导,《吕氏春秋》载:“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其实就是今天的太极拳的原型。传统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系统,其主要调节控制人体的生命通路。传统中医极重经络,认为它是调节控制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其指出经络的重要作用是: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和协调阴阳的作用。在《灵枢·经别》又载: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可见经络的重要性。而经络能否通又是考察经络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黄帝内经·灵枢》中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通络的重要性。

在太极拳形成的初期就已将经络理论融入到拳理体系中,例如太极拳的起势和收势的朝向都是面朝南背向北。《黄帝内经》中载,面朝的南方谓广明,背向为太冲,广明为阳,太冲为阴,此为合和自然之态,是以经络对照自然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房屋在建造时习惯于坐北朝南。另外在打太极过程中,都较为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同时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在打太极拳时特别注重丹田的运转气沉丹田”,打通任脉和督脉两大主要经络,头部要求“虚灵顶劲”百会穴轻轻上领,有醍醐灌顶之妙,此时百会穴与会阴穴呈现出垂直之势,任督二脉方才彻底贯通合于人中,此起势之基本要求就体现出太极拳拳理与中医经络学说的紧密结合。太极拳整体上松静为本、形正气顺,并且其动作的松、稳、慢、圈、匀、柔特别有助于活络通经,其身体运动的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对于全身经脉的疏通极为有利,其舒展的动作、轻柔的招式迎合了经络的传导,其在放松过程中的不同招式、大小交错的技术动作,使全身的经络得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调和与疏导。

3中医气血之论与太极拳

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是维持人体生命运行的基础。中医学上将人体器官组织分为五脏六腑。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称之为五脏;胆囊、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之为六腑。五脏负责身体所需能量的存储,六腑负责身体所需能量的转化以供给身体之需。传统中医学认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①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②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在人体中,血气的平衡适应是基于人体中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五脏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保障了机体抵抗力增加,提髙了人体的健康水平。从中医理论视角看,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是导致人生病的主要原因,内伤“七情”、外感“六淫”致使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性紊乱,导致身体气血不畅。针对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治疗,无非是气血调和,并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和外部,进行引导、疏导,通过节奏性的肢体活动或身体控制,达到气血通畅。

4小结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同太极拳的内核具有相通性。本研究基于中医学的阴阳之理与太极拳、经络之说与太极拳、气血之论与太极拳等方面阐述太极拳理论,丰富了太极拳与中医学的相关性理论。

篇2: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中医学理论的论文

红皮病型银屑病属银屑病的严重类型,是皮肤病中的危重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甚则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或伴有发热等。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病病在皮肤,与整体关系密切,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可导致皮肤病变,皮肤病变也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在护理过程中,如何依据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找出致病原因,提出准确的护理方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将会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情志所伤,影响脏腑、气血功能

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太过与不及皆可成为致病因素。情志所伤,脏腑、气血、皮肤腠理功能失调,导致皮肤病变。有资料表明,一些银屑病患者在精神过度紧张或严重精神创伤后发病、复发或加重,焦虑、烦恼、悲哀等心理失衡状态也都能激发银屑病或使之恶化。所以护理中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情志变化,找出影响患者康复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因人而异,辨证施护。不同年龄、病情的不同时期,产生的情志变化也不同。年轻人会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工作或遗传给后代,产生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老年人会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加上多种老年病缠身,多担心经济负担问题,而表现为忧愁、抑郁、丧失治疗信心等;而恢复期患者多担心愈后复发,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等。我们针对不同的护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年轻人要服务热情,细心开导,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卫生知识宣教,着重强调情志与康复的重要性,让患者对本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克服急躁情绪,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工作;对老年患者要多加安慰,关心体贴,细心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起居,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帮助老年人解除后顾之忧;对恢复期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到室外活动,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争取早日康复,减少复发。

2饮食不节,诱发、加重银屑病

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护理,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调理得当,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盈,皮肤腠理得以营养,疾病可以早日康复。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尤为重要,如恣食肥甘厚腻,或暴饮暴食,脾胃受伤,脾不运化,湿热内蕴,阻于肌肤,则皮肤红肿;若湿热郁久化火,或饮食辛辣、嗜酒,脾胃积热,热郁化火,火毒炽盛,则皮肤色红赤;若热入营血,血热、血燥,则脱屑、瘙痒。因此,在红皮病型银屑病进展期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宜食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恢复期由于热伤津液,应多食一些生津润燥之品,如梨、苹果、香蕉等,多补充一些水分和果汁,保持大便通畅;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阴虚,可用黑芝麻、核桃肉各等份共捣烂加适量蜂蜜调服,滋养肝肾。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有利于银屑病康复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中医护理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因时因地制定相应措施,如春秋季多风燥,穿着要保暖,忌食辛辣,保证充足睡眠,可用北沙参15g,麦门冬15g,冰糖15g,加入大米100g,煮粥食用,每日1次;暑季湿热,穿着要凉爽透气,避免日光照晒,忌食油腻,可用西瓜翠衣、荷叶、鲜竹叶、适量蜂蜜煎汤代茶饮;冬季寒冷,要避风寒,忌食温补之品,以防热从内生,郁久化火、化燥,诱发银屑病。总之既要重视人体内部功能协调,还要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辨证施护,有的放矢

辨证施护是遵循中医辨证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与常规护理的不同点就在于不仅要明确疾病的诊断,还要分清这个疾病属于什么证,根据不同的证进行施护。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由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护理措施随之而异。如患者皮损不断扩大,颜色掀红,鳞屑增多,瘙痒,伴有怕热、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等,则属血热证,治宜凉血清热,饮食要清淡,多饮水,多补充清凉之品,如芹菜、苹果、梨等;如全身皮肤发红或呈黯红色,甚则稍有肿胀,皮肤灼热,或个别皮损处出现小脓疱,或伴有壮热口渴。便干溲赤、苔黄厚、舌质红绛、脉弦数等,则属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饮食方面除清淡、多食水果、多饮水外,宜食用一些祛火之品,如苦瓜、苦菜、薏苡仁粥等。

综上所述,要做好中医护理工作,必须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特别是辨证的基本方法。正确的辨证是做好中医护理工作的前提,只有在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指导下,才能制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护理计划,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篇3:中医学理论的辩证发展初探论文

中医学理论的辩证发展初探论文

本文阐述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分析了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指出: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从《黄帝内经》开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至今仍然不能脱离《黄帝内经》已形成的理论框架,这与现代科学在不断突破和否定中实现知识更新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思维辩证发展的前进运动。毫不例外,中医学的所有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是前人为了认识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又使之存在着某些违背辩证思维发展的“唯心因素”,这些因素阻碍着中医学理论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中医学必须打破其“唯心因素”造成的桎梏,才能实现辩证的“扬弃”,在创新的突破中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论规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论框架。历代中医学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践内容;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领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大量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前人理论的实践依据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论往往为后世医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观点和方法,但与后世医家相比,其实践内容又是显得相对的贫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一样,历代中医学家就在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扩大规范所能够加以说明的事实的知识,加强这些事实同规范预测之间的配合,进一步详细表达规范的本身”。这种以规范说明事实的过程,必然的结局是使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依据局限的事实材料得到的种种抽象,与日益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验证、丰富着理论原则本身。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一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痹论》专篇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理、分证等。其言病因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言分证:”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显然,这对痹证的认识仍是较为粗疏的。后世张从正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湿气胜者为着搏,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劳力无制、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他还提出了”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观点;这无疑对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作了重要补充。后世医家就这样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事实,积累新的经验,根据规范加以理论的说明。这些事实和经验也就源源不断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客观依据,扩大新的应用范围,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致病学说;钱乙、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论病机、辩证等等;后世诸家无疑地在具体内容并进而在理论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使中医学理论在某些具体领域里率先发展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思维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一系列规范制约下的新理论原则。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弥补了规范理论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简单的联系的缺陷。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事实材料和规范理论互相沟通的逻辑中介。

如果说《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进行了一般规律的研究;《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则大量收集、整理了临床用的方剂。那么,与现今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相比,对治法的研究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薄弱的。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温补学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逻辑原因。他们虽然在学术渊源上无不宗旨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但是不同的实践基础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这表明,中医学和西医学一样,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三)积累对反常现象的认识,使中医学理论在突破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部外部均存在着互相区别、排斥、对立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与自身相互对立、统一的物质势力。这种自然观使得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与自然界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来认识人体。当人们试图认识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时,他们就以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已有理论中的种种规定,往往只能先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认识到另一些方面,日积月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包含的差异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理论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复杂规律。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它是前两种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最富有变革性创新性的一种形态。要使得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人体复杂多样化的生理病理现象作出理论阐述,直接地推动了理论变革和进步。

中医学的外感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和温病学说,经历了从同一到两歧的发展。虽然《内经》还没有分别阐述伤寒、温病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伤寒论》又使中医学能够在伤寒这个特殊领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发生传变及辩证施治基本规律。这是《内经》的外感病学说所不具备的。虽然曾经也有过将之作为整个外感辩证论治的理论尝试,但并没有如愿以尝。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使得人们逐渐从更多的”反常“规象中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的特殊性,导致了温病学说的建立。中医学关于外感病的学说由此实现了自我的辩证否定。《伤寒论》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更确切、具体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新的理论使《伤寒论》,温病学说互相区别的理论原则得到统一的阐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构成为新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情形,从而使理论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二、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

太极拳的中医学理论阐释论文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学与诡辨论的干扰,这种干扰违背了辩证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阻碍着理论的深入发展。

(―)形而上学的”道守如一“

两千年来,中医学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它却始终没有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其具体的理论原则,都只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结构的一一映射,表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理论同构现象,以习惯的语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中,认识对象虽然是运动变化、复杂多样的,而按阴阳五行制作的理论框架又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理论内部,实际上存在一种难以导致创新和质变的惰性结构,任何运动调节,都难以超脱出阴阳五行结构界限的范围。

(二)臆想矛盾的诡辨干扰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局限,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测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各种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无法象西医学那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事物的功能行为发生变化时,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何?其功能形态变化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及其条件如何?可能的条件与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理论困难使中医学难以把握人体形态结构上的运动规律,也难以在直观领域以外确切地把握功能变化的具体条件和规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论预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形,理论可能对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作出种种合乎规范的解释,却难以对将来的现象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理论。何年何月出现何种气候,取决于运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确定的。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各年各月多种气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它规定了每年的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胜气、复气等,却没有规定何年岁运太过,何年岁运不及,何年岁胜气不足,何年岁复气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厌于物“,即根据已发生的事实来选择理论说明的方式。以实践第一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理论预测来说,却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和谐。这样的理论说明并没有把握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能是脱离了条件来谈论变化,将臆想的矛盾强加于事物本身,终究陷入了诡辨的泥沼。

三、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中医学仍将继续以积累和继承的方式,沿着原有的辩证发展道路,使理论不断地丰富、具体和深化。然而,理论向前发展的趋势又使中医学必须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合理的扬弃。这种理论说出了许多科学的见解,但它毕竟又是从特定角度对人体进行考虑而得到的理论认识。这种理论直观、想象和模糊的特征却有待在发展中,通过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曾经使这种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见解,但又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阻碍着中医学理论认识的深化。两千年来,毫无疑问,中医学的认识层次随着一个又一个具体领域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逐渐得到了深化。但在现代,如果继续纯粹地依靠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以积累、辨察宏观领域里的直观现象的细微差别来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特质,不能不日益困难,这种方法指导下的理论发展已日趋极限,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将它引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近代中医界在吸收西医学与近代科学知识同时,还受到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给中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随着近代科学分科日渐明确,各科研究迅速深化,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个专科进行研究,直接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这必将推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医学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达到自身的辩证否定发展,从而出现一种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篇4:中医学理论的心意化过程论文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探讨,对中医理论的形成提出了“心意化”过程,中医理论是通过个体对生理机能的心意化感知而形成的。

思维模式与思维过程本身是一个哲学领域的话题,但思维本身也是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得以建立的源头性基础,所以思维模式又是一个各学科都离不开的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思维模式,带有显著的民族印痕,这就是超越于逻辑规则的象化思维,象化思维的过程是一种心意化过程,即将原始积累的信息资料转化为心理上的形象模型后进行意象化的思考。中医学作为一门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其产生与发展更是与中国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之上而不是实验,科研中观察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观察者通过对自身体验的研究而认识世界。从心意化的角度探讨中医学理论不仅是一次深入领会中医学玄奥理论的机会,更是一次直面中国文化本源性思维形式过程。

篇5:中医学理论的心意化过程论文

中医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形成有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首先,作为一种医疗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大量的原始医疗经验与预防保健知识作为积累的,《内经》就有不少解剖方面的记载:“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其次,在拥有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医疗理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遵循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形成一套严谨的医学体系,而是跳过了逻辑的思维规则,以意象化的方式,构建了一整套立体的具象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意象化的过程称之为”心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主要由个体的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所构成,对于心意化过程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及本质,也将有益于临床过程中对于中医理论的灵活运用。

2“象思维”方式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中医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古代的哲学家不擅于抽象的思辨,而是常常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中医的理论有许多直接导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而古代自然哲学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主要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周易》的不少内容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周易·系辞传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反映了象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利用象进行思维的目的就是要”尽意“,即达到一定的认识意境。《周易·系辞传上》又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总纲。

阴阳象模型:有两种,一是阴阳二象模型,二是阴阳四象模型。阴阳二象模型,宇宙是一个整体,由阴阳两个部分所组成。将宇宙事物类归为阴、阳两大属性。按此模型,可以把握事物的属性。阴阳四象模型,说明阴阳的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太阳象,说明阳盛极,阳始转为阴;少阴象,说明阳渐消,阴始长;太阴象,说明阴盛极,阴始转为阳。五行象模型:取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的特性之象,来归类宇宙一切事物,分为五大类。阴阳与五行学说所建立的具象模型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所有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医疗经验与保健知识通过阴阳与五行学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本质意义的一大观念,这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整体观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宇宙包含着小宇宙,小宇宙融于大宇宙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整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拼装或叠加。要了解个体必须将其放在整体大背景中去认识,必须注意个体存在的外环境及各种关系,而要认识整体则不能靠切割个体来实现。并且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篇6:中医学理论的心意化过程论文

4.1“医者,意也”

在心意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医系统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并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需要以意象化的方式进行思考,故有“医者,意也”之说。例如,在临床组方配伍之中,常以君臣佐使喻用药草,配伍的思路是一种形象化的意象结构,而不是有严格药理基础的逻辑推论。

4.2医疗过程中的医者之意与患者之意

在医疗过程之中,医者与患者共同构建了医患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整个医疗过程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在传统的医学诊疗过程中,医者在行医的过程之中要持有医者自身的意象化思维,如《大医精诚》中所要求的“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在具体的诊断过程里又要充分地根据舌脉等信息在意识中重建患者的生理病理的意象化模型,而治疗过程中在没有相关既往经验的情况下,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医者的一种感应能力,运用开创性的治疗方法,医者的这种敏锐的感应力并不是以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是以意象化的灵感为基础。所以对于医者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身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与身体品质,因为医者自身的健康是思维形式有效意象化的基础。

在患者层面,也经常有其固定的意象化形式。患者通常会带有对于疾病的一定焦虑恐惧的心情,就医过程是一种向医生求助的过程,这种求助在一方面承载着患者个人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于所选择医生的信任。所以焦虑一期望一信任,是一个正常患者的意象化思维,具备这种内心意想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是比较易于与医者沟通并服从治疗安排的。但也总会有许多患者的意想结构中并不完全地含有焦虑一期望一信任三个层次,当患者并不在意自己的疾病,没有明确的治疗医院,甚至没有对于医生的信任时,患者的心意化的意识结构并非一种对医疗过程的接纳状态,不仅难以在诊疗过程中收获良好的疗效,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

4.3医患之意所构建的社会之意

医生与患者的意识情况仅仅是个体情况,当双方被放大到整个社会之中,显示出医生与患者两个社会群体上的意识情况,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这个心意化过程所形成中医的理论思维,也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升格过程中,融入到社会意识之中。在整个社会意识的运行过程中,方方面面会体现出中医的意象化思维的影响与渗透,例如,传统上就将治理国家比喻成治理身体,“上医治国”的认知传统。这种中医意象化思维的社会渗透一方面对于没有形成理论指导的社会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的延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思维的发展,使得许多领域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4.4文化形成过程

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中医理论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在中国社会不断发挥着影响,也不断地渗透到了每个社会个体的意识层面。这样的一种趋势就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中医文化,不仅仅是当今社会中喜闻乐道的各种中医理论知识、方药技巧及养生理念,更是一种跳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以想象、类比等方式构建的意象化理论的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意化的过程本身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深刻的民族烙印,心意化过程所形成的具象化思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维模式。心意化的思维形式不断地再造各种文化成果,也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与氛围之中,东方人对人体生命的体验与意识过程之中也会不断地完善、修正自己的医学体系。

5结论

中医学的理论学说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象思维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意象化过程,意象化的过程以非逻辑性推理的形式展开,包含着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信仰过程、暗示过程等心理过程,对于中医理论的心意化形成过程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以便在临床中更加灵活地应用中医学理论。

篇7:中医学理论的心意化过程论文

中医的辨证过程可归纳为象化的“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中医理论的象化思维是指将内在的认知与理念以形象化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心意化的过程是指通过自我意识的想象力与意念力,将具象化的思维内容立体呈现在个人的感知阈之中的过程,强调的是整个具象思维的形成过程。

心意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非逻辑性推理过程。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即从两个反映客观世界对象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的推理形式。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

非逻辑性推理过程是东方文化的特色性心理过程,包含了体验过程、经验过程、想象过程、类比过程等意象化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推理是存在的,只是推理的规则不是严密的形式逻辑,而是立体生动的`意象化情境,这种非逻辑性的推理过程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并且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对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深远影响。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它赋予《黄帝内经》整体观,进而奠定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1体验过程

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对于某一事物、现象或者规律形成最为直接的认识。个人的体验以感知觉为基础,在视嗅触听味等本体感觉能力所采集到的外界信息基础之上,综合形成象化思维。藏象理论的建构过程是来源于对直接经验的描述,受制于人类的行为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其结构是知觉主体的创造,表现出明显的现象学特征和质化分析方法。如神农尝百草,通过个人对于药草的感觉体验,构建起了对于药草的形象化思维,并归纳出药草性味及功效,最终而成书于《神农本草经》;另一方面,对于学习本草的后人,最为深刻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本草中对于各种药味的文字记忆,更要借助文字的记载,在自己的意识中重新建立形象化的思维,对每一味药再次形成生动立体的直观感受,甚至需要通过采药、炮制等实践过程,以辅助这种具象化思维在意识中的形成。

3.2经验过程

经验是个体对于既往经历的总结与归纳后所获得的对未来行为具有参考指导意义的认知。心意化的经验过程是重建曾经经历的整个过程,不仅是记忆中的回忆,更要通过想象力,在意识中以形象思维的形式再现整个经验过程,使得经验可以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中医的系列理论形成的原始材料包含着许多临床中的经验积累与总结,如在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以某种偶然的药物组合对某种特殊病种发挥了明显疗效,而这样的一种经历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经验;再次遇到类似的病情时,可迅速在象化经验的指导下,选择疗效显著的方药。

3.3想象过程

想象过程是心意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每种心意化的心理过程都要或多或少地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心理意象化。单独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所形成的心意化过程就是这里的想象过程,这种过程是形成象思维的基础过程,“想象”进入理性的层面就开始形成更高级的象思维。比如在中医的人静内观过程之中,要求的返观内视五脏五色,就是一种比较纯粹的想象过程,通过专注的想象,最终可以构成具象思维,甚至在躯体感受上产生变化;阴阳理论中,对于感受到的温热感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阳,对于感受到的寒凉的事物可以想象为阴。

3.4类比过程

缘类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的核心心理过程,整个中医理论系统都是通过人与自然界类比方式逐步建立起来的。类比过程是通过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相似的规律性,进行对照关联,并借由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推论得出另一种事物的规律与联系。例如阴阳学说,以自然界中接受太阳光照的多少来区分阴阳,山南水北类比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通过自然界中热量分布的类比,将整个自然界做了阴阳两端的划分,再根据机体与自然界的对比,又将人体分出了阴阳两端;五行学说中,对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自然属性的归类,并推演出其中的生克制化关系,将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对比,并通过类比方式,以五行的形式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建立起了新的联系。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建立过程融汇了类比、想象、体验、推理等心理过程,但以类比过程为核心过程,在应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求灵活运用类比的方法应对临床中的复杂情况。

3.5暗示过程

暗示过程是一种使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过程是中医心意化过程中将心意化的中医理论发挥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医理论形成后本身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通过中医的理论观点以暗示的方式向社会人群发挥影响。例如,许多人了解脏腑亏虚的理论与观念后会开始感觉自己也有些亏虚,就医后根据舌脉等身体情况却毫无虚象,但是予以安慰剂治疗后却有效。

3.6信仰过程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在一个信仰的状态中,个人十分容易发生各种认知的心意化,信仰的状态下可以很容易的在意识中构建形象化的思维模式,例如,佛教的信徒可以在想象中很真实地见到阿弥陀佛,基督徒也经常会在特定的情况下遇到耶稣,在内经中也有”不信医者,病必不治“的观点,说明患者对于医生的信念本身也是中医治病过程的一项基本环节。

篇8:基于中医学理论的保健食品搭配与研发论文

一、基于中医学理论的保健食品的搭配原则

(一)结合中医文献,科学搭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健康也愈发重视,而保健食品也愈发被人们重视。保健食品是指在说明处标明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保健食品的服用并不适应所有人群,保健食品有其特有的使用人群。并且保健食品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服用保健食品对机体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对身体健康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中医知识的重视,中医理论知识也被应用到保健食品的开发中。中医学理论首先被应用到保健食品的搭配之中,形成具有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保健食品搭配原则。在保健食品搭配中首次通过翻阅相关的中医学文学,了解中医学习的内涵,再制定其中的搭配内容。在我國饮食保健历史悠久许多中医学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在《吕氏春秋·尽数》、《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等中都明确的记载了我国饮食保健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保健食品搭配的过程中,首先应结合中医学进行参考,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搭配内容。同时在结合中医学理论知识调整保健食品的搭配过程中,应做到中西结合,科学搭配。即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可以利用病理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西医学,从而使保健食品以中医学理论为搭配原则,以西医学知识进行检验与探究,从而促进保健食品的研发。

(二)原料功能健康,食品来源明确

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通过中医学文献了解到中医饮食保健食品的功能性较强,且其保健功能种类全。经过科学探究发现中医中的饮食保健食品其保健功能可以满足各种保健需求。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不同,调整其原料。在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应确保其食品来源明确,形成绿色搭配原则,即做到搭配过程透明化,健康化。并且让搭配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的展现出来,进而做到绿色化搭配。同时在把中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保健食品搭配的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食品监督,做到科学化生产,并把所需的每一样原料都用科学化的手段检查其毒理与药理,进而确保保健食品的安全性。

(三)符合配伍禁忌,食疗为主

在保健食品搭配中应用中医学理论知识时,应重视其配方中的药物配伍禁忌,虽然用于保健食品中的中医药物与中医食品大多数的性质都比较平和,但仍有少数具有温热寒凉的特性,通过调整原料中的配伍方法和用量,进而抵消了其温热寒凉的特性,从而让保健食品更好的搭配。如对于一些滋腻、壅滞气机的原料可以用以山楂、莱菔子、砂仁、陈皮等进行调整。同时在进行保健食品搭配过程中应以食疗为主,充分发挥中医学理论中饮食保健的基础,进而减少配伍禁忌的产生。从而提升了保健食品搭配的安全性。

二、基于中医学理论产生的保健食品研发理论

(一)整体与辩证相结合

基于中医学理论研发保健食品研发,应结合中医理论基础探索保健食品的构成。首先在保健食品研发中可以应用中医学中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学中特有的理论知识,即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肺腑之间互根互用,气血之间互相循环。并且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机体。因此保健食品的研发也应遵循整体观这一原则。以中医中的整体观分析病症,再用整体观研发保健食品。同时还应用中医学中的辩证理论对保健食品进行研发。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可以通过中医食品与中医药品的不同特性,发挥其特有的'保健功效。即在研发过程中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保健食品的研发,让保健食品在研发过程中具有相应的针对性,细化其保健功能,进而让保健食品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保健食品在某一方面的功效。

(二)“扶正”与“却邪”共同应用

在保健食品研发中应用中医学理论中的“扶正”思想。中医“扶正”思想是指调补脏腑的气血阴阳,从而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应用“扶正”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帮助保健食品对病症的外因进行研发,通过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进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中医学中的“却邪”思想也被应用到对保健食品的研发之中。中医“却邪”思想是指通过利水、化瘀、祛痰、泻火等方法去除身体中的病邪,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应用“却邪”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帮助保健食品对病症的内因进行治疗。即让保健食品具有减肥、降脂等功能,进而达到对认同“却邪”的目的。

(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中医学中治未病分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种思想。未病先防是指在病症未出现之前,就对病症进行预防,应用未病先防的思想指导保健食品的研发,即是通过对病症的相通性的研究,把因相同病因引发的病症整合在一起,研究具有针对性的保健品,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的思想目的。同时在保健食品研发中还应用已病防变的中医学思想,其保健食品的研发方向是针对已有病症,利用中医学保健食品,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或加重,进而促进了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保健食品搭配与研发中应用中医学理论知识,已愈发普遍。保健食品在搭配过程中合理利用中医医学文献,形成科学化的搭配方法,并在制作过程中确保其原料来源明确,功效强的特性。同时利用中医学习理论知识推动自身研发,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食品,让保健食品具有健康性与绿色性的特征,从而促进保健食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徐方旭,冯叙桥,王月华.中药类保健食品的研发:从食品科学角度的思考与建议[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6(04):1350-1355.

[2]钱丽丽,高学敏,王淳.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食品研发优势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4(06):697-701.

篇9:浅谈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论文

浅谈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论文

1.前言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纽、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木体,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哲学的逖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姐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_古代的朴素哲学忠想,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_传统道家与儒家的逖想。行拳时耍求身体中正自然,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无有间断:势中套势,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不主搏人,以静制动;舍己从人,随势而动;外示安逸,谦和柔弱,实则棉里藏针,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tl然,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做到沉着应对,顺着敌人的来势,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中心M!、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而且让人姐、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愆考技击本身,姐考的还包括史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求得身心健全,内外和谐,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擎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才能科学地把捏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它们结构不同,功能各异,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些疾病多在[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M!、想,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逖想,“太极”出至《笏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太极阁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以浑圆为本,讲究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诚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枣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棚、捋、挤、按、瘛⒗、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张枝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4.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一切顺其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精神必然饱满,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识迅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人体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一般说早上摄好。如果在饭前锻炼,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为了不影响睡眠,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应注意辩证施功,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协调阴阳。

5.总结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说秸庖坏悖才是把扼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