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ixiaoy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
一、导入
请同学观看关于星空的图片,展开联想,联系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讲述),牛郎织女只能一年见一次面,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有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故事,希望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早在八十年前,我国著名的诗人郭沫若就已经运用他得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女神》、《屈原》等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代初期(1910月),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统治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排除生字,体会诗歌。(伴奏《星空》)
2、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3、 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4、 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录音的印象伴着音乐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五、 深入分析全诗。
(一)、讲解第一节诗。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仰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 想,找同学来说说。
街灯联想到明星。 明星联想到街灯。
333、在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二)、讲解二、三、四节诗。
1、一个“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诗,诗人想到了什么?
(美丽的)街市 (珍奇的)物品 (浅浅的)天河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闲游)
2、请同学分辨这是联想还是想象。
课文第二、三、四节诗运用了想象。
3、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六、朗读并背诵全诗。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联想、讲述故事
思考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看书下注释①
听老师范读,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自己试着朗读,体会诗文的感情基调。
经过指导,再试着读一读
听录音,跟随录音试读,为诗文划分节奏。
分析课文需要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
理解是诗人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品味词语,进行比较
在原文中找答案,进行总结概括。
理解是诗人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老师范读,使学生对诗文整体上有所感知。
自己试着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使学生在朗读诗文方面更加有节奏,能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
带着任务读诗,体会诗歌中的节奏美,训练学生读诗的语感。
锻炼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对诗文中重点词进行分析,体会诗人语言的精妙
培养学生文本意识,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再次检验对联想和想象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张语晴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2课]
篇2:《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
北京市右安门外国语学校 方伟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张语晴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
篇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方法。
教学重点:百草园内的多角度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的感情。
教学难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在阿累的引领下,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有过什么样的童年,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我们就跟随着鲁迅先一起走进他的童年生活,去看看他童年时的生活环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解题,了解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三、检测生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蝉蜕chán tuì 缠chán络 攒cuán 珊瑚shānhú
豁huō . 倜傥tì tǎng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生
人迹罕hǎn至 觅mì食 .拗过去(ǎo用力弯曲)竹筛shāi
秕bǐ谷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ú 鼎沸 dǐngfèi
四、走进课文,理清思路:
1、从课文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写了鲁迅童年时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这是表明文章是以空间顺序记叙的。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起止段落。
明确:百草园(1-9);三味书屋(10-24)。
2、快速默读课文,请你说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有什么特点。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
如:美丽神秘、自由快乐的百草园;单调乏味、枯燥刻板的三味书屋。
2、那百草园在童年的“我”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你能不能从文找出依据?
明确:“乐园”。
五、走进百草园:
1、那百草园在童年的“我”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你能不能从文找出依据?
明确:“乐园”。
2、为什么说百草园是 “我”的乐园?
明确:百草园里有美丽的景物,神秘的故事,有趣的捕鸟。
六、走理精彩片段:
1、朗读第二段,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出示景物的图片。
⑴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方面来写?
⑵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⑶在写景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讨论后回答。
这一段一共描写了十四种景物,有植物,还有动物。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颜色、质地、大小、外形、气味等,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写出了对百草园的热爱之情,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富有情趣。
2、请你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归纳一下写景的方法。
明确:⑴抓住景物在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方面的特征,用准确的词语形容。
⑵运用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将景物特征写生动,写形象。
⑶调动各种感官,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景物特征写具体,写传神。
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景物描写得条理清楚。
七、总结: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我们同学在平时的作文中除了善于观察以外,也要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百草园中还有更多的乐趣等着我们去体会,我们也将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张语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3课]
篇4:《纸船》教学设计(共1课时)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三首
课程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冰心诗《纸船》,掌握作者及作品内容,领悟诗中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深沉的眷恋和热爱,积累〝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掌握托物寓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美的享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我们关爱自己的母亲,回报自己的母亲,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老师捧出康乃馨询问:如果要把康乃馨送给至爱的人会送给谁?学生齐声应:妈妈。老师深情诉说,母爱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世界上因有母爱而变得更温馨,所以许多人都歌颂母爱。母爱是 博大无私的,我们借花传达对母亲的情意。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表达女儿眷恋思念 母亲的诗歌《纸船》。
二、作者简介,熟悉背景
冰心(原名谢婉莹),此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代表作有小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
1923年秋天,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并取得赴美留学的资格,这是很好的机会。可作者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那就是与挚爱的亲人分别。在她决定离开之后,家里 就变得很异常 :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与弟弟以狂欢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诗人无意中看到弟弟写的纸条,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诗。
三、听读入课,熟悉文本
(一)先听范读,体味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产生想象与联想。
(二)听完诗歌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形象?
(三) 学生积极发言:如“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弱女子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如“她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等。
四、深情朗读,体会情感
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 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
(一)朗读指导,要求读出诗味。
朗读技巧:把握好节奏、重音、感情基调,应该尽量读得深情、低沉。
朗读标准: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成果展示,表演朗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诗句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
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的日夜思念的滋味而痛苦,诗人想象纸船载着对母亲的爱和远离母亲而产生的这种悲哀情怀流到 母亲身边。
五、迁移拓展,丰富情感
(1)古今中外抒写离别、思念之情的诗作,很多运用托物寓情的 写法,有的寄情于月亮、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 寄情于大雁,请你读出七年纪学过的相关的诗句。
例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李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2)折叠你们的爱,倾诉心中的情:(备好彩纸,让学生用下面的句式仿写, 然后折叠纸船或者是千纸鹤,送给你们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友)
▁▁▁▁,倘若你▁▁▁▁▁▁▁▁▁▁,
不要惊讶▁▁▁▁。
这是▁▁▁▁▁▁▁▁▁▁▁,万水千山,
▁▁▁▁▁▁▁▁▁▁▁▁▁▁▁▁▁▁。
例如: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小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们亲爱的老师用爱和诗的精魂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美丽你们别样的青春。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你们的折叠纸鹤送出去,并附上作业2中的小诗。
(2)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张语晴
[《纸船》教学设计(共1课时)京改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三首]
篇5:《风筝》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预习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业内容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3.指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作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 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说明:以此引领学生读出鲁迅悲哀的情感与弟弟的忘却的对比,对作者这是一种更大的惩罚,对弟弟呢这是一种忘却的幸福还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幸哪,儿时的天真、游戏天性为何全然忘却呢?
五、领悟情感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文的难点: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吗?如果是,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如果不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人物:我 ---- 弟弟 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 眷顾之情
张语晴
[《风筝》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篇6:《海燕戒》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北京市西罗园学校 李彦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运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
二、教学背景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寓言故事都很有兴趣,并且读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寓言的特点把握不准,对寓意的揭示方式认识模糊,对寓意的理解欠全面和深刻,尤其是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所写的寓言故事没有寓意或寓意不恰当,故事内容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等。
学生对寓言故事早有接触,刚学过刘征的寓言诗《木偶探海记》,并且《海燕戒》这首寓言诗内容浅显易懂,寓意明确,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所以这节课定位是读写结合课,难点是学生构思寓言故事,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和铺垫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打开思路,也不太会根据寓意对故事内容进行取舍剪裁。
三.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习《海燕戒》,深刻体会寓意。
3、模仿课文,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四.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海燕戒》,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把握寓意。
2、改变寓意,改写故事,掌握故事内容(剪裁)和寓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海燕视频,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并且用文中的语句描述画面。
的海燕,在 的大海上, 地飞翔。
明确:勇敢的海燕 怒吼、波涛汹涌的大海 高傲、自由自在地飞翔
无数海燕冲天起舞,多么豪迈!小海燕跌跌撞撞,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
(设计说明:利用海燕搏击大海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开想象、带学生走进海燕的世界,导入课文)
【理解品味】
问题设计之一:
联系小海燕的生活背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生活在动物园,且不必说冲击暴风雨,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大海,
小海燕飞到海面上东摇西摆。
--缺乏锻炼
问题设计之二:
联系小海燕理想的大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重点词语:定然、镶着宝石的金笼、吃什么有什么,只要把嘴张开,
消遣、隔、懂得、可不打算、等--住、吃、玩、乐
--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小海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及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局:不听劝告、葬身大海
原因:缺乏锻炼 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联系文中的点题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找出揭示寓意的语句: “不要以为海燕的子孙一定是海燕,只有海燕的翎毛并不能驾驭大海” 引导理解:海燕的哪些子孙不能驾驭大海不是海燕?缺乏锻炼 贪图享受的海燕子孙 引伸道理: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理解故事,依据文本的顺序,设计相关的几个问题,带学生逐层缕清故事脉络,重点品味描写小海燕贪图享受的三、四、五、六节,一方面通过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具体生动的想象,为学生想象构思寓言故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学生领会故事中详略处理和寓意的关系奠定基础,这是针对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出现的问题:对故事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
【构思寓言故事】
1、梳理《海燕戒》的形象、情节和寓意
形象:小海燕、老海燕
情节:逐层推进--详写小海燕的贪图享受
寓意: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特点,借鉴《海燕戒》 构思寓言故事,从三个方面借鉴海燕戒:寓言故事中的形象;故事情节;文末点明寓意,为学生展开构思写作构思提供范例。)
2、构思寓言故事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①虚构有关小海燕的新故事,揭示新寓意;②虚构其他动物的故事,也来警戒贪图享受
学生模仿《海燕戒》的构思框架,按照下列提示完成自己的寓言构思:①寓言故事中的形象;②故事梗概;③寓意
学生构思前教师引导:
第一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①增换形象:举例: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 ②调换环境:从大海到动物园 荒岛 人家的鸟笼 等 ③更改情节
第二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如乌鸦、企鹅、猪、家鹅等
(设计说明:第一个题目引导时不仅举出可增换的形象如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又给出学生两篇例文《下一个对手》《天鹅和小海燕》,另外一个角度是调换小海燕的环境如生活在大海边的小海燕飞到动物园,飞到荒岛等,第二个题目引导时出示给学生两篇例文《乌鸦取经》《猪的思想斗争》,另外又讲述了《野鸭和天鹅》的故事,试图让学生在这些铺垫之下展开想象、打开思路,构思故事,在课上因为时间关系,只要求学生写出故事提纲,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太会写提纲,所以在学生的工作纸我给出以《海燕戒》为例的示范,设想让学生模仿示例,把自己的构思想象用框架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注:给足学生独立构思的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要求:每一组找出一篇优秀的寓言构思进行展示
评价的标准:
①想象丰富
②故事完整、合理、具体、生动
③故事围绕寓意
(设计说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交换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不仅为学生评价寓言构思提供标尺,而且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意识:在写作寓言故事时要注意故事的完整合理生动,故事要围绕寓意取舍剪裁,想象要丰富。 )
【课后作业】
学生按照课上的构思,课下完成寓言故事,字数不限。
补充说明:本课字词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字词检验巩固。
张语晴
[《海燕戒》教学设计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篇7:《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胡彦杰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教学重点 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 :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 :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2> 差不多先生他自己 :明知请错了大夫,但还抱着差不多的心理,没有拒绝牛医的诊治,让牛医试试看吧,最后一命呜呼。
<3>家人:在家人的眼里,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为差不多的死埋下祸根。
<4>父母、老师、社会……
教师引出鲁迅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
师:对差不多先生,众人持什么态度?读11、12段。
师:对差不多先生,作者持什么态度?你有何根据?
学生默读课文5--10段,边读边勾画,思考。
学生发言,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边听边抓重点词体会差不多先生的特点。
学生总结,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11、12段,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三、拓展延伸 加深感悟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作业
明确: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想不做差不多先生,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惰性,在认真做事的基础上,思考,更要反思;在认真思考反思的基础上端正态度,改正错误。如若不然,长此以往,懒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板书:对己--害人 对国--误国
板书:唤醒国人,革除弊病
你身上有没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你是否偶尔或经常将差不多先生的名字挂在口头呢?你的周围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呢?以此文为镜,想一想,作为一个学生怎样才能不做差不多先生?结束语: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凭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若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需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於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於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李嘉诚《打倒差不多先生》
三级跳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谈感受
看屏幕、聆听
做检测题
做作业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差不多:敷衍塞责、做事马虎不认真、至死不悟、愚昧
众人 : 称赞、学(效仿)--懒人国
张语晴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篇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可以同时播放罗大佑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二、字词积累
“四会”(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1、“四会”: 确凿、人迹罕至、人声鼎沸、高枕而卧
造句: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怎么样才能找到他要的东西?
在人声鼎沸的时刻,我愿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只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2、“三会”: 攒、拗、轻捷、臃肿、相宜、方正、鉴赏、蝉蜕、
3、“二会”: 菜畦、桑葚、蟋蟀、脑髓、书塾、博学、脊梁(音)
三、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介绍,教师点拨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 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鲁迅的一生(见课件)
1、 鲁迅家世
2、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3、 留学日本
4、 弃医从文
5、 从日本回国
6、 中年鲁迅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两个地方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个地方?
明确:百草园。
四、品读鉴赏
(一)百草园
1、“百草园”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百草园的美景(一幅画)
美女蛇的故事(一则故事)
雪地捕鸟(一件趣事)
2、师生共同探究:百草园这幅画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画出来的呢?(还原作画步骤)
(1)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在有限的画纸上一一将它们画出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那得怎么做?
明确:详略得当。à哪些详细?哪些简略?明确:菜畦、石井栏等简略,泥墙根一带详细。à怎么知道的?à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à能用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à明确:必说哈尔滨的冰灯,也不必说云南的石林,单是各地的名小吃,就是外国游人来中国观光的重要原因之一!à写了泥墙根一带的哪些趣事?à明确: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2)用什么方法画这些景物呢?
明确:
首先: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à色彩、形状、声音、味道;(或:视觉、听觉、味觉、触觉)à分别举例说明à
①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写味觉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④写触觉的:光滑的石井栏。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排比: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再次,从不同的季节来写景。
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最后,从细微处把景色写活。
à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à明确:)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4、从第一段摘抄能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一个的词语:(乐园)
家庭作业:1、记忆“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第2段,最好能够背诵
[语文课堂需要润滑剂--幽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在开文第1段就幽默了一回(“朱文公的子孙”)。课上到这里,学生们会心一笑,让整个课堂轻松许多。这时,我想起曾几何时前辈跟我说的一句话:男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幽默。
第2课时
5、作者为什么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
明确: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7、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为什么?
明确:欲扬先抑,突出捕鸟的乐趣。
8、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冬天雪后。
条件--积雪覆盖地面一两天,鸟儿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方法--填一列动词即可。
收获--麻雀、张飞鸟。
经验--做事不能太性急。
9、找出“雪天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动词略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热爱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10、将文中加点的词“撒”换成括号内的“扔”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撒“的对象一般比较细小,例如“秕谷”,而“扔”的意思是抛,用在“秕谷”前不恰当。“撒”这个词用得准确,所以换了不好。
(二)第9自然段(过渡段)
1、指出本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明确:心理活动 排比 拟人
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三)三味书屋
1、“三味书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一副肖像
一个问题
一个场景
2、你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明确:学生提问说明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3、你会对文中的先生持什么态度?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主要是敬慕的态度,因为他为人正派,知识渊博,同时严而不厉,很爱学生,很少体罚。
4、作者写此文时,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但与那些调皮的孩子一起学习,又有严厉而慈爱的老师的教导,还是让我过得更充实。)
5、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六、本课小结
1、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明确: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本文表现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童真和童趣,没有对自己接受的教育表示不满。作者热爱百草园,同时稍大后在书塾里也有很多乐趣,这里有博学的先生,有自己学习的渴望,也有折蜡梅、做戏描绣像的自由自在,这只是作者成长中的一段历程而已。
[作业与活动设计]
1、预习下一课,完成相应的《作业本》内容。
[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旁征博引的能力展示有时会完全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产生羡慕之情,从而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如本堂课上我讲到“美女蛇”故事,我引出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一个人物--赤练仙子李莫愁,同学们兴致大涨,课堂气氛也甚为热闹。
第3课时
第一部分:校对《作业本》
第二部分:检查背诵与默写
1、第2自然段(背诵)
2、“雪地捕鸟”的方法
3、《山中杂诗》
第三部分:《童年趣事》作文讲评
[作业与活动设计]
修改作文
[关于背诵经典段落]
前几届学生都没有让他们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典段落,这么做是为辛苦的孩子们“减负”,“我也有过艰苦的中学生活”我时刻这么想着。没有背诵,掌握这些经典段落就无从说起。可这个学期,在无意间起了变化。上节课上了后,发现没有内容布置作业,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两个经典语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背诵后,效果立即就出来了。在这次《童年趣事》的作文里,有的学生运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来写句子,有的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游戏程序,还有的学生在写景片段模仿起鲁迅的笔法来了。突如其来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
张语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篇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本文是篇贮满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充分想像: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教师归结:“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学生回答。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 B.的样子 C.这样 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 B.主意计谋 C.打算 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 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参考答案:
1.(1)D (2)B (3)C (4)A 2.C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全文背诵。
2.试就春花图、春风图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进行品味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春花图、春风图,选点突破,掌握课文写景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学生试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明确: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动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2.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参考答案:
(1)悄悄 绵绵 (2)打 踢 赛 捉 (3)闹 飞 (4)清脆 宛转 (5)披 戴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孙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1课《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10:《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吕颖丰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小说)的魅力。
2、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3、读读议议。反复朗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2、反复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掌握学习文学作品的一些方法。
如何准确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
教材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涉及的第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外国小说,因《泰坦尼克号》的影响,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而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我打算通过反复朗读,置疑、讨论等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领悟作品内涵。
两段式学情分析:第一段:设计内容:
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学案,学生之间君朋合作来落实。
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
第二段:课堂教学又可分两段,
第一段: 以“君朋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6人一小组,轮流发言,一人记录,形成小组结论或者提出问题。
第二段: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如何拟定讨论题?(起始阶段可能还是教师先提出议题,慢慢让学生自己学会提问)如何保证君朋小组学习不沦为过场形式?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1、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就课文进行质疑,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2、明确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步骤:
①分组,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人)。
②分组讨论(明确问题、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③教师筛选问题,全班分享(汇报人报告、他人质疑或补充)。
3、下发学案,完成学案内容。
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段,包括字词、 作者、故事背景、概述内容、朗读、复述等等
第二段 对学生进行内容概括、朗读方法、复述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有篇文章《为你打开一扇门》里有这么一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的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入英国历史上的19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英国政府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
布置君朋学习小组学习内容。
二、君朋合作,研读理解文本。以学案为主,来研读文本。
重点落实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分析
2文段的句子的品味和理解
第一段: 学生活动,完成第一段内容,反映在学案的1-9题。学习内容见学案
大约15分钟,君朋进行汇报展示。
这一段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品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第二段:君朋合作,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进行赏析。
教师预想回答:主要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例如:①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②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③ “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明确任务,分组讨论学习自选问题,记录员记录讨论学习的内容。
3、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讨论学习的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二、教师主持小辩论: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哈尔威船长虽然最后选择了与一起轮船沉入了大海,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你认为呢?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来阐述你的观点。
反方辩论。--人应该珍惜生命,哈尔威船长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死亡,这种英雄行为不值得提倡。
2、教师小结:明确“英雄”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的思考。
三、教师总结:
1.总结方法:如何更好的感悟文学作品?有一些方法推荐给大家:
读:书读百遍(多种方式的读)
思:圈点批注(写下思维的火花)
悟:披文入情(换位思考,与作者感情共鸣)
演:感同身受(改编成课本剧)
有的方法,我们已不知不觉中用到了,还有些方法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
2.激发兴趣:
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在短短一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了100多年前,遥远的英伦海峡上,“诺曼底”号遇险沉没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更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文学独特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拔动你的心弦,
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但愿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帮你推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亲近文学,多读文学,读好文学。
六、 作业:
1、生字词运用训练。运用全部或部分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2、(选作)任选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内容,编写一幕课本剧 。
3、(选作)请以《震撼》为题,谈谈对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某一段内容的看法。
4、(选作)请以《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为题,谈谈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两段式教学课堂初具模式,但是这节课使我觉得学生活动广度有余,文本品味深度不足。纵观这节课,优点突出: 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并且实现了君朋结对的教学理念。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组员呈现集体讨论,然后落实的现象,有的组则是一人发言,其余补充形式。朗读展示环节,学生之间纠正朗读感情和语调。学生活动十分热烈。而且参与的同学都十分投入。没有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突破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但是,从教师备课和预测的情况开看,这节课,很多预想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比如,这节课需要完成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但是由于小组学案讨论的情况不大一样,在展示环节,学生并不是预想的好,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指导他们学会抓住中心复述课文,耽误很多时间。所以从教学进度来看,我觉得这节课就显得没有深度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两段式为我们打开了活跃课堂的大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会好。两段式教学,君朋小组活动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张语晴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
篇11:第四单元-第6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
课题:方程的意义
主备人:张连强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方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更醒目),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100+x=250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条件:
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小记: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7、8课时
课题:解方程
主备人:王光涛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解方程(一)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3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100+x=250
x=150
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解方程(二)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个皮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3=9
x+3-3=9-3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
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即得: x=6
例2: 3x=18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9、10课时
课题:解方程
主备人:刘桂芝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解方程(三)
教学内容:课本 60页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书)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解方程(四)
教学内容:数学书P61:例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习方程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方程并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3与X的2倍的和。
(2)30减去X除以4的商。
2、(1)要知道自己每分钟能跑多少米,可以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2)要知道一本书还剩多少页没看,需要知道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
1、出示例4(课件出示)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先提问:要知道一个滴水龙头每分钟会浪费多少水,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后,再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那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
(2)读题,理解题意:先列方程,再求出方程的解。
(3)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A、提问:看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B、讨论: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与半小时滴水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的水
思考: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C、学生试着列方程(注意单位不统一,该怎么办?),
指名回答,师板书:
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1.8千克=1800克
30X=1800
问:方程的左边表示什么?方程的右边表示什么?
(4)、解方程。
A问:如何来解这个方程?
B、你会做吗?学生试一试并指明一学生板演。
(5)集体订正,板演生讲每一步的根据。
(二)应用
1、3箱苹果共重46 .5㎏,平均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2、大树身高13 .2 m,是小树的5 .5倍。小树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四、板书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例4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的水
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1.8千克=1800克
30X=1800
篇12: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6课《三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6课《三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品位文章的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重难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
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设想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及板书设计)
一、导入:
说到三峡,我们很多同学一定都去过,它可以算是我们重庆旅游景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既雄奇险拔,又清幽秀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检查预习
交流查找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在书上标注,勾画)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范读,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4、全班交流明确:
《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四、研读理解:
1、全班齐读课文,熟悉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
略无(毫无)阙(同“缺”)处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夏水襄(上)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 或(有时)王命急宣
虽乘奔(此指飞奔的'马)御风 不以(认为,觉得)疾也
素湍(急流的水)绿潭 绝谳(险峻的山崖或山峰)多生怪柏 飞漱(冲刷)其间 清荣峻(高而陡峭)貌
良(很)多趣味 林寒涧肃(寂静)
属(连接)引(延长)凄异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齐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2)、分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这些句子。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4)、抓重点词语,板书: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 奇险(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急猛
水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清幽
秋: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凄凉
明确:本文先写山,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后写水,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再读课文,思考质疑:
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能见到一线天。
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因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
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虽然“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5、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
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
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六、理清结构,帮助记忆。
阙:重叠;隐蔽;自非,不见。
山 夏:襄,阻绝,或朝、暮,奔御;疾。
水 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秋:寒、肃、凄异、传响、哀转、歌。
逐段分读,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七、体验反思:
?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篇13: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孙宇
[20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篇14:《11~20各数的认识》起始课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数学第6单元)
莘塍中心小学 虞瑞辉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对读数、数数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为后续认识数位、理解位值制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的一课,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师、生)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与时间
一.复习
二.新授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大一些的数。(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
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
揭示课题 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
2.教学例1。
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个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
老师说数学生(11 15 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数的组成
手摆小棒。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 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
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
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
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
拍手歌。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
1个十,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14;
1个十,5个一,合起来是15;……2个十,0个一,合起来是20。
3.练习。
你会读这个数吗?学生读教师板书:11读作十一
分别出示12 13 14 15 16 17 18 19的小棒图。学生看图,并说说组成,再读数。
出示:14、16、19、20。让全班学生独立摆小棒后,教师讲评。
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教学例2。
电脑出示直尺图。
问:图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3比15大还是小?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
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1题。全班齐读,然后再个别读。读完后,再让学生从20倒数到7。
2.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书(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2题。)
3.摆小棒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4题)
要求学生口头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个十 二个一 一个十 五个一
教学札记:
篇15: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1-6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1-6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Let’stalk&Let’splay
教学重点:
本部分主要是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及道别用语的会话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听懂、会说Hello./Hi.Goodbye./Bye-Bye.I'm...。
教学难点:
自我介绍用语I'm...的发音不容易到位,学习起来较难,教师要夸张示范并适时纠正,但切不可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1.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
2.为Let'splay中的击鼓传花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
3.与教材相配套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让学生在预备铃后听本部分Let'ssing中的歌曲“Hello”,让学生在课前对英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再次播放本课歌曲“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间的打招呼。
T:Hello,boysandgirls.
Ss:Hello.
(2)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及时向学生介绍自己:Hello,I'm.../Hi,I'm....
(3)教师戴上Sarah的头饰介绍:Hello!I'mSarah./Hi!I'mSarah.(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用手势语言辅助学生理解。对于初学者,体态语言和手势语可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手势和动作以及表情来配合教学。)
(4)给学生戴上Sarah,ChenJie,Mike,WuYifan的面具或头饰,扮演这些人物到讲台前说Hello!I'm....
(5)听录音,看挂图;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Let'stalk部分的教学内容。
3.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
玩Let's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师放音乐,两组学生同时开始传花,当音乐停止时,两组各有一名学生拿到花,这时,拿到花的学生就说:Hello,I'm.../Hi,I'm....
在做此游戏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发音,引导学生区分正确、错误的发音。特别是I'm的发音,应为[aim]不能读成[em]或[ai],但要注意,教师不能一味地纠正发音,而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或打消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逐步在以后的课时中感受语音,感受发音。
(2)让学生自己说说所学用语的使用环境,并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使用所学用语的场所。结合图片,进一步巩固情景。
为学生出示情景图片,让他们自己说说,在此情景中该说些什么?
情景一>清晨,两个小朋友在校门口相遇,猜猜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情景二>假如你是新同学,你该怎样用英语做自我介绍?
情景三>下课了,有好几名同学想认识新同学Sarah,他们该怎样说呢?
情景四>放学了,同学们相互道别,他们彼此都说了些什么?
(3)两到四个人一组练习自我介绍。若学生已有英文名字,即可使用,练习更有真实感。若没有英文名字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在此强调分手时说Goodbye./Bye-Bye。
(4)自由结合或自己下位子了解、结识新伙伴。再次练习Hello,I'm.../Hi,I'm....Goodbye./Bye-Bye。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练习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练习。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而且是第一次做《新课程》,教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
(1)教师与学生讨论本单元获奖的小花数量,由于是第一单元,起点可以稍低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棕熊或小松鼠的小贴纸奖励。
(2)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猜图中人物在说什么。
(3)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标记的识别,以便今后遇到相同问题时学生能独立完成。
(4)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5)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扩展性活动(Extensive-activities)
(1)学生自制面具。
(2)学生带上面具,互相打招呼并介绍自己,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3)提示学生,注意保留面具,以后教学活动中会用到这些面具。
第二课时
Let’slearn&Let’schant
教学重点:
有关文具的五个词汇crayon、pencil、pen、eraser、ruler的学习,并用英语介绍文具。
教学难点:
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crayon,eraser两个单词的发音。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本课相应的文具(实物)和教师卡片。
3.学生卡片。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唱英语歌曲“Hello”。
(2)请几名学生带上Sarah,WuYifan等人物的面具或头饰,表演见面打招呼或自我介绍用语:Hello,Sarah!Hi,WuYifan!
(3)游戏
“听声音,识朋友”,教师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其他学生蒙住眼睛,讲台前的几名学生之一变换语音语调和名字说Hello.I'm....蒙住眼睛的学生们猜是谁说的话,猜对的学生为本组加一分。
还可以改为让蒙住眼睛的一名学生猜,是谁说的Hello,如果猜中,要说Yes,I'm....如果猜错,要说No,I'm...,猜对得一分。
(4)将学生分为小组,可2-4人一组练习自我介绍用语。
2.呈现新知(Presentation)
(1)利用课件呈现新知
[图一]本册教材主要人物之一“小棕熊”的生日,一群朋友聚集在生日蛋糕的周围。教师通过图片指引学生说出今天是“小棕熊”的生日,让学生们一起唱英文生日歌,并提示“Happybirthdaytoyou.”是“祝你生日快乐”的意思。教师介绍“小棕熊”的爸爸、妈妈为他买了个新书包作为生日礼物(拿出准备好的实物)。
[图二]小棕熊打开书包,一一拿出蜡笔、铅笔、钢笔、橡皮、尺子,边拿文具边说英文crayon,pencil,pen,eraser,ruler。文具展示出来后停留在画面上。
(2)学习新知
在初步了解新知后,教师给学生出示文具,教新单词crayon,pencil,pen,eraser,ruler。教学时,如果遇到有的学生能力较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教学生,学生检查学生。
(教学时特别注意crayon,eraser两个单词的发音,对于多音节单词,教师应略放慢语速,待学生较好掌握后改为正常语速。)
(3)游戏Showmeyour...
教师说单词,如pencil一词,教师边说Showmeyourpencils.边示范。这样,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其他4个单词。
(4)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learn部分的单词,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单词来认读,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3.趣味操练(Practice)
(1)小组竞赛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每次选一名选手上讲台,一个学生先看一下某张卡片,记住上面画的.是什么。将卡片画面扣在桌子上,让另一名学生猜卡片画的是什么。“Aneraser?”“Aruler?”“Apencil?”“Apen?”“Acrayon?”如果猜对了,第一位学生答“Yes”,如果没有猜对,第一位学生答“No”。
(2)猜词游戏
继续小组竞赛,将crayon,pencil等文具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一名学生选一种文具,攥在手中放于背后,让其他学生猜是什么,猜对者为小组赢得一分。
(3)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do部分的活动。
教师用英文表述打开书,边说英语边做动作,为学生今后熟悉英语课堂用语奠定基础。
学生打开书,听录音并指出正确的图片。(Listenandpointthepictures.)
请学生听录音,并做出相应的动作。(Listenanddotheactions.)
四人一组活动,练习Showmeyour...每组可先请一位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做动作。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练习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部分练习,步骤如下:
(1)看图依次说出每件文具用品或者由教师说学生快速指出相应的文具用品。
(2)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
(3)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4)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扩展性活动(Extensiveactivities)
竞赛活动。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各派一个选手,教师说词,选手快速跑到讲台找到所听词的图片,并举起图片大声读出,正确者即为胜利,可为本组加一分。之后,再换另一名选手进行。
第三课时
Let’stalk&Let’splay
教学重点:
制作英文名卡和学唱英语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
教具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名卡,以及本课时所用的制作名卡所需的彩笔、线绳和硬卡等,并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彩笔、线绳和硬纸卡;文具(实物)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一)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I’m…,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二)复习Showmeyour…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Mike.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Yes.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Hello/Hi,I’m…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三)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练习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一)教师在做练习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meyour(pen…)的活动作铺垫。
(二)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三)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四)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五)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五、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一)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二)方法
教师先向做在一排的一个学生说Hi,I’mMsWang,接着这位学生说Hi,MsWang.I’mAnn.她/他旁边的学生说Hi,MsWang.Hi,Ann.I’mKen.以此类推。
第四课时
Let’slearn&Let’sdo
教学重点:
询问对方的姓名及回答的用语What'syourname?Mynameis....的学习,以及道别的另一种表达法:Seeyou.
教学难点:
What'syourname?Mynameis....中“name”的发音和欢迎用语Welcome!的发音。
教具准备:
1.教师应准备自己的名字卡及本课主要人物的头饰。
2.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面具,并制作一个写有本人姓名的头饰。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唱“Hello”歌。
(2)师生互相问候Hello!/Hi!
(3)学生将胸卡戴在胸前,分别起立做自我介绍。如:
a.Hello,I'mMary.
b.Hi!I'mPeter.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老师指着自己的英文名卡说:Hello!I'mMiss/Mr.....然后用Myname's....反复说自己的名字,速度由慢到正常。接着教师对一名学生发问What'syourname?(用清晰、缓慢的语调问两遍)边问边指他/她的名卡,并可以用夸张的口型提示他/她回答Myname's....教师对第一个应答学生应重点表扬,并发给小奖品,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听别人的问答,努力模仿教师说的新句型。用类似的方法在教室里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用Myname's....回答问题。
(2)跟读、模仿What'syourname?注意学生对“name”一词中“a”的发音。
(3)学说Seeyou.,告诉学生其意思是“再见”或“一会见”。教师同时可介绍一下英语中有许多单词是一词多意,在不同情景中表示的意义不同。如“Welcome”还有不必表示感谢的意思,当对方说Thankyou.的时候,通常可以回答Youarewelcome.表示“不用谢”或“不客气”。学生在此简单了解一下即可,教师可在今后多说多用,起到引导、表率的作用。
(4)听录音,看挂图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B部分Let'stalk的内容。
3.趣味操练(Practice)
(1)Pairwork: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书上Let'stalk的对话。
(2)Let'splay中的游戏。可请几个学生站在门外做迎宾先生或小姐,再请几个同学做嘉宾。每位迎宾者用Hello!What'syourname?进行发问后,嘉宾须用Myname's....答出自己的名字,方可入内。教室里的其他同学鼓掌并用Welcome!向他(她)表示欢迎。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区分发音的正、误,培养学生练习听力的能力,养成会听的习惯。在纠正发音时要适度,切不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名卡头饰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yourname?其他同学回答Myname's....的方式练习,答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头饰戴在头上。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练习册本单元第4部分练习。具体教学步骤参考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图中人物所说的话。
(2)教师讲解题目的意思并指导学生做练习的方法。
(3)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4)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互相核对答案,再通过给花朵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扩展性活动(Extensiveactivities)
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边,用手蒙住眼睛。教师用手势指定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并告诉他们用(打招呼、自我介绍、询问对方姓名及回答)的句型对话,然后由被蒙住眼睛的学生直接说出说话双方人姓名,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扩展到His/Hername's....的句型。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听说认读5个有关学校及学习用品的词汇学习。
教学重点:
pencil-case,book,sharpener,bag,school,5个有关学校及学习用品的词汇学习。
教学难点:
本课词汇的认读。
教具准备:
1教师自备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具(实物)和教师卡片。
2教师准备手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接力活动”:学生一个接一个进行口语问答,要求又快又好。
如:A:Hello!B!
B:Hi!A!Hi!C!
C:Hi!B!Hi!D!
D:Hi!C!Hello!E!
…
(ABCDE代表人名)
接力的内容还可以是询问姓名等。如:
C:I’mSarah.What’syourname?---D:Myname’sMike.
E:Goodbye!---F:Bye-bye.---G:Seeyou.
(2)通过图片和单词卡片复习学过的单词crayon,ruler,eraser,pen,pencil.
(3)游戏:通过做Touchinggame或Matchinggame来复习单词
A:Touchinggame:将文具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请两组同学站队,每次每组一位,听指令并拍文具的图片,先拍到的同学为胜利者,为组赢得一分。
B:Matchinggame:分别将已经学过的文具卡片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教师读词,如pencil,拿铅笔的卡片的同学快步跑道前面。此活动可分为男、女生两大组进行。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Let’slearn
a.教师边说边做:ruler,eraser,pen,pencil.Iputtheruler,eraser,pen,pencilinthepencil-case.指着实物教pencil-case。在教“铅笔袋”pencil-case时,出示“铅笔盒”pencil-box,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即:用软皮或塑料制成的通常称为pencil-case,用铁等较坚硬材料制成的叫做pencil-box。同时教pencil-box。
b.通过实物教pencil-case,bag,book,sharpener,用图片教school。
c.新单词教学后,询问学生都知道哪些文具词,和旧单词相结合,可以通过做Touchandsay的游戏来进一步练习本课新单词和所学单词。让学生把图片或实物放在书桌上,教师说:“Touchyourbook.”,学生须快速指书并大声说:“Book”,用此方法练习其它各词。
(2)Let’sdo
A:边做打开书的动作边说Openthebook.然后边做合上书的动作边说Closethebook.(重复两次)。再拿起铅笔袋,做打开、合上的动作,并说:Openthepencil-case.Closethepencil-case.请学生说出open,close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教Showmeyoursharpener.Carrythebag.等句子。
B:与手偶比一比
将卡通人物用手偶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和这个卡通人物比一比,谁理解的又快又准。教师带上卡通人物的手偶,让一名学生下指令,手偶和学生们进行比赛,示范后可让学生亲自戴上手偶,练一练、比一比。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就学校和学习相关的文具词做巩固练习。做Showmeyour….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将所有学过的文具全部摆在桌上。教师说:“Showmeyourbook.”,学生须快速举起书并大声说:“Book”。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单词,进行练习。
(2)游戏:画文具。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种他想画的文具,他每画一笔,就请班上的同学用英文猜他画的是什么文具。如猜得正确,就请下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画另一种他想画的文具。其他同学猜。
(3)通过游戏Simonsays来练习以show,open,close,put,carry所引导的祈使句。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但只有听到老师带有Simonsays的指令时,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否则就是失败。失败的同学退出游戏。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能听唱歌曲“HELLO”
教学重点:
听力练习和学习有节奏、有韵律的歌谣。
教学难点:
歌谣的学习
教具准备:
准备一个装有本单元所学的文具的书包,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词卡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共唱英语歌曲“Hello”。
(2)复习有关文具的单词,可通过实物和单词卡来显示。
(3)游戏
用Showmeyour….请学生将他们的文具摆出来,按教师指令做动作。
(4)游戏
用Simonsays复习第8页所学的指令性动作。教师在指令前加Simonsays的句子,学生做动作,若没说Simonsays就不做动作。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从自己准备的书包中拿出一本书,并指着自己说:Ihaveabook.随后再掏出笔袋,对学生说:Ihaveapencil-case.再从笔袋里拿出一支铅笔说:Ihaveapencil.拿出一把尺子说:Ihavearuler.等等。待学生熟悉了Ihavea….是“我有一个….”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文具来说:Ihavea….
请一名学生说自己所有的物品,如果他/她说Ihaveabook.时,教师则举起自己的书说Metoo!告诉学生如果你有与别人东西相同时,可说Metoo!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操练Let’schant
a.全体学生听录音,边听录音边拍手有节奏的吟唱Let’schant部分的内容。
b.不听录音,边打节拍边试说本部分的内容。
c.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组举起铅笔一齐读Ihaveapencil.第二组一齐读Metoo!并拍手。读第二句时两组交换,以此类推。
d.小组练习。待学生读熟后,可让他们自由发挥,用其他文具替换书上的几种,并在小组内朗读。
e.用以上方法替换单词,全体学生共同练习。
(2)听力练习:Let’scheck
篇1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一篇富有想象、同时反映生活的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情节丰富,且内涵深远,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童话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年,每一个童年都伴随着多彩的童话。童话好似一个可爱的精灵,与年少的我们整日为伴,它飞翔在梦幻的国度里,承载着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和精彩。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诵读本文,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代表本小组的感受。)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皇帝的新装》不愧为一篇出自童话大师之手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活泼,对话精彩,让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故事。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受
请同学们用略读的方式,再一次浏览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思考,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 独立发言
2. 小组讨论
3. 复述故事情节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写了一位皇帝每天都只顾着穿新衣服,最后竟然被两个骗子所骗,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举行游行,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小孩揭穿谎言,结束闹剧。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用快速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
教师可稍作提示,提供以下学习主题:
1. 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2. 课文是如何描写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人物的?
3. 故事的情节发展围绕着什么展开?
4. 故事的主角是谁?
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再次以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全班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深入品味。
以分析皇帝性格这一学习主题为例,可设计以下教学:
思考:结合以下问题,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为什么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参考: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以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在被揭穿后他并没有穿衣服,同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参考: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总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说一句结束语,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安徒生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全世界的儿童,除了《皇帝的新装》以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比如:《海的女儿》、《野天鹅》、《小锡兵》等。
三、板书设计
孙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21课《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7:526《统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天河区华颖中学 欧桂珍执笔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3. 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众数》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众数》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1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
合 计 5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众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第2节 《众数练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 12 13 14 15 l6 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篇18:初一翼教版第8单元研究课教案(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A Teaching Plan
Lesson 56, Learning English Student Book 1
GUANGXI BEIHAI --ANNY
Teaching contents: Lesson 56 What do you know?
Teaching time: November 18
Teaching place: Classroom
Type of the lesson: Revision
Teaching objectives:
1. Revise and have a good grasp of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loudy, rainy… day, today… January, February… first, second…
2. Revise and try to use the drills freely: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en is …? It is…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
3.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months
4. Language notes: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o begin their talking
Teaching focus: Point 3 & Point 4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this lesson using the showing method, the talking
method, the method of elicitation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eaching resources: pictures, tape reco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Class opening (4 mins)
1. Greeting
2. Sing “ If You Are Happy”
Step 2 Ordinal numbers Months of the year (5 mins)
1. Show some numbers and let the Ss tell their ordinal numbers quickly.
2. Guess what the months are. Ask the questions like these “Which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Teachers’ Day is in this month . … Let the Ss guess the months.
Step3: How is the weather? (5 mins)
1.Show some weather icons and let the Ss tell what they are
2.Show some pictures and let the Ss tell how the weather is
Step 4: A task.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heir birthdays, the day and the date (15 mins)
1) 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hat they are going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dialogues. The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 A in each pair to face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B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2) The teacher asks all the Students As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Now you meet your friend on your way home. You greet each other and you talk about the day, the date and the weather today. You ask when your friend’s birthday is. And then your friend invites(邀请) you to come to his/her birthday party. Then you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Then ask Student B to face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nd Student A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and to read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Tomorrow is your birthday. Now You meet you friend on your way home. You greet each other and talk about the day, the date and the weather. Then you tell your friend tomorrow is your birthday and you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You invite(邀请) your friend to come to your birthday party. Then you say goodbye to each other.
3) When students on both sides are ready, the teacher removes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creen and asks students to face each.
4) The teacher asks each pair to start their dialogue. Student B have to start first.
5) When the students have finished the pair work, the teacher asks them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6) Language focus: Drills: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at day is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Language notes: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to begin their talking
Step 5: A Task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favourite months (15 mins)
1. Ask some questions and fill a form
Questions:
1) Which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2) What colour is it?
3) How do you feel in …?
4) What can you see in …?
5) What do you like to do?
Orders Months Colours Feelings Things you can see
first January white cold the white snow
third March green warm the green trees
seventh July red hot the hot sun
tenth October yellow cool the yellow leaves
2. Let the Ss choose their favourite months and talk about them. First write and then learn to speak.
My favourite month is …
It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It’s …
I feel …in this month.
I can see the …
I like to …in this month.
3. Pair work. Report their partners’ favourtie months.
His/Her favourite month is …
It is the … month of the year.
It’s …
He/She feels …in this month.
He/ She can see the …
He/She likes to …in this month.
3.Exercises:
A. Correct the mistakes:
1. In Sunday morning, I read books.
2. He like to play with his friend.
3. We like work on the computer.
4.Do you like to go to the zoo watch the animals?
5. January is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6. On 5:30 in the afternoon, I go home.
7. --When is it? – It’s 7:00.
8. He likes to goes to the zoo to watch the animal
B. 对划线部分提问
1.It’s sunny today.
________ is the _________ today?
2. January 1 is New Year’s Day.
________ is New Year’s Day?
3. It’s December 17 today._______ the _______ today?
4. It’s Friday today. ______ ______ is today?
5. It’s 7:30. ______ ______ is it?
6. The supper is at 6:30 in the evening.
_______ is supper?
Step6: Class closing (1 mins)
Homework: A paper. Finish Lesson 52.
Farewell.
篇19: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扎实记忆凹凼、尴尬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
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学会围绕“台阶”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用极度的热情享受学习的快乐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预习反馈
1. 通读教材,小组合作派代表回答预习案中“整体感知”所列的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台阶
(2)文眼是什么?(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3)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因而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4)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主要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父亲下定决心,开始大半辈子的准备他捡砖拾瓦,在大溪摊上捡屋基卵石,砍柴攒角票往瓦罐里塞等
(5)新屋造好了,父亲有什么变化?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新屋落成了,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词注音
凹凼dang 尴尬ganga 挪nuo 嘎叽ga jI门槛 kan 涎xian 水
2.选出每组有错别字的一项
(1)(B) 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磨
(2)(C) A缘故 B泥浆 C疲卷D瞬间 倦
(3)(D) 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躁
(4)(D) 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胯
3.说说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说明父亲的倔强、要强
总结提升
找出一句描写精彩的句子圈点批注做点赏析:例如: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提示:这一处用了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进行描写?
答案:动作、神态描写表现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下定决心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神态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自主学习
1.独立思考, 完成“质疑探究”部分的学习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2.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合作探究
内容: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
要求: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 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探究点一 :文本理解
1 .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答案: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答案: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一共写了几个方面,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4.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
--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
--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
--倔强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1.“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 .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联系实际说说有怎样的主题
答案:讴歌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当堂检测
要求: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答案:见教师用书
课堂检测点拨
4.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是以全文的线索作为题目,结构严谨
不同点:
背影 一文抓住 背影 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 一文围绕 台阶 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拓展作业
赏歌词,写感悟: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1.仿照例句,写一组句(要点:句子形式相同,修辞方法一致,语言格调要高雅 )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仿句:
父爱是 ;
父爱是
2.每日一题:请以“感悟父爱”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孙宇
[2016年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