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dmed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辅导,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辅导,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辅导(一)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学习要点: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一、《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原书己佚,现存各种版本均系后人考订、整理、辑得而成,其原例部分 简要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所记载功用多朴实有验。
二、《本草经集注》
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书成于公元520年左右(南北朝梁代)在原例子部分除对《本经》叙逐一注册释、发挥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合药取量、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到内容,初步确定了经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朝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被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修药典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唐慎微,以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基础。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其序号例部分对本草史及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该书不仅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到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的代表作。作者赵学敏,定稿于公元1803年(清嘉庆八年)创古本草增收药之冠,极大丰富了本草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500余名中医专家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公元1999年9月出版,该书集中反映了中医药学科发展水平,不仅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只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学习要点:1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一、概念
1、药性:所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2、药性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3、偏性: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扶正祛邪、清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协调,纠正阴阳的基本作用。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状态,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
4、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电码、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二、中药防治疾病机理
1、扶正祛邪、清除病因;
2、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3、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最大程度恢复了状态。
第一节 四 气
学习要点:
1四气的含义2四气确定依据3四气所表示的效用4四气的阴阳属性5四气对临床用药品的指导意义
一、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
2、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
三、 所示效用:
1、治疗作用:四气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到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2、不良反应:四气对人体作用具有两面性,倘若应用不当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 、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体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 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治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篇2: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辅导(二)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 配 伍
学习要点1配伍的含义、内容与目的。2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3遣药组方的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
一、 含义
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二、 目的
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三、 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外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主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它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习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六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
(二)君臣佐使
1.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2. 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它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 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 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篇3: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驱虫药
1.使君子、苦楝皮,均能驱杀蛔、蛲虫,治蛔、蛲虫病每用。其中,使君子味甘气香性温,能健脾消积,为儿科驱虫消疳之良药;兼治小儿疳积、乳食停滞;惟服时不能过量或与热茶同服,反之则引起呃逆不止等副作用。苦楝皮苦寒有毒,驱虫效力大而可靠,又驱钩虫,治钩虫病;还能清湿热,治疥癣;惟有毒性寒,不能过量服,脾胃虚寒及肝病患者忌服;且新鲜者效佳,久贮无效。
2.槟榔、南瓜子,均为良好的驱绦虫药,对蛔虫也有效,每相须为用。其中,槟榔苦降辛散温通,主要麻痹绦虫的头部及未成熟节片(猪绦虫的全体),且兼杀蛲虫、钩虫、姜片虫,并缓通大便,故驱虫力强;又能消积、行气、利水、截疟,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里急后重、水肿、脚气浮肿及疟疾等。南瓜子则甘平香润,主要麻痹绦虫的中段及后段节片,大量久服又治血吸虫;还兼润肠,治肠燥便秘。此外,用于驱虫,槟榔宜水煎服,而南瓜子则应生用,去壳或连壳研末服。
3.鹤草芽、雷丸,均善驱杀绦虫,单用研末服即有可靠疗效。其中,鹤草芽性凉,又兼泻下,有利于虫体排出,制成栓剂又治阴道滴虫病,其驱虫成分几乎不溶于水;而雷丸性寒,既能破坏绦虫节片,又能驱杀蛔、蛲、钩虫,还治脑囊虫病,其驱虫成分不耐高温,60℃左右即失效。
4.贯众微寒,生用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治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及风热感冒、热毒斑疹、痄腮肿痛,预防麻疹、流感、流脑等病。炒炭善止血而兼清热,治血热衄血、吐血、便血等证。
5.槟榔、牵牛子,均能杀虫、消积、泻下、利水,治虫积腹痛、食积腹胀、大便秘结、泻痢里急后重及水肿等。然而,槟榔性温,善驱绦虫、姜片虫,泻下利水力缓;又兼行气、截疟,治气滞腹胀、脚气浮肿及疟疾。牵牛子则性寒有毒,善驱蛔虫,泻下利水力强,故曰逐水
篇4: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止血药分类
按本类药的性能又可分为四小类。
①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性寒凉;清血分热,止血,治疗血热忘行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大;大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
②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活血化瘀、治疗瘀血导滞的出血。特点是:出血色暗或有瘀块。三七、蒲黄、茜草……
③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药性收敛;治疗长期/慢性出血,无实邪者。白及、紫珠、仙鹤草、棕榈炭、藕节
④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创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性温热,虚寒性出血,血量大,色淡暗,伴有全身的虚寒证。炮姜、艾叶
篇5: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安神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或为金石贝壳类,或为植物类,多人心、肝经。金石贝壳类药,
因其质重而具镇心祛怯、安神定志之功;而植物类药却多具养心安神之功。
矿物类:贝介类——镇心安神,平潜定阳,安定心神用于失眠心悸
植物类:种子类——养心安神,心肝血虚,心神失养用于失眠心悸
如:热扰心神+清热血亢
心神失养+养血亢
心脾血虚+健脾益气出血药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神志不安的病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癫狂、惊风等。
[分类]
本类药分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两类。其中,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贝壳或化石,其质重镇潜,善镇心安神定惊,主治心火炽盛、痰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失眠、惊痫癫狂;部分药物还具平肝潜阳等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证。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医学教 育网原创其甘润滋养,善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心脾两虚等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梦等。
篇6: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开窍药
1.麝香、冰片,均辛香走窜,归心脾经,均善开窍醒神,治闭证神昏,常相须为用。然麝香性温,开窍通闭力强,为开窍醒神要药,闭证无论寒热皆可应用;冰片性微寒,为凉开之品,开窍力较麝香为逊,主治热闭神昏,兼治寒闭。麝香人血分善于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既治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又治跌打瘀肿、疮疡、风湿顽痹,还能催产下胎,治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初期者能消散清热,已溃者能防腐生肌,还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道流脓等证。
2.苏合香、安息香,同为气香性温之品,功能辟秽开窍,治中风痰厥、猝然昏倒。然苏合香又善止痛,治胸腹冷痛多用;安息香性平,又能行气活血,治气滞血瘀诸证。
3.冰片、牛黄,同为凉开之品,均能开窍醒神、清热解毒,治热闭神昏常相须为用,亦治疮痈、咽痛、口疮。其中,冰片微寒,开窍力强,善治热闭神昏,配合温里祛寒之品,亦治寒闭;外用又能防腐生肌,治疮疡不敛及目赤肿痛、耳道流脓等。牛黄性凉,长于清心、化痰开窍,专治热闭,无论热毒或痰热所致者皆宜;还善息风止痉,治惊风、癫痫等。
4.石菖蒲、远志,均性温归心经,功能开窍祛痰、宁神,治痰阻心窍之神昏窍闭、癫痫狂乱。然石菖蒲辛香走窜,开窍祛痰力强,除治神昏之证外,又治痰阻清窍之耳聋耳鸣,并能安心神而治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恍惚;还善化湿和胃,治湿浊中阻及噤口痢等证。远志虽开窍力弱,但安神定志力强,善治失眠多梦;又入肺经,功能祛痰止咳,善治咳喘痰多;并能消散痈肿,治疮痈、乳痈等证。
篇7: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理气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味多辛苦芳香,性多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善于行散或泄降医。,主能调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兼能消积、燥湿。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肝气郁滞之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之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证。兼治食积脘胀、湿滞中焦等。
[配伍方法]
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配宣肺化痰止咳药;因痰热郁肺者,配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兼湿热者,配清热利湿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配消食药;兼脾胃虚弱者,配益气健脾药。肝气郁滞者,视病情酌加柔肝、养肝、活血止痛、健脾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性多辛温燥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