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内容提要: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的一项综合技能。它能够促进词汇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也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综观历年高考,阅读在试题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可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将试从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应对措施、阅读步骤解析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关键词:阅读现状、应对措施、步骤解析、阅读技巧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听、说、写几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和要求。英语阅读理解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高考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灵活度逐年增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一、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1. 教学大纲越来越重视阅读。 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听、读、说、写等各方面的要求,并特别强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促使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高考阅读理解也强调“立足于篇,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基本命题思路。大纲强调了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高考中加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这充分体现了以往只侧重对语法和语言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做法。这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2.实际操作的不理想。理论和实践总会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制约中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因素:

(1)课本阅读材料不够丰富。课本作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工具,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基本载体。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英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知识。从内容方面讲,所选课文的材料过于单一。在高三(人教版)课本中,大部分课文的选材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当然,选取学生熟悉的材料对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没能真正体现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基本用途。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学习者通过语言来获得信息。所以,学习者只有用语言获取了一定的信息,才真正实现了学习英语的价值。而我们的阅读材料是如此的大众化,并没有学生所想获得的语言信息。所以学生很难对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现象有过多的兴趣。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也就被弱化了。

(2)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

据了解,微乎其微的学生在课外能去读英语课外读物。更多的学生对英语读物感兴趣并想去读,但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高考的指挥棒使得他们不得不去应付课内的各种作业,沉于“题海”。所以也就不可能拿出很多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更何况这些东西需要用另一种语言去获得。

二、应对措施

针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供以下几项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目前考试制度下,高考虽然确定了侧重对能力的考查,但这种单一的形式使目前的阅读教学脱离了本来的轨道。阅读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的模式,把过去几年的高考题目翻来覆去地练习,讲解其中做题的技巧。这是我们通常的做法。

我们不应该忽视语言学习的规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信息的载体。让学生学会阅读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最终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当学生因为能够用英语获得新的信息而欣喜时,就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快乐,当然就会有更高的兴趣去学好它。

2.丰富阅读材料,扩充阅读量。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让学生学会如何快速获得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材料的丰富程度,将大大影响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速度。所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丰富阅读材料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The Sounds of the World一课时,当把课本的基本阅读材料熟悉后,我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寻最新的世界娱乐动态,获取最时尚的前沿音乐。了解世界顶尖级音乐人,比如:Ricky Martin, the Rolling Stones, Michael Jackson等的最新情况。我还让学生找来相关的唱片来模仿或翻唱。学生们对此兴趣高昂,积极地活动起来。这样,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和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知识,极大地调动了语言学习积极性。

3. 以教材为介质,扩展背景文化。

东西方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很大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同时也可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如SEFC(1B)中, Unit13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介绍西方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历史知识进行介绍是很有益的。

4.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语言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类似文章,他们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5.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在《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 在学Great Women 一课时,可让学生了解Madame Curie、Song Qingling 、Wu Zetian等名人的背景资料。而在 The World Around us一课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濒危动物种类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白色污染,电子辐射以及垃圾分类回收等问题。

6.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量,作为有益补充。

三、阅读步骤解析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疑,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做到事半功倍。

2.背景介绍,语篇导入 该环节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3.阅读 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要求学生当堂限时解题,带着问题快速寻找相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检测题型,如问题回答、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大意总结、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求学生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快速反馈正答率,体现高效、快捷。

5.归纳概括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草纸上,勾勒出复述课文的提纲。

6.复读 消化语言材料,精细加工,体味阅读成功。

7.深层讨论 巩固语篇内容、熟悉语篇中基本语言结构,充分发挥想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挖掘其创新能力。

四.阅读技巧

1.寻读(scanning )

查找信息时,读者用眼快速扫视,以最快速度从语篇中找到出关键句或词,仔细研读,其它略看即可。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这就是“寻读”

2.略读(skimming )

略读就是选读文章中重要部分和主要细节,以求抓住梗概或精华。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阅读21st Century, China Daily, Beijing Weekend等等。

3.概括阅读(survey)

阅读文章前,仔细阅读每一章节标题、副标题及相关图片。略读每段首句和文章最后一段,猜测文章中心和各段大意。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和效果。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养成默读习惯

不要用手或笔点读或朗读,这样会造成断章取意,不利于整体理解。

⑵养成快读习惯

按意群整体把握文章意思,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细节和信息上去。

⑶养成先看问题后读文章的习惯

因为问题是针对全文或文章的某个细节而设置的,所以,先读问题,在看文章,可谓:“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⑷培养猜词的能力

遇到生词不要马上查字典,可以通过重读文章,从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要想提高语言能力,绝无捷径可走。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英语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持之以恒,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做到泛读、精读有机结合,掌握阅读技巧,这样,能力提升,思维创新便有了不竭源泉。

篇2:常用的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当前,随着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加强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对学生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已经初步完成的全国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用较多的篇幅对英语学习策略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这也表明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作出的各种选择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动。

英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学习策略的使用也因人而异。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本人中学英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尝试提出以下一些常用的学习策略,供广大教师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并运用常用的英语学习策略时参考。

1.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培养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下决心努力学好英语。

2.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并保持学习的兴趣,激励自己努力学好英语。

3.研究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有利于自己英语学习之处和阻碍自己进步之处,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弱点。

4.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5.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英语学习毅力。

6.在英语学习中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情。

7.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8.英语学习有进步时,给自己适当的奖励并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当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反思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

9.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10.为了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英语,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

11.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12.积极参与课内外各种英语学习活动。

13.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14.准确评价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从而找出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措施。

15.课前预习教师要讲的内容,发现疑难,有可能的话,先查阅词典及有关资料,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

16.预习课文遇到生字时,首先猜其读音,并试着从上下文中猜其意思,然后再查生词表。

17.读课文时,先通读全篇课文,了解全文的概要,然后再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18.预习课文时,尝试找出其中的英语习语、固定搭配和句型。

19.上课专心听讲,强化“有意识记”,尽量要求自己在课内记住课文或练习中的生词、短语,以及重要的句型和句子。

20.在英语课上应主动争取回答问题。

21.当教师叫其他人回答问题时,自己在心里默答,再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22.上课时,要记好笔记,当天晚上要浏览和整理笔记。

23.学习中要善于借助视觉提示等非语言信息。

24.注意观察、分析和归纳,主动发现语言规律。

25.主动提问,以便弄清或证实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26.留心自己的英语错误,并备有专门记录和纠正错误的复习本。

27.借助联想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28.使用工具书(如词典等)查找信息。

29.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30.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储存。

31.采用强化、分散、集中、新旧知识联系、综合和归类等科学方法及时和经常地复习英语。

32.课外阅读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材料,用以扩大阅读量。精、泛读量之比至少为1∶3。

33.泛读英语时,大胆地边猜边读,不必每个生词都查词典。

34.阅读时克服回视、复视、唇读、喉读和心读等不良习惯。运用眼脑直映和扩大视距的方法,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35.运用略读(skim)和扫读(glance)等方法,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36.运用审读(scan)和跳读(skip)等技能,快速寻找所需的信息。

37.课外与同学一起练习英语。

38.课外采用“内心独白或对白”的方法,自己对自己讲英语。

39.为了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课外主动听各种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录音。

40.听英语录音材料时,争取听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1.听英语时如碰到生词,可跳过生词继续听下去,力争听懂大意。

42.为了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反复听录音磁带,并模仿纯正的英音或美音。

43.争取利用电脑、录像等多媒体电教设备,使图像、文字和声音同时刺激大脑,以便在大脑中留下更牢固和持久的听觉和视觉记忆痕迹。

44.将听到和读到的英语作摘要或笔记。

45.学习新语法时,选做一些练习。

46.主动用英语记笔记、周记、日记、留言或写信。

47.运用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五官并用运动记忆法记英语生词。

48.把生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利用读音规则“听音写形”记忆生词。

49.运用“形--义联想记忆法”记生词。

50.运用“音--义联想记忆法”记生词。

51.利用每天早晚最佳时刻记忆生词。

52.利用“分类归纳法”记忆英语生词(如rice和ice;flower和flour)。

53.利用同义词、反义词、同族词等“对比联想法”记忆生词。

54.利用合成、派生、转化构词法规则记忆生词,扩大词汇量。

55.将英语生词用在句中,以加深记忆。

56.按英语生词或短词出现在书中或黑板上的位置来记忆生词。

57.想象可能使用某个生词的情景来记那个生词。

58.学生词时,将新学的与已学的联系起来。

59.把生词分解成几个认得的部分以理解它的意义。

60.使用单词卡片或随身携带的小生词本背记生词。

61.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及英语课前两分钟时间浏览一下生词。

62.运用“阅读记忆方法”,在上下文中复习旧单词,学习新单词。

63.遵循记忆规律,运用“周期循环记忆方法”,强化生词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64.做练习及备考时,注意研究各类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习和掌握应考策略和方法。

65.多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

66.学习和了解一些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交际中注意遵循交际习俗。

67.在实际交际中,能借助手势、表情及语调的变化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68.当想不出某个英语单词时,就用它的同义词或词组代替。

69.与他人对话时,当听不懂时,就请对方说慢一点或重复一遍。

70.交际遇到困难时设法继续交际。

71.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篇3:简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导言

韩礼德(Halliday,1973)说:“语言在用笔写下之前一直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中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非母语)一旦对自己口头掌握英语满怀信心时,很容易陷入“学习静止期”。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颇为困难,而写作恰能唤起他们对所学或所掌握的语言的感觉。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因为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因此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英语写的训练,笔者以为,其地位应该决不亚于听、说、读。每年英语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书面表达”,即为佐证。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推介一种正在探索中的“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资大家共商之。

二、定义

所谓教学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将教学活动诸要素组合而成,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操作样式。“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旨,通过材料准备-起草-反复修改到定稿等教学程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模式。

三、指导理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写作实践。英语写作是学习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培养来源于在教师指导下大量写的训练。

(二)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

渐进主义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主张学习外语要以信息源为内核,教师通过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学习者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学生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评价。

(三)系统论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写作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听、说、读等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四)控制论

控制论方法主要是导入反馈机制,从“功能”方向寻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是教师保证和控制被控制对象(学习者和英语习作)按一定目的(主题表达要求)达到最优状态的主要手段。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

(五)主体教学论

主体教学思想认为在现代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造性构造理论

创造性构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景(包括外在客观的或内在想像的)是书面表达的外在诱发源,而表达者已有的知识体验则为表达提供背景,同时意念成了表达的参照与内驱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达者大脑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凭借词语对语篇进行创造性构造。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是语言系统内在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促进内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该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语言处理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发展语言系统的内在表达方式。

四、操作程序

写的关键无非是写什么和如何写两个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做简要评讲。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笔者设计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个阶段:准备椥醋鳁修改。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按照高中英语教科书每单元第四课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书面表达图文材料,或者教师布置的题目做一篇作文。这三个阶段相互照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调活动贯彻始终。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写作提纲和“腹稿”。具体内容有五项:1.阅读、分析有关材料(文字或图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实;2.拓宽思路,集思广益;3.交流观点;4.记笔记;5.拟写作提纲。

学生的英语写作应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因外语和母语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教师若不进行指导,就会出现大量的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笔者在教学中是采用下列方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1.教他们如何扩大词汇量和英语惯用法;2.教他们掌握英语基本句型,尤其是动词句型;3.教他们动笔前如何分析材料、审题;4.教他们利用已知的知识背景;5.教他们用不同的词和结构表达思想;6.教他们如何评品一篇作文;7.教他们阅读时记笔记。

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能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决定学生该干什么,指导学生如何干,纠正学生的错误。即使是新词和易错的词的选择、语法的学习,教师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自己去查词典及有关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必要时,把问题提到课堂上讨论解决。至于这种课是否上得紧凑,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上得有效率、有创造性,使学生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学到技能,教师的指导作用关系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书写、写话和作文,逐级递升,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阅读在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在准备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或者教材要求的写作命题不是有感而发的自我表达,而是要有真凭实据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图表),经过分析、研讨才能获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阅读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不可。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份材料,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写出材料大意。英国学者布里顿(J.Britton,1970)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开始构思,列出写作提纲、初稿、二稿,经润饰、定稿,交给教师。例如“Pollution Around Us”,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给他们有关的文件、报告、法规、报刊文章(甚至是漫画),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从中提炼获取必要的信息。这种带有具体目标的阅读,可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的训练。

(二)写作阶段

写作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四项:1.草稿;2.自检错误;3.文字推敲、润饰,二稿;4.初步定稿。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力戒“速胜论”。在英语教科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递升英语写作水平。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一般是这样设计的。

1.控制写作(Controlled writing)。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活动,很少有自由写作的机会。在学英语语音时,教师非常强调模仿,而在学习用英语写作时,却很少人认为模仿会有效。实际上,在写作时,同样应提倡模仿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写的东西。例如,可以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看他们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用适当的词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2.引导写作(Guided writing)。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议定若干写作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近年来,高考中的“看图作文”类型的“书面表达”考题实际上即属于引导写作的范畴。

3.自由写作(Free writing)。在这一阶段,教师每天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他们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用英语记日记、写信等,他们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如My favourite...等),让学生写。需要说明的是,开展这种活动最好要求学生有一个专门的自由写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师批改。这样写过后,学生可对照检查自己前边的写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4.继续写作(Continuous writing)。教师定一个大题目(或起一个开头),要求学生每天课余写一部分内容,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续写不断。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短不少于一周,可以半个月、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并进行评选,对优者予以鼓励。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第一次写要列出写作提纲,让教师过目,以后天天按这个提纲写;对违反规定搞突击完成任务者要给予批评。

土耳其学者托托尼斯(Birsen Tutunis,1995)认为:写作训练,特别是当每组人数多时,可以产生对所学语言的意识能力。学习既是个人的事,又不是个人完全能单独完成的。因语言有鲜明的社会性,离开人群、离开交际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学习英语作文,个人学习应该和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交流、切磋相结合。阅读材料时,学生独立进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又互相请教,互相探讨;构思时,三五人为一组,各摆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纲拟就后,个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又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草稿,提出意见。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教师修改作业的负担。

(三)修改阶段

修改阶段是反馈机制下的一个开放性过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具体有三项内容:1.自拟思考题;2.教师面批;3.对照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编就的《修改要点(Troublespots)》,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多层面的修改。

学生的英语写作应由教师审阅和评价。英语教师在审评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如分档和分值),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不应把重点放在拼写和语法结构上,而应放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上,看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题目,等等。不可仅判个分数,还要有评价意见。学生的作文立意好的要表扬,遣词造句精当的也要表扬,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还应坚决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完成习作以后,一定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俗话说:“文章不怕千遍改。”外语写作一般没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哪怕写一封短信或启事,也要进行修改。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可建议学生写作时参考教科书或一些有关语法资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对于文章的评判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文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还要继续修改。修改后鼓励学生自我打分(否定前一次教师的给分),并将习作返回教师,教师则按新的分值提出更高的修改要求。如此往复,直至达到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作品和分数。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而且每循环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华。这种方法,较之不断地让学生写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学生所写的文章,是从其他有关材料分析、选择、归纳出来的,能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文字也比较容易达到规范的程度。

采取反馈和同伴间互相阅读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他们时刻留心语法及用词错误,写作时开始想到的是读者(而非教师)。学生作文经教师审阅、面批后,修订工作是通过个人作业和集体活动相结合进行的。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而且更活。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编辑、审校能力和组织、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从所写的几篇作文中选出自己的“代表作”,并附一文字说明,简介自己的文章。教师随即给学生自选的文章评分,结合该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及期考成绩给学生一个总评成绩。

五、注意要点

首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必须运用测试手段。教师在组织考试时,一定要加上“书面表达”这一项内容来测试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所谓的测试的“客观性”,为了改卷省力,有时删去英语写作这一项,这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选择题做得好,却不见得会写文章。

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分依赖词典写作,而应该积极地记背英语单词和习惯用法,注意平时积累,指导并激励学生尽可能地多背诵(至少要熟读)一些精彩文章,特别是经典原著片段,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学生遭遇“词不够用”或“词不达意”的尴尬境地时,仅靠查词典写出的短文,准让人如坠云雾,可以说,查词典写作简直就是在冒险。特别是遇到一个有很多意义的单词或一个单词有很多近义词时,单靠查字典就很难确定选词是否正确。

其三,教师在指导英语写作训练时,应要求学生着意遵循五项原则:1.意义性,即行文传达的信息应有明确的意义;2.功能性,即作者可以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意愿;3.得体性,写文章要根据人、地、时的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4.移情性,即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交际准则,避免按汉语习惯硬套;5.流畅性,即词汇、联结、观念表达得自然通顺。

其四,“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中级英语(高中或相当程度)的不同教学阶段。局限性在于:英语写作教学需要目的语环境,若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进入新的“学习静止期”,停滞不前。

主要参考资料:

1.Halliday,M.A.K.(1973),獷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獿ondon:Edward Arnold.

2.胡春洞、王才仁主编,王才仁著:《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版。

3.王初明著:《应用语言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Nation,I.S.P.(1995),玊each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玏ellington:ELI Occasional Publication No.15.

5.刘润清等编著:《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测绘出版社1988年版。

6.查有梁著:《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7.戴军熔著:《中学英语写作初探》,载《中小学英语教学》第10期。

8.江坤才著:《教学模式与教育科研方法简介》,无锡市教研中心,197月。

(黄树生)

篇4:中学英语不应忽视翻译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认识到翻译能力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应提高对翻译教学和学习的重视,确立翻译教学在外语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 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应当在高效率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因为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学生掌握外语的目的之一。 很多文章都提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可是在学英语的初级阶段(中学阶段)是不可能做到用英语思维的,只有精通英语的人才会做到用英语思维,而且还要有环境支持。多做翻译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二者并不对立。首先,翻译有助于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根据两个阶段的要求,人们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现代翻译学家们把它归纳为准确通顺。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前提,而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程度依赖于英语的知识水平。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的过程,而翻译则是一个表达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比阅读更复杂、困难。我们能把握一篇文章的内容,但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翻译能够保持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做事总希望尽早知道结果。学习英语总是想和别人,特别是外国人用英语沟通,总想把他接触到的英语书面材料译成母语,以显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翻译实践,学生才能体验这样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翻译教学的几条有效方法,供外语教育界的同仁在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时参考,同时也作为同行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时的参考。

第一,从一开始(初学阶段)就要让学生明白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由于中学英语的课时一般都是四到五节,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交流练习,只能进行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1991年国际英语教师协会25届年会上,学者们提出:“学生走进课堂是为了学习语言,不是为了交际。”)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用充足的时间来传授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汉表达习惯的区别等。初学阶段,老师教学生学完字母后,再教语法时,就要培养学生注意英汉差别意识。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我十二了。”翻译成英语时说:“I am twelve薄焙河镏忻挥小笆恰保翻译成英语时要用“be”,且还要有人称的变化。再比如,汉语中我们说:“我昨天在街上遇见了我的老师。”翻译成英语时说:“I met my teacher in the street yesterday薄焙河锏南肮呤前咽奔渥从锖偷氐阕从锓旁谖接锴埃而英语的习惯则是把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放在宾语的后面,且谓语动词还要有词形变化,但是汉语就没有。另外,词序也不同。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各种句型变化,例如,英语中的疑问句与汉语中的疑问句就不同,汉语中疑问句只在句末加问号,而英语中疑问句就不仅要在句末加问号,还要使用助动词、疑问词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英汉语言表达差别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就会少出现或者没有 Chinglish现象了。

第二,可以把英语

课堂教学设置成同声翻译的情景,在教师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解完毕后,让学生进行操练时,可把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进行同声翻译操练,教师说英语,学生说汉语,或者教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同时让几个学生口头翻译说出,让全班都能听到,或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译能力。例如,英语中表示“花费”时,可以用spend,take,cost,pay等表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把目前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常用英语句型进行归纳,可在每节课讲授新课前的复习步骤中使用,也可在传授新课时使用。

第三,课堂上的翻译练习是有限的。因为在一节课中教师既要讲解语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不可能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因此,课后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英汉组、汉英组、朗读组等),让他们在课后把当天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利用下一节课课前五分钟轮流让这些小组把上一节课内容进行复习。

最后,在考试评估上要进行改革,不能再以现行英语考试模式(即标准化的选择题,这种题型是专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设计的)来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果这样的话,只会导致题海战术,把学生训练成了考试机器,一旦离开课堂,离开考场,就是英语成绩下滑的开始。那么怎样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就英语学科来讲,英语素质就充分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会上,体现在英语的实用性上。因此,英语测试必须体现在这些方面,即听力、口试、阅读、英汉互译题型。测试方式的全面性是教学质量的强有力的保证。

总之,我们应当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传统的外语教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中心课题,有机地将听、说、读、写、译教学结合起来,以翻译学习为突破口,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开创英语教与学的新天地。

篇5:中学英语“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摒弃那些影响学生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封闭性,建立多元化、开放性的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能力、思想三者并重转变,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培养目标向多层次,多角度方向转变。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大胆质疑、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主体性、自主性、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思考、探究、讨论和不断创新的开放型教学一、理论基础

从信息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接收、处理、储存、输出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主导。主导作用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了解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运用教法,把大纲、教学计划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从客体转向为主体,使学生学会自己接收、处理、储存、输出有关信息并及时反馈。

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系统由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组成。即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处理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构成教学系统的主体,教学系统中的客体由教师设置用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部分组成,其作用在于促进、导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中的环境和外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信息,同时控制学生加工、储存、处理、输出信息的过程,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系统应该是开放的系统,信息的来源、接收、处理、储存、输出,是多渠道和全方位的。否则导致系统本身的封闭、内部的熵增---即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模式结构: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思考、探索、探究、讨论和不断创新的教学空间。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并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空间。 三、操作策略

1. 开放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对学生来说,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大课堂。课堂要求突破教材的限制,延伸到室外,甚至到校外的工厂、农场、商场等场所,拓展到电视、广播、英特网等传媒,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例如在校园内开设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朗诵会”、“英语表现”等等,促进课堂上的英语教学,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又如SEFC Book2 Lesson 4 Part2的writing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本地的一名胜的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该名胜的有关史实、优美风景、参观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和观后感四个部分加以讨论,然后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通过讨论,学生对这篇短文打了腹稿,写起来也就不觉得困难了。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力,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2. 开放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教学要注意知识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一方面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实践中提取大量信息,充实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增添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呈现多元性的相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SEFC Book1 Unit15 Healthy Eating 一课时,文中提到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而我校此时正对大量学生到校外没有达到卫生标准的饮食摊用餐这一情况发出明文禁令,我便信手拈来和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T:Recently,some important decision about “Healthy Eating”has been made in our school. What is it?(立即有学生说)

S: We are not allowed to go out to eat.

T: How do you like the idea?(很多学生叫起来)

S: That's not fair.

T: Any reason?

S: The food at school is not so delicious.(其他学生都笑起来)

T: That's right . But I happen to have some news about some very delicious food that caused trouble .(接着讲了最近在报子上读到的一则关于学生校外用餐引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然后又问)Do you still want to go out to enjoy delicious food and become ill?

S(整体):No!

最后作一总结:Now, listen ! We are not allowed to go out for meals, even those foods are more delicious but they are dangerous as well. This is a new rule in our school . Anyone who goes against the rule will be......

S(学生齐声回答):Punished.

(说罢,大家都会心的一笑)

这样让语言教学融入校园生活,让校园生活成为流动的教材。

3. 开放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常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起到组织协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发言的机会。我常结合教材内容采取讨论法、角色扮演等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让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和交流。

⑴合理运用讨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针对不同讨论话题,讨论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话题展开的深度,运用师生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如在SEFC Book2 Lesson31中“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find a person hurt in a car accident ?”这一话题时,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迅速,并且合理的观点多。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掌握了基本的急救知识。

又如SEFC Book2 Lesson38中的“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got a one million pound note ?”大家思考异常活跃,不少学生说:I would buy a beautiful house / save in the bank/ give it to the Hope Project/ travel around the world......还有的说要办学校、组建足球队等,可有一名学生却语出惊人:“I would burn it immediately.” “Why ?”教师抓住契机 ,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逆向思维并将讨论引向深入:“Do you think money is everything ?”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最后得出“金钱非万能”的道理。

⑵运用辩论形式,让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其是非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辩论是源于讨论并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学SEFC Book2 Unit2中的“Do you like smoking?”这一话题,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甲组的观点是“Smoking is harmful.”;乙组的观点是“Smoking is good.”要求学生用辩论的形式阐述各自的理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⑶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如在Hurricane时,安排学生表演模拟记者现场采访活动。几名受访人“心有余悸”地分别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可怕经历后亲眼所见,然后记者作一综述报道。又如Book1 Unit22 Britain and Ireland时,可让一个学生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充当游客,让“游客”向“导游”提问,了解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情况,这种“情景问题”把课文内容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

4. 开放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角色转换机制。创设一种人人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讨论、辨析,阐明自己的观点,打破单一互动的师生交往局面,组建学习小组,交换位置编排,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交往形式。

5、开放主题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语言知识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只有语言知识练习作业,难免让学生有单调枯燥的感觉。开放性的主题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在设计开放性的主题作业时,应注意三方面:⑴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⑵作业设计要求和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相联系。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却能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水平。

6、开放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大纲指出:“教学评估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及时的、积极的反馈,他们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加以保护和引导。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始终坚持以开放式的鼓励性评价为主,“没有不好,只有最好”。结合开放式的教学,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记分方法如下:

⑴累积分:从高一开始,学生可以在班级的评价小组展示自己会说会写的单词,每一个记一分。该项记分随评随记,记分不封顶。⑵参与分:凡参与一项英语活动(如扮演一个角色、播出一篇英文稿......)记10分,据实累计。⑶特色分:凡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新的创意或有某一方面特点、特色每次加10分。这样激励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四、应注意问题:

1、模式强调学生参与,要将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贯彻于教学活动始终,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突出教学效益。

2、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主动和活泼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大胆思维与表达,对各种观点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沈正南:“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

黎新之:“浅谈全方位、开放式英语教学的开展”,《教学与管理》第10期

篇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学和谐统一律 三序和谐统一律 知识与智力

[论文摘要]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掌握运用教、学和谐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将教材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识规律的序和教学结构程序三序统一,循序渐进,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及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规律,供同仁们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和谐统一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受制约于学;学需要教,受指导于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缺一都构不成教学过程的额有机整体,都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英语教学关系上的体现。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课程。至少在最初阶段,教英语不像教学历史或化学那样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语教学中当然有该学到的知识,如语言学、音位学等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在教学初期阶段所要教给学生的。同样,对于英语教学,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发音的能力,取决于准确模仿教师语音的技能,取决于反复练习同样的语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决于掌握它们的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既然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信心。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体谅。如,当学生相互间进行课堂操练时,教师来往于之间,仔细倾听他们的操练;学生语塞时,帮助提示一下;听到语误时,轻声纠正,态度亲切自然当课堂操练一时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随意呵斥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重新操练。教师正确的教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课堂上的和谐与默切。

作为教师,都应热爱学生,这也是使教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也才能做到教、学的和谐统一。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爱之深,则求之切”,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施之以尊重,报之以爱戴;加之以威,只能报之以怨。”过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评,有辱人格的谴责,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激发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因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和谐统一。掌握和运用教、学和谐统一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完美地结合,是教师时刻都要考虑的,永远创造不完的教学艺术主题。

二、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

教学中使教材科学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内容)、学生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序(方法)、教学结构程序(形式),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学英语课本是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依据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既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课本就是这些规定的具体化,就是说,课本的编写要经过编者们的大量创造性劳动,使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的挑选、安排、组织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规律,编得即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一般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材内容很简单,每课的句型和单词都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直接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这时教师就不需要讲授过多的语音知识和语法规则。但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就有需要和可能从一些语言材料里总结和归纳出必要的语法规则。不这样,就不可能使学生理解较复杂或变得繁杂的语言现象和掌握更多的语言项目。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还要坚持精讲多练。至于那些对实际运用语言影响不大的语法现象,可少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书能大大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它循序渐进、举例说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练习。但是,书不是教师,它不会教、不会听、不会纠错,也不会鼓励学生,不管课本编写得如何好,指导还必须来自教师而不是课本。新教师、负担过重的教师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师有时候回陷入所谓的“教科书的圈套”。他们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问候学生,然后整节课时间都花费在朗读和做书上的练习上。教师和学生完全依赖课本,成为书面文字即印刷符号的奴隶。教师不是在教,而学生也没有达到掌握英语句型的目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课本中的材料。许多教科书的练习本身就给出了许多用法:打开书或合上书做、口头或笔头做、有个别学生或有一组学生来做。总之,要记住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帮助达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拐杖或教师的替身,因为语言的实质是双方相互交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要上成实践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初中阶段年级越低,练习时间应越多。对语言知识必须精讲,讲授知识为了知道实践。语言知识讲授的范围、深度、方法和时机要由语言实践和教学需要来决定。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说:“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内容方面,并通过这些主要内容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教师有一节课上不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空白点”;这种如果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大面积掉队的严重后果。教学中,只有将知识的序、学生认识过程的序、教师安排课堂结构程序的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才能产生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迁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是教学的又一规律。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改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培养学习能力,核心又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形式,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这一根本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介词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选择介词,以达到激发兴趣、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圆点、方框来表示方向介词;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直观图,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实物,通过对每副图的重复或替换练习来演示它们的用法。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英语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助于将来从事任何工作。英语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人们经过长期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从感知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外国语言,许多语言现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例如,在汉语中,“我有一本书”和“桌上有一本书”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有”则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别。又如,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动词词组和主谓结构是放在受修饰词的前面。如:昨天来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应置于受修饰词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知识时,通过英汉分析对比,可以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本领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问答,对话,按指定情景写作、自由作文,改写课文或课文的结局,对课文里人物、行为多问几个“why,if”之类的问题等等,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同时进行的,统一实现的。因为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凭借,智力是用知识来呈现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结晶。二者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所以应把掌握双基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教给学生怎样正确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捕获“猎物”的措施,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抓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把其他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就会永远伴随着智能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开辟广阔的天地,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篇7: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先读问题,弄清考查要点,以便能带着问题看文章,这样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时间紧,至少要扫视一下起首段和尾段。再把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想一想,这样全文大意便清楚了。此时,不要忙于答题。

三、细读原文,捕捉相关信息词,掌握短文细节内容。这是解题的关键,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再议中学英语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 抓住四个“W”和一个“H”,就是边读边用铅笔做些标记,把What (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How(经过)划出来。抓住了四个“W”和一个“H”,就抓住了文章的全貌,一些直接性的问题便可解决。

2.抓住连接词及起关键作用的副词、代词、介词、插入语等。因为这些词具有因果,让步,递进,转折,指代,列举及承上启下等各种连接上下文的特殊功能。这对考生分清文章层次,辨明各种关系,了解人物心理,推断作者意图,进行逻辑推理等手段来分析难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注意领会文章的寓意。

① 直接解题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

② 归纳解题法。对于不能从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可在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的前题下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正确答案。

③ 综合推理法。读者需统观全文,认真分析,综合推理及至计算,最后归纳出正确答案。

题干中有“suggest, infer, intend, conclude, conclusion, probably, likely, reason, because, according to”等字眼时,属于推断概括型,考查内容着眼于全篇,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④ 捕捉关键词。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与问题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或同位词等信息词来得出正确答案。

⑤ 转换解题法。即原文这么说,而在问题和所给选项中则用另外的词去转换一种说法,但仍表示同一含义。

⑥ 排除法。根据语言,句法结构,信息词和常识,在没有把握的选项中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四、重读原文,仔细斟酌核对答案。在解完最后一道题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将原文读一遍;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目的在于对所做答案进一步审查,推出未解答的题,以便减少失误。

篇8:中学英语“读&写”学习方法的个案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读&写”学习方法的个案研究

蔡炳成

一提起英语学习方法,学过英语的人很可能会立刻想到记单词、学语法的决窍。这是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片面理解。英语学习方法包含一系列要素,有些在高层面上,有些在低层面上。高层面上的能对低层面上的要素起制约作用。这些要素形成一个系统。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观念和策略。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别人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较为深远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管理观念,另一类为语言学习观念。管理观念指学生对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生对如何才能掌握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一系列主张是一种学习理论。学习者形成的学习理论对他们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如要调整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行为,必须使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见图)

观念 管理观念 语言学习观念

↓ ↓

观念 管理策略 → 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

策略指对学习过程最理想的调控。调控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过程有关,二是与语言学习材料本身有关。前者称为管理策略,后者称为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涉及目标的制定、策略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策略有效性的评估和调整。这一系列活动都以自我评价为前提。语言学习策略直接用于英语学习。应该说语言学习策略本身并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它们的成效高低要看学习者使用得是否恰当。这种恰当性就是执行管理策略有效性的最好标志。换句话说,学习者如果能用管理策略来合理地调控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就会收到预期效果。

以上学习方法框架结构已在定量研究中得到验证。本文将用该框架结构来分析一个高分者和一个低分者的学习方法,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参加个案研究的学生有刘寅和高骏。他们都是淮安市中学96届高三学生,尽管他们几乎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但三年后,他们的英语水平出现了惊人的差异。最为令人不解的是,高骏几乎是付出了双倍的代价,但在全国高考中成绩(96分)却比刘寅(142分)低四十六分,达四个标准差,而刘寅却成了全国高考中的佼佼者。鉴于刘寅和高骏的其它情况基本相仿,造成他们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似乎可以归于学习方法上的不同。

2、数据收集

在个案研究时,刘寅和高骏参加了面谈,记日记和阅读文章。这三项活动都是个别进行的。面谈的内容紧紧围绕他们的观念和策略。例如,“你认为从上下文中猜词义是不是学单词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你平时用不用猜词义的方法学习单词?”如果他们的回答是“用了”,下一个问题便是:“你是如何使用这一策略的?”一个星期日记的内容包括:⑴课外做的与学习英语有关的事;⑵每项活动所花的时间;⑶进行每项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即是否精力充沛,是否思想集中);⑷进行每项活动时所采取的策略。随后,还就日记内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了询问。阅读的文章有450个字。阅读时间不限。要求是象平时阅读综合英语教材一样,该查字典时,查字典。

表1:刘寅和高骏的个人简况

姓 名 性别 年龄 课外学习

英语时间

(每星期) 高 一

入学成绩 高 二

期末成绩 高考成绩

刘 寅

高 骏 女

男 18

18 12

23 96

98 98

82 142

96

二、研究结果

下面首先考察刘寅和高骏在课外所从事的读、写活动,(篇幅限制听、说部分省略),目的在于探究他们在语言观念和策略上的差异。然后报告他们在管理观念与管理策略上的不同之处。

1、语言观念和策略上的差异

(1)阅读练习

在面谈中,刘寅主动分出了两种阅读:自选读物和教材。在第一种阅读中,她把重点放在阅读速度和整篇文章的内容上,但遇到有趣的生词,她查词典,不仅弄清词意,还注意它的用法:在第二种阅读中,她努力读懂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同时弄懂整篇文章的内容。下面就是她对阅读练习的描述:

假如读的是自己找的材料,我就不一字一句的抠。只要能弄懂大概内容,我就不查生词了,但遇到有趣的词,我还是要查。如果读的是老师布置的内容,我总是非常仔细,因为老师就喜欢挑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出考题。平时我不喜欢背诵课文,但喜欢朗读课文。我通常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朗读课文。如果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我要找出主句和从句。

当刘寅被问及如何处理阅读材料中的新单词时,她讲:

如果单词不重要,我不查字典,特别是读自己选的东西。但读教材时,我先把课文通读一遍,猜生词的意思,不用字典。第二遍读的时候,我才用字典查生词。除了看词义的解释外,还看短语和例句。我不重复个别的单词,但重复短语。一个单词要是查几次字典,我就能记住了。课文中有些词很冷僻,我不花时间记它们,至多考试前看一看。我不喜欢把单词抄在笔记本上,我的习惯是把词义直接写在课本上。我喜欢把单词和读课文结合在一起,我感到这种方法比单独记单词效果要好得多。

根据刘寅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她学习单词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她能区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并对此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二,她把猜词义这一策略与查字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三,她不孤立地记单词,而是记短语,并且把这一任务和读课文连在一起。简言之,她的单词学习涉及了一系列的自我决策和选择。

高骏在面谈中没有主动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他的描述仅限于阅读教材。然而,在一周的日记中,他所记载的活动也有两种。这说明他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在意识层面上没有清晰的区分。根据日记记载,他在阅读课外书时,速度非常快,目标是弄懂大意,难得查字典。但预习课文时,速度慢得惊人,有时一课书竟花了他一个半小时。观察高骏的阅读过程450个字的文章,他共花了35分钟,其中竟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查字典、抄词义和例句。他在抄词义和例句时,没有进行必要的选择,而是一古脑地抄下来。当问及如何记新单词时,他说他没有什么方法,就是反复读,但是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复习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笔者认为他对生词的重要性不加区别,一律采取同样的方法。什么单词都想记,不分重要不重要,平均使用力气,其结果,花了许多时间,但成效仍不尽人意。另外,高骏不记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单词,这就限制了他词汇学习的范围。

最有趣的是当问及阅读时用不用中文翻译时,刘寅立即回答,她从不做解释,除非老师要求做翻译练习。她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依赖中文翻译是有害的。但高骏的看法和做法与刘寅成明显的对照。他说:

中文翻译时理解应该是有帮助的,当然光用翻译未免有点单调。……一般我不做一字一句的解释,但碰到复杂困难的句子,我会停下来,分析句子的结构,想它中文的意思。如果课文容易,脑子会自动翻译。

(2)写作练习

刘寅对发展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视。平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她坚持用英语记日记,她还将练听力和练写作结合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她每写一篇作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既改内容,也改语法和用词上的错误。在日记中,她叙述了写小故事时所用的策略:

尽管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但故事的内容直到写之前才在脑海里出现。在此,我一口气把它写下来,这是第一稿,放一两天后,再写第二稿,然后给同学看,让他们提意见。

高骏承认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自己不进行额外的练习。写作文时,他打草稿。但修改时,只注意内容,不太关心语言形式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写作是锻炼我们对整体结构的安排”。

2、管理观念与策略上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刘寅有杰出的宏观调控能力。她经常对学习进步情况和策略的成效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在面谈中,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学习情况时,她说道:

我喜欢读带有自测题的书,读这种书,容易进行自我评价。如果课堂上不能流利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喜欢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思考其中的原因。

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学习策略时,她作了如下的描述:

我非常喜欢对自己用过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例如高一时,许多同学花很多时间记单词。起初,我也这样做。过了一段时间,我就意识到这样孤立记单词没有什么成效,因为即使记住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因此我就改变了方法。我读课文,记有生词的句子。高二开始,我自学《新概念英语》,就用这种方法学习单词,比起老方法要有效得多。

刘寅不仅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突出的微观调控能力。这种微观调控发生在进行某个学习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例如,阅读前,她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教材中碰到新单词时,她区分常用与不常用的词,只记常用词。阅读任务完成后,她反思自己所选用策略的有效性。高骏在管理策略上有明显的弱点。首先他从不有意识地选择或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下面是他的描述:

我说不清楚我用了什么学习方法。预习、复习、做作业、记单词,好象就这些。其实也没有什么方法。

同样,他知道他记单词有困难,但从来没有花气力考虑过他记单词的策略是否得当。其次,在微观调控上,他也做得比较差。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他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区分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此,使用的学习策略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致使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以上个案研究表明,刘寅和高骏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异。这既很典型,也具普遍性,因为96届高三4个班的研究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三、个案讨论

下面就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差别进行讨论。

第一,刘寅对读写各项活动没有偏废,既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全面发展。高骏则相反。

第二,刘寅能对所从事的读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分为两种:精读和半精读。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走极端。前一种活动侧重于内容和速度,但不放弃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机会。这两种活动互相补充,一方面她的语言知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她的阅读能力也不断提高。

高骏的阅读活动虽有两种,但和刘寅的不完全一样。他阅读课内教材时注意力几乎完全放在个别字词上,结果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而得到的成效却比别人低。他阅读自选材料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只看内容,生词一律不记。为什么这种真实性强的交际活动对他的帮助不大呢?笔者猜想作为外语学习活动应该有双重目的:一是扩大自己的语言知识,二是训练语言技能。如果忽视第一个目的,那就无形中减少了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这可能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中更为明显。在外语学习的环境中,接触外语的机会很有限,因此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第三,刘寅在英语学习中能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母语,这对提高英语水平有促进作用。英语习得的过程也就是和母语干扰进行斗争的过程。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而外语学习者通常有依赖母语的惰性,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就很难摆脱对母语的依赖。高骏不仅没能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的干扰,相反还认为翻译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依赖于母语,英语水平提高得就越慢;英语水平越低,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第四,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最重要差别体现在管理策略上。刘寅成功地管理了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主动权。对自己有分析有评价,对语言学习策略有选择,有评估,一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而高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控制远没有达到意识层面上。对自身的学习缺少反思,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盲目性、随意性强,因此效果的好坏就无法预测。

从上述两个典型的个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英语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加以点拨,从改变学生的不恰当观念入手,把培养学习者自我评价能力作为自始至终的中心任务。此外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管理策略去监控语言学习策略的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有重要意义。

篇9: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分析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我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的英语, 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外语,外语也是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学生想在外语考试中考个好分数,家长期待孩子有个好成绩。 当然这就会让我们的教师有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教好学生,让他们真正把外语学好,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上下工夫,不断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的群体并区分对待, 这些组合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作为我们初中的一线教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也应该适当运用分层教学法,并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改进,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我们教师在分层教学之前, 要充分研读教学大纲,对各个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 对不同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 并设计不同层次下的教学目标,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力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充分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归类分层绝不是教师一接班马上去实施归类的。 教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 深入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课堂表现,课下完成作业的质量, 书面字迹是否清晰工整,考试成绩等众多因素。 我们教师充分考虑过这些因素后, 就可按班上学生的人数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归类分层。 可以分为 A、B、C 三层。 A 层为班上前 30%的学生,B 层为班上中等学生,C 层可为班上后 20%的学生。 每一层的所有学生我们教师又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组,让组与组之间竞争学习,同时还可以合作学习。 但实施此教学法也要尊重学生,最好不要在班上公布分层, 对于 A、B 两层学生还好,C 层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对他们不够重视,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 不利于分层的实施及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中词汇部分的讲解

单词是外语学习的基础,单词组成短语,短语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文章。 一般我们教师在正式讲解单元课文前先要讲解一下本单元的单词。 那么第一步就是通过领读的方式先要教学生读会每一个单词, 接下来再细致讲解。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来讲解单词, 但我们也不应该完全依赖于多媒体, 传统教学也有传统教学的优势,我们要利用好黑板的板书,有效讲解单词并要求学生记好笔记。 每一单元的单词讲解结束后,当我们教师再去领读单词的时候,就可以把单词通过变换而来的词形也加入到领读的词汇当中,如是动词,那么它所能涉及短语都可以加入到领读中, 这会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巩固, 学生也会慢慢接受并喜欢这种领读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扩充词汇、短语。 我们教师可以找出突出者,让他充当教师的角色去领读,学生都很有表现欲,他们都会积极配合老师,这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

三、教师适当超前教学法

(一)教师个人知识文化素养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更多涉猎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在占有较大比重的阅读理解上来看,文章段落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自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看书籍。 教师知道的内容越多,越能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同时也更能得到学生的敬仰、认可。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今后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适当超前教学法的设计这种适当超前教学大多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要想学生学得好,那么教师就要在教授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种设定适当的超前教学可以在“天”上超前,也可以在“星期 ”,“ 月 ”上超前 ,甚至是在 “年 ”上的超前。 其实在我们教师教学中,这种适当的超前教学一直在用,关键是否把这种超前教学系统化,是否一直坚持在用,是否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计划。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在每一单元正式教学前, 可能都会先讲讲单词,讲讲语法,这也是一种超前教学,使学生在学时能理解得更好。备课是超前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们讲第一课时, 整个第一单元是否都准备了,是否浏览了第二单元的内容,或者说是否浏览了一册书的.全部内容, 在讲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熟悉教材,教过了一次初一的内容, 就知道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标题为Why do you like pandas? 在这一单元里会出现较多动物的单词, 那么在我们讲授 1-4 单元时碰到有关动物的词汇, 是不是能提前把这类词汇总结下来,先以例句给出,学生既会对动物的词汇感兴趣,在学第五单元时,这些生词又能提前掌握,学得也就会轻松些。 这就涉及了适当超前教学法中的月的超前。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其独特性, 我们教师也是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但我们初中教师从初一开始教起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平时可以抽出时间看完初二、初三的教材,了解整个初中的语法知识点,适当进行年的超前教学法。 我们教师同时也可以把这种适当的超前教学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适当超前学习法,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前预习,这样,我们教师会教的轻松,学生也会学的轻松。总之,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努力,总结经验,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超前教学, 在上每一节课前都需要我们做充分的准备, 尽量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一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给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实现我们的价值, 也要让学生们慢慢丰富自己。

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求教师设定好教学目标, 每节课下来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达到什么程度, 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通过分层次教学,分步骤教学,真正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中学生在强大的母语包围下, 听说外语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 但学生大学毕业后会走向社会, 外语将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外语学习得情境, 通过我们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 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领会外语学习的美妙。

篇10:中学英语教学刍议 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刍议 论文

[内容提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关键词]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

[1] [2] [3]

篇11:中学职业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职业英语教学论文

1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1硬件设施和学校重心方面

教学配备条件落后,缺少多媒体等设施的配备,应当添置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创造影音环境让学生们感受英语文化环境,提高对英语的兴趣。中职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只专注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各部门将工作和学习重心都只置于专业课上,将绝大部分资源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中职学校的英语学习被视为辅助科目,国家规定不得不开的一门课程,所以导致重专业而忽视英语教学,使得中职学校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当今社会日益变化增长的需求。

1.2师资力量方面

(1)教学方法老旧。教师受传统教学的灌输即水桶理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学生常被误以为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词汇量少,语法掌握量极少,而单一的考核方式使成绩差的学生对英语的态度越来越消极,教师对其的批评也使得学生越来越惧怕英语考试,如果依旧采取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将会每况愈下,教学质量必然不理想。(3)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热情不断下降,比如学生问题较多,知识面狭窄,大多数学生思想落后等,导致部分教师也丧失教学积极性,认为学生基础差,再努力也枉然,缺乏激情,从而逐渐懈怠下来,得过且过,这些消极思想滞怠了英语教学。

1.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缺乏。随着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放低了入学标准,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无法进入高中才选择中职学校,而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更是有一种畏惧感,甚至产生厌学、抵触情绪,从而让英语教学困难重重。(2)英语成绩差,对英语衍生出惧怕心理。中职学生之前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开始逃避作业,害怕老师提问,抗拒记单词,即使听不懂也不敢问老师,最后恶性循环,英语成绩越来越差,也越来越怕学习英语。(3)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因为一直以来英语差,考试经常不如人意,词汇量的要求增加和麻烦的语法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又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

2应对存在问题的措施

2.1硬件设施和学校重心方面

增加机房、多媒体等的建设投入,不断为英语学习增添新的科技力量,使学生们接受英语学习的方式更趋向于全面。学校重心方面不能完全专注于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更应该分摊一些重点,加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上,要看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英语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2.2师资力量方面

(1)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教师是教育的最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都深深影响着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必须有为人师表的意识、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不断前进的敬业精神,面对在中职环境里英语教学的尴尬局面,应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断找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也应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并组织培训学习,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科资讯等。既要承认英语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得承认学生的主体身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发展。(2)英语教学动态结合专业学习,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懈怠态度是由于他们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只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英语对其毫无帮助。这种思想是片面的,英语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有些专业要求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例如国际与经济贸易、计算机等专业。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首先得纠正“英语无用论”的思想;再而英语教学要与专业学习动态结合,将英语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去。(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能动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学校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应为主要角色,教师不应盲目灌输知识,而应该指引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很重要,学生应明确英语学习目的,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积极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则应让英语课生动起来,增加学生在英语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2.3学生自身

(1)从基础开始学习,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后续更深层次的英语学习,积极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英语学习的无力感,减少英语学习的阻碍。当看到自己英语水平有提高时得到激励,正面作用不断衍生,从而促使英语的进步。(2)克服对英语的惧怕心理。主动与老师沟通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让老师给予相关建议,并努力实行,在课堂上直面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问题,课下主动记单词,听不懂要勇于问老师,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久而久之,英语水平必定会得到提升。(3)在平时生活中多运用英语,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信心。在英语原声或字幕电影中体会英语的发音及其魅力,感受英语氛围,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平时中多与伙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敢于发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慢慢从生活中发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3结论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英语的要求逐步提高,虽然目前在中职学校中英语教学受重视的程度偏低,但是在加强中职学校建设、改革教师观念、提高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等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其以后的工作增添筹码,打下一定的基础。改革之路虽然漫长,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终将迎来希望的曙光。

篇12:it用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04-4-2 It is/was ….that 及相关句型归纳

1. It i/was +序数词+that从句。意为“是第几次-----”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written to a foreign pen friend.

It was the second week that he had been in China.

考例:

----Do you know our town at all?

-----No,this is the first time I--------here.(NMET 1992).

A.was B.have been C.came D.am coming

此句型中可以用this/that来代替it,当主句是is时,从句用现在完成时,当主句是was时,

从句用过去完成时。

2.It is/was+形容词/名词+that。其中,ti是形式主语,that从句是真正的主语。

It is quite important that China becomes an official member of WTO.

考例:-----------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There B.This C.That D.It (NMET !995)

3.It is/was +过去分词 +that从句。这一句型中常用的过去分词有said,reported,kmown,believed,suggested等等。通常译为“据说-----”。同样it是形式主语,从句是真正的主语。

It kmown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eaching is_____it is a science.NMET

A.as art much as B.much an art as C.as an art much as D.as much an art as

4.It is/was+ 强调部分+that 这一句型可以强调除谓语以外的任何成分。

I saw her in the post office when I was walking by.

It isI that/who saw her in the post office when I was walking by.

It is her that/who I saw in the post office when I was walking byl

It is in the post office that I saw her when I was walking by.

It is when I was walking by that I saw her in the post offce.

注意,在这一句型中,如果被强调部分是人,可用 ,也可用,其余的全用。同是这一句型要注意其句型变化,像一般疑问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等。Eg.

Is it farming that he likes to take up?

Who is it that won the first in the long jump?

Why is it that he came late?

Is is 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matter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are.(NMET )

A.it B.that C.one D.this

It was about 6,000 years ago-------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nd was made.(NMET)

A.that B.until C.then D.so

5.It is/was +一般时间+since .在这一句型中,如果since从句的谓语动词是非延续的,则意为“自从----有多长时间了”。

Eg.It is two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

注意:如果 从句中的动词是延续性的,则意为“自从不-----有多长时间了。”如:

It is ten years since she married.

It is ten years since she was married.(她离婚有十年了)。

另外,在这一句型中,如用It was,since从句则通常用过去完成时。

It was only ten years since he had left here.

-----What was the party like?

------Wonderful.It has been years-----I enjoyed myself so much..(NMET1993)

A.after B.before C.when D.since

6.It is/was/will be+一段时间+before从句。这一句型意为“还有多少时间就-------”。

It won’t be long before you reach your goal.

It won’t be too long ------she finds a suitable job.(上海1992高考)

A.that B.since C.before D.for

7.It+系动词(look,seem,appear)+that 从句。

It look that he has been there before.

It looked that they-----their task before.(上海1992高考)

A.finished B.would finish C.was finishing D.had finishe

8.It+ 动词

+that/whether/what/who/when/where/why.

It has been decided whether the project would be given up.

Does--------matter if he can’t finish the job on time?(NMET1991)

A.this B.that C.he D.it

篇13: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英语写作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大比重,从农村地区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突破口,寻求如何加强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写作现状;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写作是体现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写作是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山区学校。本文就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写作训练的策略进行剖析阐述。

一、写作教学现状

1。词汇、短语运用能力差,无法准确表意

受词汇量和阅读量的限制,学生掌握的英文词汇、短语、句式匮乏,未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习惯,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用英文准确表意。

2。运用母语思维,Chinglish屡见不鲜

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受汉语思维影响把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到英语作文中。显然这是在二语习得中出现的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这种负迁移减到最低限度。

3。写作内容匮乏,语篇生涩,段落、文章的逻辑性差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语言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因而学生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贫乏、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不能完整、连贯地刻画主要细节,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

4。只注重写作结果,忽视写作过程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堂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教师大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只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对写作技能的指导,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由此导致许多学生的写作训练流于形式。

5。书写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

目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作文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标点使用不当、大小写混乱,从而导致考试时扣卷面分和感官分。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书写问题,及时提醒、指正,慢慢改变学生的书写。

针对以上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和困难,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探寻出了一些提高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二、写作训练途径

1。强化基本功训练

(1)从词汇教学入手,抓好语言基本功

在教学中注意把词义、词性及词的用法结合起来,既注重语言的信息性,又注意语言的使用性。

(2)加强英语基本句型的训练

无论多么复杂的句子,都有能表达该句中心意思的“主句”,其余则是起修饰、补充作用的定语、状语以及各种类型的“从句”。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六种基本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针对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六种基本句型的训练,牢记句型,不断运用。六种基本句型是: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There+be结构。其次,加强句型教学,要对一些句子进行结构分析,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再次,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巩固语言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感的训练。

2。从日常教学抓起,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阅读—积累—模仿—自主表达”四个阶段。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熟读或背诵一定量的.范文,充分积累写作材料,积累一定量的短语、习惯表达和精彩句式,强化正确意识和语感。多次感受语言、模仿语言、内化语言,最终写出自己的文章。

3。关注写作训练的规范性

(1)规范写作步骤

高中写作训练应以高考写作题型为指导,严格规范学生的写作步骤,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学生应遵循以下5个步骤:认真审题,拟好提纲(确定题材、人称、时态)—确定要点、遣词造句(列举细节要点)—连句成文、突出主题—及时复查、修改润色—规范誊写。

(2)规范书写和文体格式

高考英语写作常涉及的文体有说明文、应用文、提纲作文和开放作文。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清楚,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而清晰地书写,格式、连笔、词距、标点要正确。

(3)加强仿写训练

书写的心理活动是由观察到临摹,由临摹到自主,由自主到熟练的过程。借助范文加强仿写训练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的方法之一,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的。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注意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要在仿照范文写作中,学会语言、章法和表达技巧。

4。高效、有针对性地批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最能体现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指导作用的一个环节。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错误的同时也指出闪光点,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1)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作文

赏识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思维灵活的良药。在作文评改中,尽可能地发现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把他们写得好的、表达贴切的句子指出来,在旁边加批注,让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写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写作欲望。

(2)注重语句的地道、行文的流畅

语句是否地道,行文是否连贯决定着一篇习作能否成为一篇好的文章,这一切取决于学生是否会使用合适的连接词与过渡语。

习作评价中要多鼓励学生使用过渡语,为文章增色添彩。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把写作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写作训练,每次作文要及时批改,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评改,灵活使用多种方式,多面批、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才能逐渐不怕写作文,进而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傅瑞屏。评一节高中英语优质写作课。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贾冠杰,马寅初,姜宁。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05。

篇14:将“阅读”进行到底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杭州市桐庐县横村第二中心学校

袁旭华

“了解信息,丰富知识,欣赏,获得乐趣,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在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就是这段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目的的阐述,使笔者多年关于“阅读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等诸多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为笔者后来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笔者又逐步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初中英语阅读四步教学法(简称四步法)。

四步法的基本步骤和目标。

四步法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贯穿整个课堂,并将之延续到课后。通过大量任务的

设置和完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整个课堂遵循“为用而阅读,在用中阅读,阅读后就用”的原则;不单用“读的技能水平”取代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在通过阅读增加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在理解基础上不断进行有效输出的实践活动。

步骤1、导读阶段

(阅读的准备 - 前期活动)。

导读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适当呈现生词,激活话题;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活的知识应是指向新的运用能力的已有知识

能力,起到弱化学习困难的目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导入方法有:

①谈话导入 ②直观导入

③故事情节导入 ④背景知识导入

⑤情景导入 ⑥悬念导入。

各种导入法异曲同工,在具体运用时

常常是相互交叉、渗透。但需注意:导读时间不宜过长,切记喧宾夺主。

步骤2、理解输入和技能训练阶段

(阅读中期活动)。

这一过程既要训练学生各种阅读技能,又要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语言的逐步深加工,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指令激活学生三个层面的认知思维能力,逐步加深对篇章的理解,训练多种阅读技能。

认 知

层 面 要求 问题核

心词

识别事物 找到某些语言内容的存在与否,读懂字面意思 Who

When

Where

What

理解和

推理 对语言事实做出解释、说明原因、找到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 How

Why

深加工和应用 归纳和提炼文章观点,并做出评论,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题外发挥

步骤3、有效输出的活动阶段

(阅读后续 - 后期活动)。

新课标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仅靠语言的可理解输入是不足以掌握英语,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效输出的实践活动,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进行:①转述所读内容 ② 角色扮演 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运用联想补充未完成的结局 ⑤摘要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步骤4、课内阅读与课外真实阅读结合

阶段(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的阅读

问题。新课标五级技能水平关于读的目标描述第七条:“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内阅读的延续

和扩展。教师应布置能让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探究性任务作为家庭作业。

JEFC 版BOOK 3个案

Lesson 38

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教学目标及学习结果:

1、增加语言知识,训练阅读技能。

2、掌握游历记叙文的结构和内容,并简略描述自己的经历。

3、理解恐龙的生存年代、种类及神秘消失的事实。

4、分析篇章中学生在游历中的情感变化和导游的工作性质,进行角色扮演。

5、理解Scientists的工作艰苦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6、布置家庭作业,促成课外阅读进行。

教学步骤:

步骤1:导读(Lead-in)。

1、复习lesson 37,问:

① Who went to the museum?

② When did he/she go there?

③ What did he/she see?

④ How did he/she feel?

2、询问,

Have you ever visited a museum?

小组谈论自己的参观经历,报告结果。

3、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Lesson 38.板书题目

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学生讨论预测课文内容。列出表格,

Who?

When?

What?

How ?

步骤2:理解输入和技能训练

(While reading)。

1、要求学生用略读法阅读寻找信息,填写上述表格;并作简单陈述。

2、详细阅读课文,判断下例句子真伪,并说出原因。

① The students are happy to go to the dinosaurs world first.

② The students saw a lot of dinosaurs living in the museum.

③ The first dinosaurs appeared 150 million years ago.

④ There were a lot of

3、学生理解scientists的工作性

质,评价Song Dan的志向“I want to be a scientist in the future to study dinosaurs.”并谈谈对自己的将来的设想。

步骤三、有效输出活动

(After reading)。

1、让学生在篇章中找出学生在参观中的情感变化及关键词;理解导游的工作内容和导游应有的素质。

2、分小组准备角色扮演。

3、欣赏、评价各组的表演。

步骤四、课内阅读的课外延伸

(Homework)。

文中说,scientists对恐龙的消失有不同的说法。请大家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阅读相关资料,选取自己认为可信的说法,配上图画,在下一节课进行解说。

篇15:中学英语新旧教材之差异(转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南涧镇中学 Zedney

摘 要: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和Go for It!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外国出版集团合作编写的两套初中英语教科书。本文从编写教科书的依据、语言差异、课本结构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就两套教科书的异同作些分析比较。掌握新旧两套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和结构,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使用新教科书(Go for it!)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语言目标,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任务型学习

导 言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即所谓的旧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本修订版)》,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而成的教科书,供初中三年学习英语者使用。Go for it!新教材,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Go for it!)教材的基础上,与之合作改编而成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的系列教材之一,供七到九年级学生学习英语使用。

无论是在《教学大纲》中,还是在《课程标准》中,他们对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即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简述一下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和Go for it!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编写的依据不同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教育部20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旨在更加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加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更加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Go for it!(新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国家教育部20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Go for it!)教材的基础上,与其合作改编而成的教科书。全书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二、语言差异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而Go for it!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对(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教材进行改编而成的。也就说,两套教科书存在着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和美国英语(American English)的差异。这两种语言的差异首先存在于语音方面,比如glass,英国英语读〔glB:s〕,而美国英语则读〔glAs〕;shop英国英语读〔FRp〕而美国英语读〔FBp〕;英国英语读dollar〔5dRl[〕,而美国英语则读〔5dBl[r〕。其次、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也体现于单词拼写方面,比如英国英语拼colour,metre和honour,而美国英语则拼color,meter和honor。第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词语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英国英语中“电梯”是lift,而美国英语则是elevator;“地铁”英国英语是underground,美国英语则说subway;“中学”英国英语说middle school,美国英语则说high school。第四、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词意方面也不一样,比如freight英国英语表达的是(船运的)货物;美国英语则表示(水、陆、空运输的)货物;英国英语说一批邮件是post,美国英语则说mail。第五、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语法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英国英语问“Have you (got) a pencil?”,回答“Yes, I have.或 No, I haven’t.”,美国英语则问“Do you have (got)a pencil?”,回答“Yes, I do.或 No, I don’t.”。当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语音、词汇、拼写语法等方面存在着的这些不同并不重要,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他们就是同一种语言-英语。

三、课本结构不同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学生用书的每个单元(unit)由四课书组成,其中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以复习归纳为主的。课本后面附有“课文注释”、“发音和拼写”、“语法”、“各单元单词和习惯用语”、“词汇表”和“不规则动词表”以及一些补充阅读材料。

Go for it! 学生用书的每个单元都是由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组成,Section A 是基本的语言内容,Section B 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供学生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七年级上册还编写了预备篇(Starter),预备篇包括6个单元,内容为26个英文字母和基本日常用语,让没有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使用。课文后面提供了“Additional Material”供学生复习使用,也可以平时教学时使用;有些“games”复习时使用;有“Vocab-Builder ”,让学生写出每个单元学过的单词;有“Pronunciation Table ”、“各单元单词和习惯用语”、“Vocabulary Index”和“Name List”。

四、教学方法不同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是一套以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为主的教科书。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让学习者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是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因此,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在各个单元中安排了尽可能多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交际教学法的目标而进行的。 Go for it! 则是一套任务型语言教学贯穿于始终的教科书。任务型语言教学被认为是“one particular development within the broader ‘communicative approach’”。教师不仅要使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学生也用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方法来完成任务 - 学习语言知识,教和学都是在若干个不同任务的安排和完成中进行的。

总之,我认为新教科书(Go for it!)的编排更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师要会朝着明确的目标 - 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语言知识 - 安排好各种教学任务和活动;学生也要会自觉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教师安排的任务和活动可能由学习者个体来完成,而更多教学活动和任务则将会由集体共同来完成和执行,并且是在相互比赛、相互评比中执行的。新教科书的编排注重了学习者的自由、个人选择,通过启发创造性、经验学习、情感陶冶、发展个性、体现人的价值,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习语言,在学习中玩的教育新理念。

参考书目: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新目标)》 七年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学生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现代教育理论》 云南教育出版社

篇16: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

要:传统的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方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的空间,需要广大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其与时俱进。本文根据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结合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在新课课程改革背景下布置中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原则及其形式。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外作业;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英语课外作业的形式

1. 导言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参与和体验,主体的感知,知识的主观建构并要求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创造、合作、交流。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外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大大置后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是老调常谈,抄抄,写写,背背以及固定的一本同步的作业本。这种仅仅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遏制了学生兴趣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那么如何设计英语课外作业呢?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共同的探究,大胆的创新与实践。笔者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来改进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和方式。

2. 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

2.1 针对性

英语作业按其类型可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按其形式可分为听力作业,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除借助课堂讲授以外,教师还要借助作业来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实现或巩固教学目标。即在学完某个功能项目或某个话题的对话或课文后,有意识的设计和布置相关的作业,从而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如在学了“Shopping”的对话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补全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他们感兴趣的购物对话。

2.2 适量性

在提倡减负的今天,我们必须抓“质”。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给学生的家庭作业。新的《课程计划》对课外作业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5小时(每科15分钟左右)。因此,更要求教师给的作业“少而精“。每一道练习题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并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不是进行”题海“战术。

2.3 层次性

受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会出现分化现象。因此,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但同时也要有目标性,教师在选题时,只有将学生的水平层次(个体层次)与知识层次(“四会”层次)有机的相结合,才能使作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着眼于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到基本技能的培养,最后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的饱,又要保证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做得了。如学习了餐桌上的对话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家里人或是朋友的饮食爱好,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得出调查结果。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以对话表演的形式,而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预定定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3. 英语课外作业的形式

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中,我亲身感受到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英语作业产生的腻烦心理。有时,甚至我还没说出今天的作业,学生已经脱口而出:“背单词,念书,作业本A/B”。我意识到学生已失去了往日对作业的兴趣,他们已经不再像当初刚接触英语那样,为会写出26个字母而自豪,为书写漂亮而骄傲。为改变这种局面,我觉得应该要在布置作业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方面下工夫,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使他们的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张扬的课外作业。在新课标的推动下,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英语教学构建了新的教学理念。把他应用到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领域之中,尤其是口语作业中,同样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3.1 调查型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英语,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英语教育资源。因此,我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外作业,如:学习了like doing something/doesn’t like doing something 的句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调查表,身边的人或是动物的一些兴趣爱好。

name Like doesn’t like

1.

2.

3.

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不仅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而且他们搜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2 录音,录象型

当学生学完了一篇对话或课文后,根据内容,从模仿朗读,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自编类似的对话表演,到复述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来录音,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还可以录象,然后自己视听,不断的改正提高,直到满意为止。在录音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语调,听说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学习习惯也有所改善。随着课文内容的逐渐加深,学生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可以将录音的内容从课内过度到课外,从模仿到话题的演讲,甚至是学唱自己喜爱的英语歌曲。

3.3 编手抄报

初中生喜欢写写画画,表现欲很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一些节日里布置他们3至4人一组编英语报。如教师节HAPPY TEACHERS‘ DAY !或是植树节,HOW TO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UL,让学生们根据主题设计版面,编排内容。他们分别从网上,从课外书上查找资料,尽量让自己的手抄报美观而充实。这样在编报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3.4 制作卡片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接触的单词也有好几百,还有很多的句型。如何才能较好地掌握呢?分类制作卡片不失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卡片上可以将单词进行不同的归类,如根据类别:交通工具、水果类、动物类等等;也可以根据词性:后加不定式的动词,后加动名词的动词,或介词等等;也可以将句型加以归类,如表示邀请,电话用语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更能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5 观看英语节目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电视,如今好多电视台都播放英语节目,如中央台的洋话连篇,洪恩GOGO学英语,CCTV 10套的希望英语,这些节目都配有纯正的英语,, 指导学生在收看的过程中,做好适当的笔记,让学生在欣赏生动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地道流利的英语,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也就能够跟着说起来,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因此被大大地激发,让学生将学习英语当作乐趣和自我充实的手段,最终使自己成为终身的英语学习者。

4.总结

实践证明,把课外作业由机械单调的抄写变为灵活多变的应用,由教师的同一布置变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课外作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已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应把学生看做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信任学生的潜能可以在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以真诚,坦率的态度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情感和意志,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从而确立了以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张敏,刘鹏,新课程需布置什么样的英语作业,小学教学设计,第2期

[2]徐丽娜,如何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基础英语教育,20第4期

[3]鲁风英,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口语课外作业设计中的运用,教学揽胜,年第11期

篇17: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广西南宁市城关中学

【摘要】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一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英语学习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就如何减少农村英语学习掉队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英语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掉队; 成因 ;对策

Abstract : The students are curious and interested when they begin to learn English . But as time goes on, the contents of learn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increase, more and mor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village fall behind others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ause of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English teaching, text book,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 and suggests ways to how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fall behind others in English from the points of views on education,psychology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we English teachers must improve our teaching skills. With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new ideas in classroom teaching , teacher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ctively and positively .

Key words: fall behind; cause; countermeasure

一、引言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了,所教的初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一段时间的“新鲜感”消失以后,就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日趋衰退,特别到了初二初三,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下降,老师就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难将这些学生的英语补上去。在农村中学,这种情况更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初中入门阶段打好英语基础,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

1、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原冈一马,:68) 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农村里的文化氛围不浓。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课外,回到家里也需不断地进行朗读巩固,而农村就没有这种氛围,学生相互比较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是情,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2、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不足。农村初中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

设备差。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国家投入资金少,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导致学生掉队的因素。一是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 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 根本掌握不了。 二是将英语条文化, 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 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在条文化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 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3、英语新版教材不适宜农村中学

“新版教材起点高”。(侯美涛,:7)农村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而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 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

“词汇量大,编排欠妥”。(侯美涛,2002:7)词汇量的增加,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

“新教材语法,语言点多而散,听力难度大”。(侯美涛,2002:7)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配备录音机,幅复读机。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农村学生望而生畏。新版教材加快了农村学生分化的步伐,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掉队了。新版教材不太适合农村中学。

4、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

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 读规律 ,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

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 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5、学生的性格倾向

一些在农村长大的学生, 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生人, 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这对学好英语不利,而开口少,和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 这更使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三、对策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作为教师很难去改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环境。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联系,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1.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英语教材,只有资质深,才能左右逢其源。还应从各种渠道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H时,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外,对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知识必须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首先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其次要下功夫练好“听说读写演唱画”七项技能,使课堂生动起来。

身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才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本领,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善于转化学生错误的思想,塑造学生人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在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①认知能力( cognitive competence ):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②教学反思维能力 ( reflective competence ):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 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③设计创意能力( 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④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 ):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⑤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 ):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⑥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生活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⑦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⑧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⑨表现和操作能力 ( 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⑩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葛敏, :2)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道德品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教研教改能力、交际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大纲新教材人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给学生良好的影响。

2. 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给学生多一点爱,让学生信任教师,他们会自然地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帮助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反失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同一个目的地爱护 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的是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我现在所任教班中有几个学生跟我感情特好,他们每堂英语课上总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读、练,从来不去作别的事。

3.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农村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又不出国,学它做什么”这种观念的影响。做任何事情,进行任何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的目标,或是近期目标。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而在英语学习上,我们的学生一旦有了深刻的价值认识,同样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对待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承受能力也就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2) 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兴趣

①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在农村创设语言环境有诸多困难,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英语,其它场合难以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如电视、录相、电脑软件很难普及,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花大力气,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

A、让英语触手可及,教师应该在一切可以看到,听到的地方让英语存在,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其景,在教室里可贴上挂图、英语格言、谚语,开辟英语学习园地,甚至在一些物品上贴上相应的英语单词,在黑板报里增添英语版面,丰富其内容。有的教师会顾虑这些学生看不懂,不是白费功夫?其实,让学生听懂、看懂不是我们创设语言环境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英语触手可及,“抬头不见低头见”,让英语充满每一个时刻和活动空间。

B、尽可能使用和制作直观教具,创造教学条件。新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就是为了体现直观性和趣味性,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课本上已经有了插图,无须再使用同样的教学挂图,有的认为朗读录音学生跟不上,或者一节课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搬来搬去不方便,索性就不带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学挂图不可少,它便于教师指示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如果没有条件配置教学挂图,何不教师“露”一手,自己动手绘制?教师的绘画能力得到学生的赞赏,是很容易获昨学生的钦佩和支持的,让学生绘制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教学“apple”,直接教学的效果不如图片教学,图片教学又不如实物教学,虽然这是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可使用了实物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教师准备了教具,一进教室学生看见大包小包,瓶瓶罐罐,就已经被吸引住了,就不妨让学生准备充分些,打电话就带一部电话机,表演妈妈就系上围裙,表演医生则穿上白大褂,给机会鼓励学生去准备,你会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很投入,而且神通广大地借来了该用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培养使用直观教具的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尽一切可能优化教学条件。

C、创设西方文化基调,了解文化背景和差异。初中英语教材主编刘道义指出:好的外语教材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英语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政、史、地教师的力量,广泛介绍一些英语国家各方面情况的中文书刊和文章,虽然这些知识的灌输是采取中文方式,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时候,就可以置身于西方文化背景中,而不受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如在英语对话:A : My mother is in hospital.中国人首先做出的反映可能是:哦,她现在怎样了?用英文表达可能是How is she?而在英语中这句子并不能表达焦虑、惊奇,正确的答语应该是“Oh ,dear.”“I am sorry to hear that.”如果对英语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又如有一道选择题:

An English friend invites you to have dinner at 6:00 in the evening , you should arrive at

A. 5:5 0 B.6:00 C. 6:15 D.5: 40

在中国,赴约总是按时或提前几分钟到,学生会在A、B、D中选择,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习惯比预约时间晚10-15分钟,因此他们要避免文化差异的干扰。

②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词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A.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揭示词义要根据词的不同特点、学生认知词汇的规律、特定的情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性心理特点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揭示词义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研究表明,“视觉映像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施良方,2001;Ellis, ).在词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在初一的词汇教学中,对于学校、文化用品、人物、职业、交通工具、身体部位、食物、场所等类别的名词,利用各种实物和用品,利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对于动词,就借助简笔画或体态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初一学生比较好动,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的游戏,让学生将单词与一定的动作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对于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演员、以他们自己的物品为道具进行直观教学,既方便又有效。

B.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学英语若记不了大量的单词,学好外语是不可能的。因此,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例子、间洁的图表、丰富的联想等科学、形象的记忆方法(如联想法、浓缩法、重复记忆法等)、记忆手段,使陌生、繁杂、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简明而生动、具体而形象,从而加深记忆的印迹,形成记忆的积累,使英语教学中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强化。

C.英语有一定量的记忆背诵部分,需要花费相当的课外学习时间,仅凭一时兴趣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践中要经常组织学生作词汇、词组接龙游戏,学唱英语歌曲,自由对话,表演英语小品等;有机会尽量让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的节目演出;有计划地组织出几期英语黑板报,让他们的知识及时使用,这些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了部分所学知识,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逐步介绍他们阅读一些课外阅读资料。

D.分层施教,各尽所能。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掌握词汇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层层递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如,由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同一新知识的掌握所须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在词汇教学中,针对词汇量多、拼读难的特点,可以安排五分钟时间,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反复认读、理解掌握;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通过归纳反义词、近义词、词类转换及用词造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而达到不同程度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还可开展异质组互助合作学习,增加各层次学生的参与,以结对子形式,以优带差,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③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英语不得法,问题往往就出在学习不讲策略上,盲目地跟着感觉学。主要表现在生词死记硬背,对语法、句型生吞活剥,依赖母语思维,死记对译等等,造成许多无效劳动,严重阻碍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指导学生讲究学习策略,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起,就要坚持指导学生如何注意建立正确的学习常规,眼、耳、口、手、脑五官并用,听、说、读、写交互加强。抓住英语的本质特点,勤学多练,培养英语语感,促进语言学习机制的发展。如:

⑴养成坚持天天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培养外语语感,发展口语能力。

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规范、端正、熟练地书写英语字母、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⑶养成按读音规则记单词的习惯,避免死记硬背。

⑷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借助词典预习课文,提高进一步自学的能力。

⑸养成“不怕错,敢开口”的习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习自信。

⑹养成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常读背课文的习惯,促进组句、会话能力的发展。

⑺养成坚持广泛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大词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⑻养成勤做笔记和建立“错题集”的习惯,经常翻阅,复习巩固,减少学习负积累。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培养成就感,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心,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条件。

④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及时表扬和鼓励

“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在各种不同活动条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段怀秦 ,2001)。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学习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又经常地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不断提高的。厌学学生往往是贪玩、好动、懒惰而又好表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些弱点,变缺点为优点,他们常常手懒得动,口难得开。因此,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就抓住时机,启发他们只要他(她)有开口,就要给予肯定表扬。例,“Good” “OK”“Yes, sit down,please.”等,此时他们的心里有多大高兴啊!往后课堂上的发言就会少不了有他们的声音。其次在作业方面也得鼓励,有位学生成绩较差,但书法很好,作业字写得漂亮工整,我就给他评上“GOOD,BETTER,BEST”等字样,还加上批语,但愿你们学习和书法一样好。由于好胜心的驱使,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他们学习自觉性,克服厌学的心理。

⑤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实验还证明,一些智能不高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竭尽所能提高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正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外界环境不好,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把课堂设计得富有交际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可亲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了以下活动:

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初学者,直观教具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做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堂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上课还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英语教师要精心、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大胆创新和变革。

变课堂为活动场所,“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彭秋荣,2000: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讲课文就如讲古文,逐字逐句进行分段教学和语法解释,然后大量灌输语法知识,再套用语法进行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却要求打破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取而代这的是情景教学、视听教学等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英语还是一门新课程,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个阶段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进行了几方面的课堂活动:字母快速填空;英语书法比赛;单词接力赛;找颜色;快速拼读;听音接龙;英语对话;模拟表演等。教师在讲台上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演讲者,而是一个组织者,你可以把一节课看成是一场晚会,一个讨论会,一个电视节目,教师是主持,导演,幕后操纵者,学生也决不是观众,而是一个演员,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创设一种情境,并将学生带进情境,感知、认识、训练和巩固

多动口,少动手。 农村是患“英语聋哑症”最严重的地区,一个笔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连“What is your name?”“Where do you come from?”都回答不上,农村英语教师会担心用口语上课会让学生听不懂,但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去,学生就永远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了,教师还可以手脚并用,用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让教师说英语还容易些,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可就困难得多了,可谓“金口难开”,原因在于一是害羞,二是困难,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打开“金口”,先从一些简单的表达做起,别急于求成,多鼓励,循序渐进,听说读写不是一个独立的训练过程,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口语训练会增强听力、口头表达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联系实际。 由于农村地区的语言环境,经济和文化现状,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高,难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前文提到的创设语言环境也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学有所用”的场所,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和实物教学也是为了联系实际,让英语贴近生活。传授知识的地点多在教室,教室里的一切设备都应成为顺手拈来的教具,以灯“light”为例,教学high时指着它:What is that? It is a light.讲述There be 句型的时候指着它,“There is a light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教学“high”可用上它:“The light is too high, I can't reach it”此外,“turn on”“turn off” 等词组都可以用上它。城市的交通状况和规则,公园、动物园应先用图片展示,加于讲解,让学生置身于那种环境中,再进行设问和回答、操练。总之,语言运用的训练必须做到“身临其境”,这不仅有助于触景生情,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兴趣,还可以提醒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农村,是接触城市,接触现代科学和文明,大开眼界的主要途径,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学习动力。

⑥开展课外活动,课内外相结合

“初中英语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英语需要课内外结合,精与泛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否则仅靠每周四五节英语课上学英语,缺乏课外教学活动的补充巩固,是学不好英语的。”(梁仪,:324)因此,我在初一的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唱英文儿歌,开展识词默写比赛,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等既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距离缩短,人际关系变得融洽,便于互相帮助,共同磋商,掉队的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胆小内向的学生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 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现象使可以防止和缓解的,以上是我几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

REFERECES: [1]原冈一马 2000 ,学习意欲的原因分析,[C].《日本教育心理学第23届总会发表论文集》,第689

[2]侯美涛 2002,农村中学眼里的英语教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六期,第7页

[3]葛敏 2001,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第2页

[4]Ells . D 1998, Becoming a Master Student ,[R]. USA: Houghton Muffling Company

[5]施良方 2001, 《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6]浅谈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www.k12.com

篇18:多媒体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隆回县第二中学 谢艳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步入了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多媒体课件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它以其声、光、色、图、的神奇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和谐高效的英语教学氛围,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 “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呢?

一、注意课件风格和与教学风格融为一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教师应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离开课件,再好的硬件设施也只能成为摆设的花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教高一第三单元(Going places)Listening部分时,口语好的老师可先用简易英语描述几个风景名胜让学生来猜,然后再引出画面,这样,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口语和特色各异的风景画面的有效结合,既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怕听到想听,再到会听。如果教师一开始便堆砌一些风景画面和语言材料,就把本来简明的听力训练,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 “几何级”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 “放映员”, 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很多作用是计算机的功能所不可取代的。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 例如:英语课堂上开始时的 “Free Talk”、值日生的 “Daily Report”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它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如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因而,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中的一种,尽管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没有计算机多媒体,但不可没有教师。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比如:有些教师用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于是他在revision环节上用,在presentation环节上也用,practice,drill和consolidation等环节都在用;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片段,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跑上跑下,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实际上变成了老师搞 “杂耍”,学生看热闹。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 “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presentation)这几个环节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少用一些。但是不论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 “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 “海洋”中学会 “游泳”。

三、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应用,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在英语课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确实,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甜头后,便唯其命而是从,丧失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却不知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它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的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还有些英语教师认为,有了大屏幕投影,黑板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备课时将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我们知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需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从而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而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七倍。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

四、注重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 “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为我们创造这些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目前英语学科很多用authorware或flash制作的课件,往往侧重于有声动画的制作,它们集动画和声音于一体,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学生的视听效果得到了强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文章或对话内容理解。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是:用多媒体展示这些语篇或对话材料,只是把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我们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当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不加选择地使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时,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其一,把老师置于学生的感知角度,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去感知教材和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以此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和重点;其二,把学生置于课件主人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地语言训练中理解并掌握教材,进而运用,达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授高一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一单元时,我们就完全可以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自然灾害,然后跳出问题:假设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处理此事?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感受和处理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处理方法作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19:浅谈现代英语教学理念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 臧健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而且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在科技界,英语又是国际性语言。说英语的人遍及五大洲。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英语”是理所当然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涌入中国开办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学校,打出各种各样的诱人广告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这决不是简单的“培养外语人才”几个字所能解释清楚的。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外语教师对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求职,公司主管问他懂什么语言,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I know English, Japanese and C plus plus”。显然语言的定义在现代网络时代有了变化,它的内涵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扩大了。下面是一封用E-mail在互联网上发送的英文信。

ok, redden

u got my reply now.kady is my english name, but i'm not sure if i will continue to use it in the future. i used to be called celia,

as celia has a similar sound to... my friends played tricks on me, i changed it at last.

thank u for bringing me ‘brave heart’, but i don't have time to see it this week,cuz i went to a barbeque in the forest park and i feel extremely exhausted now.

here are my phone numbers: home tel:62151540 and my grandma's tel: 64083518.if u can't find me in one of the two numbers, try the other one.

wish u pleasant dreams.

CUL (See you later)

只要是英文教师都会发现这封英文信中有许多不符合英文语法和词法之处,但这恰恰是现代网络通讯中常出现的英文chart方法,它体现了网络交流简单、明了、快捷以及用符号和缩写字母表达意思的特点,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写照,更是当今青年们在网上交流的“时髦”英语,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大学里的高才生,英语并非“三脚猫”,或许这也就是现代英语变化的方向,你能说这种英语是错的吗?

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费力地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金山词霸”能如此轻松的查找英文单词,自动给出发音,中英文对照的例句及同义词和反义词;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Word”能如此奇妙的编辑文章,它可以自动查出你的英文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帮助你自动修改错误。在你写完一篇英文作文之后,可以自动为你计算字数,自动显示你的作文等级;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听霸”中如此丰富的英语听力教学功能,它能让学生听道地的名人演说,观看原版好莱坞电影片段,进行有趣的听力游戏,在电脑上和老外面对面练习英语对话;我们的英文教师中更有相当一批人没见过国际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英语教学网站和如此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料。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使得网络英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手段陈旧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

谈起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英语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中国城市的孩子们常常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近十年,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foreign language(外语)而不是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我国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而“外语”学习者一般来说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其中包括“针对外国人的谈话”(foreigner talk),“教师语”(teacher talk)、“同伴语”(peer talk)等;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 talk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 ta1k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 peer 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考在影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由于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有这些人与中国学生在本国学习外语有根本的差别。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动机,但中国学生很少会有对外语学习有更大促进作用的综合性动机,而且就整体而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也不十分明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严重的缺陷。一周有4--6节的外语课,总数加起来,不过4--5个小时,这点时间的外语接触够吗?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学生在初、高中阶段6年中只学习12本英语教材,而他们课外英语阅读量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明白的,说到底,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随着升学考试指挥棒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篇20:Isolated Star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Theme: Jane Eyre is a classical text that makes a new model of gender relation and gender ideology as its central concern. She makes an attempt to find out herself by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 and soul between body and spirit,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is paper confines itself to discussion of the heroines difficult loving choice in such the case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or and rich. Through this way I want to search for the pilgrim’s mind of the heroine and the reason of loving selection.

Key words: self-abasement revolt and independence

sense of security happy marriage

Main body: In 1847“when the majority of authors get into the state of depression”[1] in Britain, there was a novel which signed CURREL BELL on it was published. Just like “all of a sudden a piece of drowned land is risen up in the center of ocean” [2] that was an autobiographic novel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ě’s masterpiece, told a story of an orphan girl, Jane Eyre, the daughter of a poor minister. Shortly after birth she lost her parents. Her aunt, Mrs. Reed, a harsh, unsympathetic woman, was rude and unjust to the poor orphan. Mrs. Reed’s own children also teased and mocked Jane. Mrs. Reed was in a fit of anger and got rid of Jane by sending her to a charity school for poor girls in Lowood. There Jane spent eight years long amid intolerable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n Jane got the position of governess in the family of Mr. Rochester, a rich squire, he fell in love with Jane, but their marriage was prevented by the revelation on their wedding day that was Rochester had a original wife, a raving lunatic who was kept under lock and key in the house. Shocked by the awkward situations, Jane fled from the house and went through many hardships. Nearly perishing on the moors, she was rescued by the Rivers family and urged to marry the frigid St. John Rivers in order to undertake missionary work at his side. Shortly by sheer accident discovered she inherited a fortune of twenty thousand pounds. Unfortunately a great misfortune befell Mr. Rochester: he lost his sight during a fire which destroyed the mansion, set by his mad wife who died in that disaster in spite of his attempt to rescue her. Hearing that news Jane hurried back and became his wife . In your opinion it was not a romance. But “Jane Eyre is unique in Victorian fiction: it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and perhaps even yet the most powerful and popular novel, which presents the free insurgent woman, free to feel and to speak as she feels.” [3]she “take a new violent into literature” because she expressed the whole civilized world the unsightly spiritual world of the bourgeoisie. In 1854, Karl Marx evaluated Charlotte with Dickens, Thakeray and Mrs. Gaskell and wrote:“The present brilliant school of novelists in England, whose graphic and eloquent descriptions have revealed more politicians, publicists and moralists added together, has pictured all sec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4]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heroine’s difficult loving choice in the case of poor in contradiction to rich .Through this method to seek the pilgrim’s mind of heroine’s “I love, I detest, I pain” and her reasons of terminal decision.

Loving is a complicated and wailful subject in our lifetime so that we can not sum up everyday how many such stories are put on performance by maids and men. Some person are full of anxiety and worry; some person are choked with tears, without exception our Jane, an isolated star, dedicated her vicissitudes of romantic rebellion she not only agitated the contemporary time’s person but also left her brilli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literature of human being. Just as she said“If I am not formed for love, it follows that I am not formed for marriage” [5] to pursue the real and equal half under the “person eat person” society is the same as looking for needle in haystack. When we rejoiced secretly to the wedding ceremony’s music sound that came from church after Jane suffered countless hardships, why our sympathy was frozen at once, why our heart stopped beating. This paper will deal with this problem to discovery its genuine reason.

Self-abased person will be more depressed

because of the positive response

-Ke’en

一 . SELF-ABASEMENT

As you know poverty is neither Jane’s choice nor Jane’s fault when the misfortune moves toward her, Jane faces up to these unequal treatments directly with her young and tender shoulders, however, the self-abasement caused by poverty becomes her shadow that can not be expelled forever in her mind.

1. In her hardship childhood“a stem of plant is growing up painfully in the storm”. Dear Jane could not reject the arraignment from creator, she had all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ittle disgraceful girl: short, slim and fragile, irregular features. As an orphan lived under another’s roof. When she was put into the “red house”by her aunt, she began to persecute herself:“I know that had I been a sanguine, brilliant, careless, exacting, handsome, romping…her children would have entertained for me more of the cordiality of fellow-feeling”. [6] She got the reason of being maltreated that was her not beautiful appearance and took it to heart for this reason. Imperceptibly, it increased her burden of mood. When she was a child, she did not hear the positive response but too much negative, which often disturbed her tempera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sentiment and inferiority, Jane formed her vital mourning. After more than eight year’s effort she left the charity school. Although she could do lots by herself, the changed role as a governess adhered to new contents.

2. When she stood facing her rival, Miss Ingram, in Thornfield, immediately she realized the all-directional bearing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shamed of herself of being inferior. In front of the social butterfly, Miss Ingram was so attractive that everybody was trapped into her beauty. The first person was her master, Rochester who was attracted by her plain appearance, lower family background, superficial views of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 primary education, no taste of the interest of upper class and even never seeing luxurious social contact occasion. All these elements forbade her sorrowing at parting. So she often “choose any quiet nook” and “sat in the shade…the window-curtain half hide her” “screened by the darkness so as not to be seen”. [7] This state of mind of putting herself in darkness so as not to be seen had to force her to fall into inferior abyss and made her be at her wits’ end.

3. When she loved Mr. Rochester, she realized the obstacles in the personal rank, wealth, and custom between them at once. She often asked herself why he would marry such a poor and humble girl. This question bored her and let her like an ant on hot pan. When she knew Rochester’s deep loving for her too, she still thought she had no right to be loved, soon or later she would failed to be loved. Therefore she announced to remember firmly “he can not care much for me” [8] and repeated continually that “we are for ever sundered”. [9]

4. St. John was “on behalf of men’s oppression”, he was not the person who Jane loved best but a man with good quality in her mind. When he implored Jane to marry, first Jane realized the threat coming from such a handsome man as her husband “I looked at his features, beautiful in their harmony, but strangely formidable in their still severity; at his row, commanding but not open; at his eyes, bright and deep and searching, but never soft; at his tail imposing figure; and…his wife. Oh! it would never do!” [10] Through Jane’s inner movement we can see she was so superficial and puerile. She still remained the surface of judging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 At the same time, St. John was of little importance in her heart. Facing him, she still could not drive out her abasement, which was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racter’s development “unmarried to him, this would never grieve me”. [11]

The proud persons call himself the owner of fate

The modest persons call himself the slave of fate;

Besides these kinds, another persons take care of

fate not compulsorily, accepting fate not cowardly,

regarding it as their friends though.

-Zhou Guoping

二 .REVOLT AND NDEPENDENCE

On the other side because of the extreme abasement, Jane exposed her spirit of rebellion and independence with high emotion. By this method Jane grasped the “life straw”, she knew the sadness of faint-heart, the importance of revolt. Additionally, because the recognition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at last Jane finished her personal reformation on her personality and preserved her self-abasement, independence and self-sufficiency both in struggling with social pressure and in resting the temptation of passion.

1. At Gateshead, Jane, a poor orphan, did not evoke sympathy from other people, because she was not pretty, however no restraint from her family she formed the habit of chasing independence, advocating egocentric natural instincts. When she confronted all John Reed’s violent tyrannies, all his sisters’ proud indifference, all his mother’s aversion and all his servant’s partiality she struck table in anger to revolt. She pointed to her cousin and criticized him: “slave-driver”“murderer”“ the Roman emperors”. She announced “they are not fit to associate with me” [12] and bravely fought against Master. Reed and Mrs. Reed for her own right and freedom. When she was shut in“red room”, Jane began to realize that she needed to be saved from her blind fear of authority and would be self-reliant. Sometimes she even protested the unequal society by the way of “running away” “never eating or drinking more” and “driving mad”. In a word the isolated Jane was filled with her discontent disposition to the hierarchical society and unyieldingly defended her human dignity.

2. At Lowood Institution Brocklehurst adopted some ways to “punish her body to save her soul” [13] in excuse of maltreating orphans who came her unwilling, He often flogged them “wear on the untidy badge”. When looking at her helpless good friend was punished standing straightly, she could not endure more the humiliation and swallowed the insults. So she burst her fury from the bottom of her heart “were l in her place, it seems to me l should wish the earth to open and swallow me up” [14] “when we are struck at without a reason, we should strike back again very hard”. [15] The school lifetime in the charity school, Jane gained strength by learning from Maria Temple, the value of independence and by learning from Helen, the importance of duty and self-control so that the indomitable Jane regenerated. Through her own efforts, she began to make a living for teaching.

3. At Thornfield Hall she remained economical independence by maintaining her job as Aldéle’s governess. Rochester, her master, had seen more of the world than Jane had. He depended on his private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tatus, wealth and experiences wanting to control and command Jane. He spent money like dirt purchasing satin and jewels, gold and gems, which made Jane feel like a spoiled slaver by Sultan King, “the more he bought me, the more my cheek burned with a sense of annoyance and degradation”. [16] When Rochester implied fastening her with a golden necklace , Jane “unnatural and strange”and“had rather be a thing than an angel”, [17]“tired of being dressed like a doll”. [18] When called her “Young Mrs. Rochester,” she was irritated. She only wanted to be his friend and companion, but not his possess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independent to personality, she declared to still live on teaching to support herself, these actions entirely demonstrated her stubborn demands on rebellion and independence. As what she says “ personality would not be drowned by love and enthusiasm”. [19]

4. When her spirit-pursuing was defeated by cruel society, when the possibility seeking for equality was denied, the isolated star sent out her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Do you think l am an automation? ---a machine without felling? And can bear to have my morsel of bread snatched from my lips, and drop of living water dashed from my cup? Do you think, because l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and l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 l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 -and full as much heart!…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as we are!” [20]There was a storm in clear sky after they made a decision to have wedding ceremony in a village church, an unharmonious voice damaged the atmosphere of happy. The fact was exposed in broad daylight: Rochester had married, his original wife was living, and the isolated star fell down from heaven to hell. She submitted herself to fate or became his other woman or the owner of herself in her thoughts. In the end the quiet consciousnes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is aspect so she told Rochester firmly“Sir, your wife is living: that is a fact acknowledged this morning by you. If I lived with you as you desire, I should then be your mistress: to say otherwise is sophistical -is false.”[21] She left him because she did not want to lose her integrity and became his lover, this was a forceful counteraction to customs. At Moor House she learned the pleasure of self-sufficiency through her friendship with the two sisters: Diana and Marry Rivers. She became spiritually stronger and more confident by teaching in the village school, gained social respect, and rejected St. John offer’s of marriage because she did not want to live as a tool to serve God.

There is nothing so-called fate in the world

All but is cross, punishment or compensation

-Voltaire

三 .SENSE OF SECURITY

1. In the critical realism of 19th century traditional ideal about the demands to female is either property or beauty. As far as Jane is concerned, she was imperceptibly rejected by the common judgment standard, she had neither wealth nor pretty she even had no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depend on. The isolated femininity suffered from all the agonies of life and dignity. Consequently this led her into a state of trepidation. Just at that time a dramatic turn changed her embarrassed position absolutely. The helpless Jane inherited twenty thousand pounds from her transformation into woman of wealth, she paid back the debt of gratitude about St. John and his sisters. Afterwards she became Rochester’s economical protective person through this heritage, from then on she shouldered her way into the ranks of aristocrat and had the equality in both economy and personality. On the contrary, Rochester was reduced to a state of poverty and ruin. Jane cast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forever. So she said:“I am independent, sir” [22]and“I am my own mistress”. [23]

2. When Jane came back to Thornfield, the Mansion had been ruined like what she dreamed of. At the sight of the person who had been yearning by day and dreaming by night, Rochester was blind and a cripple, one kind of uncontrolled bliss poured into her mind suddenly“I stayed my step, almost my breath…watch him----to examine him, myself unseen! To him invisible.” [24]Her inferior outline was disappeared in darkness“I was then his vision … his right hand… I was the apple of his eye” [25] In face of disability and torment of her beloved, surprisingly Jane did not shed tears for him but followed “there was a pleasure in my services, most full, most exquisite, even though sad.” [26] She cheered, for her facial feature would never be exposed. In the meanwhile Rochester had put down his elitish head though he was a lion in Jane’s heart. Such as to Jane extricated herself from the self-abased predicament as far as this kind of extrication and sense of security were concerned, It may be said it was timely help.

3. Bertha, a madwoman, not only had nothing love affair with Rochester but repeatedly brought disaster to safety of life, nearly burnt her husband in his bed once. Facing the deceit and the marriage that did not exist actually, Rochester fell as if a knife were piecing his heart. If the madwoman did not “act for Jane and act like Jane” [27] Rochester and Jane had no possibility to surmount the obstacle and became legal couple, The madwoman’s death and twenty thousand pounds paved the way for love. The stumbling stone was cleared away and Jane freed herself from worldly worries. Then, a glorious and magnificent prospect greeted Jane’s eyes.

Loving you, that is my own thing

-Don Quixote

四 .HAPPY MARRIAGE

1. When feminist criticism excessively concentrated their sights on Jane’s deep heart, we unconsciously neglected Rochester’s existence, as the sacrifice of aristocratic benefit, previously he was cheated by his father so as to marry Miss Bertha, a daughter of an planter in West Indies, who was a raving lunatic. Although he inherited fortune for this marriage, it tore his youth and enthusiasm to pieces. When he wandered in Europe to indulge in getting authentic love in the end he obtained a false display of affection on polite society. Jane, Adele’s governess, she felt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s’ attitudes. As soon as she got along with Rochester neither supercilious nor obsequious, she thirsted and almost seldom achieved. Her quick-witted response, sympathetic sight and nimble assist and so on made Rochester see her independent spirit, as compared to other ladies owing to lacking of moral integrity, Jane’s resistance was precious and protective of virginity itself. Jane was loyal and steadfast to love beyond his imagination, even though they had gap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statuses. Rochester did not mind family status, underrate the notion of fortune, hated the vanity of high society. In front of Jane, he had the courage to acknowledge his degeneration, which proved he did not completely lose his kindly natural instinct. For this reason Jane thought “I feel akin to him”, [28] Yang Jingyuan says: “they are both the deserted person of capitalism”. [29] After undergoing, the hearts finally were struck each other and burst forth two dumplings of sparks that mutually fascinated and enhanced each other.

2. St. John was “a pure socialized legitimate figure” [30] and wanted to domesticate Jane’s nature by the way of religion. He sincerely believed in supernatural being. He said that he could not cheat God to accept his insincere loyalty. The words that she must marry him irritated Jane: “I scorn your idea of love”“I scorn the counterfeid sentiment you offer”“I scorn you”. [31] She believed that the authentic love must exist beyond by spiri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Rochester transferred the calling from the bottom of her heart which triumph over the fetters of God. Jane commenced rushing to her happy target.

3. “Essentially Rochester is Don Juanic hero”, [32] Jane could not free herself from the attachment to Rochester, on his appearance: Rochester was edition of manly man possessing “olive face, square, massive brow, broad and jetty eyebrows, deep eyes, strong features, firm, grim mouth, -all energy, decision will --were not beautiful, according to rule; but they were more than beautiful to me; they were full of an interest, an influence that quite mastered me”; [33] On his timbre: a mellow, powerful bass, into which he threw his own feeling, his own force: finding a way through the ear to the heart, and there waking sensation strangely; On his character: “I was growing very lenient to my master.”“I was forgetting all his faults…Now I saw no bad.” [34] When he was injured in the fire, Jane thought“you are being metramorphosed into a lion”. If from the standpoint Miss Ingram she had turned up her nose at him as early as possible. Jane madly clung to Rochester that caused her return to Thornfield Hall finally.

3. Ideology restricts not only behavior pattern but also literary style. As a result of dominant ide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plot, at the end of the novel “all shall be well”,Jane chose matrimony and played the role of “family angel”,because in that society and period, marriage wa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important thing. Women almost lived in household and sentiment, so their novels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narrow life experience. On the contrary, man was the dominator in main traditional custom and had set up a set of consequence in value conception. Meanwhile, in some extent this kind of value conception took precedence in novel. As for Jane Eyre was a poetic and imaginative story of the love of a young governess for her married employer. Undoubted, it had connections with Charlotte’s experiences and had the pronounced autobiographic character. Jane compromised with the main sexual distinction of consciousness on this point that was author’s instances in real life as well. So a few feminists often mentioned Jane and Bertha in the same breath. For example: Elaine Showalter regarded Bertha as Jane’s oppressive desire; Sandra M. Gilbert and Susan Gubar even defined Bertha as Jane’s “the trust and darkest double.” [35] This type of Gothic plot provided us annotation about heroine contradictory double personality. Terry Eagleton thinks Gothic creation is“bourgeois feminization of discourse.” [36]

All losses are restored, and sorrows end

-Willam Shakespeare

五. CONCLUSION

“Charlotte Brontě” was an exotic flower on health, she created everlasting literary production and achieved the interflow between readers and herself with her real life-experience. The Isolated star made a pilgrimage to the sacred place and absolutely covered the whole route from poor to rich, from self-abasement to rebellion and independence, from sense of security to happy marriage by the weak lights. She developed Hammlet’s colossal person’s philosophic theory of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ent up and down to seek “what am I to do”, finished the subject of life “I am what I am.” She attacked the greed, petty tyranny and lack of culture among the bourgeoisie and sympathized the sufferings of the poor people.” In the long run, Jane Eyre has the qualification to be called the milestone in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Jane Eyre is eternal.

================================================================

NOTES

[1] F.B.Pinion, A.BRONTE COMPANION-Literary Asselment, Background, and Reference (1975) 105

[2] Fang Weijing, Shadow under the Right of Light (Foreign Literature, Tim 1 Jan.1993) 37

[3] Fan Cunzong,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 BRIEF OUTLINE (Sichuan People Press, 1983) 191

[4] WAIGUO WENXUE PING JIE CONGSHU, Brontě Sisters (Liao Ning People Press, 1983) 13

[5---34] Chanlotte Brontě,JaneEyre (ShanghaiForeignEducationpress,2002)390,10,154,163,381,379,22,58,44,49,251,246,251,246,251,236,285,407.404,423,382,162,174

[27] Ge Liang, Id, Ego and Superego in Jane Eyre (Foreign Literature, Time April, 1991) 71

[28] Yang Jingyuan, On the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s by the

Brontě Sisters (Foreign Literature Reviw,1998) 10

[32] Fan Wenbin, Rochester in Jane Eyre Reconsided(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Ⅲ,1991) 7

[36] Chen Shubo, The Gender Ideology in Jane Eyre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Ⅳ,2002) 83

[30,37] Song Zhaolin, ShiJieWenHaoShuXi Bront Sisters, Vol.1 Jane Eyre (He Bei Education Press, 1996) 1.10

[35] Han Mingzhong,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Mad Woman and Jane Eyre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1988) 2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