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gaz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怎么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怎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课件上的两个长度面积大小图,并判断是否相等。再让学生用尺子在课本上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 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2.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也就是测量单位。
3.学生阅读教材,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它们的一些常用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
4.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换算关系。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
5.小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尺,认识几个单位1m 1dm 1mm 有多长
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
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二、长度的测量
1.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实验室中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出示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板,并让学生观察,完成下面的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2)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4.现在请各组同学分别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长度a/cm 宽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各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依据同学们的测量和记录,每个小组的读数都一样吗?你自己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时间的测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那么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师:对照使用说明书,观察桌上的停表,学会使用停表。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停表测量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作好记录。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互相交流。
师:既然能制作随身携带的“人体尺”,那么能否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能否用这个“生物钟”再来估测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四、误差
1.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2.误差、错误的区别: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3.产生、减小误差的方法。
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外,人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可以用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或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尺”去测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为了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要经常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制作的“人体尺”等,看它的长度改变了没有。
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仅凭自身能测出真实物体的长度,体现了学以致用,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长度的特殊测量
辅助测量法、化曲为直法、等量替代法、累积法、滚轮法等
篇2: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1)某人身高18.2 (2)物理课本宽18.23 (3)写字台高63.6 (4)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 (5)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
(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5m的软尺
C、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645.5px B、25.82 dm C、25.81m D、645.4px(6)、单位换算:(1)0.28km= m= cm (2)83μm= nm= m
(3)720s= min= h (4)36min= h= s
(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375px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8)、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是对鞋长的另一种记法,王强穿42号的鞋恰 好合适,则王强的脚长可能是( )A、650px B、1050px C、550px D、525px
篇3:初中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例题】
下列各种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 )
A.眼睛迅速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人打一个哈欠
D.人心脏跳动一次
【解析】
A、正常情况下,1s时间眼睛可以眨3~5次,一次需要的时间在0.3s左右;
B、正常情况下,人1min呼吸20~30次,一次的间隔时间在3s左右;
C、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5s左右.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75次左右,跳动1次的时间接近1s,符合题意。
【师】这个是生活常识题,所以要将这题的结论简单记忆一下。
【例题】①如图1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②如图2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分析】
图1中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图2中根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由图2可知,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
图1中,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由图2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的长度是87.5px-25px=62.5px.
故答案为:①337.5;②1mm;2.50.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篇4: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怎么设计
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科学》新课程初中第一册第一章安排了四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学,并顺理成章地对四个基本测量工具作了介绍。测量是《科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测量工具又是《科学》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结晶,让学生科学地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是教材赋予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第四节《温度的测量》,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集温度概念的初步认识、温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场合使用的温度计的介绍于一体,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一步掌握常用温度计的使用,学会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对照教材中四项基本测量内容,可发现有所侧重。如果说“使用天平”强调了操作步骤,那么“使用液体温度计”则在制作原理、基本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关注。因此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结构(包括刻度)的剖析,是本节的探索目标,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分析及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节“长度的测量”的学习,已经知道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长度测量值和体积测量值的一般读法,这对温度值的读取有利,可以也应该作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长度测量的起始值;作为温度计,学生在小学常识课及其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所触及,但常用温度计的零刻度线却不是起始值而是个相对值,这对学生的认识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在这节课前,要求学生:1﹒上课自带一支体温计;2﹒观察家里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发现并准备提出一些有关结构的问题。
三、教学思路:
1. 通过情景的再创设,在对物体温度的“感觉”中,让学生自行发现凭感觉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判断有时是不可靠的,从而有了对温度计的迫切需求,自然地进入新课。
2. 从学生现在的需求联想到人们早期的需求,出示并介绍温度计发展史中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从简叙其测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误差大、不方便,引出今日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同时为温度计的发展埋下逻辑之伏笔——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产生更多种、更新颖的专用温度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价值观。
3. 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温度计再作最近距离的观察,去自主发现、提出、交流有关温度计结构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 最后通过使用温度计及有关使用温度计的问题的练习、讨论,让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四、教学目的:
1. 知道温度的高低是表示物体实际的冷热程度。
2. 通过体验,能知道准确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
3. 能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及其刻度方法,了解常见液体温度计的种类,学会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4. 了解一些其他温度计。
5. 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科学探究”的教学打好前站。
6.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探索自然科学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一) 引入:让学生体验对物体(水)冷热程度的感觉并说出感触。
第一步:请一个同学蒙上双眼,同时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浸入靠得很近的两杯冷水(10℃左右)和热水(50℃左右)中1分钟左右。
教师:请该同学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冷水,右边是热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二步:将两杯水混合成温水倒入第三只杯中,再叫蒙眼同学用左、右手的食指浸入这杯水中。(要让这位同学以为仍然是分别浸在两杯水中)
教师:请该同学再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冷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三步:去掉学生的蒙眼布。
教师:请你看一下两只手指浸在哪?
学生:(一看两只
手指浸在同一杯水中) ……
教师:就此请说一下感触。
学生: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要准确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 新课:温度的测量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世界上第一只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出示: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模型。
演示:让学生手摸温度计玻璃泡,观察管内小液柱的表现。
可见:随着玻璃泡内气体温度升高,管内小液柱被受热膨胀的气体压低了,温度越高,管内小液柱下降得越多。
表明: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缺点:受气压影响误差较大,使用不方便。
3. 常用温度计——液体温度计:
⑴ 猜想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教师:让学生观察、小心触摸液体温度计玻璃泡(每二名学生一支常用温度计 + 自带一支体温计),启发学生猜想出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学生:动手操作,看到温度计里面都装有液体,触摸时液柱上升,脱开手后液柱又回落。
播放:温度计内液体柱随热胀冷缩升高、下落的动画。
学生:猜想出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教师:(随即指出)液体温度计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的发展。
⑵ 观察液体温度计结构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
教师:(提示)分四部分。
学生:(找出)
① 玻璃泡——盛装液体;
② 玻璃管——给液体发生热胀冷缩提供的并显示的场所;
③ 液 体——达到跟被测物体相同的温度,并发生热胀冷缩作用;
④ 刻 度——根据液体柱液面的位置,显示出温度的读数。
⑶ 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各组成部分,提出有关结构的多个问题,并尝试作出通俗解答。
问题举例:
① 为什么玻璃泡的壁很薄?
解答:便于泡内液体跟泡外被测物体传热,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温度相等。
其余问题(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提出):
② 为什么玻璃泡的体积较大?
解答:可让泡内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量较大些,使玻璃管内的液体柱伸缩比较明显。 ③ 为什么体温计玻璃泡的体积比常见温度计的玻璃泡体积还要大。
解答:因为体温计的读数要求更精确,玻璃管内液体柱的伸缩就需要更明显,玻璃泡内
的液体体积也就设计得更大了。
④ 为什么玻璃泡内的液体有不同种类?如有的是水银,有的是酒精,有的是煤油?
解答:因为不同的液体,其本身的性质不同,水银在零下39摄氏度就“冻”住了,357摄氏度才沸腾,因此,水银温度计在低温环境中不适用,但温度稍高的环境适用;酒精在78摄氏度就“沸腾”了,但凝固点在零下114摄氏度,因此,酒精温度计在高温环境中不适用,但低温的环境适用;同样,煤油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大约为零下30摄氏度到150摄氏度。
⑤ 为什么装液体的泡所选材料是玻璃?
解答:因为玻璃的热胀冷缩比较不明显,引起的测量误差比较小。
⑥ 为什么玻璃管的内径比较细?
解答: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般也不太大,因此,一方面通过增大玻璃泡体积来增大液体体积,使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量较大些,玻璃管内液体柱的伸缩比较明显些;另一方面,玻璃管的内径做得比较细,可以让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不太大的体积变化量,在玻璃管内产生更为明显的液柱伸缩,在这双重作用下,就可使温度数值的刻度更方便、更精确。体温计的内径更细,起的更是这种作用。
⑦ 为什么有的温度计玻璃柱的前面呈三角形的圆弧状?
解答:呈三角形圆弧状的玻璃柱能起放大作用,使玻璃管内细细的液体柱看起来变粗,读数更方便,体温计尤其如此。
⑧ 为什么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解答:这是由于温度计中的液体在热胀冷缩时产生的体积变化是均匀的及其玻璃管的内径是均匀的缘故。
⑨ 为什么有的温度计有两套读数(摄氏和华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关于物体温度值的标定方式,历史上有好几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用得最多的是摄氏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是:零摄氏度等于32华氏度, 几摄氏度 = (几×1.8 + 32 )华氏度。
⑩ 为什么常见温度计有零下刻度?
解答:因为零摄氏度是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标准规定的,自然界还普遍存在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的温度,所以常见温度计有零下刻度。
怎样知道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解答:温度计标出的最低刻度值到最高刻度值之间的温度就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体温计中的一个细弯管起什么作用?
解答:当体温计测温完毕离开身体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就冷却收缩,细弯管处的水银就被拉断,刻度处的水银柱就被保留在原处,这样,体温的数值也被保留而可方便地读出了。
⑷ 解释常用温度计“刻度”的有关规定:⑸
① “摄氏温标”的提出者:瑞典人摄尔修斯。
② 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温度的国际单位:开尔文,用“k”表示。
③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即“0℃”。
④ 把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即“100℃”。
⑤ 把“0℃”到“100℃”之间等分,每一等分即最小刻度为“1℃”。
⑥ “0℃”以下和“100℃”以上等距延伸刻度。
⑦ “0℃”及以上的温度,直接
读多少摄氏度;“0℃”以下的温度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或负多少摄氏度。
⑧ 有刻度的区间即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⑨ 常用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1℃”,体温计的最小刻度为“0.1 ℃”。
4. 正确使用温度计:
⑴ 测温的原理:让温度计玻璃泡中的液体跟被测物体的温度相等,则玻璃泡中的液体的温度就是被测物体的温度。
⑵ 测温的规范:
① 测温前,要估计被测物的温度,以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绝对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以免损坏温度计;
②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即玻璃泡为被测物体所包围且测量温度的时间足够长),而不能跟其他物体相接触;
③ 读数时,液柱表面的位置应不再变化(表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已经完成了,即玻璃泡内液体跟被测物体的温度已经相等了,);
④ 读数时,玻璃泡一般不能脱离被测物体(体温计有特殊构造除外);
⑤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相垂直,与液面相平。
⑶ 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① 体温计;
② 家庭气温计;
③ 实验用温度计。
⑷ 体温计的使用:
① 测温范围小:35℃~42℃;
② 精确度高:每小格为0﹒1℃;
③ 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用力下甩;
④ 体温计读数练习。
⑸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范围:
① 水银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温暖地区测气温;
② 酒精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严寒地区测气温;
③ 煤油温度计:适用于实验室及一般地区测气温;
④ 体 温 计:适用于实验室及测体温。
5. 介绍其他温度计:(又通称无液温度计)
⑴ 某些物体的温度
⑵ 固体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
⑶ 辐射温度计:可见光辐射温度计、红外线辐射温度计、……
⑷ 光谱分析测温仪。
6. 小结(以练习反馈的形式完成)。
7. 练习:(另附)
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试题
第二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长度单位中不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的是( )
A、km B、m C、cm D、尺
2、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1dm的是( )
A、乒乓球的直径 B、成人拳头的宽度
C、火柴盒的长度 D、保温瓶的高度
3、在下面方框中的一组数据用的是同一刻度尺测量的是( )
①1.5m ②23.0mm ③4.8cm ④0.72dm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4、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零刻度线开始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5、在学校运动会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测量成绩时要将卷尺拉直,这是因为若不拉直,测量成绩就比真实成绩( )
A、偏小 B、偏大 C、无影响 D、无法判断
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
A、25.44cm B、25.45cm C、25.46cm D、25. 47cm
二、填空题
7、时间单位中,比秒大的常用单位有天(d)、年(y),则1d= s 。
8、现有10m、2m、1cm、1mm、300nm几个长度,请分别选择其中一个完成下列填空:壹角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于 ,小手指的宽度最接近于 ,教室门的高度最接近于 ,SARS病毒的大小最接近于 。
9、把下面的测量结果与对应的测量工具用线连起来。
10、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cm,则准确值是___ 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cm。
11、测量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2-3所示的方法,
转动球体的某一方向在毫米刻度尺上,则此时球的直径应取___ ___cm。
三、分析与思考
12、请写出用刻度尺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度的方法以及如何计算出铁路实际距离。(辅助器材不限)
13、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自行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45cm。那么“26”型号车轮的直径是 m,周长是 m,此自行车绕操场跑道骑一圈,车轮转过100圈,跑道的长是 m。
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
一、国际单位制(简单了解)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二、长度单位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 m dm cm mm μm nm
2.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或者螺旋测微器(使用方法,初中阶段不作重点)
3.刻度尺的使用:
①观察:左看零刻线、右看量程、中间看分度值(刻度尺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
②放(紧贴);厚的物体要竖放
③读数:要进行估读(重点)
4.关于刻度尺的估读
估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也就是分度值为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
比如 29.12cm “1”为倒数第二位 代表的是1mm 所用测量此结果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15cm或者2.14cm或者2.16cm(最后一位为估读出来的)
1.15cm(4.15cm是错误的,注意零刻线的位置)
A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读数为2.20cm
B刻度尺分度值为2mm(或者0.2cm) 读数为2.20cm
三、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基本单位为S(秒)
h(小时) min(分钟) s(秒)
2.时间的测量工具
秒表、停表 (不需要进行估读)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差别,误差不可避免
错误:由于粗心或者错误的测量方法造成,错误可以避免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
③改进测量方法
篇5: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物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他曾在力学、光学、天文学和物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这位科学家是________.
3、早在18世纪,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首先捕捉到了雷电,并且发现它与实验室中磨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请问这位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
4、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除此以外,长度还有很多的单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以上的七个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单位用顿号隔开,不要求用 相连接)
5、_________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6、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7、分度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时间的主单位是______,实验中,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______,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
9、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10、用刻度尺测量时, 零刻度线对准______,尺的位置要______,视线要______刻度线。
11、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1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2m=___________dm=___________mm=____________nm
0.6102dm=_________km=____________m
30dm2=__________cm2=___________m2
360cm3=______________m3=_____________mm3
5.4 x 103s=____________mim
360ms=____________ns
13、测量之前,为了方便我们的测量,在选择测量工具的时候,要注意测量工具的______;当选好测量工具以后,我们就要注意观察所选工具的__________是否有磨损以及分清决定其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测量工具的_____________.
14、测量过程当中,放尺子的时候,零刻度线要对准____________________,尺的位置要__________________;读数的时候,视线要__________刻度线;记录数据时既要记录_____________又要记录__________,还要注明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测量误差.
16、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除此以外,时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单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六个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单位用顿号隔开,不要求用 相连接
二、选择题
17、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10厘米的是( )
A.篮球的直径 B.乒乓球的直径 C.手掌的宽度 D.物理课本的长度
18、下面几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中,属于热现象的是:( )
A、在地热喷泉架一个锅,能煮熟食物
B、1988年在我国山东蓬莱海面出现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双日重叠,蔚为壮观
C、下雨时,天上先出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D、每年八月,钱塘江口出现大潮,此时海水像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扑来
19、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在绕地球飞行115小时32分钟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此飞船是( )
A.神舟三号 B.神舟四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六号
20、小明同学上课看不清黑板,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去配了一副眼镜,那么眼镜所涉及的是物理学当中的哪个方面( )
A.力现象 B.光现象 C.热现象 D.声现象
21、一位初中生的身高大约在 ( )
A.15 cm ~17 cm B.15 dm ~17 dm C.1.5 km ~1.7 km D.15 mm ~17
22、一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宽度接近于 ( )
A.155 cm B.155 dm C.155 mm D.76 mm
23、某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以下记录中正确的是( )
A.1.55 cm B.1.55 dm C.1.55 mm D.0.76 mm
24、测量操场的长度,我们一般选用 ( )
A.螺旋测微器 B.游标卡尺 C.米尺 D.皮卷尺
25、某同学早上起床时每分钟心跳次数为80次,那么在他跑步的过程中,心跳的次数可能为( )
A.400次 B.130 次 C. 55 次 D.80次
三、问答题
26、标准的马拉松比赛全长为42.195 km ,那么要是把它换算成以厘米为单位会是怎样?换算成以纳米为单位又会怎样?请写出单位换算的过程和结果.
27、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已知自行车的车轮周长为163.28 cm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在测量周长时用的是分度值为多少的刻度尺?若这位同学沿着平直公路从家到学校,车轮转了1200转.试问,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经过的路程为多少?若将这段路程化为以米为单位的数据,那么会是怎样?请写出单位换算的过程和结果.
篇6: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公式V=
2.那么我们如何来测量其中的一些数据呢?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
符号: 、、、、、、
32.单位的换算:1km=10m 1m= dm= cm= mm 1mm= µm
1µm= nm 1m= nm 1cm= m 1nm= m 560mm= m 165cm= m 1250km= m
3.长度的测量
A.使用前, ;
B.读数时视线 ;
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 和 。
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 。
4.、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较精确) 练一练
1.某同学测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判定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2.请你写出下列数据的单位
(1)哥哥的身高174 ;(2)一角的硬币的厚度2 ;
(3)课桌的高度8 ; (4)学生中指的长度70
3.图20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物体的
长度为 cm。
4.测一测
A. 物理课本的长 、宽 、厚度 ; B. 手指甲的宽约 cm
C. 食指和中指间的距离 D.你的课桌高 、长 、宽
5.讨论交流
(1)使用刻度尺时,是否一定要从刻度为0的位置量起?
(2)用力拉皮尺来测量长度,这样测量结果准确吗?结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皮尺量呢?
(3)各种尺的厚薄一样吗?它们的刻度在哪一侧?怎样测才更准?
(4)测量工具的选择:测操场、课桌、粉笔长、乒乓球的直径、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6.特殊的测量法(见后面)
练习:在地图上找到京广铁路线测量其长度,怎样测?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
篇7: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3.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长度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
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B.教室的宽度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约为1.68 D.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70
4.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
C.学生书桌高约200c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5.小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玻璃杯的质量约为5kg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 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4s
D.成年人正常步行5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6.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在1.2m~1.5m之间 B.l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在0.5kg~1.0kg之间
C.汽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在100km/h~150km/h之间
D.成人步行的速度大约在1.1m/s~1.3m/s之间
7.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眨眼一次 B.人心脏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呵欠
8.用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3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B. 减小由于刻度不精确而造成的误差
C. 减小由于读数时视线不垂直于尺面而产生的误差
D. 减小由于估读时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篇8: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测量教案
三、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现代有钟表、秒表等。
2.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 、、1h= min= s 15min21s= s 1h18min= min 75min= h
一列火车从北京今天17:45出发,明天8:45到达汉口途中走了 h
3.秒表的使用方法
停表的使用与读数:停表能方便地启动和停止,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时间
间隔。因此,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作为计时工具。停表分为机
械停表和电子停表两类。机械停表的准确值可达0.1秒,电子停表的准
确值可以达到0.01秒。电子停表一般为数显式,可直接读数。机械停
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s),并将它们相加。 机械停表的大盘与小盘:
小盘:小盘每圈代表15分钟。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10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1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60刻度型,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机械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四.误差
1.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方法
2.减小误差的方法:a. 选用更准确的测量工具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改进试验方法
附: 特殊的测量法
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练习
一.选择题
1. 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2.图2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 1 cm、5.50 cm B. 1 cm、8.30 cm
C. 1 mm、8.30 cm D. 1 mm、2.80 cm
篇9: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对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比较难观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自然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
教师:碘的升华演示实验器材多套;电教平台,有关视频资料。
学生:课外搜集以下物品 ①新旧白炽灯各一个;②新旧“樟脑丸”若干。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熔化)(吸) ( ) ( )
固体 液体 气体
( ) ( ) ( ) ( )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 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 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 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
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 物不易燃烧。
七、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三、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篇10: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要测量就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作为时间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单位换算:
有了统一的单位就好进行测量了。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说说教室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2-1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0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0页信息窗。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 、时间的测量:
(1)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结论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从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结论是_______。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篇11: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篇12:八年级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1、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C )
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425px
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2、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B )
A.215px B.42.25px
C.40px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3、某同学用拉得很紧的软皮尺去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得的结果会( B )
A.偏大 B.偏小
C.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 D.无影响
4、下列全是时间单位的是( A )
A.小时、分钟、秒 B.年、光年、月 C.天、小时、米 D.小时、年、光年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篇13: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教学用直尺、小车、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 ,速度变快。
③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 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 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 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小结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后习题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 和 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 ,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
3、力的 、、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篇1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5面,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 施加力的作用 ,即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2.播放一段视频:赵本山《卖拐》的一段
跺脚,麻不麻?为什么脚麻了呢?(若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试试)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探究:
1.如图,请一个同学穿上溜冰鞋,向前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2.如图,在两个靠得很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上一个磁体(同名磁极相对),松手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请你解释:为什么用手拍桌子时,手会感到痛?
4.想一想: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有什么关系?
分析:火箭向下推燃气——燃气向上推火箭;手向上提水桶——水桶向下拉手;游泳时,人向后推水——水向前推人。
由此得出:(1)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2)作用点分别在两个不同物体上;(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可让学生用手指按压笔尖感受)。
那么,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拉)
左边的弹簧测力计一个有读数,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右边一个是否也有读数?又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
两个示数大小是否一样?两个弹簧秤的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点拨
1.本节课时内容安排较少,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弄清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这点很重要),其中在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关系时要用到力的测量工具,可跟学生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及方法不必深挖;
2.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可以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上进行分析总结(等大、反向、同线、异体);
3.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虽然相等,但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即受力物体不同,所以作用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可观看附图:当跑车撞上电线杆).
●跟踪训练
1.能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 C )
A.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了
B.用手拍桌子,桌子上的小纸团跳起来
C.用刀切菜,刀口变钝
D.用脚踢球,球向前飞出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两只鸡蛋受力一样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些
C.没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3.跳高运动员起跳时总是用力向下蹬地,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4.如图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到流动起来,这能说明力能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时小车将向右运动,原因是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类似的装置可以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无法工作的,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
5.如甲图所示,小红站在竖直墙壁旁.当她水平向右推墙时,墙对她产生一个作用力F使她向左运动.在图中作出墙对小红作用力F的示意图.
答案
6.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
篇15:初中物理八年级下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使用弹簧测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工具
弹弓、弹簧、玩具小车、厚玻璃瓶(带插细玻璃管的橡皮塞,装有红水)、青蛙玩具(能上弦)、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直尺、气球、铝导线、橡皮泥、木块、钩码、木板、支架。
教学过程
...
课后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课后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非弹性力
B.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属于弹力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小
D.弹簧测力计利用了物体的形变与力的关系
2.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
A.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
B.弹簧测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
C.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3.某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前应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B.使用前应先调零
C.只要力的大小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这些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来测量这个力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记录数据的同时要记录力的单位
4.小华在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归纳一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A.所测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的最大值
B.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
C.并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位置
5. 小明对弹力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弹力仅仅是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力吸引力
B.在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C.锻炼身体用的弹簧拉力器挂满弹簧后,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小
D.在运动场上撑杆跳高运动员用的撑杆,利用了撑杆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形变
6.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
的力 ( )
A.相同 B. 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
7.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意大小的力
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不是均匀的
C.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
板书
第2节 弹力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篇16: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声的产生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7页、2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解: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解: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教师点拨】
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学习指导二:声的传播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8、2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1.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解: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点拨】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跟踪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学习指导三:声速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9、3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小组讨论】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跟踪训练】
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篇17: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设计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2.2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工具
发声叉、小锤、多媒体、水盆、木棒、铁棒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6.2 新知介绍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学生讨论结果: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师】
在刚我们的活动讨论中,学生们应该也感受到了声音及声音的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C)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的传播
完成下列填空: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完成下列实验:(1)“土电话”实验(如下图所示),(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29页的想想做做.
提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随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怎样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怎样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如图),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点拨
1.在进行真空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课堂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小组讨论
分析下列小资料,讨论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
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课堂训练
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振动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鼓皮的振动__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振动_____,按住鼓面则___停止____发声.
课后小结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课后习题
完成课堂练习
板书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传声
四、声速:熟悉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