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纪昀《河中石兽》教案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纪昀《河中石兽》教案3,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河中石兽纪昀
河中石兽纪昀
作者简介:
纪昀(1724年6月—182月),jǐ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注:纪昀,纪做姓时,读作三声,而不是四声)
纪昀祖籍是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14),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之以编修。
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 《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篇2:纪昀的河中石兽
朝代: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译文及注释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篇3:纪昀的《河中石兽》及其解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diān 古同“颠”同“癫”,疯)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中心思想是: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篇4:纪昀的《河中石兽》解读
纪昀的《河中石兽》解读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diān 古同“颠”同“癫”,疯)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解读
《河中石兽》一文是纪昀根据一己想象杜撰的寓言故事。纪昀虽在文中批驳“僧”与“讲学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被纪昀认为正确的答案——石逆流上滚——却是不合科学道理的。因为石兽逆流滚动,水流是阻力,其动力肯定不会来自流水,而只能来自重力。文中正是认为水在石兽前冲出一个沙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后石兽在重力作用下滚入沙坑,向上游前进一点。本文至此的'推想是合理的,但之后“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则是不正确的。
因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滚动有一个规律:不论其形状是否规则,因重力而滚动的物体的重心必然降低。这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滚动是由重力引发的,而不是别的情况,比如一个快速滚动的皮球可以冲上一定高度的斜坡,其重心升高,但那是由于惯性而非重力;二、物体降低的是重心,而并不是说物体的各个部分都要降低,假设文中的石兽有长长的角且落水时平躺指向下游方向,那么在一次滚动之后,石兽有可能站立在沙坑之中而长角由水平变为指向上方,则石兽的一个部分——长角的高度就升高了,但石兽的重心位置一定是降低了。换个说法来解释:流水在石兽的身下不断冲激出沙坑,相当于在为石兽挖一条向下滚动的坡道,石兽就是在那个断断续续向前“施工”“延伸”的下行坡道上不断向西(假设那道河是自西向东流)滚动。
这一点结论很重要:石兽可以滚动,但在滚动过程中其重心要降低。那么滚动一次要降低多少呢?文中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也就是说,当石兽上游方向出现的沙坑深度达到石兽(高度)的一半时,石兽会在重力作用下滚进沙坑中。此时,不考虑石兽不规则形状的影响,石兽滚动一次后其重心降低下了石兽高度的一半,也就是半埋在沙中;滚动两三次,石兽就几乎完全低于河床的平面了,纵然不被泥沙掩埋,其身体也已不是正对着上游来水的冲击,又如何掏沙成坑?滚动十来次(假设能滚那么多次),石兽应已低于河床数米,那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坑!那么石兽滚至“数里之外”将是多么恐怖的情形:一个落水的石兽阻挡流水冲击掏沙成坑不断向上游滚动,在河床底掏出一个长数里、深数里的大坑!若真能那样,疏浚河道只需向河中扔一堆大石球就可以了!
所以,石兽最多只能滚动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滚动数里之远,除非那个石兽本身的尺寸就有“数里”高!纪昀此文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他在文中批驳别人“臆断”、“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将臆想的荒唐事例当作精妙的真理,文里文外,何其讽刺!这也告诫广大读者,今后不论是为文还是做事都不可臆造论据,否则只会招人笑柄!
篇5:纪昀的《河中石兽》及其解读
《河中石兽》一文是纪昀根据一己想象杜撰的寓言故事。纪昀虽在文中批驳“僧”与“讲学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被纪昀认为正确的答案——石逆流上滚——却是不合科学道理的。因为石兽逆流滚动,水流是阻力,其动力肯定不会来自流水,而只能来自重力。文中正是认为水在石兽前冲出一个沙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后石兽在重力作用下滚入沙坑,向上游前进一点。本文至此的推想是合理的,但之后“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则是不正确的。
因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滚动有一个规律:不论其形状是否规则,因重力而滚动的物体的重心必然降低。这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滚动是由重力引发的,而不是别的情况,比如一个快速滚动的皮球可以冲上一定高度的斜坡,其重心升高,但那是由于惯性而非重力;二、物体降低的是重心,而并不是说物体的各个部分都要降低,假设文中的石兽有长长的角且落水时平躺指向下游方向,那么在一次滚动之后,石兽有可能站立在沙坑之中而长角由水平变为指向上方,则石兽的一个部分——长角的高度就升高了,但石兽的重心位置一定是降低了。换个说法来解释:流水在石兽的身下不断冲激出沙坑,相当于在为石兽挖一条向下滚动的坡道,石兽就是在那个断断续续向前“施工”“延伸”的下行坡道上不断向西(假设那道河是自西向东流)滚动。
这一点结论很重要:石兽可以滚动,但在滚动过程中其重心要降低。那么滚动一次要降低多少呢?文中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也就是说,当石兽上游方向出现的沙坑深度达到石兽(高度)的一半时,石兽会在重力作用下滚进沙坑中。此时,不考虑石兽不规则形状的影响,石兽滚动一次后其重心降低下了石兽高度的一半,也就是半埋在沙中;滚动两三次,石兽就几乎完全低于河床的平面了,纵然不被泥沙掩埋,其身体也已不是正对着上游来水的冲击,又如何掏沙成坑?滚动十来次(假设能滚那么多次),石兽应已低于河床数米,那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坑!那么石兽滚至“数里之外”将是多么恐怖的情形:一个落水的石兽阻挡流水冲击掏沙成坑不断向上游滚动,在河床底掏出一个长数里、深数里的大坑!若真能那样,疏浚河道只需向河中扔一堆大石球就可以了!
所以,石兽最多只能滚动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滚动数里之远,除非那个石兽本身的尺寸就有“数里”高!纪昀此文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他在文中批驳别人“臆断”、“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将臆想的荒唐事例当作精妙的真理,文里文外,何其讽刺!这也告诫广大读者,今后不论是为文还是做事都不可臆造论据,否则只会招人笑柄。
篇6:纪昀的《河中石兽》及其解读
《河中石兽》原文很有意思,用了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分别由既无理论又无实践的僧、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学者、长期从事实践的河兵代表。僧囿于常识,偏离真相远;学者对僧进行了纠正,但却是以错纠错;河工靠长期实践经验推断出真相,并作出机理和过程的阐释。显然,作者纪昀试图借助这一寓言达到阐释“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道理。
按说,纪昀的寓言很有深意。但具有现代物理学知识的网友却指出“石兽最多只能滚动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滚动数里之远”。因此,网友一方面承认“纪昀此文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另一方面又指出“他在文中批驳别人‘臆断’、‘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将臆想的荒唐事例当作精妙的真理,文里文外,何其讽刺”。
按严格的科学推证来说,我认为“以为(石兽)顺流下矣”也无不可。石兽在河中是静止不动、还是向上游走抑或是向下游走是与水的冲力、河床的基质、石兽的体积和重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河水足够大,大到能轻松推动石兽,即使是基质的沙面很松散,也极有可能把石兽冲向下游。
因此,把纪昀的《河中石兽》当科学文章读还是不如当寓言文章读好。这个寓言告诉的道理是:普通的感觉靠不住,一知半解的知识基础靠不住,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把握通向真理的钥匙。

篇7:纪昀《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纪昀《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谓其人曰(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 之⑵: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略
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⑵代禾苗
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字词解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两者都,一起。
阅:经过然(急、大)。
乃:是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表示疯狂,荒唐。,过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竟:终于,到底。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因为
暴涨:指湍急的河水。暴,突
众服为确论:大
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湮:淹没。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求石兽于水中
: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以为:认为。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拖着。
铁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啮:这
颠:通“癫”,疯狂,荒唐。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但: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判断。
欤:吗,表反问。
固:固然。
失石:
丢失石头。
凡:凡是。
盖:因为。
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yā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篇8: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和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和译文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篇9:纪昀河中石兽译文及寓意
纪昀河中石兽译文及寓意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篇10:纪昀《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 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
果得于数里外
求之于上流
老河兵
第四种
失败 原地沙下 讲学家 第三种 无迹
顺流而下 僧 第二种 不可得 原地水中
僧 第一种
结果 寻找的地点
人物 寻找经过
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篇11: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及赏析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及赏析
原文: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
赏析: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篇12:《河中石兽》作者纪昀简介
河中石兽
朝代:清代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趣闻】
妙语讨球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石,独公……”“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楞,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个个草包
清朝时,大臣和珅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和珅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珅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
楹联趣事
纪晓岚幼时读私塾,聪敏过人,过目成育,强记不忘,有小神童美誉。其师石先生甚爱之,只因功课对他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喂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对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辨说:
“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还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指袖而去。不几天纪晓岚去见石先生,石先生怒气未消,面沉似水,稳坐太师椅,不迎不送。纪晓岚又出了怪招,从先生屋走而复返,又请教“阄”字的念法和写法。石先生并无介意,等纪昀走后才醒过味来。原来“阄”即“门内龟”,是骂自己不出门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责,暗骂:
“竖生,歪才也!”
纪烟袋
抽烟是纪晓岚平生三大嗜好之一,且吸烟成癖,烟瘾奇大,所用的旱烟袋是订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说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这虽有夸张之嫌,但在京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属罕见。因此就有了“纪烟袋”的绰号。
纪晓岚烟瘾大,旱烟袋常攥手中,口里不停喷云吐雾,倍感舒心惬意。但也有忍痛割爱的时候,那就是吃饭、睡觉和见皇上这三个时段。有一天,乾隆皇帝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
纪晓岚正一边吸烟一边手不停挥地忙碌,硕大的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忽听“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忙间把没磕去烟火的烟袋随手自己插入靴筒里,跪地给万岁爷请安。起身后觉得脚踝上火辣辣地疼,但皇上正说着话,又不好打断,他只好咬牙忍着,疼的他腿直打颤。乾隆看他满脸焦灼难耐的样子,吃惊地问:“纪爱卿,怎么了?”“臣......臣靴子里失......走水啦。”话都成颤音了。
乾隆急忙挥手,“快点出去!”纪晓岚急跑殿外,顾不得有失体面,坐在石阶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袜,靴筒里即刻冒出一股黑烟,脚上皮肉已烧焦一大块。乾隆皇上出来看时,烟袋锅还探在靴筒里冒着烟,人们一时被逗得笑弯了腰。此后一段时间里,纪晓岚成了地道的“铁拐李”了。
纪晓岚在当朝才高人缘好,在家养伤期间同僚们多去探望,看他手握烟袋依然如故,劝他说:“既然深受其害何不戒掉。”“诸君只见我身受其累,却不知道我深得起利啊!每天捉管之时,吸上几口便思如泉涌,挥洒自如。缺少它便文思枯竭,寂寞难耐埃”纪晓岚大言吸烟之利,颇有一番宏论。“我之吸咽实出有癖,不若那些趋附时尚之士为的是显示高雅。”
老太监
一老太监在冬天看见纪晓岚穿着皮衣,手执一把扇子(文人的习惯),感到十分好笑,遂说:“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
纪晓岚听老太监南方口音,对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酒席的赌约
清朝名士纪晓岚,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走在街上,看见前面有一家小店,店里的老板娘正忙着。纪晓岚就和他的朋友打赌,“我会一句话让老板娘笑,再一句话让老板娘闹。”
朋友们不相信,决定以一桌酒席为赌。只见纪晓岚走向小店,向店门前的看门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板娘“噗”地一声乐了。纪晓岚转过身又冲老板娘叫了一声“娘!”。顿时,老板娘勃然大怒,直骂纪晓岚。
于是,纪晓岚赢得了一桌酒席。
题联讽庸医
相传,有一个庸医,医道拙劣,常出事故,曾把纪晓岚耽误了好几次,纪晓岚对他十分不满。这医生偏偏再三来请求纪晓岚的“墨宝”,其用意当然是想借纪晓岚的名望地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纪晓岚一时却不过情面,只好替他写了一块匾额:“明远堂”。医生看这字面很漂亮,就高高兴兴而去。旁人不解纪晓岚题这三字究竟什么用意,他解释说:“经书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的句子吗?象这样的医生,只好说他‘不行’。”听的人为之哑然。于是又问他:“假如这医生再来纠缠不休,定要配副对联,你打算怎样?”
纪晓岚回答说,早已想好了两副对联,一副五言的,是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诗里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变换两个字,成为:“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上联中的“不明”是指医道不高明,“财主”就是借求医的病家,下联中的“故”字解释为“事故”);另一副七言对联,上联是用杜甫《兵车行》诗里的现成句子:“新鬼烦冤旧鬼哭,”下联是用李商隐《马嵬》诗里的现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
想来这两副对联后来是不会写出去的,但就其对仗而言,就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而且引人发笑。
巧言释褒贬
纪晓岚常在皇帝面前揭和珅的短儿,弄得和珅好不尴尬。乾隆也是有意偏袒和珅,总是找个机会捉弄纪晓岚。一天,乾隆在批阅奏章时,忽然发现一件参劾纪晓岚的奏折。奏折上说,纪晓岚宽于治民之说是有意收买人心,博取虚名,不如和珅严刑峻法,敛财富以利国家,堪称治世能臣。乾隆看罢,眼前一亮,心想,待我逗一逗纪晓岚,看他如何分解?
次日早朝,议罢政事散朝时皇帝把纪晓岚与和珅这对儿逗口冤家留下。他先对纪晓岚说:“纪爱卿,你天天说和珅如何奸诈,如何贪婪,群臣如何愤恨,敢怒而不敢言,还说天下皆曰可杀,可是你看看这个奏折,有人称和珅是治世之能臣,而你纪晓岚只不过是好图虚名罢了。”
纪晓岚接过奏折,用眼一溜就放在龙书案上,和珅连忙抓到手里,一边看,一边得意洋洋。“纪晓岚,你还有什么话说”乾隆故意敲山震虎。
和珅在一旁奸笑:“皇上,其实臣也没有奏折上说的那么好,只不过为皇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而已。至于纪晓岚嘛,嘻嘻,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可也不至于罪大恶极。我看皇上就开恩留下他这条小命,料他一条小泥鳅也翻不了大船,把他削职为民也就算了。”
纪晓岚微微一笑:“启禀皇上,臣有话要说。”
“说吧!”乾隆把脸一黑。
“臣虽下愚,亦知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人奏称和大人为能臣,并诋毁臣下,不足为怪。譬如春雨如油,农夫喜其润泽,而行旅之人则恶其道路泥泞;月光皎洁,佳人悦其舒朗,而盗贼则恶其光亮。上天尚且不能尽如人意,何况臣乎?至于和大人之能,臣亦明了其中道理。大粪臭污,其质倒可肥田;乌龟丑陋,皮肉却能延寿。”
和珅听了,自然气得咬牙跺脚,指着纪晓岚的鼻子:“你,你,你——”乾隆哈哈大笑,心中暗想,这个纪晓岚,言语虽然尖刻。释辩倒也得体,举例妥帖,终是机智敏捷,于是赶紧圆场:“两位爱卿,不要闹了,你俩都是朕的股肱之臣,朕需要你,也需要他,一个也不能少,望你们能携起手来,共保大清江山。”
明玕的慨叹
沈氏,字明玕,自幼神思朗彻,这位立志“不为田家妇、宁当贵家媵”的姑苏女子,如愿做了纪晓岚的一个小妾。她的芳名明美如玉,在纪晓岚的`一妻三妾中,也大概是顶有才气的。可惜,三十岁的她竟过早地受到阎君的召见,给纪晓岚留下了“可是香魂月下归”的伤感。明玕的名字远远不及她留下的一个曾难倒纪大学士的联语响亮。
那是一个暑日,她用一种很薄的类似于纱布的夏布糊窗,阳光透过横竖相间的窗棂,自然让每个棂格里都很亮堂,她偶得一句:“夏布糊窗,个个孔明诸格亮。”句中,巧妙地镶嵌三国人物诸葛亮字孔明,切“葛”与“格”又为谐音,明白如话,自然有趣,可谓妙手偶得,精巧之致,难怪联坛不倒翁纪晓岚为之却步。
自康熙至乾隆,是整个清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乾隆在位六十年,不仅治国有方,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以说乾隆一生既日理万机,又风流倜傥。纪晓岚能在清朝众多才子里面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只有在那样的年代,有了那样的皇帝,才能造就出纪晓岚这样的人物。
乾隆一生多次去江南巡游。乾隆下江南的真正意义除实地考察一些民情外,更主要的便是游山玩水。因此在扈从官员中,少不了纪晓岚、刘墉、袁枚等文人雅士们开心凑趣,开心解闷,而每次下江南都能给后世留下一些可资谈笑的风流佳话。说话这年,乾隆皇帝在宫里住得烦闷,又想出来走走,决定再次下江南,随行人员中依旧有纪晓岚、袁枚、和珅等人。出得紫禁城,抛却宫中的繁杂事务,立刻觉得神清气爽,格外舒畅。不多时间即到了通州。乾隆打起轿帘一看,通州道路宽畅,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立刻来了兴致,召纪晓岚至轿前说:“纪爱卿,通州乃京门首驿,一派繁华,你可知江苏也有一通州,也是交通要道,这真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晓岚一听,知道乾隆无意中出了一个上联,要自己对下联。刚出京,可千万不能扫了皇帝的雅性。可这个上联说的巧,下联很难对。纪晓岚往路左右一瞅,看到有好多当铺,便有了主意,说:“万岁,你瞧这路东西两侧,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一听,说:“纪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此联对得即景生辞,自然天成”。随后君臣一行弃马登舟,沿着京杭运河兴致勃勃地继续南行。
来至沧州地界,远远看到运河东岸有一寺院,飞檐斗拱,亭台楼阁,气派宏大。乾隆说:“纪爱卿,到了你老家沧州了,这是什么寺院如此恢弘?”
纪晓岚马上回答:“启禀万岁!此乃沧州名刹的水月寺。”
乾隆说:“水月寺,好啊!纪爱卿,我有一联,你何不对来?”
纪晓岚说:“请皇上赐联!”
乾隆吟道:“水月寺鱼游兔走。”这个上联看似平常无奇,实则构思巧妙,水中有鱼,月中有兔,月映水中,兔伴鱼动。又是本地风光,现成之景。
纪晓岚听后,略加思索,便说:“山海关虎跃龙飞。”山海关对水月寺,虎跃龙飞对鱼游兔走,而且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山海关本身又依山傍海,上下呼应,自然贴切,乾隆听后拍手称妙。
君臣一行过了长江,大自然也换了个天地,一改江北辽阔粗犷的面貌,处处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乾隆不住称好。
这时江南大才子袁枚上前说:“万岁,我们南方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称是。
纪晓岚上前说:“袁大人,你们南方虽是多山多水多才子,但我们北方有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听后说:“纪爱卿真是厉害,连开玩笑也不让过。”说完三人哈哈大笑,继续前行。
到了杭州,已是黄昏时分,君臣一行下榻行宫。
第二天一早,畅游西湖。西湖的早晨别有一番景致:四周袅袅的炊烟,湖面上一层薄雾,水中的红鲤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远处有一艄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划着小船,唱着渔歌,悠哉游哉,自得其乐。见此情景,乾隆兴致大增,问到:“众位爱卿,谁能就眼前景象用十个‘一’字做一首诗?”话音落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无人答话。
乾隆说:“论文才,有‘南袁北纪’之说,袁爱卿先说说看。”只见袁枚搜肠刮肚,一脸的木讷,说:“万岁,微臣愚钝,一时想不起来。”
乾隆说:“那纪爱卿呢?”
其实纪晓岚早就想好了,只是一路上出尽了风头,这次不愿占先罢了。听到皇上钦点,才轻轻吟道:“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吟罢,大家一数不多不少,正好十个“一”字,乾隆赞叹到:“论才华还是纪爱卿胜大家一筹啊!”
到了湖心,但见红莲映日,绿叶接天。船儿轻轻划过,一只青蛙从水中跳到一个荷叶上。
这时一直闷闷不乐的和珅诡秘一笑,心想纪晓岚一路上算是风光够了,这次我也要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捉弄捉弄他。于是指着刚刚跳起的青蛙对纪晓岚说:“出水蛤蟆穿绿袄。”纪晓岚时任侍郎,着绿色官服,和珅此句是把纪晓岚比作蛤蟆加以戏弄。
纪晓岚听后,立刻面带微笑地说:“和大人,落汤螃蟹罩红袍啊!”和珅当时为尚书,着红色官服。红晓岚回敬的这一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和珅比作横行霸道的螃蟹,暗含讥讽。众人听后都忍俊不禁,大笑不止,弄得和珅面红耳赤。
君臣等人一唱众和,妙语连珠,气氛高涨,时不时地传出一阵笑声。不觉已到傍晚,艳红的晚霞照在湖上,波光鳞鳞,树影倒立,给美丽的西湖增加了一层诱人的光环。
突然,一只白鹤长啸一声飘然飞过。乾隆本来兴犹未尽,见此情景,脸上更是流光溢彩,起身道:“纪爱卿,朕要你以此鹤为题,做诗一首助兴。”
纪晓岚哪敢怠慢,上前吟到:“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玉为衣。”
刚吟到这儿,乾隆灵机一动,指着远去的黑点说:“纪爱卿,你说错了,那鹤明明是黑色的。”
纪晓岚微微一笑,接着吟到:“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乾隆和众大臣一听,都为纪晓岚的灵活机智赞叹不已。
后来,乾隆游钱塘江边之六合塔时,又出一联:“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纪晓岚以“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对之,再次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巧解老头子
一年盛夏,纪晓岚和几位同僚一起,在书馆里校阅书稿。
纪晓岚是个近视眼,因为身体肥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于是就脱掉了上衣,赤着上身,把辫子也盘到了头顶上。
不巧,这时,乾隆皇帝慢慢走进馆来。当纪晓岚发觉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底下。其实,乾隆早就看见纪晓岚的动作了,但他装作不知,就在馆里故意与其他官员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纪晓岚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实在是熬不住了,就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他的话音刚落,抬头一看,乾隆皇帝就坐在他面前。许多人觉得好笑,但乾隆不觉得好笑。
乾隆大怒道:“纪晓岚,你好无礼。为何叫朕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当,朕就放过你。”所有官员都为纪晓岚捏了把汗。
纪晓岚真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从容的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难道不叫‘老’吗?您至高无上,难道不叫‘头’吗?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子’吗?连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
乾隆听了,立即转怒为喜,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奖赏了他。
【书法】
纪晓岚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相当精深的。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书家大多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纪晓岚也不例外。他的书法书写流利、圆融,显得雍容华贵,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由此观之,纪晓岚不愧为清代书坛一大家。
【生平】
纪氏迁献后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原来家底厚,很快成为献县富户,但比较开明。某年,遇大灾,流民甚多。纪氏舍粮放粥,招官怨被诬入狱,并令其自己出钱盖牢房,凿水井。水井凿于县城东门外,人称纪家井,解放初尚存。此后纪氏锐意读书仕进,成为书香门第。至明末,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和清兵入关的变乱,家道中落,四散奔逃,纪晓岚的两位伯曾祖避乱河间,城破被杀。但稍一安定,“便勤铅椠,再理丹黄”(纪钰碑文),读书不辍。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高祖纪坤,庠生,屡试不第,有诗名,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曾祖父纪钰,17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太学,才学曾受皇帝褒奖。祖父纪天申,监生,做过县丞。父亲纪容舒,康熙五十二年(17)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为政有贤声。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著有《唐韵考》、 《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至纪容舒,纪氏家道衰而复兴,更加重视读书,遗训尚有“贫莫断书香”一语。纪晓岚为纪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
纪晓岚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4岁开始启蒙读书,11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二十一岁中秀才,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接着母亲去世,在家服丧,闭门读书。三十一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任编修,办理院事。外放福建学政一年,丁父忧。服阕,即迁侍读、侍讲,晋升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贵州都匀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为侍读学士。同年,因坐卢见曾盐务案,谪乌鲁木齐佐助军务。召还,授编修,旋复侍读学士官职,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惨淡经营十三年, 《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精益求精,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四库全书》的修成,对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重大贡献。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纪晓岚由侍读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阁事,甚得皇上宠遇。接着升为左都御史。 《四库全书》修成当年,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乾隆帝格外开恩,特赐其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八年(1803),纪晓岚八十大寿,皇帝派员祝贺,并赐上方珍物。不久,拜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兼国子监事。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纪晓岚卒后,筑墓崔尔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极尽一时之荣哀。
篇13: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2分)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过 ⑷只
11、D
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14:七上纪昀《河中石兽》讲义
七上纪昀《河中石兽》讲义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2,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3,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继续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继续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二,生字词
三,通假字
不亦颠乎?
四,一词多义
为:以为顺流下矣 同“以”组成一个字,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 认为
啮沙为坎穴 成为
之:闻之笑曰 代词,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指石首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活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六,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3,但知一二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八,特殊句式
1,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
应为“于水中求石兽”。
3,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介词
果得(之)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
九,重点句子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4,乃石性坚重,沙性浮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5,众服为确论。
译: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6,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的`)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坑洞里。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逆反溯流逆上矣。
译:像这样又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十,问题梳理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十一,写作借鉴
卒章显志:本文先记述了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然后由事及理,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揭示了“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的主旨。
十二,知识积累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1, 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2, 作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为“的”。
(2)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辍耕之垄上。3.吾欲之南海,何如?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篇15: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答案及译文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练习试题及答案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阅读习题二: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阅读习题三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2.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简析: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篇16:纪昀写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纪昀写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原文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 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篇17: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篇18:河中石兽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编写人:张聪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