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杉绘梨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篇1:高中语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篇2:高中语文知识点梳理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1、多诵读,可以形成语感,以便以后做题速度快节约时间。

2、多背记,可以背古诗文、优美语句、名言名句、名人事例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3、多见识,广泛的阅读,多见识一下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多复习,可以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知识一体化。

篇3:高中语文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

意象类知识梳理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注释]飐:zhǎn风吹颤动。赖:亏得,幸好。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桃花分割线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解析2】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解析: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1]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

[5]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翻译】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题目】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物象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中的描写,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分析。

做题的思路为: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陈 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②正主张。

注: 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东君:司春之神。

【解析】

翻译: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萼:è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题目】

(1)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

(1)开花早,报春信,不畏严寒。作者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坚强的性格、高洁的品质。

(2)梅开花早,竞吐芳香的百花都落在了梅花的后面。敢于首开风气,敢为天下先。

解析:(1)梅花的特点从二、三两联可以看出。

(2)这一联实际强调了梅花开花之早。至于后人引用之意,只要扣住“先”字,可表达的意思较广泛。

篇4: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点

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篇5: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点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要点: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是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推敲诗歌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婉惜)

(4)注意写作诗词的背景情况,调动必要的知识积累

3、弄清诗歌怎样写及其妙处

(1)注意诗歌的结构

(2)诗歌意象的排列,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4)诗歌运用的语言及语言特色。

4、表述作答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问什么,是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按问题的顺序,作答先后有序,三是回答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篇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点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荒凉 偏僻 离恨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红:热情奔放 青春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命途的多舛

篇7: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中国诗歌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而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两种形式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律 、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 、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 、颈联 、尾联; 其中_颔联 、颈联要对偶。

词是继诗歌之后新兴的一种诗体,所以又叫“诗余”,由于它是配音乐演唱的,又叫“曲子词”。词兴于隋唐而盛于宋。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诗有题目,词有调名。对于诗歌,题目是重要的,每篇诗必有题,有的不好标题,也要标个“无题”;对于词来说,词题没有调名重要,调名就是词牌。有许多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这样的词一般把词的首句作为词题,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当然,像苏轼的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是完整的。

第二,诗论篇,词分片。

无论多长的诗,总是一首或一篇;而词,一般可分为上下两片。一片就是唱一遍,表示一个音乐单位的休止;又叫“阕”,阕是“乐终”的意思,都从音乐上得名。上片结束,下片开始,叫“过片”,也叫“换头”。在词的创作上,换头的同时,通常也要换笔,换意。所以,一般的词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诗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篇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意境诠释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赏析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因而,赏析诗歌的意境,必须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艺术形象,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诚挚的情谊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也就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要点: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是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推敲诗歌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婉惜)

(4)注意写作诗词的背景情况,调动必要的知识积累

3、弄清诗歌怎样写及其妙处

(1)注意诗歌的结构

(2)诗歌意象的排列,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4)诗歌运用的语言及语言特色。

4、表述作答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问什么,是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按问题的顺序,作答先后有序,三是回答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篇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篇1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