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bingc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高职地理教学中MCAI制作探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职地理教学中MCAI制作探索,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职地理教学中MCAI制作探索
高职地理教学中MCAI制作探索
地理图像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作地理MCAI课件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并且要把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作 者:王瀛涛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原则 步骤 MCAI 地理篇2: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篇3:地理课堂中“三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地理课堂中“三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长期以来,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培养倾向,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如下图:
一、具体做法
㈠、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内容时,可提出: ①比较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提出同是春节前后拍摄的照片两地气温有什么差异? ②一月黑龙江省最北部和海南省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④冬季风对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⑤为什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⒈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几点: ①要有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②要从简单而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 ③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 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 ⑤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⒉合作讨论
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 ①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 ②要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利于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发言。 ③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方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 ④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完初中地理第三册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最后找出若干论据,论证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 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 ④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⒊探索创新
创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寻问根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
例如在讲“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时,把两种观点交给学生:一种是传统的人人皆知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另一种认为是目前地球处在第四纪间冰期,地球内能的释放,引起火山地震现象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而人类因燃烧矿物质燃料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90%,还有森林和其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吸收了其他增加的二氧化碳。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正确?” 通过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㈢、创设情境、答疑解惑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环境、帮助答疑解惑,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第三册关于“根治黄河”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中所采取的“打坝淤地,修筑梯田”这一措施学生理解不深,针对这个疑难点,教师采取先展示“打坝淤地”和“修筑梯田”两幅图片,让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段,同时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㈣、小结归纳、提高自我
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联系图加以贮存,使之系统化。如在上完初中地理第二册《巴西》一节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上述的结构图,使学生认清了巴西的基本国情,并对该国相关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
㈤、组织检测、评价自我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测评试题,检验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测评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薄弱甚至错误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同时在测评时,要注意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效果与体会
⒈模式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情感等品质的综合要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过程,是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基础,它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水平,是学生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克服困难、挫折的意志和毅力,为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客观评价自己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也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开辟新的天地。创新学习是思维过程的高级层次,是学生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在原有的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是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与已有程式不同的`答案,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而使学生产生联想创造。
⒉模式充分反映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只有掌握了反馈信息,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本身的教进行调节或对学生的学进行引导,进而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积极状态。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设法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同时,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并采取一切调节、控制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造的目的。
⒊模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为主导,就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向导,全面把握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及时进行调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导向作用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这就是新模式的内在意义,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⒋模式实现了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虽然能吸收了大部分知识,但是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同时要求教师创设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考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⒌模式充分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生生合作”也叫生生互动,既包括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的一种形式。“师生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三维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际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篇4:地理课堂中“三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地理课堂中“三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长期以来,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培养倾向,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转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探索出“自主―合作―创新”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如下图:
一、具体做法
㈠、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内容时,可提出: ①比较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提出同是春节前后拍摄的照片两地气温有什么差异? ②一月黑龙江省最北部和海南省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④冬季风对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⑤为什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
⒈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图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几点: ①要有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 ②要从简单而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 ③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 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 ⑤要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
⒉合作讨论
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 ①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 ②要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组长,利于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发言。 ③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方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 ④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完初中地理第三册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学生热烈讨论,
[1] [2] [3] [4]
篇5: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
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
摘 要:地理是一门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学科,而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还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人文精神培养和高职地理实践教学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地理实践教学策略。
篇6: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
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文明素养和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在高职地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感知理学科的魅力,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精神培养与高职地理实践教学
1.人文精神
人文实力和科技实力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精神,在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基本态度。其精神内涵为“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前者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关注人的身心价值的全面体现;后者则关注人们的人文精神自身,并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也包括对本体个性的高度宣扬,以及对生存意义的探索等。因为人文精神对人的存在有着超越性的思考,因此,可以直指人的生存本质和精神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文精神因其内涵,具有超越时代与文化的永久魅力,对个人、民族、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人文精神与高职地理实践教学
新课标对高职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同时提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职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包罗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高职地理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为高职地理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提供了基础。
高职地理因其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实践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www.fwsir.Com)而这些正是人文素质的具体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对高职地理的教材进行充分发掘和丰富,对实践教学方式要大力发扬,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事物,对自然和人类充满热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这些教学目标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地理实践教学策略
地理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它通过学生亲身合作和探究,来寻找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兴趣和个人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完善人格的目的。
1.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在高职的地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引导的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人文精神素养,深入了解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各种表现,立足于地理科学和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人文精神的魅力。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通过介绍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地理学家的感人故事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鼓励学生自己讲地理,培养其参与的意识,还可以结合我国目前的形势,引导学生进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人文环境的认识程度,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3.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体验活动,比如植树、参观、调查、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同时也增加了对环境的了解,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可以通过地理学科教学的相关工作,比如,地理板报评比和征文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于地理方面的看法,强化学生环保的责任意识。
4.营造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氛围
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并且和学校的相关部门协调,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把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活动对于日常生活存在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个人、民族还是文化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理学科中也对人文精神有所体现,倡导了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发展。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11)。
[2]刘卫林。高职高专院校选修课人文教育功能与价值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129-13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
篇7:高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文
1。1含义
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地理领域或者现实生活环境为主要依托,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经过同化和组合探究,主动获取地理的知识和规律,通过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1。2特点
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主要把师生共同探究变成学习的主要过程,具有主体性强、实践能力好、探究活动灵活、实践性有效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选定课题,参与研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学习体验,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主要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2。1选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因而选题要有一定的可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相关课题。选择过程中有几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注意选题的问题性,这样便于让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第二、科学性,这样研究的选题将具备意义以及价值;第三、趣味性,要求选题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情,研究对象适宜,可操作性强;第四、问题要有实质内容,研究的问题不需要过大或者复杂,要便于操作,比如在选题过程中有位同学选择的题目是《论澄城县经济发展方向》,这个题目方向比较广,内容大,涉及的部门以及范围都广,所以容易受到时间、资金、资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
2。2实施
研究性学习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了解其过程和体验。因而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实施的重要过程。比如有位同学选择《浅议白水县尧禾镇苹果种植业发展前景》的相关课题,因而要针对研究课题做出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比如该镇的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并且了解该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也十分重要,然后探索思维,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大搜的农业区位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2。3总结
当研究性学习实践结束会,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最终做出实践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协助学生处理调查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述研究结果,另外需要注意结果的理论性研究过程,总结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比如调查的步骤和方法、知识总结和思想总结等。在总结和调查步骤方法的时候,探索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出现的事物和不足,因而,在知识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思维、探索得出相关结论。比如在实践中有位学生写《试论黄洛渭三角地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文章,因而在认清当地资源土地特点的时候,了解库区的河水泛滥与季节规律的特点,寻找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方案已经途径。开发利用的时要适应沙性土壤特性,更要避免夏秋的洪涝灾害,因而可以发展西瓜、黄花菜和大枣等产业,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2。4交流
交流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功,无论是撰写的小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制作的相关图表都要通过集体交流,让学生间提出一些可以修补的意见,这样才能让结果更趋向于完善,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切磋,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可以共同发展以及提高,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提供合作、沟通的良好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和其他人分享创意、成果,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3。1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兴趣,主要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生动、愉快的开展学习,最终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以及主动精神。
3。2有利于学生定位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选题、调查、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完成调查报告以及撰写论文,这些探索环境都让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在此不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教师定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合作者以及促进者。因而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指导题目开展的可行性,让师生之间探讨表达方法和讨论提纲,虽然有些问题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其实高职学生需要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模式,需要探讨,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这是教学开展的核心。虽然冲击教师传统核心地位,但这将对教师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已经转变传统“教书匠”的地位。3。4探究过程的持久和层次性探究作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不是简单验证某个结论或者某项事物,需要以客观事物为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讨论运用多种活动发现事实,获取地理事物中蕴含的意义。这一复杂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能完成,需要长期探索。因而也培养学生学习专注性,锻炼学生科学的研究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立体思维结构,真正的给学生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4结语
通过研究了解活动中很多成功的地方,但也要改进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多数情况下受到教学目标、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等影响因素,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简洁就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研究前先辅导学生,实行先指导后探究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过早的进行指导会给学生养成单一的思维方式,这与探究本质产生分歧,因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志英,杨兰仓。高职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2~32。
[2]郝丽霞。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4):23~56。
篇8: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日语中的探索与应用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迅猛发展,传统式日语教学方法面临着变革,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特点比较,基于高职日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高职日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作 者:左翼 作者单位: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03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xx “”(7) 分类号:G712 关键词:CAI 多媒体教学 传统式教学 高职日语教学篇9: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日语中的探索与应用
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改革也不断深人。在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室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挥自身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拓宽日语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日语学习。不过,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里还不完善,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文章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分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正确应用。由于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方式不断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分析在高职院校日语教学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优势
1.1增加教学课堂的信息量
通过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渠道被拓宽,因此信息容量也会增大。举例来看,在用日语介绍背景资料和阅读资料和课堂提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保存教学资料,同时还可以保存学习资料,把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增强记忆。另外,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日语知识,增强教学质量。
1.2能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多种能力。不过,因为语言差异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只能利用课本来学习简单的日语知识,而且很难在实际生活里应用这些日语知识。和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相比,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缺点,打破环境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日语的限制,提高学生对于日语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里,如果教学内容和日本的本土文化和社会有关,可以利用网站下载有关的信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教学热情,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1.3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创造性
在过去的高职日语教学里,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粉笔等方式完成教学工作,但是这些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教师的创造力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把教师的自身教学理念和思路融人到课堂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资料查阅上的主动性,进一步丰富日语教学的相关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增强日语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1课件的播放过快而在更新上却过慢
通过多媒体教学,日语学科的教学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足够多的知识,提高高职院校学习英语的便利性。由于知识信息不断流人课堂,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然而在知识信息融人课堂的背景下,日语专业的老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由于所传播的日语知识太多,所以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知识,缺乏理解,只关注于眼睛和耳朵的使用,却忽视了对脑和手的使用,在一些应该用大脑思考的地方缺乏时间思考,在一些应该动手的地方没有时间动手,所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衰退。除此之外,由于国家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日语的教学也是这样。由于人们的与时俱进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改革深度不断增强,所以很多课本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因为很多日语课件的开发时间比较长,所以难以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速度。所以,在编写日语课件,制定日语学习时,必须要了解的是多媒体日语课件不是一种可以长期使用的工具,必须通过日语教师的努力,相关人员的更新和完善才可以进一步发挥教学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职日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2.2过于追求艺术效果的课件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全新的艺术效果展示日语课件,一方面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举例来看,从课件页面的整体布局上增添课件的图像,加上合理的色彩搭配和课件的动画等可以充分丰富课件的内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忽视了艺术效果的作用,单纯的把课件的重点放在了艺术效果的追求上,尽管这样可以使制作出来的'课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华而不实,难以取得实际应用效果。尽管课件上有很多图片和动画,但是它们和日语教学没有任何关系,学生们单纯被这些肤浅的艺术效果吸引,却没有关注深层次上的只是内容,导致注意力被分散。对于日语课件来说,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艺术特色,但是更应该重视对日语教学内容的充实,通过艺术形式和日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新的多媒体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3.1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
在日语教学里,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进行课件制作时,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在制作课件时必须和教学大纲相结合,同时还要和日语授课计划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日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另外,在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时,必须遵循启发性、实用性、适度性及有效性四大原则,遵守教学规定,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提高日语课件的综合水平。
3.2让多媒体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学效果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在课件上设置合理的信息量,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和学生的吸收能力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日语学习的吸收效果。由于日语语法得学习比较繁琐,所以如果利用过去的板书教学方式,就要利用大量的黑板板书才可以传播教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板书较多的问题。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进行语法和知识得讲解,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状况。
3.3对教师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强化培训
在进行日语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传统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日语教学的内容,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在高职院校未来的日语教学工作里,教师自身的日语教学理论知识会影响高职日语多媒体教学,同时自身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也会影响高职日语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现在的发展中,要加大对于教师理论水平的培训,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对日语教学的培训里,还要培训教师构建主义理论,增强日语课件制作能力,提高多媒体操作技能和设计技能等多个方面。
4总结
综合来看,在现在的高职院校日语教学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在我国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这一工具的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及新颖性等多种特色,进一步把日语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使学生直观的学习日语知识,另外,还要控制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来带的消极影响,不断提高日语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应用效果。
篇10: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篇11: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教育论文
[摘要]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关键词]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评价
核心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它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它区别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贯穿人生始终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当人们从一个职业过渡到另一职业甚至是从一个行业进入另一行业时所必需的能力。显然,核心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不仅看中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看中他们是否具备一些良好的职业品质。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能的缺乏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各国都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培养模式。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是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于如何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评价考核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与界定,开发和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考核评价方法。
一、高职数学课程蕴涵的核心能力
1972年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一份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定义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德国西门子在培养核心能力的细化表中对“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培训项目列出了如下内容: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识图能力、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重视职业教育的澳大利亚则认为核心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搜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活动规划组织能力。我国定义的八个模块的核心能力体系为: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创造、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核心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的培养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高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具有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学数学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反应快,善于把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作有序化。因为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计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数学知识通常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一两年内就会很快忘掉,但是那些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随时发生作用,使其受益终生。高职数学课程既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更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要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更新数学教育观,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核渗透到课程中。
二、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1.更新数学教育观,树立能力培养观念。目前,数学课程作为理工类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教学主管部门、院系以及教师对于数学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门为后续学习准备必要数学知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因此在教学中简单地将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会学生利用公式、法则解常规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忽略了数学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对数学课程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加之数学课程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生普遍具有应付了事的心理。因此,要改革现有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贯彻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从更新数学教育观入手,认识到数学课程应有的能力培养功能,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策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抽象性表现在数学只保留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这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产生的现实背景。精确性表现在数学推理的逻辑严格性和数学结论的相对确定性和无可争辩性。正是基于数学的特点,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时,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科的教学法,而是要合理采用,加以整合。
第一,基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它是数学课程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站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角度,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有形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等讲解透彻,注重向学生剖析教师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事先与学生或与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师讨论,共同确定项目。如在讲到数理统计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对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要求学生给出身高的分布情况,并说明理由。教师设置完项目后,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按能力、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围绕项目检索、查找相关数学知识和资料,让学生在实施、解决项目时有选择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和处理的能力,小组成员间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同时,由于解决一个项目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项目无法顺利开展实施,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第三,小组讨论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段内容或一个章节后,会给学生归纳、总结、整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再次梳理知识,建立起知识间的结构,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事实上,教师这种做法,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并未参与到知识梳理、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中,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的交流表达能力,提炼知识要点、重新整合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评价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大多沿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一般平时成绩占30%~40%,主要包括平时的课堂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期末考试一般沿用常规的闭卷考核形式,试卷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常规计算方法等。显然,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无法对数学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我们可以探索实施“30%过程考核+20%实践考核+50%期末考核”的方式。
过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情况。可以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培养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实践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完成预置项目的情况。实践考核指标应包括小组分工明确、有项目计划方案、小组活动记录、项目完成报告等。在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或答辩,采取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分享、学习他人的思想与创意。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数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
至于上述三种考核方式所占的比重,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使高职数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应尽量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如在项目实施中,虽然两个小组都有活动记录,但是有详略、条理清楚与否之分。因而,在评价中采用描述性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公正。
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评价考核模式,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12: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操作,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高职<绿色粮油作物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经过两年多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抵触心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提高.
作 者:迟全勃 Chi Quanbo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刊 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 绿色粮油作物 高职篇13: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课件制作
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课件制作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通过我校开发和使用多个地理课件的实践,体会到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质量,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手段,为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开辟了新天地。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何分别,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哪些便利呢? 一般认为,人类学习就是指通过自身的眼、耳、舌、鼻、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与综上综合,从而获得知识。其中,视听所获得信息的94%,而视觉占领83%(1967年,特瑞赤拉的实验),可见视觉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并辅以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尚可叙述清楚(如地名),但对于一些难解的、抽象的概念则难以叙述清楚(如气旋、反气旋)。此时,教师难免要错助挂图及投影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其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设备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独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多媒体决不仅是几种电教仪器的组合,它实现了多媒体的一体化,并能优化信息的组织与传输方式,它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反映,要比单一媒体(特别是老师口述)引起的反映强烈得多。这种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1. 突破时空限制,逼真模拟显示。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再辅以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以层层剥开方式组织知识结构,克服了由于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2. 强化信息,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意图风格,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高中地理“天气的形成”一节,我们模拟的动态性和渐变性,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加上文字的闪动,关键信息的加强,精心配载音乐(如雷鸣 、鸟语等),关键处设置暂停或重复,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盎然的感受。很多时候,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色彩丰富、图象逼真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设置令人如身临其境的情景,创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了地理知识,并对地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一些操作简单的交互的应用,如自转偏向力的应用、我国水资源的储存形式等内容,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1] [2]
篇14: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与使用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与使用教育论文
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西方国家,概念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且效果良好。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普及,概念图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策略改革的重点所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认识并使用。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最早提出。他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图研究是基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先前知识的重要性。诺瓦克指出,意义学习需要三个条件:①将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概念清晰且能以语言及与学习者先前知识有关的例子呈现;②学习者必须拥有相关的先前知识;③学习者必须选择有意义地学习。
概念图的组成主要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四个要素。其中,概念被定义为事件或事物的规律性或模式,或者事件或事物的记录,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件或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或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一句陈述;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叉连接常常能够引发新的创造性见解;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层,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层级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二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级链接。
在结构上,概念图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可以有方向,也可以没有方向;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由”、“是”、“形成”等。
二、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概念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概念图对相关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可以使学习者摆脱被动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从而主动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作用:
1.显着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本质即概念和命题,概念是知识结构的基础,命题是知识结构的骨架。概念和命题是教学的精髓和核心,形成概念、掌握命题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知识概念图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次级概念为节点,依次连接不同层级的概念,最终构成一个分层次、多节点的概念网络结构,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概念图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对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显现,结构清晰,一目了然。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理清不同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将相关地理概念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其层级结构明确不同概念的学习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清晰。同时,通过概念图,教师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地理命题的过程中习得地理概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地理命题。而且,在结构化的概念图中,教师还可以将地理概念与其他学科概念进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不同领域概念之间联系的拓展,从而扩大地理教学范围和视野。
2.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并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要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概念图刚好具有促进这一过程完成的'功能,因为学习者利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下,概念图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作为一个有层次的意义网络,概念图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它以图示的结构将各种地理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各种地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概念图,学生既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相关概念,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辨析不同概念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联系,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把握和对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
3.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评价诊断
诺瓦克等人最初研究概念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是注重对学生离散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而概念图却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对概念问相互关系的理解做出检测和评价。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①通过概念图的层级结构,可以比较清楚的测试出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②通过概念图中的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及所举具体事例,可以较为准确的判定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正是基于这两大优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能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诊断。
三、地理概念图的制作
地理概念图的制作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来说,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取地理教学内容
制作地理概念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概念图的建构跟其所要用到的先前地理概念联系密切,明确的地理背景知识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并准确地进行概念的层级划分,据此制作概念图。
2.确定关键概念并进行概念等级排序
地理教学内容选定后,从选定的教学内容中选出关键(或称核心)地理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层级布局
把概括性强、包容性广的概念放在顶层,下面依次为概括性、包容性较低的概念,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不同层级的地理概念可用不同形状的方框或不同的颜色表示。
4.建立概念与命题之间的连接
把每一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用连线联结,并在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如此,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便通过某一相关地理概念而连接起来。然后再次修改或修饰,使各级地理概念及其关系条理清晰,至此,概念图基本完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两大类来考虑连接关系。在这里需注意两点:①针对不同概念慎重考虑连接词,以准确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概念框中尽可能采用规范的地理概念,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使用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5.反思与完善
地理概念图初步完成后,随着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师生会对原有概念图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可以对原有概念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电脑制作。利用电脑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直接打印、网上交流等。针对概念图的制作,国外有多种制作软件,如Map2.0, Inspiration, Mind Manager, Cmap Tools等。其中Cmap Tools 和 Inspiration是两款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制作软件,Cmap Tools目前是一款免费软件,使用者可通过网站(cmap.ihmc.us/download)下载使用。在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帮助下,Cmap Tools的中文版也已发布。Inspiration是美国Inspi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图软件,有多种版本,也可在网上(www.inspiration.com)下载使用。在地理教学中应用Cmap Tools或Inspiration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比较方便、美观,并可以在概念图上创制超链接等,使其表征更多的地理概念及信息,具体操作在此不作介绍。
四、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概念图的使用,诺瓦克认为,结合学生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很好的办法。他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概念图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以“植物”这个主题为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说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如叶子、茎、花、根、绿色、水分、光、养料等;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概念中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概念,并将它放在概念图的最顶端;然后确定次一级的概念,并将它们放在概念图的第二层,这时还需要确定恰当的概念间的连接词,以形成与植物相关的有意义的命题,在此基础上,绘制简单的概念图;最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这个框架上添加其他相关的概念和连接词,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概念图进行交流讨论,修正完善,完成“植物”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参照如图2的程序: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指根据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提出让学生思考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的概念。通过对这些相关概念的回忆,要求学生能够以概念图的形式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组织和表征,使学生对先前的概念做出整理,作为新学概念的先行组织者,使新知识有固着的基点。例如在学习“地壳物质循环”概念时,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回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以此作为学习“地壳物质循环”的先前概念,并制作先行组织者概念图。
2.整理概念
依据所作先行组织者概念图,让学生在教学内容中寻找与新学地理知识(比如三大类岩石)相关的地理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尽可能详尽的罗列出来,并进行概念的初步整理。这一要求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和对概念的初步整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学习的经验和感受。
3.实施教学
这一环节是概念图教学的核心,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去考虑问题并进行适时的指导。通过启发提问、参与交流、平等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地理概念进行再次整理及层级划分,并选择合适的连接词建立新旧地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概念图反映了教学规律的概念同化理论。在运用这一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撑着学生的意义学习,个别时候也需要教师的一定讲解。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和过程,讲清重融再生、冷凝凝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等,以使学生对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联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概念图教学而言,讨论或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因为问题通常是在新旧概念无法同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讨论的重点很明确,即应该集中于新旧概念的联系问题。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尤其可以使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明确、清晰,乃至达成共识,从而使整个讨论的群体均可获益。
4.建构成图
当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的理解以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把学生引向概念图,要求学生依据所列概念,结合讨论结果,绘制出新学地理知识的概念图。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相关地理概念进行重新的组织和表征,需要对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的确认和定位,以将新的地理概念整合到原有的地理概念网络结构中去。概念图制作完成后,学生便在一个新的层次完成了对原有地理概念的意义建构。
5.评估交流
学生初步制作完成的概念图,反映了其自身对新学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建构,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个地理学习内容绘制的概念图会有差别,所以教师在学生完成地理概念图的基础上,在对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表现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典型的错误或不足进行纠正。在评估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6.修正完善
在评估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针对自己的概念图进行反思,并加以完善,以对所学新知适时巩固。
上述概念图教学的一般程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五、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概念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也并非是一种万能的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概念图与结构图、模式图、示意图等地理图形图像一样,都是反映地理知识内容的表现形式。就教学效果而言,概念图侧重于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及意义,而对于教学中涉及地理操作、地理变化以及地理情感等的内容,概念图就显得效果不是很明显了。在肯定概念图功能的同时,也不能无限地夸大,更要防止概念图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地理知识运用概念图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有些所谓的概念图其实仅仅是知识结构图的一种变形,并且在概念图中显现的也并不全是概念,这就有悖于概念图的初衷,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如图3。
上图中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基本特征”就不是概念,而且图中概念之间也无特别的联系,整个概念图的效果看起来还不如自然资源知识结构图清晰明了,这种情况下教学中用知识结构图表示的话可能更好一些,如图4所示。
那么哪些地理内容在教学中比较适用概念图呢?笔者认为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概念图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通常需要这样的前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地理概念的前概念已经有所学习或了解,当前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用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的方式建构成一张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来表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成学生将新的概念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之中,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如果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相关前概念还没有学习或了解,而要求他们通过概念图掌握相关知识显然不符合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规律,效果就不会太好。此外,在能力培养上,概念图强调对地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方式。但对学生的地理野外观察能力、地理社会调查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的提升作用有限。所以,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需要将概念图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
篇15:高职院校《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大工程.文章针对<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薄弱,教师教学方法“形式化”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改革课程教学的措施与建议,阐述了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旨在提出符合<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实践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乃至整个教学的种种问题.
作 者:徐新星 XU Xin-xing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1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动画设计 创新 教学模式篇16:高中理科班地理教学探索论文
高中理科班地理教学探索论文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人地矛盾也愈发突出,如何协调人地发展,已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材恰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整套教材编写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材对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人地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建议。但是,地理为理班非高考科目,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围绕备考这个中心,将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教师也就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这种模式导致高二文理分科后选择理科的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他们的高考科目,进而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同样是地理课,文科班与理科班的课堂气氛有着很大的反差,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工作,课堂效果反应良好。
一、转变教师观念,不断革新教法
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师往往心情比较复杂,同时带文理班地理课,学生反差巨大,时间久了会有痛苦心理,导致地理教师与理班学生距离疏远,学生更加懒散,地理课堂愈加无趣。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所以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理班地理教学的关键。理班地理课时较少,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实现突破,根据教材的实际经常变换教法,不能每堂课都一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对学生多加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一些反馈信息及时汇编和总结。这样老师多数时间处于倾听状态,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可,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逐渐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二、转变学生观念,明确学习目的
在理班地理被称作“副科”,大部分理科学生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比较懈怠和拖沓。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其他书籍,与同桌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实际上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和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与无奈。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例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例,向学生讲清楚地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理也能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就能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拼搏奋斗。地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让学生逐步地转变观念,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自身的需要,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三、利用教学工具,增强课堂乐趣
地理涉及多门学科,时空跨度大,学生有时候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很难理解教材内容,需要教师通过板图,或者把地球仪、视频影像、地理课件等直观地展示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气候时,可借助“三国时诸葛亮困司马父子于葫芦谷却遭大雨功亏一篑”的故事情节及插图,激发学生探索其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讲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通过放映BBC美丽中国篇中的南方农业部分,让北方学生了解水稻种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应用教学艺术,贯通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合理性和技巧性,突出课堂的“地理味”。语言运用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在备课时,要注意每个教学环节之间语言的过渡性,做到自然过渡和衔接,紧扣教材简洁精炼地分析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有效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编写一些容易记住的顺口溜,让学生在简单的记忆过程中,巧妙掌握知识。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学习的动力就会变大,对地理也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总之,高中理科班地理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地理教学本身的优势;其次要转变学生观念,关注理科学生的心理;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艺术为依托,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使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