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伊甸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

篇1: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

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

核心提示:【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内容简析】

本课写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读后懂得要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捞、拴”等生字,会写“府、拴”等字。

2.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打捞铁牛的情景。

2.激趣:你想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结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捞铁牛》。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把生字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互相纠正读错的字,还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3.(出示生字卡)开火车检查认读生字。重点指导“陷”字的右部“?”。

4.自由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错字,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并用序号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范读课文(或借助录音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汇报归纳,教师随堂点拨,指导朗读。

篇2:《捞铁牛》教案设计

《捞铁牛》精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9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

情感教育: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能力提高:

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媒体

投影机、投影片、计算机

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2.继续深入理解“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个句子。

3.解决课后练习,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4.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习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考虑周到 怀丙和尚出色的工程家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大水冲牛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篇3:《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 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 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 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篇4:《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

教学目标:

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

教学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2、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3、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2、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3、朗读第二段。

4、学习第三段

5、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6、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7、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8、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9、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捞铁牛》教学原文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学家。

看了“《捞铁牛》教案设计及原文”的还看了:

1.白杨优秀教案设计及原文

2.天上的星星教案设计及原文

3.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原文

4.《美丽的呼伦湖》的教案以及原文

5.《灯光》教案设计

篇5:语文教案-捞铁牛

17 捞铁牛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 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 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 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 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 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 教学过程

(一) 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 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 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 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 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 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 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

篇6:语文教案-捞铁牛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可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段,进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板书:

铁牛被冲走

怀丙做准备 摸清位置 准备沙船

捞铁牛 拴船搭架 绳拴铁牛

铁牛被捞出

篇7:语文教案-捞铁牛

一、说教材

捞铁牛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7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捞铁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地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俺国古代科学技术成绩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了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自身的变化规律,告诉人们要想把问题解决好,必需要善于考虑,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利用科学原理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教学时,俺们首先可让同学围绕着课题提出问题。同学可能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谁去捞铁牛?他是怎样捞的?结果怎么样?这样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捞上来的事迹。还可以引导同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局部,每局部各写了什么;然后把各局部内容连起来想一想,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十分关键,为后几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资料处置上详略得当的写作能力。

(3)懂得关于水的浮力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及实验能力。

(3)培养同学有条理复述课文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初步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科学道理,激发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认识到无论处置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摸清具体情况,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同学懂得谦虚是美德,无论个人能力多大,都应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4)教育同学从小要学好科学,认识事物,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是以为出色的工程家。要重点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懂得怀丙捞铁牛方法的科学性。难点的理解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弄清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

记叙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说同学

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中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让同学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抓各种描写的句子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了解宋代怀丙和尚在打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使同学明确遇事时要善于动脑考虑。 三、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描述与课件演示相结合,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充溢激情的语言,借助课件演示“河中府”、“黄河”、“铁牛”,把同学引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河中府城外的黄河上,想象洪水冲断浮桥、铁牛深陷河底的情景,把同学的思维带入远古科技落后的宋代去体会故事内容。(这一步骤的设计,为理解怀丙捞铁牛方法在当时的科学性、发现怀丙的聪明才智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全文

用抢答的方式回答:捞铁牛的方法是谁想出来的?课文第几段有描述?(这么做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三).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句子

体会“出色”一词的作用。 1.出示投影,读句子 (1)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工程方面的专家。 (2)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工程方面的专家。 (3)这个和尚名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 2.分析每句的意思,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 (这正是体现学科特点,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地方,突出强调怀丙和尚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和能力,是个了不起的人。激发同学对怀丙的敬佩之情)

(四).品读重点句段,感悟怀丙的出色表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边勾画。那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考虑,然后小组讨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2.汇报交流。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概括成三个方面。

(1)设想出色(叫水送回);(2)准备出色(准备周密);(3)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3.抓语言描写

“让俺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俺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怀丙正是认识和理解了水强大的浮力并很好的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4.抓局面描写(第二小节)

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想象人们都议论些什么?怀丙此时能主动承当打捞铁牛的责任,更烘托出他的过人之处。

篇8:语文教案-《捞铁牛》

《捞铁牛》教案

教学要求与目的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理解意思。

2、熟读课文,通过讲解演示使学生了解利用谁的浮力打捞铁牛,认识事物的两重性。

3、学习本文按使发展有详有略和补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捞前准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知识迁移,明确学习目标

1、提问“一只皮球掉进又深又窄的树洞里去了,怎样才能拿出来?

2、引新揭题。

3、提出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2)学习”紧扣关键词“的方法读懂课文。

二、导学导练,掌握学习方法

1、通读理思路,找出关键词(出示学法(1))。

2、实验攻难点、理解关键词(出示学法(2))。

指名读第二大段,其余的用序号标出几句话、用横线划出写了几件事。

检查、4句话4件事,4件事以卡片贴出。

(1)两船装沙这件事做得出色么?

(2)并船搭架是不是作得出色?演示:一只搭架行不行?

两只船并在一起搭架行不行?为什么行?

(3)为什么用粗绳拴牛?为什么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里?

(4)这四件事准备工作能不能向我这样的.顺序去做?(轮读)

(5)这四件事不能随便去做,说明什么?这四句话一句接一句写,句子之间什么关系?齐读第二段,体会出色的准备。

3、入境学重点,理解关键词。

(出示灯片)再现打捞过程。

按学法第二步自学第三段。

检查:7句话2件事,卡片贴两件事。

(1)铲沙这件事是不是做得出色?板书:船浮、绳紧拔牛。

(2)船靠什么向上浮?

(3)划船这件事是不是作得出色?板书:拖回。

(4)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在哪里拖?靠什么?

(5)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

小结:和尚叫水送回的办法,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拖回岸边,这么笨重的铁牛都叫和尚拖回来了,他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打捞过程呢?齐读第三段,体会出色的打捞过程。

4、读议思结合,领会课文中心,(出示学法(3))

(1)怀丙为什么会想到这出色的办法?齐读怀丙说的办法一句。(

(2)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冲走铁牛,水给人们带来什么?送回铁牛,水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小结: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请举例说明古代、现代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用水的浮力为自己,为人类服务的例子。

总结: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造福人类,做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置疑问难,了解课文写法

1、我们用紧扣关键词的方法学了这课,还有什么不懂?

2、提问两个问题:(1)课文只详细捞一只铁牛的准备工作,打捞过程,为什么不再详写第二只……第七只?

3、按事情发展的记叙文一般开头都交代清楚四要素,课文到最后才电明人物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评价,强化训练

对照学习目标,你是否都达标了?

齐读学法三步,以《海底世界》为作业 ,检查学法掌握或发油印作业 ,课后延伸。

篇9:《捞铁牛》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 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 色 的 工 程 家

教学后记:

《捞铁牛》一课中,有许多学生对怀丙十分佩服,对他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因为他能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在当时机械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运用智慧,把沉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上来,是多么了不起呀!

可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怀丙这样把沙铲进黄河,实在是很大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很大,因而不值得大力提倡。他能有自己的见解,这说明他是用心读书,不唯书,不唯上,而且想法在现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我首先尊重他的独特感受,没有让他完全跟着书本走。然后,我鼓励他:“你能不能再想一想,如果船上的泥沙不铲到河里,那该怎么办呢?”他陷入沉思中,全班一片寂静,都在冥思苦想,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锻炼。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四条船并排,把泥沙铲进另两条船里,这样一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能把铁牛捞上来,还能节省泥沙。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一瞬即逝,要给予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篇10:语文教案捞铁牛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篇11:语文教案《捞铁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议论纷纷”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学习给课文分段,辉归纳段落大意。

4、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5、能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难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大字课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10、捞铁牛

2、揭示课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1、板书生字新词:

fǔshuān shàng kuàà bēng bǐng

府拴 尚 跨 绷 丙

2、指导拼读:

老师范读、领读,让学生试。

3、指导理解含义:

府—河中府。地点。

拴—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可用演示来讲解。

尚—和尚。可借图来讲解。

跨—两腿分在物体的两边坐着或站着。课文中指木架的四条腿分别搭在两只船上。

绷—拉紧。

丙—怀丙。人名。

4、指导书写:

四、巩固练习:

1、拼读生字新词。

2、说说生字新词的含义。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朗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

六、作业:

书写生字新词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看手势默写词语:

“和尚、绷紧、怀丙、拴住、跨过”

三、新授: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师生讨论:

1)什么时间?有一回发生了什么?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 冲断了河中府的一座浮桥。)

2)铁牛是做什么用?

(铁牛是拴浮桥的。)

3)为什么陷在河底的泥里?

(被大水冲走的,因而陷??)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师生讨论

1)为什么要捞铁牛?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

2)人们议论什么?

(没有人能把铁牛捞起来。)

3)一个和尚说了什么?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

4)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讲拴住浮桥的铁牛被水冲走,陷在河底的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说出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宋朝时候有一回发大水,把河中府的一座浮桥冲断了,铁牛也被冲走,有个和尚所能把它们捞上来。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说出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新授:

1、讲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师生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四句话)

2)讲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四项准备工作:1、摸清铁牛沉在哪儿;2、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到铁牛沉没的地方;3、拴船搭架子;4、下水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3)从“两只很大的木船”“装满泥沙”“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及“牢牢拴住”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和尚什么?

(对铁牛质量大的特点,以科学的态度做了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

4)这段主要讲什么?

(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说出和尚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了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六、作业:

复述课文第三自然段。

篇12:语文教案-17捞铁牛

语文教案-17捞铁牛

17. 捞铁牛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

篇13:小语第七册《捞铁牛》教案设计

小语第七册《捞铁牛》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          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          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     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     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     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     教学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          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4] [5]

篇14:小语第七册《捞铁牛》优秀教案设计

小语第七册《捞铁牛》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 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的几项准备工作;

2. 了解怀丙和尚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3. 认识浮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4. 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怀丙和尚捞铁牛时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把铁牛捞上岸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及利用

四、教学对策:借助多媒体显示,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

变无声为有声来解决难点。

五、教学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建立供对比模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实质性认识水的浮力的目的。

2. 借助多媒体显示,以便教师根据课文文字叙述更好地讲解学生形象地感知捞铁牛前的四项准备工作及捞铁牛的经过。

3. 利用多媒体强大的综合功能、教学时效。

六、教学过程 :

一) 引入:

1、怀丙和尚为什么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2、怀丙和尚是怎样叫“水”把铁牛送回来的呢?

二) 学习第3自然段:

1. 整件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同时演示多媒体(四项准备工作动画

片)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初步了解怀丙和尚在

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2)检查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

2. 精读课文

1)出示第三段课文。(多媒体)

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数数这段有几句?

(2)划出每句重点词,想想每句说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多媒体

(1)讲读第一句

①出示第一句话,并给“潜、摸”作上重点记号(多媒

体出示)

②多媒体演示“潜水摸牛”动画过程。

③小结、归纳,多媒体出示“潜水摸牛”字样。

(2)对于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上,其中“装满”、“结实”、“很粗”、“紧紧”这些词作注重记号,先后打出“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多媒体演示字样。

(3)出示练习: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用直线连起来。

第一步 备船装沙

第二步 潜水摸牛

第三步 牛架相栓

第四步 并船搭架

(4)齐读课文

三) 学习四、五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 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3. 演示打捞铁牛动画片。

(二)精读课文

1. 出示第4、5段课文(多媒体出示)

要求: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分小组议一议。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汇报)

3、师进一步 (1)为什么船会上浮?(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船身变化。

(2)为什么绳子越绷越紧?(演示动画片)提醒学生注意绳索、铁牛。

(3)为什么能把铁牛拔起?这与前面的准备工作有没有关系?

(4)为什么不把铁牛“载”上岸,而要“拖”上岸?(演示动画片)

(5)从拔铁牛到拖铁牛,这都是靠什么呢?(水的浮力)

4、演示(多媒体出示)

(1)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先让水手们 ,接着 ,最后 (分别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捞牛的三个步骤)。

(2)船越( ),装的'沙就越( ),船的重量就越( ),船身就下沉的越( ),离铁牛的距离也就越( );铲去黄沙,船身渐渐上( ),离铁牛的距离越来越( ),所以绳子越绷越( ),因此,铁牛被( )出了淤泥;最后又将铁牛顺水拖回,这些都是利用了水的( )( )。怀丙和尚不愧是( )( )( )工程家。

5、出示板书(多媒体出示)

潜水摸牛

备船装沙

准备工作 并船搭架

牛架相栓

捞铁牛 利用浮力

(怀丙) 铲沙浮船 聪明智慧

打捞过程 划船拖牛

拖牛上岸

6、师小结:

(1)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意思,原来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它们送回来。

(2)我们该怎样读怀丙和尚说的话呢?(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3)能举例说说人们怎样利用水的浮力吗?

(4)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捞铁牛呢?

篇15:小学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第三课时(略)

篇16: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辅以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潜”读去声。“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比较句子: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河水冲断浮桥,铁牛都就被冲走,陷进淤泥。

“也”换成“都”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单就一句话说,“也”或“都”都可以,意思也明白。但就联系课文和故事来说,两个字的作用是不同的。“也”与上文呼应表示同样。如果不用“也”而用“都”,这句话就只是讲铁牛是被冲走这一件事。

3.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4. 指导读句子:“人们议论纷纷。”理解“议论纷纷”

5.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怀丙站出来说话了,你们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他当时胸有成竹,所以才主动要求打捞铁牛的。

——他是一个虚心的人,明明胸有成竹,却还说“试一试”。

6.比较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要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还”换成“要”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还”常常用于讲同样的情况,有表示现象继续的作用。怀丙的这句话前后讲的都是水,铁牛被冲走的是水,把铁牛送回来 的是水。用“还”很自然。如果用“要”,就不一定有这种继续的意思。

7.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表示捞铁牛顺序的词语。(先……然后……再……又……)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3、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六、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七、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八、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牛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保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九、板书

捞铁牛

怀丙 聪明 了不起 谦虚

潜水找牛

准备工作 装沙上船

拴船搭架

拴牛连驾 科学成就

铲沙下船 浮力 人民的智慧

打捞工作 拖牛靠岸

拖牛上岸

十、布置作业

选做: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能把铁牛捞上来呢?(可以和同学讨论合作完成)

篇17: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让学生查找资料,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聪明、勤劳、勇敢的民族,为世界人民所称颂。我们已经知道的张衡、李时珍、茅以升等人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历史故事,大概了解了当时出色的工程家怀丙的事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捞铁牛》,看看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2、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三、指导学习,点拨解疑。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2、点拨: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名说。

据文件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带上感情读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4、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用“——”划出来。

5、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6、指导朗读: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看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 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自信和智慧,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语: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1、请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4项准备工作?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步、第二步等或先、然后等)

2、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一读,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指名说。)

3、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3、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男、女生轮读读第3自然段,你一句,我一句。

5、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2、先请同学讲,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3、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4、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5、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6、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7、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过渡语: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详写和略写)

7、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引申提高,鼓励创新

1、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铲掉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向黄河铲入16船泥沙,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

(学生讨论,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概括:①污染河水 ②可能造成水道阻塞 ③浪费泥沙 ④不方便,不快捷)

2、那么就当时的条件水平,你是否想到改进的方法,既能捞铁牛,又环保、又方便?

(再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①准备四只大船,两两并船搭架。 ②泥沙装入袋,装到两只并好的船上。 ③水手们只需将装有泥沙的袋搬到另外的两只船上。④将铁牛拖回岸。⑤船循环往复,就能很快捞回八只大铁牛。)

3、要是现在要打捞这八只铁牛,你有什么办法?

(结合课前查阅、搜集的资料、交流汇报。教师也可适当介绍几种现代打捞方式,如: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等)

五、总结、谈话、鼓励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他几次利用水的浮力?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2、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说明了什么?( 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你会怎样评价他?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