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g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学设计

篇1: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案设计

分析一: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生活事例、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并指出功和能具有相同的单位,最后又以思考题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二:本节内容一方面从生活实例入手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关系理论分析,较好地说明了做功是如何改变内能的.

篇2: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案设计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使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准备好实验.另外为了学生比较好理解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前最好引导学生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建议二:做功不是改变内能唯一的途径,热传递也能改变内能,因此只有做功,而无热传递时,做功多少才等于内能改变量,在讲解过程中不要忽视这一前提.

建议三:由于生活实例很多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所以学生较容易认为做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往往忽视它也能使物体内能减少,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2,并提前渗透一点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建议四:在压缩空气点火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力迅速压缩,若第一次未点燃,可重复实验一次.注意每次实验前要向玻璃管内注入新鲜空气,以保持氧气的含量.另外,禁药的`含量要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篇3: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

知道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教学方法

实验、讲授

教 具

压缩空气点火装置、广口瓶、两用抽气打气筒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内能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二、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压缩空气点燃棉花

三、做功的物体本身的内能减少

做实验2

四、内能与做功的关系

甲对乙做功,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

在只有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条件下,内能改变量等于做功多少。

内能和做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篇4: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案设计

a.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b. 知道可以用做功来度量内能的变化

c. 能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关系解释摩擦生热等与内能有关的常见物理现象

d. 知道内能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学建议

篇5:为什么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内能 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为什么啊?

答:这里的‘物体’一般说的是气体之类的.,物体的能量包括:整体运动的动能+物体内部分子原子层次运动的能量,内能。这是两个层次的能量。

这里一般有个默认的前提,认为物体体系是不动的,不考虑它整体运动的动能。

外界做功,内能增大。比如,对一团气体压缩,它温度会升高。

(2)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是物体做功还是摩擦力做功,如果是物体做功,那为什么改物体的内能还会增大。

答:摩擦力是限制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比如,搓手吧。左右手朝不同的方向运动,摩擦力阻碍他们的相对运动,使他们相对静止。

其实是相互做功,左手对右手做功,右手对左手做功,最后温度都升高了。左手做功了,但是他不必以内能减小为代价,他动能减小即可。

(3)如果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提升一段距离,也算是外界对物体做功,那物体的内能应该不会变化啊。

答:外界对它做功,他能量增加,没有增加到内能,而是增加到了重力势能。

总结,不管怎么变化,必须满足能量守恒。至于能量到底怎么转化,转化成什么形式,要看具体情况。

篇6: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

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

(二)新课教学

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 否也有动能呢?

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 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 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

(2)注意:

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②内能是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共同决定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为什么?)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在一给出简单的解释。

实验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

的白雾,并分析原因。

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

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 温度减低所致。

实验结论: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想一想:水壶盖被推起的原因是什么。

7、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______,物体的内 能越_____.

3. 无论是冰冷的冰块,还是炽热的铁水,尽管它们温度相差很大,但它们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因而都具有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具有内能. 4. 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0℃的物体内能为零

B.温度低的物体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随着增大.

5.10月15日,“长征2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载人飞船“神舟5号” 成功发射到太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近22小时后,载人返回舱脱离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安全着陆.返回舱在穿越地球大气层疾速下降的过程中与空气剧烈摩擦,其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时,返回舱的( )

A、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内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

D.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内能不变

篇7:物理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教案

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 《科学》 九年级(上) 第三章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

教材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热学基础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过机械能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动画,回忆起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运用类比的方法概括出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科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科学知识、分析科学现象、归纳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类、综合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套):铁丝、酒精灯、火柴、冰、镊子、锤、砂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未开启的可乐、铁架台、大试管、软木塞、水、火柴、带活塞的厚壁玻璃圆筒、浸过乙醚的棉花、气球、充气筒、DIS实验装置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节物体的内能(1)

一、物体的内能:

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DD热传递和做功。 相同点――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不同点――热传递方式是内能转移;做功是能的形式发生转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包括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两部分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根据Flash课件中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跟温度的关系的现象,得出物体的内能跟温度的(不可逆)关系。通过创设新的情景、提出新的问题,认识物体的内能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入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热传递和做功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结论。并从能的形式是否改变的角度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学生虽然前面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但对其内容的记忆并不深,要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难度会比较大。为了认识物体的内能,通过对知识的分解、铺垫,提供合适的Flash学习支架,完成从宏观思维到微观分析上的过渡,运用类比法认识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建立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的特色

本节课通过情景支架设置疑问,借助于类比的科学方法,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

篇8:《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得到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建议三: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它们在概念上极其相似,要注意区分,可以从概念、组成、运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别,并举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建议四: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为后面章节讲解内能变化做铺垫。

另外,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先做实验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9:《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油脂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能力目标:

(1)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油脂和酯的结构特点,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

(2)联系生活,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油脂的结构,油和脂肪的区别,了解油脂的变质过程,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探讨如何更好的保存油脂。

【教学重点】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

一、油脂的成分和结构

【讲授】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油脂消化过程主要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水解过程。

【讲授】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讲授】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每克油脂能产生39.3kJ的热能,为糖类和蛋白质的一倍多。脂肪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油脂是人体热能贮备最适宜的能源,肝脏虽然能贮存肝糖,但贮量有限,正常情况下只能贮存100g肝糖,仅相当于1674kJ的热能。人体中贮存的脂肪,在人体的糖类能量供给不足时,可以分解,为人体提供能源。此外内脏器官表面的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免受剧烈震动和摩擦的作用;皮下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

需要指出,体内贮存的脂肪过多,对健康是不利的。在一般情况下,每天摄取的油脂数量以热能计占总热能的17%~30%为宜,一个中等劳动量的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油脂量为1g~2g。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用油脂中获得。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前列腺合成的原料。它与类脂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后,才能进行正常代谢。如缺乏必需脂肪酸,胆固醇就会与饱和脂肪酸结合,不仅不能进行正常运转代谢,而且容易在血管内壁沉积。根据近代营养学的研究,认为必需的脂肪酸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功效,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有好的作用。此外,必需脂肪酸对于皮肤和头发的健美至关重要,获得足够必需脂肪酸的人,皮肤润滑而有光泽,毛发乌黑光亮。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兼收并蓄,才能获得完全的营养。有些人只吃瘦肉,害怕肥肉,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总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作业】

1、分析油和脂肪结构上的不同,查阅资料,谈谈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那些具体的方法更合理和科学地使用食用油。

2、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三、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

(2)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篇10: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

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

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作 业:p---126页 1---5

教学反思:

物理,对初中来说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由于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认为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美妙感觉,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还有,本接教学我要求定位在认内能现象上,不强调知识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课后,我觉得效果很明显,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本节对内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关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热量的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篇11: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的教学设计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篇12:高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热和内能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有区别的

过程与方法

能举例说明热传递能够改变系统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传递对内能的改变。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稍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讲解

六、课前准备

铁丝、布、酒精灯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基础知识提问:

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

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

(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3)热传递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1.热传递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②热对流:流体依靠宏观流动而实现热传递的过程,在对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分子的定向运动。热对流又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进而出现密度梯度时,高温处流体的密度―般小于低温处(水在0~4oC 时的反常膨胀现象除外),这时如果流体的密度由小到大对应空间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体便开始作宏观的定向流动,密度小处温度较高的流体向上运动,而温度低处密度较大的流体填充过来,行成了流体的对流,从而使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强迫对流――靠外来的作用使流体在高温处与低温处之间作循环流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例如制冷系统内工作物质的循环流动就是靠压缩机的工作强迫实现的。

③热辐射:不依赖于物质的接触而由热源自身的温度作用借助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温度的高低决定着辐射的强弱。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线进行辐射,温度较高时,热辐射最强的成分在可见光区。如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将热经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

2.热和内能

对于一个热力学系统,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也能改变系统的热力学状态。

热量是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当系统从状态1经过绝热过程达到状态2时,内能的增加量 等于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即 。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热量?能否说某一物体具有多少热量?为什么?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满足什么关系?

(3)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热量表征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多少。只有在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说热量才有意义。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即ΔU= 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 -ΔU

(3)热传递,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即内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做功,是物体的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如内能与机械能、内能与电能等发生转化。

典例例题

例1 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铁丝做功 D.外界一定对铁丝做功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热传递。故C正确。

答案:C

友情提示:铁丝的温度升高从结果我们无法判断是哪种方式改变了内能,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例2 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解析: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所以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选C、D

答案:C、D

友情提示:注意区分状态量与过程量的不同特点

课后练习1、(1)内能增加(2)内能减少

课后练习2、铅的比热是0.13×103J/kg℃

设增加的内能为ΔU

ΔEk= mv2-0 ①

ΔU= ΔEk×80G=c m Δt ②

①②联立并代入数值得:Δt=123℃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1.热传递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2.热和内能

(1)热量表征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多少。只有在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说热量才有意义。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ΔU= Q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3)热传递,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即内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

做功,是物体的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十、教学反思

本节还需加强学生的能量的观点,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理现象,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高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篇13: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涉及两个方面,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通过实验来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如压缩空气使其内能增大,转化为棉花的燃烧等。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烧瓶、打气筒、自行车车胎、橡皮管、玻璃管、水、暖水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5分钟)

演示:给一个回力玩具汽车上紧发条,使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

小汽车的动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观察小车运动,得出小车的动能是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入新课

(5分钟)

演示:从一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中倒出一部分水,用软水塞塞紧,注意观察瓶塞。

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

水蒸气具有能量,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提出猜想,可能是来自于热水(或热的水蒸气)。

结合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25分钟) 内能

展示具有动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动能。分子具有动能吗?

展示具有势能的物体的图片和视频。

弹簧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力,还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有分子势能吗?

我们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是同种能量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

小结:内能是与机械能不同的一种能量。物体可以没有机械能,但一定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结合动能的特点,思考问题。

分子也具有动能,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结合势能的特点,知识迁移得出: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因为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根据前面的定义,学生讨论。

机械能是与物体整个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能量。而内能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J)。

学生进行讨论补充。

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注重物理方法培养。

培养对比的物理方法。

内能的大小

猜想:内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说说你的猜想依据。

小结:

1.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状态等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判断下列物体内能的变化。

1.太阳下的一瓶水,温度升高。

2.一杯水喝掉一半。

3.水结成冰。 

学生讨论,进行猜想,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1.内能可能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2.内能可能与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越大,物体所含分子数量越多。

学生根据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判断内能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大小的变化?

把刚煮熟的鸡蛋从开水中拿出放入冷水中,判断鸡蛋和水的内能的变化。并说出理由。

鸡蛋和水的内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和水的内能。

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内能增加。

在鸡蛋和水的例子中,热传递的方向?

热量:

1.定义:在热传递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单位: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内能反映的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等词描述。

5.热传递中转移的是热量,不是温度。

你能举出一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吗?

讨论:

结合问题,讨论温度、内能和热量的不同点。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举例说明。

小结: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是某一时刻的状态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鸡蛋的内能减小,水的内能增大。因为鸡蛋的温度降低,水的温度升高。

热传递从高温的鸡蛋向水传递。

学生讨论,举例。

冬天利用热水袋取暖、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夏天把食物放入冰箱冷藏等。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是增加的;液态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内能减少。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思考、自学能力。

利用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

除了热传递外,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投影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怎样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器材:一段较粗的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并尝试完成实验。

分析论证:你能给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吗?

你还能举出一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吗?

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演示实验

1.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1)实验中硝化棉的作用

(2)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利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车胎打气,请一同学用手感觉气筒外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

由此可见,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是气筒外壁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摩擦在这里是次要的。

2.在烧瓶内盛少量水。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1)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瓶内放水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谁对谁做功?

本实验中通过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来反映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也是利用了转化的物理方法。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少,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例子吗?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这些图片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生进行实验,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

1.用打火机去烧铁丝,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2.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焐铁丝。

3.把铁丝反复弯折,使铁丝温度升高。

4.用砂纸反复摩擦铁丝,使铁丝温度升高。

……

方法1和2属于一类,采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另外两种方法采用做功的方法改变了铁丝的内能。

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举例,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等。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中利用硝化棉的燃烧反映了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采用了转化的方法。空气内能增加是因为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把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

打气筒外壁下面温度比上面的温度高,主要的原因是压缩空气做功增加了内能。

学生观察实验,在瓶塞跳出时,可以看见瓶内出现水雾。它是由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利用打气筒给瓶内打气时,压缩瓶内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汽化形成大量无色的水蒸气;当瓶内气体冲开瓶塞时,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如打开可乐瓶盖时,会在瓶口出现“雾”;把车胎内的气放掉时,在气门芯处出现小水珠等(可以进行课堂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利用分类总结的方法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的能力。

结合实例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

1.利用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你能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异同吗?

2.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温度升高吗?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一定增加吗?

结合本节所学内能,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5分钟)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3.温度、内能与热量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1.本节主要内容是内能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法。

2.内能是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是能量的变化量。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可以通过物体温度变化反映物体内能的变化。

4.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利用热传递和做功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布置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题。 按要求完成。 知识巩固。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有点难以迁移。在讲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我们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再用宏观表现推渡物体内部的微观表现。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

篇14: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率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体验概念类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意义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功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秒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阅读法。

【板书设计】

§9.4做功的快慢

一、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二、功率和测算功率的方法

1、物理学中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 / t 。

4、功率的单位:瓦(W);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1kW=1000W

1W=1J/s,表示某物体在1s内做了1J的功。

5、注意:(1)在公式P=W/t中,W、t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即J、s;

(2)要计算功率必须知道功和做功的时间。

6、测算功率的方法:测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时间t,然后用P=W/t计算出来.

7、例题

例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例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功率为22050W不变,当牵引力是8820N时,它的速度是多少?当牵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时,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提问:1、什么是机械功?怎样才算做功?

2、怎样计算功?

3、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什么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一建筑工地上要把500块砖送到楼顶,用定滑轮往上送,一次运50块,共花了120min,而用起重机运送1次就可运完,只要2min就可以了,已知每块砖重35N,楼高20m。试求定滑轮和起重机各做了多少功?

学生解答:定滑轮做的功:共做n=500/50=10次,

W1=nGh=10×35N×50×20m=3.5×105J

起重机做的功:W2=Gh=35N×500×20m=3.5×105J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表扬做得既准确又快的学生,鼓励较慢的学生。并讲述:从前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做功不仅有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

教师指导观察课本P165图9-26中a、b两个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时间,进而再比较两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较的方法,指定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图9-27中a、b两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时间,进而再比较两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较的方法,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样,比较物体做功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做功的快慢。

[板书]§9.4做功的快慢

〔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几种?

生:比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两种,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板书]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2、功率和测算功率的方法

师:为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的概念,为了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功率的概念.

[板书]物理学中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对比速度的概念,我们如何定义功率这个概念呢?

生:把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定义为功率。

[板书]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师:如果用P表示功率,对比速度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P = W / t 。

[板书]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 。

师:根据公式,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生:J/s。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和时间的单位复合而成的,就是J/s,后人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对物理学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作为功率的单位,简称瓦,符号W。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1kW=1000W

[板书]功率的单位:瓦(W)。1W=1J/s,表示某物体在1s内做了1J的功。

优秀运动员长时间运动的功率70W表示该运动员在1s内做了70J的功。

让学生计算前面的定滑轮和起重机搬运砖块的功率。

P1=W1/t1=48.6W

P2=W2/t2=3000W

由计算我们可以看出起重机的功率大,即起重机做功比定滑轮快。

[反馈练习]:

1、单位换算3×103W= W= J/s。

2、一台加强的功率是4×103W,表示的意义是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多的机器,功率就一定大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一定多

C、完成相同的功,耗时多的机器功率大 D、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快

4、(1)挖掘机在1min内做了7.2×106J的功,求挖掘机的功率?

(2)人在3S内做功150J,求人的功率?

请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演算,然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强调应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计算的一些注意问题。并充分肯定基础一般的同学取得的成绩,激励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注意:

(1)在公式P=W/t中,W、t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即J、s;

(2)要计算功率必须知道功和做功的时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166表格,了解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指导学生读出这个表格。

在1s内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的功率约为1W,

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的时间花了30S,通过简单计算可得这个同学上楼的功率约为60W。

学生设计:怎样测算出我从地面上将一木块匀速拿到桌面上的功率?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板书]测算功率的方法:测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时间t,然后用P=W/t计算出来.

指定两名学生共同完成这一实验。

3、例题

例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学生练习,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解答,教师讲评。

分析:根据G=4000N,h=5m,求出起重机克服物体受的重力做的功

W=Gh,根据v=0.1m/s,h=5m,求出做功的时间t=h/v,再根据

P=W/t,求出起重机做功的功率。

解答:W=Gh=4000N×5m=0J

t=h/t=5m/0.1m/s=50s

P=W/t=20000J/ 50s=400W=0.4kW

答:略。

例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功率为22050W不变,当牵引力是8820N时,它的速度是多少?当牵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时,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分析: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为s,其速度为v,根据P=W / t=(Fs) / t=Fv,可得v=P / F,在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其速度与牵引力成反比,牵引力增大,速度将减小,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当汽车的牵引力改变,速度改变时,它的实际功率也将发生改变,将已知数据代入即可求出P = Fv,即可求出汽车的实际功率。

已知:P1=22050W F1=8820N F2=2205N v2=5m/s

求:v1=? P2=?

解:由P = W / t =(Fs)/t = Fv 得

v1=P1/F1=22050W/8820N=2.4m/s

P2 = F2?v2 = 2205N×5m/s = 11025W

答:略。

师:同学们可能在生活中还接触到一些电器的功率,那是电功率,在以后将继续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6信息窗。

[巩固练习]

1、甲乙两人爬楼梯比赛,已知两人的质量之比是5:6。现在同时出发从一楼跑到三楼,测得甲、乙两人所花的时间之比为9:10,则两人的功率之比是( )

A、3:4 B、4:3 C、25:27 D、27:25

2、汽车上坡时,驾驶员通常要换成低速档,以减小汽车的行驶速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省油 B、安全 C、增大摩擦 D、增大爬坡的牵引力

〔新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生:我们还学到了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加以复述。

填表比较:

比较运动的快慢 比较做功的快慢

比较方法

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 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

运动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中引入的物理量 速度 功率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

计算公式 V=s/t P=W/t

〔练习反馈〕

课本P167,作业1、2。

课外活动:

1、测算自己爬楼的功率(需要几个同学合作配合)。

2、课外调查:汽车上有速度计,观察汽车在平路上行驶的速度和上坡时的行驶速度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估算大吊车或挖土机的功率,并与吊车、挖土机铭牌上的功率进行,看看自己的估测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篇15: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知道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据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的计算公式,给出的单位.然后从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

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就大;电流做功慢,就小.的定义公式为P=W/t,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

A.甲图亮 B.乙图亮 C.同样亮 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活动方式】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低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220V 40W”白炽灯泡一只.(1)提出问题(2)教师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学生操作.(3)观察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与灯泡相应的亮度变化.(4)讨论,分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