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eni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方法按配对研究设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286名学习不良儿童及286名对照组儿童家庭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学习不良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提示对学习不良儿童在提高学业成绩时,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作 者:孔德荣 Kong Derong 作者单位:中国.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450006 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84 关键词:学习不良儿童 家庭环境 症状自评量表篇2:学习不良儿童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一、二、三年级288名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的'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一般儿童,且突出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和敌对性等方面.同时,学习不良儿童的个性特征、自尊及社会支持的获得等心理社会因素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 者:李艳红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育教学部,甘肃,天水,741001 刊 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学习不良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健康篇3:父母必读:家庭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孩子智力
家族不良环境因素对孩子智力有一定的影响,原本是一个健康儿,在突发的家庭恶劣环境中也可以变成残疾儿,
父母必读:家庭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孩子智力
,
首先是家族文化素质的问题,一个低文化家族,尤其母亲无文化,对孩子影响十分重要。国内外统计都证实了低于小学文化的母亲组所生子女的智商低于高文化母亲组。
其次是父母离异或突然失去父(母)亲的儿童,会发生强烈的心理刺激,而出现失语等心理障碍,失去学习兴趣或失掉学习机会而成为一个智力落后儿童或精神失常儿童。尤其在认知和推理方面,离异家庭的儿童普遍不及完整家庭的儿童。
再者,父亲职业与孩子的智力水平也有一定相关性,即高级专业与非技术劳动的父亲的孩子显示出较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不随孩子年龄增加而加大。
篇4: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摘要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中学习不良,往往是由于非智力因素不良造成的。为此,应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情绪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关键词学业不良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
“学业不良学生”是前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巴班斯基认为,所谓学业不良学生是指那些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比较要用脑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近些年来,我国心理学界有关学业不良的概念与定义还在讨论。如有的认为学业不良儿童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具体他说,在某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缺陷,而这种特殊能力的或技能上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或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与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主要对象是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学业不良的学生。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其正常智力没有发挥出来;一是智力因素出了毛病,如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是两种情况:一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没有激励和发挥出来;一是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某方面因素产生了问题,如情绪障碍、意志障碍、学习焦虑、人格适应不良等。本文拟对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业不良学生,提出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的几项具体措施:
一学业不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所抑制。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学习动机激发的途径主要包含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个方面:
1外部动机激发首先,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要与学业不良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学业不良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惩罚包括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和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但若惩罚不当,非但不能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1] [2] [3] [4]
篇5: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篇6: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2.1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2.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3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3.2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3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5]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7:125-128.
[6]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8]范兴华,方晓义.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680-683+687.
[9]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