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侦探齐乐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金刚经》思想,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金刚经》思想,希望大家喜欢!

《金刚经》思想

篇1:《金刚经》主要思想

《金刚经》主要思想

《金刚经》汉译本除了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外,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相继翻译,名字都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的第四个译本是隋代达磨笈多翻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隋译名字略近,是第五次翻译。此后,唐代义净第六次翻译此经,称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上六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另外,在《大正藏》中还有一种元魏留支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于菩提流支译本之后,据此《大正藏》共收录七个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译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经》误将真谛的译本重出,当作菩提流支的译本纂入。元代刊刻《普宁大藏经》时,从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译本是一个伪本。

这部经的六种译本中,前三个本子均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三个本子增加“能断”二字。玄奘曾谈及新译与旧译的差别时说:“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 。玄奘认为,“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如金刚一样坚硬而难以降伏,只有此经所宣示的无分别智慧才能净除。所以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按照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将“般若”比喻为金刚,因为世间之物金刚最为坚硬,能破坏一切物体却不被他物所坏。“般若”也是如此,能够破坏一切烦恼,但却不被烦恼所坏。所以从“金刚”所比喻的对象看二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玄奘译本是将“金刚”比喻为所断的烦恼,而罗什的旧译本则将其比喻为能断的智慧。但是从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来看,都是要说明“般若”能够断除一切邪见妄执等烦恼,所以其含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太虚法师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曾谈到这两种说法:“‘能断金刚’有两种解释:一、以金刚喻菩萨的智慧。菩萨有如金刚的般若慧,所以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于是金刚是能断,无明烦恼是所断。二、以金刚喻所断的分别疑惑。就是由颠倒分别所起的最坚、最利、最细的妄执疑惑,而以此经的般若慧能断尽无余,于是金刚又是所断了”。

“般若经系”庞大,《金刚经》是其中较早出现的经典之一,历来备受世人关注,多有发挥。《金刚经》主要阐发了“世俗世界的一切现象(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们所见所思维的一切对象(法相)均属虚妄;人们用言语表达的事物,包括佛所说法,都非真实。因此,佛所说法,不可以言取,佛不可以相取。把握佛的真髓(如来),就只有去把握实相,而实相则是非相,既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唯一能使菩萨修道者达到心清净的方法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5]。早期禅宗主要以四部《楞伽经》为宗经,后来融摄《金刚经》思想加以阐发,更加完善了自身理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通过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他对《金刚经》的主旨做了很好的总结,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之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于诸境上,心不染著,不于境上生心,就是无念。念念不住,即是无住。

《金刚经》围绕须菩提长老的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即是成佛之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深入阐发了般若空观的奥义。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此说的是破相、去执、无我的道理,菩萨不应执着于相,但又不能落于绝对的空无。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无事可做,否则会堕入小乘的灰身灭智,放弃了大乘菩萨普度众生的.责任。接着佛又回答:“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7]菩萨一方面要不著于相,另一方面还得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只是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六度。破相讲的是空慧的道理,但修菩萨道还得积聚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是成不了佛的,只有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修福德资粮以布施为最,包括财布施、身布施和法布施,其中以受持说法的功德最大。《金刚经》阐发的福慧双修的道理是进入佛道的关键,因此此经在佛教界极为受到重视。

《金刚经》阐释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如何才能体悟这种空性呢?要从破相、去执、无我三个方面去体会。

第一,破相。凡夫执著世间的名相,汲汲一生,无非为名为利,头出头没,没有了时。既没有认清世界的真相,也迷失了自己,很是悲哀。《金刚经》反复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出世间的一切不能独立而自存,事物的存在有赖于因缘的凑合,缘散复归于无,如梦幻,如露电,这即是空。如能认识到空性,就能明白相即是非相的道理。

第二,去执。明白了相即是非相的道理,就能放下执著。凡夫追求的名利,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汲汲追逐,得不到会很痛苦,就算得到了,也只是暂时的保有,终究不能长久,虽然一时得到了满足,终究还是痛苦。只有放下执著,心境才能变得宽敞明亮。

第三,无我。人一生最放不下的是自己,把自己的身体执实为自己,于是与滋养、满足、放纵身体相关的财利名声都看作是自己的,不惜一切代价尽量攫取,牢牢不放。既造成自身的痛苦,也给他人带来困扰。有的人物欲淡泊一些,能够放下财色名利,但不一定能放下自我。本经一再宣说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何为我?我是谁?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做自己吗?能把纷飞的妄念当做自己吗?身体没有了,自己在哪里?因此只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放下自己,才能体认空性。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盘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义,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頂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見,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黃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盘经》云:“金刚擬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剛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別,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义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達达摩大师之《楞伽经》,传之于后,並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並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篇2:《金刚经》思想

《金刚经》思想

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下面是《金刚经》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1、无相布施

提到“布施”大家都知道,我们到寺院里,把钱往功德箱里一扔,那是布施;甚至我们买一条黄瓜、香蕉在佛前供养,那也是布施;在大街碰到很多穷人或者残疾人, 我们发慈悲心,放上一个铜板,那也叫布施。《金刚经》中的布施是什么呢?它讲的是无相布施。什么叫无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三轮”可不是三个车轮。三轮中第一个是能布施的人,第二个是受布施的人,第三个是所布施的物。《金刚经》要求我们在布施时不能执著于这三样东西,要见到这三样事物的空性。这叫作“三轮体空”。为什么要讲三轮体空呢?因为我们众生第一个执著就是“我”。

我们总是认为“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接受布施者。一个香蕉我送给你,香蕉就是所布施的物。就是因为如此,就会在这三样事物上产生执著。我布施5块钱,你布施1块钱,我的功德比你大,因为我布施的钱比你多;香蕉买2斤比1斤要多。这就是执著。《金刚经》就是要我们破除执著。《金刚经》中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它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远离这种种境界。有些人布施是为了求名,为了求利,或是为了自身的健康,这都是有相布施,就是说执著布施的相。佛教里讲有相布施的功德是有限的。无相的布施是不计较利益,不计较代价,更不存任何报偿的思想。这很难做到。就因为很难做到,我们才要去做,这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并非拿一点钱、拿一点东西给人家就是布施,我们更要布施掉烦恼,这是最主要的。布施几块钱不是很主要的,把烦恼痛苦布施掉,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今年在居士林里作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很有意思。他说:“我出100块钱,那位居士出50块钱,我的功德是不是比他大一点呀?”我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他大一点,那你的功德可能要小一点。”我们的观点像梁武帝一样,他建寺度僧,做种种功德,然后问达摩祖师: “我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无功德。”这是因为我们执著一个“相”在里面。如果事物产生一个相,那么你就住在这个相上。花很漂亮,我们就停留在花很漂亮上。哪一天花凋谢了,我们就很伤感:落花无意人有情!都是因为我们执著花的相啊。《金刚经》的破相就是要破除这样的烦恼。它并不是说,万物都空了,天也空,地也空,花也是空的。好,我花也不种了,我现在也不拿花供养佛了。《金刚经》的用意就是破除我们做事情时的那种认识、观念,让我们转变过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昨天晚上有一个同学问到如何培植福田,我说要从布施中培植福田,我说其实布施并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光拿几块钱的事情。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布施。我先讲一讲福田。佛教中的福田有两种:第一种是敬福田,就是说我们所尊敬的人,父母、师长、三宝是我们要尊敬的,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这就是敬福田。第二种是悲福田,社会上有很多贫穷的、孤苦的、残疾的人,他们属于可悲悯的。我们去帮助他们,也是种福田。这叫作悲福田。参加希望工程、参加爱心运动,乃至参加志愿者运动,都是种福田。

布施种类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别人需要我们在物质上去帮助他,我们用物质来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那就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是用佛法来帮助别人解决人生问题、解决人生的疑惑。第三个是无畏施,别人产生一种恐惧或悲伤的心理,我们去安慰他,这就是无畏施。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在做功德。功德不是需要你特意去做,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做。我们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可以做到布施。首先布施要从心里面发出来,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同情别人,对别人慈悲,理解别人,然后从内在到外在,从身口两方面来付诸实践。语言很重要,我劝大家要在语言上多下功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口伤人六月寒”。为什么我们平时总是让别人讨厌?就是在语言上不注意。见到别人也没有好脸色看,别人以为你对他有意见了。我们应该有一颗欢喜的心,讲柔和的语言、欢喜的语言,让别人听得很高兴, 那你就是布施。别人摔倒,你去扶他一下,那也是布施。

还有一条讲讲布施的原则。佛告诉我们,布施的原则是不自恼、不恼他。我母亲信佛很早,她大概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信佛,我受她的影响很深。我母亲信佛很虔诚,80年代初到处建寺院,很多师父到我们家里来住。我母亲不但带师父到我们家里化缘,还带他们到别人家里去化缘。母亲把家里的许多东西都拿去布施,钱啦,木材啦。每一位师父来她都给一点,有时候一天好几次。父亲回家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他很生气。所以大家要了解布施的原则,不自恼、不恼他。我们没这能力,但我们要有布施的心;即使有这个能力,也要注意到亲人、朋友,因为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要使别人生烦恼。我们自己欢喜去布施,就不仅要使自己欢喜,还要使别人欢喜。佛经上讲:“令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大家碰到这种情况要多多劝导。现在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我回去很多人向我告状,说:“我们家里人信佛怎么信成这个样子啊!”我说:“这个样子不好,你们要改掉。”他说“我做得很好啊,我天天做布施啊。”要学会正确的布施,要有原则性。佛教并不是说,你信佛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你家庭可以不要、社会可以不要,你把什么东西都供养出来、都拿出来。佛教不会这样的。我们学佛要增进人生的快乐、增进家庭的幸福、增进社会的和平安稳。如果因为我们学佛,使家人烦恼,使朋友远离我们,社会也不稳定,那么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希望大家在今后几十年的学佛道路上要多多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我小时候也经常跑寺院。但是后来我发现,回家以后我母亲总是不在,老在寺院里。我们以后要注意这一点。以后我们会成家立业,成为别人的长辈,令下一代生欢喜心很重要。父母学佛了,如理如法,孩子跟着也会很欢喜,他会因为这下念欢喜种下善根。希望大多多注意。

我们还是回到《金刚经》里来。《金刚经》里讲无相布施,它劝我们要在日常生活里布施。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无相布施,但我们在布施时应该减少相的执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们要慢慢去做,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不可急于求成。

2、无我度生

佛教中讲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奉献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众生,这是用现代语言表达的。《金刚经》里说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众生的种类有很多,有胎生的,我们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鸡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们有形体存在的是有色;还有无色的;还有一种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众生,这是发大心。怎么度?在寺院门口经常有很多讨钱的人,我们给他钱,这样并不究竟,我们度众生并不是说给他饭吃,给他钱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道理,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向善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办法。《金刚经》里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我们度众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刚经》中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说《金刚经》很徽妙,它劝你去做善行善,它劝你要产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众生,要无众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凡陵在观念上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种相都使我们产生执著。“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对象,这种种都产生一种相,产生一种执著。就像我们平常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讲,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我之间产生一种差别。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别,使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个“我”存在,那么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同样,度生有一个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发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时我们发心发得很大,但发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们的心一下子发起来,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说算了吧。这一个算了吧,就倒退十万八千里了。就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对他好太困难了。佛陀在经典中经常劝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为什么?怨怨相报无了时。你跟他有意见,然后他跟你有意见,这意见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间产生一点小矛盾,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先去认错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弄不好。两个人见面,远远地躲开了,没有勇气会面,说一声 “你好啊”。这句话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这时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发不出来了。这都是因为“我”的存在。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度众生要远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度众生,一要发广大心,要度尽所有众生;二要发无对待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对待心,有我有你有他,这就是对待,如果说无你、无他, 这就是发无对待心;第三个要发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节;第四是无颠倒心。有一个营员学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诉他一些很颠倒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些离佛法较远的道理,听起来很相似。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明白,就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人问惟宽法师: “道在何处?”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见?”“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我怎么看不到?因为你有一个“我”存在。他又说:“既有一个我存在,和尚你见到没有?”和尚就说:“有你有我,那怎么还能见得到?”他又问:“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见得到见不到?”和尚答:“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谁去见到?”这就是关于我跟无我的道理。平常我们总是认为,既然没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有用没用呢?我叫圣凯,我还有其他名字,叫圣凯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体是属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脚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里?请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参究“我”在哪里、念佛是谁。脚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这样一直参究下去。佛教讲的无我,是在指出我们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的身体乃至这个外在世界都有一个自在的、可以主宰的东西。“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气,因为“我”被侵犯了。我们平常的种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颠倒烦恼。

佛教讲的无我,指示我们一种真正的存在,一种境界的转变,它劝我们在对待上、在人我上摆脱种种束缚,使我们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上面。这是佛教说无我的真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众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个我存在,你的朋友关系可能相处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 你很不高兴,就因为“我”的界限没有打掉。佛教讲的度众生,是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心中的诸佛;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功课本里有句话,“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真正度众生的道理。因为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3、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衣食住行上不要贪著。《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原来是停留的意思,引申出来是执著的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执著,就因为我们停留在一个境界上。《金刚经》讲,我们要无住生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执著。如果说我们住在名利里,那么就是执著于名利,名利变化了,就会很苦恼。我们住在爱情上, 就被爱情所迷惑,爱情变了,我们很苦恼,就是因为产生一种执著。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要我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佛说“无住生活”的目的,这主要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句话:“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一种态度,不要随外境而转,心不要为外物所扰,要境随心动。

宁朝理学家有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别很大,程颢的性格比较随和,他的心胸很宽宏,度量很大;程颐的性格很刚毅。有一个故事,两个兄弟参加宫廷宴请,朝中男女欢笑歌舞,生活浪漫奢侈,程颢很随和,参予各种娱乐活动,同他们一起作乐。弟弟没有参加,他觉得哥哥太不像话。他心中一直放不下,过了好几个月,终于忍不住问哥哥为什么参加那些唱歌、跳舞,那样是否有违他们的本性?程颢说:“宴会结束时我就已经忘记了,你现在还没忘记,多累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不能没有生活,我们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有真正的超越,这才是目的。有句话叫作:“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春天我们去赏花,但是没有一片花沾在我们的身上。《维摩经》里有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诘居士演说经教,天女散花供养。这些花散在佛菩萨的身上,抖一下就掉了。散在居士、阿罗汉的身上,就怎么抖也抖不掉。这是因为菩萨的心证得空性,就不会执著,花是空的,自会随风飘落。阿罗汉想,这个“花”不符合戒律,掉在身上怎么行,就赶快拍, 却怎么也拍不掉,这就是因为执著。我们就是需要这么一种生活态度。无住生活应该是一种最美好的生活,大家今天之所以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学会一种生活态度,改变我们过去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夏令营的意义所在。这种生活态度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只有在生活里去提升,我们才能学会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说无住生活的重要。

4、无得而修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得而修。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金刚经》中讲:“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开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修行理念。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行上也产生一种执著,有些人修行很执著,大家可能见得比较少。广化寺藏经阁上有一位老修行,整天很少下楼,总在藏经阁上看藏经。他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这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行道德, 这种道德使他有这种想法,看到我们不修行很着急。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执著很大。无得而修就是因为我们在修行中会产生一种执著。《金刚经》中讲,要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奢者,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还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还要修一切善法。这二者是二轮并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在修一切善法之上,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跟佛一样,我们的自性跟佛是一模一样的,一切诸佛是我们心中的诸佛。我们成佛了,我们才是得到一个真正的自己。

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的是我们心中的一些染污,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即禅宗中讲的“本地风光”。只有真正地悟到本地风光,认识本来面目,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平常我们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不对的,“无”并非没有。佛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一个人看起来很没用,但他有他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认识不到的。《金刚经》中的这个“无”、这个“空”,它看起来是一无所有,其实它很有用,这个空其实是有。

《金刚经》思想(整理5篇)今天比较热,我送大家一句话:“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大家要用这句话来抵抗外界的热气。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的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世。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内容是: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块儿。日头将午,快到了吃饭的时辰,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祗树给孤独园。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须菩提提出问题后,世尊感到很高兴,便回答了这一问题,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智觉,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

篇3:《金刚经》的主要思想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

《金刚经》汉译本除了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外,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陈真谛相继翻译,名字都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的第四个译本是隋代达磨笈多翻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隋译名字略近,是第五次翻译。此后,唐代义净第六次翻译此经,称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上六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

另外,在《大正藏》中还有一种元魏留支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附于菩提流支译本之后,据此《大正藏》共收录七个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译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经》误将真谛的译本重出,当作菩提流支的译本纂入。元代刊刻《普宁大藏经》时,从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译本是一个伪本。

这部经的六种译本中,前三个本子均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三个本子增加“能断”二字。玄奘曾谈及新译与旧译的差别时说:“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 。

玄奘认为,“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如金刚一样坚硬而难以降伏,只有此经所宣示的无分别智慧才能净除。所以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按照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将“般若”比喻为金刚,因为世间之物金刚最为坚硬,能破坏一切物体却不被他物所坏。“般若”也是如此,能够破坏一切烦恼,但却不被烦恼所坏。所以从“金刚”所比喻的对象看二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玄奘译本是将“金刚”比喻为所断的烦恼,而罗什的旧译本则将其比喻为能断的智慧。但是从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来看,都是要说明“般若”能够断除一切邪见妄执等烦恼,所以其含义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太虚法师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时曾谈到这两种说法:“‘能断金刚’有两种解释:一、以金刚喻菩萨的智慧。菩萨有如金刚的般若慧,所以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于是金刚是能断,无明烦恼是所断。二、以金刚喻所断的分别疑惑。就是由颠倒分别所起的最坚、最利、最细的妄执疑惑,而以此经的般若慧能断尽无余,于是金刚又是所断了”。

“般若经系”庞大,《金刚经》是其中较早出现的经典之一,历来备受世人关注,多有发挥。《金刚经》主要阐发了“世俗世界的一切现象(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们所见所思维的一切对象(法相)均属虚妄;人们用言语表达的事物,包括佛所说法,都非真实。因此,佛所说法,不可以言取,佛不可以相取。把握佛的真髓(如来),就只有去把握实相,而实相则是非相,既不可言说,也不可思议。唯一能使菩萨修道者达到心清净的方法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5]。早期禅宗主要以四部《楞伽经》为宗经,后来融摄《金刚经》思想加以阐发,更加完善了自身理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通过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他对《金刚经》的主旨做了很好的总结,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之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于诸境上,心不染著,不于境上生心,就是无念。念念不住,即是无住。

《金刚经》围绕须菩提长老的两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即是成佛之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深入阐发了般若空观的奥义。佛答:“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6]此说的是破相、去执、无我的道理,菩萨不应执着于相,但又不能落于绝对的空无。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无事可做,否则会堕入小乘的灰身灭智,放弃了大乘菩萨普度众生的`责任。接着佛又回答:“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7]菩萨一方面要不著于相,另一方面还得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只是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六度。破相讲的是空慧的道理,但修菩萨道还得积聚福德资粮,没有福德资粮也是成不了佛的,只有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修福德资粮以布施为最,包括财布施、身布施和法布施,其中以受持说法的功德最大。《金刚经》阐发的福慧双修的道理是进入佛道的关键,因此此经在佛教界极为受到重视。

《金刚经》阐释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而不是所谓的世俗聪明才智。能够体悟佛教的空性,就能见性成佛。如何才能体悟这种空性呢?要从破相、去执、无我三个方面去体会。

第一,破相。凡夫执著世间的名相,汲汲一生,无非为名为利,头出头没,没有了时。既没有认清世界的真相,也迷失了自己,很是悲哀。《金刚经》反复宣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出世间的一切不能独立而自存,事物的存在有赖于因缘的凑合,缘散复归于无,如梦幻,如露电,这即是空。如能认识到空性,就能明白相即是非相的道理。

第二,去执。明白了相即是非相的道理,就能放下执著。凡夫追求的名利,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烟云,汲汲追逐,得不到会很痛苦,就算得到了,也只是暂时的保有,终究不能长久,虽然一时得到了满足,终究还是痛苦。只有放下执著,心境才能变得宽敞明亮。

第三,无我。人一生最放不下的是自己,把自己的身体执实为自己,于是与滋养、满足、放纵身体相关的财利名声都看作是自己的,不惜一切代价尽量攫取,牢牢不放。既造成自身的痛苦,也给他人带来困扰。有的人物欲淡泊一些,能够放下财色名利,但不一定能放下自我。本经一再宣说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何为我?我是谁?能把自己的身体看做自己吗?能把纷飞的妄念当做自己吗?身体没有了,自己在哪里?因此只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放下自己,才能体认空性。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读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本人感觉佛学就类似科学,是研究宇宙生命的一种科学。佛教的许多理论按现有的科学还无法解释也无法企及。佛教经文众多,这些经文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宇宙和生命的知识。在这跟大家推荐下“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读金刚经的好处: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希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象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调化恶劣众生的殊胜方便法。如今时代,有许多人误解降伏法的含义,妄图以嗔恨心诵持猛咒制伏邪魔,这种南辕北辙的修法显然不合理,若深明教义,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诵《金刚经》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晋朝时,扬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庙,传说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恶,若有众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飞禽飞到此地上空便坠落于地,附近的众生无不畏惧。当时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种种邪魔。他来到亭湖庙,摆设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备诵咒诛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师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赶到亭湖庙作法,湖神的嗔心入于他的心间,使他的头裂碎,脑浆四溢,也暴尸于此地。

与两位密咒师同住一寺的小沙弥,平日专持《金刚经》。听说师徒二人先后被湖神害死,便决定降伏此非人。师兄弟们都很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劝阻再三,然而沙弥意愿已定。他来到亭湖神庙开始诵经,不久见到一个身如山一样的怪物,眼光如电、青面獠牙、狰狞恐怖,还不时现出种种神变,众多虾头龟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声,张牙舞爪,声势浩荡地来到小沙弥面前。但是小沙弥却神色泰然,诵经的声音越来越大,张牙舞爪的兵卒听到后无不抱头鼠窜。此时怪物变得乖乖的,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聆听法音。沙弥念完经,问道:“你是何怪物,长得如此凶相?”湖神回答说:“我是湖神,因前世业力而感召今生恶报。”沙弥疑惑地问:“为何两位法师都被你杀害,而你在我面前却如此恭敬呢?”湖神说:“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杀害他们。而您诵经威德力超胜我的魔威,所以恭敬听经,愿忏悔恶业早日获得人身。”说完向沙弥顶礼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弥就回到寺院。大家惊奇地问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将全部经过告诉他们,大家无不欢喜赞叹《金刚经》的威德力不可思议。此事传遍了远近,凡听到的人都合掌赞叹生起信心,发心念诵的人越来越多。

往生净土

本经是诸佛的心髓,三乘圣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不论修持哪一种法门皆应闻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续中的恶见,树立正见奠定坚固的基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因为大般若空性的正见是大小乘显蜜一切佛法的基础……”由此可知依此经修持极为殊胜,尤为忏罪、往生之最胜法。

唐朝鄜州宝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于隋开皇十三年,买卖衣钵、佛像等物挣了一批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余间,青砖硫璃瓦修建的宏伟大雄宝殿,一丈六尺高的观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严,并且书写了八百卷的佛经。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月,见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买卖衣钵等造下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将堕入恶趣。若能发愿书写我手上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发愿抄写此经,因为病情严重,便交代弟子说:“将衣钵卖掉,书写一百遍《金刚经》,施送一切僧俗读诵。”说完去世了。来到冥府,阎罗法王在高高的宝座上面严肃地问道:“师父,你一生作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说:“建造塔寺,书写一百遍《金刚经》,送给一切僧俗读诵。”阎罗法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亲自查找,记录的功德与法藏比丘所说一致。阎罗法王欢喜赞叹地说:“希望法师返阳后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比丘复活之后,昼夜六时精进,广泛弘扬此甚深经典,引导善男信女读诵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请很多净戒僧人书写《妙法莲华经》、《金刚经》。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圆满,离开人间之际身体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纭香气弥满,阿弥陀佛灿燃而现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篇4:《金刚经》核心思想

《金刚经》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达到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拓展阅读:《金刚经》四相

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象或状态。根据众生的业力不同,所得到的相也不同。相是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照见的对象,万物本性虽然是空,但在六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

总相与别相

有些相是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如无常之相、无我之相等,所以称它们为总相。而一切事物又都有其特殊的相,例如地的坚相、火的热相、水的湿相、各种事物的颜色形状的区别等等,这叫做别相。

同相与异相

众因缘和合而得到一缘起之法,因缘虽多却互不违背,这叫做同相。例如眼、耳、鼻、舌、身、意合成为人,虽然六识各不相同,但它们却能共同得到一个人。异相与同相对称,指一切诸法互相差异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共同成为一个人,但它们的性质却互不影响。

成相与坏相

由主因缘和合而成一具体事物,就叫做成相;但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等到诸因缘各自散去,事物就不复存在了,就是坏相。

六相存在于万法之中,一切事物圆融无碍、互涉互入,它揭示了万有一切法之间的矛盾,万物都有对立的一面,同时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这六相于一切事物中同时存在,同时又表现在每一具体事物之中,体现了佛教的一种辩证法。

在《金刚经》和《坛经》等禅宗经典中,“无相”是一个重要思想,如何破除诸相,是禅宗乃至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首先认清万法诸相的本质是十分有必要的。众生执著于各种相,使自己的本性被蒙蔽,形成了种种烦恼,而一旦看清了诸相本空的实质,就可以用金刚般若之智,扫除诸相,直达本心,立地成佛。

相因人而异。一切外相都是虚假的,既然是虚假的,那么它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众生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恒河的水,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天人来说,它是美丽的琉璃世界;对于人来说,这是水,可以在里面游泳、划船;在鱼的眼里它就是房子,是它们居住的地方;而对于地狱众生来说,则是可怕的火海。

篇5:《金刚经》思想大义

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的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世。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