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
氧族元素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比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
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篇2:氧族元素
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知识目标:
1. 记住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 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 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 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请学生观看P125图片,联系生活中的化学谈谈有何感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
今天,我们在学习了IA、VIIA及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族主族元素,即以氧为首的。
【板书】 第一节
一.
请一同学到黑板默写的元素符号。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板书]1。原子结构
元素 | O | S | Se | Te | Po |
名称 | |||||
主族 | |||||
周期 | |||||
原子半 径变化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
金属性 | |||||
非金属性 | |||||
结构决定性质,请同学们阅读P126表6-1归纳出的单质的物理性质。
(学生听录音,讨论)
(1) 做为氧族的首领——氧,已被大家熟知了,若想了解排行第二的硫,请你打开书中彩页:火山喷口处的硫。
(2) 我是硒,氧族第三位主人,早在18就被发现了,我在常温下为固体,虽然脸色发灰,可用途不少。其一,半导体材料少不了我,制造彩电、太阳能电池,光电管,甚至制造导弹也请我帮忙。其二,人类更是缺我不成,你每天必须摄入0。05mg硒,人缺硒时,易患大骨节病、胃癌等;但你可不要贪婪,过量摄取硒会使人中毒,导致头发脱落,双止失明,甚至死亡。我愿做你的好朋友。
(3) 我是的第四位主人——碲,比硒发现得还早,1782年就被人所识。我貌似金属,银白色的脸膛,虽然没有把我列入金属之列,却有金属之性质,能导电,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和热电元件等,还用于橡胶工业中,可不要小瞧我呀。
(4) 我是氧族第五位主人——钋,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却具有放射性,是在18被居里夫妇历尽艰辛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到的。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与铍混合可作中子源。
根据图6-1和表6-1分析: 1. 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等是如何变化的? 2. 各元素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是怎样变化的? 3. 从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 |
讨 论 |
【板书】2。单质的物理性质
单质 | O2 | S | Se | Te |
颜色 | ||||
状态 | ||||
密度的 变化 | ||||
熔、沸点 变化 |
H2R热稳定性中的几点具体情况是;O2与H2易发生爆炸,H2O在高温下也难分解;S、Se与H2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够化合,H2S、H2Se受热易分解;Te通常不能与H2直接化合,H2Te只能通过其他反应间接制得,H2Te很不稳定。
3. 的化合物
氢化物的化学的 化学式及稳定性 |
常见氧化物 的化学式 |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及酸性强弱 |
金属性 |
第VIA元素与同周期第VIIA族元素相比,原子结构、位置、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以S、Cl为例) |
讨 论 |
代表 | S | Cl |
原子结构示意图 | ||
在周期表的位置 |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及其酸性 | ||
与Fe反应 | ||
与Cu反应 |
作业 :P129 二 P130 四(1和2)
第二课时
请同学们回忆碳元素有几种单质,引出氧元素也不只一种单质。
【板书】二 臭氧
介绍臭氧的组成,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注意:①两“同”:同种元素,同种类型(单质);
②三“不同”:不同结构,不同物质,不同性质。
介绍几种同素异形体:
① 碳元素:金刚石、石墨、足球烯(C60)等;
② 硫元素:S2、S4等;
③ 磷元素:白磷、红磷等。
2、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的比较
概念 | 研究对象 | 性质关系 | 实例 |
同素异形体 |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 |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 氧气与臭氧, 金刚石与石墨 |
同位素 | 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 11H、21H、31H, 35Cl、37Cl。 |
学生阅读,比较氧气和臭氧。
物质名称 | 臭氧 | 氧气 | |
物 理 性 质 | 通常状态 | ||
气味 | |||
熔点比较 | |||
沸点比较 | |||
颜色 | |||
标况密度比较 | |||
溶解性比较 | |||
主要化学性质 | |||
主要用途 | |||
自然存在 | |||
相互转化 | |||
思考:1。如何评价臭氧的“功”和“过”? 2.“臭氧洞”就是臭氧层局部中的臭氧明显减少的现象,列举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 |
【板书】三、过氧化氢
请同学举出医疗上使用双氧水的例子。
H2O2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它有什么性质呢?
【板书】1。过氧化氢的物理性质:
颜色 | 状态 | 熔点 | 沸点 | 溶解性 |
2.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
请同学们写出过氧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注意与过氧化钠比较)
分析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推测它的化学性质。
3.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① 弱酸性:Na2O2 + 2HCl =H2O2 + 2NaCl(强酸制弱酸)
② 氧化性:(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③ 还原性:(氧化产物为O2 )
④ 不稳定性:
有资料显示,纯的过氧化氢相当稳定,H2O2的质量分数为90%的浓双氧水在500C时每小时仅有0。001%的H2O2分解。光照、加热及一些重金属离子都能加速它的分解。
注意:①过氧化氢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中又以氧化性为主。
②过氧化氢遇到强氧化剂时显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遇到强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
③过氧化氢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时,其本身都不给反应环境造成杂质。因此,过氧化氢是某些物质制备和除杂质时较为理想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请同学们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归纳出过氧化氢的主要用途。
【板书】4.过氧化氢的用途。
作业 :P129 一,P130 三、四(3)
第三课时
补充硫化氢
阅读课本P128,归纳硫化氢的物质性质。
【板书】四、硫化氢
1. 硫化氢的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有毒。
请同学写出硫化氢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判断硫化氢是否有极性,指出硫化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2. 硫化氢的分子结构:
为极性分子。
3. 硫化氢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硫化氢在较高温度时,分解成氢气和硫。请写出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比较硫化氢与水的稳定性,从而比较氧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实验]从贮气瓶中取硫化氢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点燃 |
点燃 |
2H2S + O2 2S + 2H2O (不完全燃烧)
注意:n(H2S)/n(O2)=a
完全燃烧时,a =2/3,产物为SO2,不完全燃烧时,a =2,产物为S,当2/3〈a〈2时,产物为S和SO2。
在硫化氢的可燃性中,也表现了其具有还原性。
(3)还原性:
硫化氢中的硫显-2价,它为硫的最低价,又硫元素的非金属性不是很强,硫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不太大,故硫化氢的还原性较强。硫化氢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H2S + Cl2 =S + 2HCl
2H2S + SO2 =3S + 2H2O
H2S + 2FeCl3 =S + 2FeCl2 + 2HCl
讨论:比较H2O、H2S、H2Se、H2Te的还原性,比较P、S、Se、Te的非金属性。 |
4. 硫化氢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硫化亚铁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装置:启普发生器(与H2、CO2相似)
原理:FeS + 2HCl =FeCl2 + H2S FeS + H2SO4 =FeSO4 + H2S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硝酸铅试纸
除杂质: 吸HCl: 饱和NaHS溶液
吸水:CaCl2固体或五氧化二磷固体
尾气吸收:用NaOH溶液
补充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可参考)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Cu Hg Ag
易溶于水或水解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酸 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酸
5. 氢硫酸
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
(1)弱酸性
① 弱:不完全电离,分步电离:
② 二元弱酸:
H2S HS- + H+ HS- S2- + H+【思考题】H2S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有反应的描述实验现象。
①石蕊试液 ②Br2水 ③Fe2(SO4)3溶液 ④CuCl2溶液 ⑤FeSO4溶液 ⑥Na2S溶液 ⑦NaClO溶液 ⑧KMnO4酸性溶液 ⑨浓硫酸 ⑩Pb(CH3COO)2溶液
篇3:氧族元素
篇4: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
篇5: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 氧(O) | 硫(S) | 硒(Se) | 碲(Te) | |||||||
原子 结构 | 原子序数 | 8 | 16 | 34 | 52 | ||||||
结构示意图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
电子式 | · ∶ | · ∶ | · ∶ | · ∶ | |||||||
主要化合价 | -2 | -2,+4,+6 | -2,+4,+6 | -2,+4,+6 | |||||||
相同点 |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 ||||||||||
不同点 |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 ||||||||||
原子半径 | |||||||||||
物 理性 质 | 颜色和状态 | 无色无味气体 | 淡黄固体 | 灰色固体 | 银白色固体 | ||||||
密度 | |||||||||||
熔点(℃) | |||||||||||
沸点(℃) | |||||||||||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 |||||||||||
化学反 | 与金属反应 | 易与金属反应 | 易与金属反应 | 反应较难 | 多数不反应 | ||||||
与非金属反应 | 易与H2、C、P、S等反应 | 能与H2、C、O2反应 | 反应难 | 一般不反应 | |||||||
与化合物应 |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 反应少 | 反应很少 | |||||||
一、硫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1、 游离态——自然界存在于火山喷口、地壳岩层。人类在远古时代发现并使用硫。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Al+S △ Al2S2(制取Al2S3的唯一途径)
Fe+S △ FeS(黑色)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据Fe~FeS~H2S↑可知,不论谁过量,有1molFe,必须生成1mol气体,则所得气
Fe~H2↑
体体积为: )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解:Fe + S △ FeS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
2Cu + S △ Cu2S(黑色)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不能,若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Cu+O2 △ CuO(黑色),铜转化为氧化铜,反应将不再发生)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2)与非金属的反应 S+O2 点燃 SO2
思考:已知2SO2+O2 2SO3+Q(Q>0)反应温度对SO3的产率影响更大。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均能产生少量SO3,问在空气中或纯氧中燃烧哪个产生更多的SO3?为什么?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S+H2 H2S(说明硫化氢不稳定)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6HNO3(浓) △ H2SO4+6NO2↑+2H2O
S+2H2SO4(浓) △ 2SO2↑+2H2O
S+NaOH △ Na2S+Na2SO3+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解析:3S+6OH‑ △ 2S2-+SO32-+3H2O …………①
S2-+(x+1)S Sx2- ………………②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x=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Na2SO3+H2S
②SO2+Na2CO3=Na2CO3+CO2
③SO2+2H2S=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 H2S2O3+SO32-,H2S2O3极不稳定,H2S2O3→H2O+S+SO2,SO2与SO32-又能继续转化为HSO3-,因此,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H2O+S2O32-=S↓+2HSO3-
2e 10e
S + 3C +2KNO3 点燃 K2S+N2↑+3CO2(黑火药爆炸)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篇6:第一节 氧族元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一、考点:
1.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工业上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的多步反应的计算;
4.了解硫酸的性质、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了解几种常见的硫酸盐。
5.掌握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二、知识结构: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单质性质
元素名称和符号
氧(O)
硫(S)
硒(Se)
碲(Te)
原子
结构
原子序数
8
16
34
52
结构示意图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电子式
·
·
·
·
主要化合价
-2
-2,+4,+6
-2,+4,+6
-2,+4,+6
相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6个电子
不同点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
物
理性
质
颜色和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淡黄固体
灰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密度
熔点(℃)
沸点(℃)
水、有机溶济溶解度
化学反
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易与金属反应
反应较难
多数不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易与H2、C、P、S等反应
能与H2、C、O2反应
反应难
一般不反应
与化合物应
能与许多物质反应
能与氧化性酸、强碱反应
反应少
反应很少
一、硫
存在
化合态——存在形式有:FeS2(非盐)、CuFeS2(复盐)、石膏、芒硝、煤和石油
中含少量硫——污染大气物主要来源。
2、物理性质:硫有多种同素异开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不同温度硫分子含硫原子数不同、常温是S8、高温蒸气主要是S2。常温为淡黄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Na2O2、AgBr、黄铁矿、T、N、T等)。
注意: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
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
3、化学性质——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Na+S——Na2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Na+S——Na2Sx)
Al+S △ Al2S2(制取Al2S3的唯一途径)
Fe+S △ FeS(黑色)
思考:①21g铁粉跟8g硫粉混合加热,冷却后将所得固体溶于足量盐酸,在标准状况下可得气体多少升?
(据Fe~FeS~H2S↑可知,不论谁过量,有1molFe,必须生成1mol气体,则所得气
Fe~H2↑
体体积为:
②若为21g硫粉和8g铁粉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所得固体质量为多少克?
(解:Fe + S △ FeS
56g 32g
8g 21g
则硫过量,但由于在空气中加热,过量的硫与O2反应生成了SO2气体,因此,所得固体只能为FeS。其质量为:
2Cu + S △ Cu2S(黑色)
思考:①进行该实验时,将硫固体加热熔化至变成蒸气,再将光亮的铜丝放入硫蒸气中发生反应。实验时间较长,能否改成将铜丝加热后插入硫粉中?
(不能,若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Cu+O2 △ CuO(黑色),铜转化为氧化铜,反应将不再发生)
②对铜,铁与硫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硫与Cl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理由是什么?
(氯气更强,因为S只将铜,铁氧化到低价,而氯气则将它们氧化到高价)
(2)与非金属的反应 S+O2 点燃 SO2
思考:已知2SO2+O2 2SO3+Q(Q>0)反应温度对SO3的产率影响更大。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均能产生少量SO3,问在空气中或纯氧中燃烧哪个产生更多的SO3?为什么?
(空气中。因为纯氧中燃烧,尽管O2浓度大,但产生的热量更多,而在空气中燃烧,速率较小,产生的热量能及时分散到空气中)
S+H2 H2S(说明硫化氢不稳定)
(3)与化合物的反应
S+6HNO3(浓) △ H2SO4+6NO2↑+2H2O
S+2H2SO4(浓) △ 2SO2↑+2H2O
S+NaOH △ Na2S+Na2SO3+H2O
思考: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实验室为何常用热Ca (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因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
S + Na2S = Na2Sx
S + Na2SO3 △ Na2S2O3
例1、硫与热强碱溶液可生成S2-和SO32-;生成物继续与硫作用得Sz2-和S2O32-。过滤后除去过量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后,再适入足量的SO2,SO2与Sz2-也完全转化为S2O32-。问:
(1)S+SO2+OH-完全转化为S2O3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molS最终转化为Na2S2O3,需SO2、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
(3)若amolS最终转化为Na2Sz耗原热碱溶液6molNaOH,则Na2Sx中x值为
_________。
解析:3S+6OH‑ △ 2S2-+SO32-+3H2O …………①
S2-+(x+1)S Sx2- ………………②
SO32-+S △ S2O32- ……………………③
由①②③迭加得:(2x+2)S+6OH- = 2Sx2-+S2O32-+3H2O …………④
SO2+Sx2-+OH-——S2O32-+H2O ………………⑤
由④⑤迭加得:S+SO2+2OH-=S2O32-+H2O …………………………⑥
答:第(1)问时,实质不必要这么繁的过程,因Sx2-、SO32-均为中间产物,只要抓住反应物为S和SO2及OH-,生成物为S2O32-和水即可得反应⑥。
由⑥式可知每有1mol硫需1molSO2和2molOH-,则SO2和OH-分别为a、2amol。
(2)由④式可知
例2、工业上将硫黄混入Na2SO3溶液中共热至沸可制取Na2S2O3。制备Na2S2O3的另一种方法是把SO2通入Na2S和Na2CO3的混合液中,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黄色沉淀,其量逐渐增多,然后又逐渐减少。当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时,反应完成: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a2SO3+S △ Na2S2O3
(2)原料中Na2CO3、Na2S、SO2的物质的量比最佳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SO2过量,则又会有黄色沉淀出现,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SO2溶于水生成H2SO3,而H2SO3是中强酸,其酸性比H3PO4还要强。则
(1)①SO2+H2O+Na2S= Na2SO3+H2S
②SO2+Na2CO3= Na2CO3+CO2
③SO2+2H2S= 3S↓+2H2O
(2)要求三种物质的最佳配比,必须牢牢抓住关键的反应式④,其反应物为S和
Na2SO3,S由反应③生成,Na2SO3由反应①②形成,由反应③可知每生成3molS需2molH2S和1molSO2,则反应④可改为3Na2SO3+3S=3Na2S2O3,而生成2molH2S则需2molNa2S和2molSO2,同时生成2mol Na2SO3,现还差1mol Na2SO3,由反应②提供。则Na2CO3、Na2S、SO2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1:2:4。
(3)若SO2过量,又生成3H2SO3,H2SO3+S2O32-
SO2+H2O+S2O32-=S↓+2HSO3-
2e 10e
S + 3C +2KNO3 点燃 K2S+N2↑+3CO2(黑火药爆炸)
橡胶的硫化(化学变化,将橡胶从线型结构转化为体型网状结构,增强橡胶的强度和弹性)
篇7:氧族元素第一课时
课题: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环绕地球的大气中存在着维持生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一些性质和用途。我们也知道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的ⅵa族,跟氧同族的元素还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性质呢?
播放ppt演示课件
讲述: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等。
提出:让学生写出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推测其它元素的原子序数,引导学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试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
提问:根据氧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找出结构上的异同点。小结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
设问:分析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小结:
展示:氧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相关的图片。
学生讨论:变化规律
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从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如果用r表示氧族元素,其氧化物化学式如何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如何表示?其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播放动画:氧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过渡:氧族元素和它相邻的卤族元素的性质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下面把硫、氯进行对比。
提出:让学生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化学性质的相似与不同。
教师小结评价:此处可以展示ppt演示课件的相关部分。
课堂练习:
1.碲元素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碲的氧化物有 和
(b)碲的化合物有-2、+4、+6价
(c)碲能与氢气直接化合,且 比 稳定
(d)单质碲为银白色、导电性比硒强的固体
选题目的:学习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参考答案:c
2.举出两个实验事实,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氟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o2和h2需点燃化合生成h2o,而f2和h2在冷暗处即爆炸化合生成hf;②水中-2价的氧能被f2氧化而生成o2:2f2 + 2h2o=4hf + o2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硫和硫的化合物 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一、氧族元素
o、s、se、te、po
1.结构特点
(1)相似性:最外层6个电子
(2)递变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单质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变大,导电性逐渐增强。
3.对比氧族元素与同周期的卤素的性质,以硫、氯为例。
教案点评:
在氧族元素的五种元素中,氧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学过,本节从旧知识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于课件及动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出发来研究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教学较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氧族元素一章安排在刚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主线。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71.aspx篇9:氧族元素的说课稿
氧族元素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篇10:《碳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碳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能推断出碳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加深对典型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能力培养:比较碳族元素与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对碳及其化合物化学性质讨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方法。
科学思想:通过对弱酸的酸式盐化学性质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科学品质: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体验学习乐趣。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重点: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的酸式盐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问
有人提出:现代化学是以碳和硅为首的化学,你知道哪些有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见附1)
举例。
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第一节碳族元素
一、碳族元素
1.结构特点
画出C、S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比较它们的'相似与不同。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重复正确答案后板书。
相似点:最外层4e。
不同点: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
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在草稿纸上写。
比较C、Si原子结构的异同。
板书
投影
组织讨论
2.性质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2页,总结规律,填写下表:
(见附2)
从物质结构角度分析金刚石比晶体硅的熔点高的原因?
阅读课文,总结规律,填表。
讨论后回答:
都为原子晶体,但碳原子半径比硅的小,碳原子间键长比硅的短,键能比硅的大,所以熔点高。
讲解
篇11: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知识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主要是利用原子结构知识系统总结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的递变,第二部分是关于臭氧的初步知识及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及生存条件的意识,第三部分为过氧化氢知识,要求为简单了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3、常识性介绍臭氧和过氧化氢,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
1、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概述法、列举法
课型:新课
课时: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带领学生阅读P124课文及图片,阐述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春游,让同学们选择在何种环境下进行,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讲述:过去我们学习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又学习了卤族元素,现在来学习ⅥA元素,只是学习方法不同,而是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研究新的一族元素。
新课进行:
指导学生阅读P125-P127课本,带着如下问题,要求读进去,边读边思考:①氧族元素包括哪些元素,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似与递变?主要为最外层电子数及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
③氧族元素的性质如何?主要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主要化合价?
④氧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如何递变?与氢化合难易递变、氢化物的还原性、稳定性递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递变规律等。阅读后小结:
1、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
O S Se Te Po ⅥA
氧硫硒碲钋
周期:二三四五六
2、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6;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元素主要性质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2、+4、+6
4、单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①从典型的非金属过渡到金属,从非金属到半导体,再到导体;②熔沸点逐渐升高;③单质密度逐渐增大。
化学性质:容易获得2电子,与氢化合越来越难,Te不与氢直接化合。
强调:①硫与金属化合时,一般都显-2价,如,Fe+S = FeS。
②与卤素相比,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素要弱。
5、化合物性质
氢化物还原性逐渐增强,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要求: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SO2 SO3 SeO2 SeO3 TeO2 TeO2
H2SO3 H2SO4 H2SeO3 H2SeO4 H2TeO3 H2TeO4
H2S H2Se H2Te
新课的延伸:
比较:硫与铁化合、氯与铁化合、氧与铁化合。说明什么?
教学小结:
从四个方面介绍氧族元素的相似与递变。
作业 :P129一、三、1与2,思考。
课后小结:
篇12: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四、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五、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篇13:《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
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
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
C.等。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教学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LNFT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
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
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完成活动与探究。活动过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
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
七、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