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fgg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圆的比例线段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圆的比例线段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的比例线段教案设计

篇1: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 1 2 页

篇2: 比例线段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么结果呢?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三条距离不相等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会有什么结果?

二: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探究活动一:

1.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A1,A2,A3,B1,B2,B3。

(1)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上面我们探究的是在方格纸上的特殊情况,

如果不在方格纸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对这个基本事实进行了“淡化”处理――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给出基本事实。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3.为了能够快捷而准确地得到比例线段,可以结合图形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应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4.灵活应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长

跟踪练习:课本30页练习1

三: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探究活动二:

1.继续使用几何画板,向左平移直线DF使点D和点A重合,再继续平移直线DF使点E和点B重合。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线均无改变,上述比例线段仍成立,从而得出定理的推论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议一议:(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2)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像什么字母?这是什么形状的数学模型?

(3)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比例线段?

3.灵活运用:

例:已知,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BE,交AC于点O,交AD于点F。求证

四:课堂小结

1.定理名称:2.文字语言:3.图形语言:4.符号语言:5.模型语言:

五:作业:

1、教材P31/随堂练习2.课时练P23/知识点二

教学反思:

本节的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

篇3: 比例线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把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这两条线段的比是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不能写成(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那么。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假如,那么。

推论:假如,那么。

反之亦然:假如,那么。

①基本性质证实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除可得到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注重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假如,那么

证实:∵,∴即:

同理可证:(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假如

那么

证实:设;则

等比性质的证实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把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求证:。

证实:∵,∴

“通法”:∵,∴即

(2)已知:,求证:。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3、课堂练习

篇4: 比例线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求:结合图形,做出六个比例式).

【讲解新课】

在黑板上画出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有: ……(六个比例式)然后把图中有关线擦掉,剩下如图所示,这样即可得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AB、AC,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在黑板上画出左图,观察其特点: 与 的交点A在直线 上,同样可得出: (六个比例式),然后擦掉图中有关线,得到右图,这样即可证到:

平行于 的边BC的直线DE截边BA、CA的延长线,所以对应线段成比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

推论:(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 (六个比例式).

此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础.

注:关于推论中“或两边的延长线”,是指三角形两边在第三边同一侧的延长线,如果已知 ,DE是截线,这个推论包含了下图的各种情况.

这个推论不包含下图的情况.

后者,教学中如学生不提起,可不必向学生交待.(考虑改用投影仪或小黑板)

例3 已知:如图, ,求:AE.

教材上采用了先求CE再求AE的方法,建议在列比例式时,把CE写成比例第一项,即: .

让学生思考,是否可直接未出AE(找学生板演).

【小结】

1.知道推论的探索方法.

2.重点是推论的正确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215中2.

(2)选作教材P222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课时)

篇5: 比例线段教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D,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AC2=AP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D,又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探究活动

最佳射门位置

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场地长105米,宽68米,足蛎趴?.32米,高2.44米,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精确到l米).

分析与解 如图1所示.AB是足球门,点P是边锋所在的位置.最佳射门位置应是使球员对足球门视角最大的位置,即向P上方或下方移动,视角都变小,因此点P实际上是过A、B且与边线相切的圆的切点,如图1所示.即OP是圆的切线,而OB是圆的割线.

故 ,又 ,

OB=30.34+7.32=37.66.

OP=(米).

注:上述解法适用于更一般情形.如图2所示.△BOP可为任意角

篇6:《比例线段》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知识回顾环节

这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要求下独立完成,教师只强调两个问题:

(1)若DE//BC,D是AB的中点,则E是AC的中点,而不能直接得出DE是中位线;

(2)在具体图形中找两个图形A字型和X字型,从而得出比例式。而在巡视各组学生写的情况后,又和学生一起把这两部分知识回顾了一下,既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出是我平时存在的问题,以后就在这方面改进。

二、例题的处理

在数学问题中,做辅助线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对有些问题,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做什么样的辅助线,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例给予适当的指点,这也是在这节课中设计例2的初衷,但在例2的处理上,我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语言太罗嗦不简炼;

二是在教师点拨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习合作得出不同辅助线的做法,也从中体会到各种方法的优劣,为下面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打下基础,当时因为感到时间有点紧,再有平时总是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做到这点;

三是应该由学生最后结合此题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同时说明为什么不能过点D做平行线,此时教师也代劳了,尽管在教学中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充分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不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对错、好坏、优劣的评价,而是指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评价,是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在平时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进行评价,怎么样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学科素养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篇7:比例线段 第2课时

圆的比例线段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 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 ,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 不能写成 (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那么 。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 ,那么 。

推论:如果 ,那么 。

反之亦然:如果 ,那么 。

①基本性质证明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 ,除可得到 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 ,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 。注意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 ,∴ 即:

同理可证: (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设 ;则

等比性质的证明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掌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 ,求证: 。

证明:∵ ,∴

“通法”:∵ ,∴ 即

(2)已知: ,求证: 。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篇8:《比例函数》教案设计

《比例函数》教案设计范例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过程中发现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能用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简便地画出正比例函数图像

3、能够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画正比例函数图像及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学习难点: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思维导航:正比例函数中对比例系数K是常数且K=0

结合图像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学习过程:

(一)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这些函数解析式有哪些共同特征?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的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min)的变化而变化。

2.观察“思考”所得的四个函数;

(1)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 的形式;

(2)一般地,形如 ( )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 。

跟踪练习(一):

1、下列函数中,那些是正比例函数?______________

(1)y?33x42 (2)y?3x?1 (3)y?1 (4)y?8x (5)y= (6) y=x 3x

2.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是-5,则它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

3.关于x的函数y?(m?1)x是正比例函数,则m__________

4.若y=5x

5. 若

3m-2是正比例函数,则m=___________. ny?(n?1)x是正比例函数,则n=

(二)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与性质

知识链接: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2x

解:列表得:

观察所画图像,填写你发现的规律:

(1) 函数y?2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 __________,

(2) 函数y?2x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象限,从左到右_______,即y随x的增大而

________;

(3) 函数y?kx(k?0)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象限,从左到右_______,即y随x的增

大而________;

(2) y=-2x

解:列表得:

观察所画图像,填写你发现的规律:

(4) 函数y??2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 __________.

(5) 函数y??2x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象限,从左到右呈_______趋势,即y随x的增

大而________;

(6) 函数y?kx(k?0)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象限,从左到右呈_______趋势,即y随

x的增大而________;

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y?kx(k≠0)是一条经过 .

当k > 0时,直线经过 象限,从左到右呈 趋势,即y随x的增大而

当k〈0时,直线经过象限,从左到右呈即y随x的减小

跟踪练习(二):

x,1.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0 b.k=“”>0 C.k?11 D. k? 33

2.已知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过第二、四象限,则( )

A、y随x的增大而增大 B、y随x的增大而减小

C、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

D、不论x如何变化,y不变。

3.当x?0时,函数y?x的图像在第( )象限。

A、一、三 B、二、四 C、二 D、三

4.函数y??5x的图像在第_______象限,经过点(0,____)与点(1,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

(三)两点法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1.因为 点确定一条直线,我们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只需确定两点即可,通常是( , )和( , )

2.试一试: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 y=-3x (2) y=

1x 2

(四)达标测评 1.y=3x2, y=, y=3x+9, y=2x中,正比例函数是____________. x4

22.若x、y是变量,且函数y=(k+1)xk是正比例函数,则k=_________.

3.若函数y?(m?4)x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m

4.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点P(-1,3)则k的值为( )

A、3 B、―3 C、11 D、? 33

5.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0)的图象依次经过第________象限,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_________.

6.函数y=kx(k≠0)的图象过P(-3,3),则k=____,图象过_____象限。

7.设函数y?(2m?6)x|m|?2是正比例函数,且图像过一、三象限,则m的值为 。

8. 在函数y=2x的自变量中任意取两个点x1,x2,若x1<x2,则对应的函数值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y1___y2.

9.已知y与x成正比例,且x=2时y=-6,则y=9时x的值

10.已知点A(-2,3),B(5,m)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m的值。

篇9:解比例教案设计参考

解比例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不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2.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篇10:二上《认识线段》教案设计

1、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

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学准备

一段线、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拿出一根线,把它随意摆在桌上,看它是什么样子?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和原来的那根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捏住线的两端拉紧现在我们手上拿的 是一条。。。(线段)

手捏住的两端就叫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

两端之间的这段线是。。。(直的)

小结:所以线段必须要有两个端点,并且两端之间的线是直的。

3、线段可以这样 表示(老师板书 :                   )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有几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点

二、实际应用

1、其实平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线段:?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地方有线段?同桌说一说然后交流。

完成 想想做做(1)

2、完成  想想做做(2)

(1)黑板有4条边,它们都是什么?黑板是什么图形?

(2)拿出长方形纸,摸一摸互相说一说有几条线段围城?然后交流。

(3)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略)

学生相互数一数,指出端点在哪?

三、画线段(想想做做 3、4、5)

1、刚才认识了线段,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学生自由画。然后交流,

2、归纳几种画法。

3、给你两点能画出一条什么?(两个点能连成一条线段)

4、三个点连成几条线段,画出什么图形?

5、4个点呢?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还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 直的

2个端点

篇11:线段(二年级)(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二、新授与操练

1.问: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桌子的任意一条边,都是一条线段;我们数学书的任意一条边也都是一条线段;生活中许多直的物体的边都是线段.)

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量一量数学书上P14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

3.练习

① 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

② 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5.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

6.练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练习四1,2)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2.操作性练习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做.

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3.思考性练习

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线段?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篇12:飞天梦圆教案设计

飞天梦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认“嫦、娥、绚、穹、锲” 5 个生字,读读记记“绚烂、壮举、凌云壮志、积劳成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从而理解我国航天人的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 .体会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飞天梦的执著与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及探索科学的热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把梦想变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谈话揭题

1 .教师课件出示以下图片,学生自由欣赏,初步认识图片中的人物。

女蜗补天、嫦娥奔月等图片。

2 .导语:这些神奇的人物有着我们人类所没有的法力,他们腾云驾雾,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他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杰作。是什么样的梦想激发着古人创造出这样生动的神话,塑造出这般神奇的人物呢?

3 .学生发言。

(是飞天的梦想,是飞离地球、邀游太空的渴望。)

4 .教师揭题:是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们不懈地努力着, 年 10 月 15 日早晨,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5 .板书课题:飞天梦圆。全班齐读。

二、自学课文,默读思考

1 .出示思考题:

⑴炎黄子孙千年的梦是什么?

⑵这千年的梦是怎样圆的?

⑶为什么千年的梦想今天能够圆了?

⑷小组交流。

⑸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 .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出示文中词语。

嫦娥奔月 崂山道士 瑰丽绚烂 载人航天 凌云壮志 猝然长逝 执著追求 锲而不舍 积劳成疾 苍穹

①指名以读,评议正音。

②两个多音字:载著

③理解词语。

圆梦:实现梦想或理想。

壮举:壮烈的行为,伟大的举动。

凌云壮志:凌云:直上云霄。形容发志向伟大。

积劳成疾:积劳:长期劳累过度;疾:病。因长期劳累过度而生了病。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儿不松懈。

锲而不舍:锲:雕刻,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 1 ― 4 自然段):写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第二部分(第 5 ― 13 自然段):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炎黄子孙的飞天梦,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第三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炎黄子孙还要实现更高、更远、更绚烂的梦,登上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远的宇宙。

三、集体研读,理解感悟

1 .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①指名发言,集体评议,纠错或补充。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要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编织神话传说,寄托飞天梦想。

不断尝试圆飞天梦,试验坐风筝上天,试验乘火箭上天,虽遭受失败仍不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先是独立发射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而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被送上太空并成功返回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别感受炎黄子孙飞天的.渴望,圆梦的艰辛与执著,梦圆的激动与自豪。

2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深入品析。

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梦想而势力的决心和意志。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圆梦的行动。

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方面承接上文,说明中华民族追求邀游太空的梦想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失败与挫折;另一方面引出下文,说明中华民族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仍然坚定执著地努力着。

⑵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这”指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凼难和挑战,说明党中央这一决定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⑶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浩海惊涛,到处留下了他们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

体会航天工作者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不辞劳苦,南征北战,历经风沙雨雪、严寒酷暑,不懈奋斗着。

⑷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地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便在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他们为了千年飞天梦圆,努力着,拼搏着……

抓住“积劳成疾”与“猝然长逝”,展开想象,说说航天工作者为实现飞天梦想,除了文中介绍的三种情况,还可能付出怎样的努力?(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抛家弃子……)

文中再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航天工作人员为实现载人航天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为圆飞天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⑸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祖国大地时,炎黄子孙无比激动、无比幸福的心情。它同时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写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那一刻成为了现实。飞天梦圆,这是中国的骄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但还有更加绚丽灿烂的梦要实现,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加油,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五、作业设计

1 .摘抄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 .课外阅读,了解天文知识。

篇13:圆的教案设计

圆的教案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出示课件),在这些人文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个图形(生齐答圆),出示课件。圆是最美的图形,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的寓意。那么关于圆的数学知识,你掌握了多少呢?你说、你说、你来补充,同学们真了不起。关于圆的知识,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圆的周长和面积(板书)。

二、整理与复习

1、想一想,圆的周长和面积与圆有什么有关?

(生齐答半径、直径)。对,你能用公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说(教师板书)。

[生:周长与半径的关系C=2πr,周长与直径的关系C=πd,半径与面积的关系S=πr2,直径与面积的关系S=π(d/2)2,周长与面积的关系S=π(C/2π)2],你记住这么多公式,老师为你点个赞。现在请大家看着这三个公式,你说d/2表示什么?C/2π表示什么?由此可见,求面积只需知道哪个条件?(生:半径)。所以说S=πr2是个基本公式,要熟记。

2、接下来,咱们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得来的?

(生:用细绳绕圆一周,这就是圆的周长,经过测量,正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用π表示,因此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周长等于直径乘π)。很好!

刚才这名同学用绳测法演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课堂上我们还用滚动法很直观看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咱们再来回放一下,请看(课件演示),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方法,无论大圆还是小圆,得出的结论都是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也就是C÷d=π,所以求周长只需知道直径就可以了。

现在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你说,(生:边演示边说,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的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圆的面积就等于πr2)

说的真完整,掌声送给他。下面,咱们再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完整地回放一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课件)。你说,(生:圆形可以转化为方形,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接着看,你说,(生:用转化法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圆的面积就等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即πr乘r等于πr2。我还看出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了两条半径。)你真是一名会学习、会观察的孩子。

刚才这名同学提到了“转化法”,转化法可帮我们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它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大家要学会运用。

在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你掌握这些知识了吗?请根据思考提纲,同桌再说一遍,然后把第三题画在练习本上。(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家看,这名学生画得很形象,你给大家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吧。(生说),今后遇到和圆面积公式有关的题目,就可以借助这样的草图来分析,不易出错。

3、下面咱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出示课件),你说概念、公式各有什么不同?你说单位有什么不同?联系是?

三、巩固练习

以上,我们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复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那老师就来检验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

1、抢答:这都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要熟记。

2、填空:先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你说{生1:(2×3.14+2)×2=16.52(cm)},谁还有不同的想法,你说,{生2:2×2×3.14+2×2=16.52(cm) }这两名同学都是借助草图分析,思路非常正确。这种分析法叫数形结合法,也是数学上常用的思想方法。

3、判断:你说(错的,用假设法,设r=1,扩大后r=3,原C=1×2×π=2π,现C=3×2×π=6π,原S=12×π=π,现S=32×π=9π,可见周长是原来的`3倍,面积是原来的9倍。(这位学生用了假设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依次讲每题的理由。第四题(生:错,我先画出半圆,描一描,半圆面积是所在圆面积的一半,半圆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还得加上一条半径)。这位同学也用画图法帮助分析。

四、解决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走进生活:

1、请看第一题,你说(算式10×10×3.14)重点理解哪句话,射程就是圆的半径。第二题(1.5×3.14,求一周前进的米数就是求周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分析题中的生活语言是公式中的那个条件。

2、这道题要仔细阅读理解,既得选条件,还得选方法。你说,(读完题,发现两问都和分针有关,就选择分针长,分针长就是圆的半径,画图看出,第一问是求圆周长的3/4,所以算式4×2×3.14×3/4。第二问是求面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所以用4×4×3.14。

今天多数同学已会用画图法来帮助分析、解题,非常好。

3、老大爷请同学们帮帮他的忙,谋划这件事。请大家阅读。

理解题中给了哪些信息?(生:篱笆长12.56m,面积最大)

你怎么理解在房屋后围一块面积最大的鸡栏?

生1:在屋后的空地围一个圆形,圆的面积最大。

生2:可以借助房屋的后墙来围一个图形,这样围的面积肯定大。

现在同学们讨论出两种方案。

1、不靠墙围: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靠后墙围。

下面小组合作,计算怎么围面积最大?你说,(生:不靠墙,围成圆的面积最大,篱笆的长相当于围成圆形的周长,因为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

(如果靠墙,围成半圆面积最大,这样12.56cm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12.56÷3.14=4(m)?? 4×4×3.14÷2=25.12(㎡),围成正方形,12.56÷3,商估大约是5,面积5×5=25(㎡)。还小于半圆的面积。)

同学们,真聪明,今后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审题,才能考虑周全,提高正确率。

五、全课小结

紧张的一节课要结束了,谈谈你的收获吧?

你说,我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熟悉了。我学会了用假设法、画图法、转化法解决问题。大家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祝贺你们!

下课!

篇14:数学教案-比例线段 第2课时

数学教案-比例线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 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 ,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 不能写成 (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那么 。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 ,那么 。

推论:如果 ,那么 。

反之亦然:如果 ,那么 。

①基本性质证明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 ,除可得到 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 ,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 。注意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 ,∴ 即:

同理可证: (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设 ;则

等比性质的`证明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掌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 ,求证: 。

证明:∵ ,∴

“通法”:∵ ,∴ 即

(2)已知: ,求证: 。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比例线段(二)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

注意:(1)

3.课堂练习

篇15:八年级数学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比例线段以及项、比例外项、比例内项、第四比例项、比例中项等的概念.

2.掌握比例基本性质和合分比性质.

3.通过通过的应用,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渗透转化思想.

5.通过比例性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比例性质及应用.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成比例线段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线段的`比?

2.已知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吗,为什么?

【讲解新课】

1.比例线段:见教材P203页。

如:见教材P203页图5-2。

又如:

即a、b、c、d是成比例线段。

注:①已知 问这四条线段成比例吗?

(答:成比例。 ,这里与顺序无关)。

②若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是指 不能写成 (在说四条线段成比例时,一定要将这四条线段按顺序列出,这里与顺序有关)。

板书教材P203页比例线段的一些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那么 。

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 ,那么 。

推论:如果 ,那么 。

反之亦然:如果 ,那么 。

①基本性质证明了“比例式”和“等积式”是可以互化的。

②由 ,除可得到 外,还可得到其它七个比例式。即由一个等积式 ,可写成八个不同的比例式(让学生试写)。然后教师教给方法。即:先按左:右=右:左“写出四个比例式。 。再由等式的对称性写出另外四个比例式: 。注意区别与联系。

③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检查所作的比例变形是否正确。即把比例式化成等积式,看与原式所得的等积式是否相同即可。

④等积化比例、比例化等积是本章一个重要能力,要使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利于后面学习。

(2)合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 ,∴ 即:

同理可证: (找学生板演)

(3)等比性质:如果

那么

证明:设 ;则

等比性质的证明思路及思想非常重要,它是解决数学中连比问题的通法,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务必掌握。

例1(要求了解即可)

(1)已知: ,求证: 。

证明:∵ ,∴

“通法”:∵ ,∴ 即

(2)已知: ,求证: 。

方法一:

方法二:

(1)÷(2)得:

【小结】

(1)比例线段的概念及附属概念。

(2)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八、布置作业

(1)求

①  ②  ③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①  ②  ③  ④

九、板书设计

比例线段(二)

1.比例线段:

教师板书定义

比例线段的附属概念

2.比例的性质

(1)比例基本性质

注意:(1)

3.课堂练习

篇16:八年级上册数学比例线段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数学比例线段教学计划

1. 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知道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度量单位无关;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比例中项的概念;

3. 了解黄金分割,能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教学重点

比例性质及有关计算 黄金分割

教学难点

比例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那么这四条线段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比例性质:

如果 。b叫作a,c的比例中项。

课堂练习:

1. 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2:3,求AB:AC的比值。

2. 已知线段a=4cm,b=9cm,求a,b的比例中项。

3. 如图,在Rt△ABC中,∠C=30°,AB=1,求 ,求线段AC的长。

篇17:《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章前两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相似图形的直观感知,体会到可以用对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两个形状相同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关系。从而认识了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依旧采用前两节在方格纸中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学生经历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其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计算、讨论、推理等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的灵活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变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第三环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你能猜想出什么结果呢?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紧扣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三条距离不相等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会有什么结果?

篇18:《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探究活动一:

1.内容:如图(1)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直线abc,分别交直线m,n于A1,A2,A3,B1,B2,B3。

(1)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2)上面我们探究的是在方格纸上的特殊情况,

如果不在方格纸上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

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达到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意会、感悟。

效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尤其是本章前两节的探究也是通过表格中的'多边形来完成的。所以学生有种熟悉感,并不感到困难。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对这个基本事实进行了“淡化”处理——让学生在操作演示中直接给出基本事实。

2.议一议:

内容:教师提问:(1)如何理解“对应线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对应线段”成比例都有哪些表达形式?

3.为了能够快捷而准确地得到比例线段,可以结合图形用形象化的语言对应找,如上/下=上/下上/全=上/全下/全=下/全左/右=左/右

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定理的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

效果:学生从几何直观上很容易找出“对应线段”。利用比例的性质写出成比例线段时,感觉结论很多,老师这时可以引导总结出成比例线段的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对应”二字。

4.灵活应用

例l1l2l3,AB=4,DE=3,EF=6.求BC的长

跟踪练习:课本30页练习1

三:探索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探究活动二:

1.继续使用几何画板,向左平移直线DF使点D和点A重合,再继续平移直线DF使点E和点B重合。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线均无改变,上述比例线段仍成立,从而得出定理的推论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议一议:(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2)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像什么字母?这是什么形状的数学模型?

(3)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比例线段?

3.灵活运用:

例:已知,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BE,交AC于点O,交AD于点F。求证

四:课堂小结

1.定理名称:2.文字语言:3.图形语言:4.符号语言:5.模型语言:

五:作业:

1、教材P31/随堂练习2.课时练P23/知识点二

教学反思:

本节的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归纳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区别与联系。

篇19:直线、线段(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

(二)学会用尺子画直线,量线段.

(三)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线和线段都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和学具

教具: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具:一根线,直尺或三角板,白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直线、线段.

1.认识直线,画直线

(1)演示和操作认识直线

教师叙述:这里有一根线,请两个同学到前边来,将它拉紧,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很直很直)我们把这条拉直的线叫直线.现在把手中的线放松,这样的线就不是直线.

现在请同学把准备好的线两手拉紧,互相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叫它什么.两手放松,它还是一条直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将它对折,再把纸打开看一看纸上的折痕,它也是直直的,也是一条直线.

练习:指出下列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2)指导学生画直线

教师示范:我们怎样用直尺或三角板来画直线呢?

首先把直尺或三角板放平,用铅笔尖紧挨直尺或三角板的一边,左手用力扶好尺子,右手用铅笔沿尺子边画直线.教师可以沿着不同方向画几条直线.

学生动手画直线,可以多画几条,画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行间巡视,加以辅导.

2.认识线段,画线段

(1)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教师叙述:(指着黑板上画的直线)这是一条直线,我们在直线上画两个点,这两点间的一段(用黄粉笔描出)叫线段.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点两个点,指出哪部分是线段.

小组讨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从而明确:线段和直线都是直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因此可以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

指导学生量线段.量线段的方法和量实物长的方法是一样的,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线段右端正好对着几,线段长就是几厘米.

由学生测量课本例9中的线段长度.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观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大家想一想,周围事物还有什么东西上有线段.

练习:

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图a:不是线段,它是圆.

图b:不是线段,虽然是直直的,但只有一个端点.

图c:是线段,有两个端点,而且是直直的.

图d:不是线段,它虽然有两个端点,但它不是直直的.图e:不是线段,它没有端点,是直线.

②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填在(  )里.

(2)画线段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师示范:先把直尺放平,铅笔尖紧挨尺子的一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两边点上端点.

由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教师行间巡视,给予辅导.

(三)巩固反馈

1.综合性练习

(1)指出下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全班反馈,用手势表示.

2.操作性练习(全班同学在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3.思考性练习

(1)图17给出3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3)条线段.

(2)图18给出4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6)条线段.

(3)图19给出5个点,在每两点间画线段,能画(10)条线段.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直线和线段.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直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

课后作业:练习四的第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首先通过演示和操作观察拉紧的线,突出直线“直”的特点,线段是直线两点之间的一段,它也是直的,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如介绍了直线,安排加深理解直线的练习;学习了线段,练习有关线段的知识,最后进行综合练习.

本节课重视对全体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画直线,画线段,量线段,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练习的安排注意有坡度,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篇20:数学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度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引入可考虑从旧知识引入,先复习近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再改变其中的条件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也可考虑探究式引入,对给定几组图形由学生测量得出各直线与线段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加以证明,较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讲解新课】

在四边形一章里,我们学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平行线平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首先复习一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图:

,且 ,

由于

问题:如果 ,那么 是否还与 相等呢?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11的说明,然后强调: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

因此:对于 是任何正实数,当 时,都可得到:

由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6个比例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

“ ”.

另外,根据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即同一比中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 ”,这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会看图,达到根据图作出正确的比例即可,可多找几个同学口答练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这个定理的特例.

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写出六个比例,为了便于应用,在以后的论证和计算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任何一个,参见下图.

∴ .

其中后两种情况,为下一节学习推论作了准备.

例1  已知:如图所示, .

求:BC.

解:让学生来完成.

注: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长时,尽可能将要求的线段写成比例的第一项,以减少错误,如例1可列比例式为:

例2  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 .

有了5.1节例4的教学,学生作此例题不会有困难,建议让学生来完成.

【小结】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正确性的的说明.

2.熟练掌握由定理得出的六个比例式.(对照图形,并注意变化)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21中3(训练学生克服图形中各线段的干扰).

八、板书设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