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方便大家学习。

篇1: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一、人教版高中物理的特点
1.知识内容清晰又条理
人教版在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许多的经验,同
时人教版课程设计的特点也慢慢出现。其中,人教版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习题量较其他教育版本题量稍小但是题型丰富。在高中物理课程设计中,人教版将知识内容的排布做了调整,将内容进行删选与整合。这更好地构建了知识的架构,学生的学习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初期就为之后的课程学习有好的铺垫作用。思绪分明、条理清晰是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的高效方法。
2.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放在主要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改后,将学生探究知识、亲身实践的能力放在培养学生成长的首要位置。高中新教材的物理课程设计中,书本的习题内容相对减少,习题内容融入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享受学生课程设计的同时,轻松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概念以及学习规律。当然,理解只是初步与表面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动手动脑能力的练习才能从其他层面了解到自己学习知识的深刻含义。
3.提高对于当下科技发展的注意
由于物理这个特殊科目,大部分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进行研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在授课过程中将讲授内容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于本质生活。人教版物理课程设计主要是将学生身边的事情列入习题,加强学生立体空间的思考能力。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书本中的'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碰到的,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与感情,也激发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促进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二、人教版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存在的意义
可以说,现在的物理课程问题与练习的设计,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教版课程中问题与练习这方面知识的选取较之前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考虑到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人教版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上,较之前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内容。
新教材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将更清晰的思路、更简洁的编排上。例如,以往的书本上只是讲直线运动,而现在人教版的这一章节中,从原本的书本知识发展到各种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之前的课程编排比较复杂并且条理不明确,改革后的课程节奏分明,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我国的教育历史是深远悠长的,在教育机构不断探索和教师不断实践后,新课改应运而生。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得到日益剧增的效果。学生在课改的过程中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落实学习效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将在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新教材总学习到的知识的优点,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发展,我们的国家随之昌盛。
参考文献:
[1]潘志民。DIS实验对“摩擦力”一节教学的帮助[J]。物理教师。高中版,(8)。
[2]黄建华。高中课堂教学中活动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35(6)。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
篇2: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问题与练习的设计特点
作者/武似梅
摘 要:高中学习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课程安排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自从高中学习科目以信息技术为主以来,学生对于自身要求相对提高,同时也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得如此良好的前提下,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学习,学会合理利用学习资料,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
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
基于文体学法要点与问题策略的练习设计作者/孙永明
所谓“文体学法要点”,在这里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将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文体的阅读策略、方法、技能等,能够自主地运用于自己的语文阅读实践;“问题策略”是指教师依据和运用各种文体的学法要点与规律,从阅读教学的维度将之具体化为学生阅读实践的系统性问题,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成为让学生运用它定向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与途径。这里,我从小学语文教材里常见的若干文本体裁的问题策略来谈谈练习设计。
一、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策略: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例谈――课文《海伦・凯勒》节选,五年级(下)第9课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认真读一读文中的这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关于对海伦的思考练习。
①你觉得海伦是一个 ____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用“____”画出来,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 你会用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②“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从“干燥的海绵”你体会到:A_____;B.____。“甘霖”指____,你又体会到:A.____;B.____。“不分昼夜”一词说明:A.____;B.____。
关于对沙利文的思考练习。
用“
”画出描写沙利文的有关语句,读读,从中你体会出沙利文是一位____的老师。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____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关于读后的感想、启发,写一写吧!
读了这段话,对你有启发吗?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例谈――课文《黄鹤楼送别》节选,五年级(上)第25课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流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这段课文写了一个____的场景。请用“____”画出描写李白的语句,从这里你感受到____;再用“――”画出描写孟浩然的语句,从这里你又感受到____。请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进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应抓住____等词语诵读好。
②情景再现。请在感受文中两位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基础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同桌演示。
③再读读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____。这又使我们想起四年级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中的这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A.____;B.____ 。
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想象或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谈――课文《早》节选,五年级(下)第4课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认真读一读文中描写腊梅花的两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A.三味书屋后园里的腊梅花,作者吴伯箫写了它品性的四个特点:
①是清香,作者展开了想象和联想,请你用“____”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的语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写“清香”特点的一个词:
。②是____,从“____”这句里的____、________、____三个字词体会出来。
③是色美,文中“____”句就是具体的描写,并且把腊梅花比作____和____,让我们体会得更加生动形象。
④是____,用“____”画出作者叙述这一特点的语句。
B.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这样认真具体地描写三味书屋里腊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____。由此你还想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四君子”的四种花卉是梅、____ 、____、____、____用来赞美人的品质。
这是从特点到字词句的思路,也可选择与上述相反的思路设计,即从字词句到特点的思路。
四、说明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事物或事理的要点,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或了解某个事物;②文章的条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进行分析、综合的;③语言的确切,把认识事物或事理跟学习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问题策略:①课文说明的足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课文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点)③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明的顺序、方法以及体会说明过程中语言的特点。)
例谈――课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级(下)第8课
克隆也叫 一,就是指____。课文主要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的。在介绍植物克隆的时候,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____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____;能够‘制造’出____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____‘装配”’,这里的“制造”意思是
一,“配件”的引号表示
意思,“装配”是指____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
也可以这样设计。
请你说说这句话里运用“制造”“配件”“装配”词语进行表达的好处:____。
五、议论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要弄清论点和论据,即弄清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的;②要弄清论述的过程,即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至于论证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的特点及作用;④要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策略:①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点)?②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观点)?③课文分几段写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时还要考虑有关段还分几层意思来讲。)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般指修辞句。)⑤联系实际,反思理解。
例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第22课
A.课文运用了三个事例:①____,②____,③____
。想告诉我们一个____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
B.滴水能穿石。滴水,它与雨水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____;二是____。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与“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时珍因为
一,终能编成《本草纲目》;再看,爱迪生由于____,终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再看齐白石,本着____地创作实践,终使他的技艺____。课文第三小节运用这样三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____
C.用“||”试着给第三小节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D.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闲过。”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____。③“‘滴穿’一块块‘顽石”’中“滴穿”的意思是____,“顽石”的意思是 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
上述的问题策略与练习设计,都是同一文体的规律、特征(即学法要点)的两种不同的演化方式,一是规律、特点演化为问题策略,其中的一组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其本质也是一种练习设计――一种偏向于对话形式的练习形式;二是规律、特点演化为书面练习设计,其中的一个个练习――一种偏向于文字题练习的形式。两者从本质而言,是相同的、相通的,更是相融的。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呈现方式而已。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