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小马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篇1: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B、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由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题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填空题:历史填空题相比较选择题而言是要简单的,虽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答案时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础知识过关,在答题时认真审题就可以回答出来。

2、材料解析:这一类型试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决问题与文字表达的能力,不论中考历史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还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书中的知识。所以在这类历史试题时只要认真审题就可以了。

3、图片类:这类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历史试题的答题技巧就是:先观察、在分析。然后答题。

古罗马知识点

1、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2)布匿战争: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三次战争,罗马取得胜利。

(3)强盛: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4)危机:①斯巴达克起义;②独裁统治的建立,凯撒夺取政权。

2、罗马帝国的建立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夺取政权。

(2)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

(3)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欧洲进入封建社会。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篇2: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篇3: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

1、唐与日本的交往: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东渡日本: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中国称古代印度为“天竺”,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4、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和原因:唐朝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社会进步;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国家统一,政权稳固;

篇4:七年级历史唐朝的对外关系

(一)遣唐使来华

1.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日本官方先后十多次派 来华,随行的还有僧人和留学生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空海、和 。

2.日本僧人 在中国住了,回国后,借鉴汉字草书,创制了日文的草书字母,即“平假名”。

3.日本人 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交往密切。

(二)鉴真东渡

唐朝高僧 应日本友人之邀,不畏艰难,六次东渡,到日本讲授佛学,促进了日本 、、建筑和 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三)玄奘西行

1.印度半岛古称天竺,是 教的发源地。唐朝高僧 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2.《西游记》中唐僧这一人物原型是唐朝僧人 。

篇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