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书之礼赞美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书之礼赞美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书之礼赞美文
书之礼赞美文
儿时对祖父和父亲的最初记忆都是从书开始的,那时年龄虽然小,但已经懂得手捧书本的人最打扰不得,在夕阳的余霞或是柔和的灯光下,读书的大人就像沉寂思索的雕像,周身伴着别样的光芒,让我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稍大一些,能断断续续识字的时候,父亲便开始了对我的读书启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我的童年由各种故事组成,读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甚至到了一瓶药的说明书都不放过,必须要一字字的读完。
在这二十余年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书的陪伴,光是上学时的教科书、辅导书就占去了半壁记忆。然而,我要赞美的,不是中规中矩的课堂之书,而是“闲”书。
“闲”书之所以被称为“闲”,大概是因为很多家长把它归为课业之外闲暇时读的书,而又托这繁重学业的福,“闲”书已然变成了“嫌”书,学生读它仿佛就是为了讨父母的嫌,招父母埋怨。但在我看来,“闲”书的'“闲”是闲情、是雅致,甚至称其为“贤”书,也完全不为过。
印象里有两句关于书的实在话,是父亲曾经说过的。其一是“只要是买书,花多少钱都不用在意。”其二则是“凡是市面上有的书,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看。”就是这两句话,影响了我十多年,我可以不必躲避着父母,买杂志、买漫画、买小说,然后坦然的阅读。
读小说,学会情节的通贯,又能体味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散文,学会优美的辞藻,又能感受美轮美奂的意境;读诗歌,学会精简的表达,又能和诗人一起迎接灵魂的冲击和涤荡。
读纪实,仿佛经历过了一个时代;读推理,能追寻作者的逻辑直到令人震撼的结局;读科幻,能打开想象的闸门到处翱翔;读励志,让心灵强大敢于为梦想奔忙。同样,读历史、读传记、读故事,甚至是读漫画、读笑话,都会帮助我们陶冶情操、感悟人生。
书还是纸质的好,就像写邮件远比不上写信来得亲切,常说见信如见人,是因为这笔迹和信笺已经浸染了写信人的汗水、眼泪甚至笑声和哭诉,书也是一样,透过油墨的暗香和微糙的纸,仿佛能看到作者忽而搔头忽而拍案的影像,有种说不出的亲切。工作之余,手捧一本挚爱的闲书,或倚靠、或斜躺,静静的读,这世界好像只有书和我,用心灵交流。
书,不必都读得精,但可读的广。社会就像图书馆,有的人是专研究成功学的,为逐功名利禄;有的人是怀旧的诗歌集,愿意生活在无尽的梦幻和理想中;有的人就像情节跌宕的小说,充满传奇的色彩;而更多的,就像你我,是杂文选编或是期刊杂志,有亲情友情爱情,有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还有自我的调侃和反思。书读的广,识人也可更精准,更容易和各种“体裁”和“类别”的人产生共鸣。
我赞书,赞它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赞它平易近人、来者不拒。凡是你来读它,它必会献出全部、不加欺瞒;凡想读书的人,总会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本。男人读书,能增长见识、愈加成熟内敛;女人读书,能提升气质,更加优雅大方。
朋友,若是不信我把书夸得这样神奇,就请去就近的书店或报亭买一本喜欢的书,认真阅读,不用多久,你定会和我一样,被书的内涵和气度折服,忍不住再写一篇礼赞!
篇2:生命礼赞美文
狭小坚硬的石壁中,柔弱的小草没有放弃生命。它选择不断成长。纵使拼搏到伤痕累累;刺骨的冷风里,落单的大雁没有放弃生命,它选择迎风飞翔,去追求温暖以及生存。
自然界有太多顽强的生物,它们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它们,它们只有靠自己,靠自己不断拼搏以获取生存。像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的白杨,那是何等的顽强的生命力啊!在干涸、狂风中生存下来,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白杨自己。
当我们联系到人类自己,有依靠自己顽强拼搏而走出困难的,亦有在困境中自甘堕落以至于自取灭亡的例子。
南宋统治者偏居于江南一隅,将中原的广大土地拱手让于异邦统治者,而自己却于临安过起了骄奢淫逸、歌舞升平的日子。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言,六国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南宋的土地终究有限,割完了,最终只能灭亡。南宋统治者总期望着金人停战而得自保,却不懂用自己的拼搏努力,与之决一高下,以换取长远的.生存,可谓鼠目寸光,灭亡自在情理之中。
自甘堕落的形象,自不在少数,但亦有顽强不息、拼搏不懈的例子。
罗斯福因年青时一次下水救人后而染上细菌,最终得了小儿麻痹症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他曾经自暴自弃过,曾经想过就这样堕落下去,因为老天对他这样一个有为青年居然如此不公。但他终究还是想通了,他认识到一切都木已成舟,若希望改变只能通过自己顽强地不懈努力。于是他开始发奋,终于创造了连任四届总统的奇迹,终于成功地帮助美国度过经济危机,成功地指挥了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地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自己光辉的名字,他的生命固然是残缺的,但却又显得如此完美。因为他做了自己的救星,用拼搏补充了那份残缺。
 还有贝多芬以及他的《生命交响曲》和无数脍炙人口的交响乐,还有史铁生以及他的散文,还有张海迪以及她的好多立志文章,还有太多太多……他们做了自己的救星,于是他们的生命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还有贝多芬以及他的《生命交响曲》和无数脍炙人口的交响乐,还有史铁生以及他的散文,还有张海迪以及她的好多立志文章,还有太多太多……他们做了自己的救星,于是他们的生命显得格外熠熠生辉!
让我们赞美吧,赞美那些不懈拼搏、靠自己改变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生命!
篇3:幸福礼赞美文
幸福礼赞美文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句是从近日翻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的第四章中论述“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中所看到的,显然,其句的着重点便是“道”字,且孔子也曾说:“志于道。”,那“道”指得是什么?“‘道’便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冯友兰先生如是说。
然而,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时,浮此刻我脑海中的却并非是玄而又玄的“道”字,而是衍生出了一种关乎人类对快乐和对理想追求的“道”。于是我把这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理解成了,为了到达某种理想或为了体验某种极乐而献身,这不啻为一种“幸福”。是的,“道”在我那里幻化成了“幸福”二字。
诚然,每个人的幸福观都是不尽相同的,就像每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幸福有小之幸福,也有大之幸福,但幸福的愉悦感却是一样的,就好比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人“杀身成仁”,有人“割肉喂鹰”,也有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在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幸福,只是普遍人根本无法企及,甚至嗤之以鼻。[由整理]
这天我所礼赞的幸福,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有形态吗?幸福有味道吗?幸福又有颜色吗?享誉全球的哥伦比亚大师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感情与其他魔鬼》中写道:“幸福无法治愈的东西,那么任何药物也治愈不了。”诚然,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生命与心灵的维系带,那么在我们探讨幸福的时候,对生活的欲望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影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非但与外界因素有关,也与自身因素关联。
在通往幸福之路里,我们对这两点的憬悟至关重要。每个人与外界接触的环境迥然不同,自然会导致各自的幸福观念的差异,譬如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我们,对于水源的祈求相比于西部荒漠一带地区生存的人来说,并没有他们乞求水源的愿望那般强烈,平常我们渴了,随时随地都能喝到一瓶矿泉水,这时的我们会感受到幸福吗?——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种幸福感的,但对于西部地区严重旱灾生存的人来说,那么这一瓶水——不,那怕是这瓶中的一滴水,他们都会感到这乃是天赐良源,当他们的喉咙滚动着丝丝甜甜的水源时,之于他们来说,又将会是一种何等的幸福享受啊!对此,幸福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幸福,只有相对的幸福。
除了外界因素影响幸福以外,而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自闭、嫉妒、猜忌、目中无人、吝啬、自恋或自大等拥有这些品性之人,他们是不会拥有幸福感的,即便他们获得的幸福,也并不是真正好处的幸福,而是一种人格缺陷上“病态的伪幸福”。举个例子,读过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奥瑟罗》的人都应明白,摩尔人奥瑟罗原本是多么幸福的,他拥有着威尼斯国家里十分高的威望与声誉,甚至还拥有着貌如狄安娜女神一般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但由于其性情嫉妒与生疑,对于恶棍随从伊阿古的诋毁之语,在他耳朵里仿佛灌入了迷魂之音,在他的脑海里靡靡回荡,最终非但亲手杀死了温柔且美丽善良的妻子,也将自己的所有名誉,连同生命都烟消云散,幸福在那顷刻间土崩瓦解。读罢,顶真有扼腕叹息的唏嘘之音,何其悲哉?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人却如万花筒一般,有千般种,万般种。”我深以为然。
中国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先生小时候家里很贫穷,那时侯,他的幸福便是喝一瓶汽水能喝到打嗝,无独有偶的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笔下《山药粥》中的红鼻五品的幸福也类似如此,他的幸福便是能尽兴的将山药粥喝个够;在另一个日本作家情爱大师渡边纯一的自传作品的《瓦砾中的幸福》里,讲述了战争摧毁了城市的面貌,将其化为瓦砾,却在字句里掩饰不了对幸福的渴慕,因为作者对幸福生活依然抱着希冀之意;而在美国的硬汉性作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场战争便是一场噩梦,他们摧毁人类渴慕的'幸福,而海明威在书中所要呼吁的,便是放下一切战争,遏制一切罪恶的来源,而和平与自由便是幸福之根。
上个月,读完法国哲学家阿兰的《幸福散论》和罗素的《幸福之路》,其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及见解也是受益匪浅的。我们明白,悲观是不幸福的,乐观才是幸福的;我们要刨根问底的找到“不幸福的原因”与“幸福的原因”两者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然后在通往幸福之路中,一路洒满幸福之花。我以为,这便是两部作品的幸福根源点。
世人无不都在追求幸福,到头来兜兜转转,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原先幸福即是健康与快乐。法国作家马克·李维曾写过一部风靡全球的小说,叫《偷影子的人》,每个读者读完都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也是幸福的,而他的另一篇小说为《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里,在结尾处,写道:“上帝保佑,这‘另一种含义’还真是美妙得很哪。”是呀,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不管我们究竟能够走多远,物质生活过得有多好,然而,丈量我们生活幸福度的无非是快乐,我以为,这才是我们能获得幸福的前提,这种幸福是美妙无言的。
雕塑家罗丹也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也让我联想到诗人顾城在其《一代人》里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以为,我们所发现与寻找的幸福也大抵如此,它并不藏匿于多么深奥地世界中,相反,只要我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感知力,幸福也会无处不在。
因此,我们要礼赞幸福,我们在光阴昼夜里品尝了太多孤独,唯有不舍昼夜地赞美幸福,方才能获得幸福!这便是我所要礼赞的幸福!
篇4:翠竹礼赞经典美文
翠竹礼赞经典美文
青翠的竹子实在是特别的,它不平凡于万树之中,我赞美翠竹。
成片的竹林卧在山谷之中。它从根部的笔直,缓慢的一节一节的爬上去。从墨绿的根一步一步的`渐变到深绿,叶绿,青绿。出乎人意料的,以为它会像白杨树一样笔直的直窜上云霄,但在这片高得接天的万树中,它悄然低下了头。竹子顶端的细长竹叶都恭敬的垂下头来,随着清风飘荡。在这生机盎然的春色里,所有的树都互相攀比着它们傲然的高度。却只有它,哪怕挺得笔直,却依旧谦虚高洁,给予孕育它的大地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翠竹,不起眼的翠竹,却决不是平凡的翠竹。
它没有高挺的身姿,没有茂密的树叶。也许你认为它不美。如果专指这“高挺的身姿”或“茂密的树冠”之类而言,那么竹子不是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是树中的“谦逊高洁的公子”。当你在在参天树林中行走,看见遮天的树木中,却独有一棵垂下头的竹,难道你就只认为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树?难道你就不能想到它的谦虚与恭敬还象征了那些谦逊的人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它如此立在那里,不正是在提醒着被荣誉迷昏了眼的人们?难道你又不能更远一点想到,这样谦虚好学,不与人攀比,精心刻苦的翠竹,宛然象征了凝结着中华民族古人的崇高礼德和我们祖先恭敬有礼,以谦虚静心为本的精神品质吗?
让那些忽视礼仪,忽视这种崇高礼德的人们去赞美那些高傲美艳的参天大树吧!去看不起这谦逊极其普通的翠竹吧,我要高声赞美这翠竹!
篇5:王朝礼赞美文随笔
王朝礼赞美文随笔
繁华落尽,夜未央,星轻佻,月妖娆,迷离了谁的梦乡,两个人的脚步,一个人的路,任凭寂寞的身影修长,不安的音符跳动着些许古老的味道。谁无心弹奏着逝去的乐章,谁无意祭奠那老去的辉煌。
古藤树,梧桐花,青石古路,脚步几人留下......
风执着的随着秋千摇晃,剥落的城墙,散落的青囊,破碎的时光拼凑着骄傲的'惆怅,右手边,左转,那是一个人的王朝。
我为士,我为将,我为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唱你的妖娆,我擦我的刀,至情睥睨,风刻的笔体,玄武岩上书写的序章。
轻声叹,几人懂,这不是疯,是狂......
篇6:秋之礼赞作文
秋之礼赞作文
热爱生活的人,四季都是美好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各司其职,构成绚丽丰富的年岁。善于感悟的人,四季是不一样的。每个季节,呈现各自的色彩、展现不同的风光、具备独特的功能、释放特殊的美感。
人的一生其实和一年的四季是一样的。少年时代犹如春天一般,生机勃勃,逐日成长,在这生命的春天里,无忧无虑,恣意地承受父母老师的润泽。青年时代恰似夏天一般,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热情似火,如日中天。从学成就业,到融入社会;再从成家立业,到生儿育女。为个人生存,为家庭责任,日夜兼程,悄然不知地步入人生的.秋季。
秋天是人生最复杂最重要的季节,既是一种由灌浆到成熟的过渡,又是一种由鼎盛而衰减的转折。几乎每个人的人生秋天,都是从重负到卸担的过程。中年伊始,可比拟人生的初秋,上有老下有少,是一生中负担最重的时段,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中年后段,事业有成、收入稳定,子女亦已成家立业,这是生命的“成熟之秋”。
而仿佛此时我们才发现,棱角已被社会渐渐磨平,锐气亦被生活层层褪去,人生的晚秋所剩无几。大家步入知天命之年,不再四处奔波,体制内的人,有的亦已退居二线。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可以歇下来,松口气了。这个阶段,便是人生的成熟期了,对大部分人来说,具备了享受生活的条件,闲聊打牌找乐子,锻炼身体养生命。
但对于某些不安分守己的人,才开始追梦的征程,倒回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它定位生命中最美好的季节,努力在冬天到来之前,谱就秋天的礼赞,开出最绚丽的花朵,结成累累的果实!
秋天,既没有春天的冲动,也没有夏天的气盛,当然,距离冬天的无奈尚需时日。秋天是辛勤工作的收获,秋天是奋斗拼搏的结果,秋天是饱经风霜的成熟。秋天是一种从容淡定,秋天是一种睿智笃实;秋天是一种回肠荡气的潇洒,秋天是一种碧空如洗的爽朗。
我没有任何理由,不讴歌秋天,谱一曲秋之美曲。秋天是性格的稳定、思想的沉淀。秋天是人生的顶峰、生命的极致。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春天里努力学习,时刻进取;夏天里拼搏奋斗,成家立业;秋天时,频繁收获,硕果累累;这样到了冬天,便将拥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篇7:醋之礼赞作文
醋之礼赞作文
轻启坛盖,袅袅醋香扑面而来,精神也为之一振。这气息仿佛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冲入鼻孔,乍一闻便觉独特。我想如此这般浓郁的“佳酿”,必是经历了悠远的历史积淀或是不一样的民俗熏陶才有了而今的厚重,仿佛陈年老酒,浓,香,醇。
一提到醋,山西的老陈醋便是鼎鼎有名的,也只有在这里,醋文化才演绎到极致。每家的餐桌上无一例外地摆放着一壶醋,大概是家乡人爱醋的缘故,几乎每一道菜都要和上醋吃,才觉得有够味。而由此派生出的面食更是山西人对外的一张名片:栲姥姥,刀削面,猫耳朵,剔尖儿……各式各样,再拌上这酸冷冷的老陈醋,香喷喷,热腾腾,真令人垂涎三尺。香韵悠悠,醋氤氲着每一片三晋大地。
细品这香醇的陈醋,愈觉它浓郁,不觉眼前闪现出了规模宏大的乔家大院;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喜气洋洋;古朴的建筑布局有序,处处透露着端庄典雅的风韵。面对它,犹如与一位老冉促膝交谈,领悟着历史的沧桑,浓厚,人生的'哲思,启迪。巍巍庄园,古韵犹存,不是那飘远绵长的老陈醋吗?,愈陈,愈醇,愈使人回味。它们都在用自己浓郁的质朴气息,徐涛着每一位黄土儿女,感染着每一位接近她的人。
记得我身处异国他乡的叔叔,由于工作的缘故,很少有回家乡看看的机会,而每次回国,也一定要带走两壶陈醋,他总是说,只有时不时尝尝这醋香,心里才觉得踏实。其实他那两壶醋里,包含的更是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牵挂呀!这不由使我想到了一百多年前,在外敌频频来袭,民族危亡之际,富极一时的晋商毫不犹豫将家财捐给国家的那份忠心,这也正是三晋子孙代代相传,不曾改变的爱国情怀。抿一口陈醋,品到的唯有醇,不添半点杂质的醇,一如不变的忠心。
从古至今,有关老陈醋的佳文诗作并无多少,但我却要赞美这香醇的陈醋,赞美这悠久深厚的醋文化,赞美这独特醋韵所养育出的三晋儿女。
我骄傲,我生长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