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学着平衡经典美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学着平衡经典美文,欢迎阅读!
篇1: 学着平衡经典美文
学着平衡经典美文
有一次,儿子摔倒了,磕破了嘴唇,顿时血肉模糊,他大哭。我立刻跑过去,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下手,只是紧紧地抱着他。但儿子挣扎着,喊着“姥爷,姥爷”。那一刻,心中有些失落。在孩子的心目中,姥爷是最能保护他的人,所以,在他陷入“危难”的时刻,他只要姥爷。
有时工作比较忙碌,心情不是很好,面对孩子,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他的身上。过后又非常自责。孩子,正是顽皮的时候,作为妈妈,我不但没有包容他,还要他承受我的不良情绪。有时候,儿子看出我不高兴,转身走了,自己玩儿或者去找姥姥姥爷。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给他带来了伤害,只是他小,还不懂得记忆,过一会儿就好了,但久而久之,我发现,儿子居然也学会了发脾气,他发脾气的样子真是和我一模一样,我被惊着了。原来,在不知不觉间,我给他做了这样一个坏榜样。难怪人说孩子的行为都是源自父母。后来,我逐渐学着克制、学着承受,学着不把情绪带给孩子,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痛苦。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常常困扰,我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让我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虽然身为女人,我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事业、有自己观点的人,那我就不得不付出很多,去成为这样的人。苦、累、挫折、没有背景,这些似乎都不能阻止我的奋斗,但是一想到孩子,我没有时间陪他玩,陪他成长;想到爱人,我不能伴他左右,给他衣食住行的照顾;想到老人,我依旧在靠他们支撑我的.家,心里就觉得非常的愧疚和不安,继而会动摇,我所追求的和这一切比起来究竟孰轻孰重,究竟值不值得?
我有时会幻想,如果自己没有孩子或者不选择工作,我的日子会不会过得从容一些。但我马上会想到,没有其中一个,我的生活都是不完整的,即使某一方面非常成功、非常出色又怎样?你受得了面对另一方面缺失时的空虚和痛苦吗?
也许人的成长,就要从“身兼数职”开始,孤注一掷,某一方面也许会很成功,但是另一方面也许就要付出更多甚至缺失。懂得平衡也许才能都有所收获。平衡家庭和工作,平衡孩子、爱人和父母,平衡自己的内心与外部的得失,唯此,我的内心才会慢慢摆脱困扰吧。
篇2:学着为自己活美文
学着为自己活美文
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不想再去取悦谁了。
从前总想事事都周全,人人都喜欢我。现在看明白了,我也不是人民币,没法让人人都满意。你对我好,我会加倍对你好;你对我假,我也不需要再把你放在心上。活得洒脱一点,别被外人的眼光绑住了手脚。
到了我这个年龄,明白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从前我总是把极大的精力放在交朋友上,总是想和每个人都混得很熟络。现在我明白了,土豆拉一车,不如夜明珠一颗。有再多的酒肉朋友,也是白搭。平时红红火火看起来一派和气,危急关头有些人原形毕露。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你才看懂了人心。
到了我这个年龄,不再去追求空虚的享受。
年少的时候总是喜欢热闹,喜欢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现在我明白了,平凡的陪伴最可贵,平淡的日子最享受。心安理得,心无挂碍,这种人生最是自在难得。
到了我这个年龄,知道了身体的健康最重要。
从前总喜欢把酒言欢,尽力玩闹。总是熬夜,总是贪图一时口腹之欲,吃太多伤害身体的东西。现在我懂了,好的身体才是你享受快乐的根基。多吃健康的五谷杂粮,天然的东西最养人。要开始好好养胃了。
到了我这个年龄,谈爱已老,谈死还早。
從前爱过的'人慢慢都淡忘,从前有过的纠葛慢慢都模糊。那些说不清楚的爱恨情仇,慢慢都随风去吧。有时候,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人,来了去了;情,深了淡了。这些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放手也是一种温柔。
到了我这个年龄,心累,情深。
因为走过一片泥泞的路,所以更懂真情可贵。因为见识了生活的苦,所以更明白平淡是真。日子过得再花哨,终究抵不过自己内心的疲惫。学着对自己好一点,学着清淡点过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只有一颗,别太累;人只活一次,要学着为自己活。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不想再去取悦谁了。
篇3:要学着去喜欢美文
要学着去喜欢美文
我们已经历了这么多,也懂得了很多很多。
-----题记
可我們未曾真正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很多時候,都是迫於無奈,別無選擇,被這不爭事現實所束縛,讓我們存活于不滿、抱怨之中,無法解脫,得到釋懷。也許這就是生活,總不是那麼的如願。曾經的我是那麼的喜歡幻想,只知道夢是多麼的美好,總以為未來就是那麼的發展,可如今的我才明白,曾經的那些夢一個都不曾兌現,它只能是過去的美好想像罷了。
當喜歡與厭惡區分得特別開始,內心的不爽就明顯了,一旦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也就不願去說服自己去接受,去將它化為自己的所愛。通常定型的東西改變起來就困難多了,那需要偌大的`毅力與決心,這往往是我們所缺乏的。而現實就是,你不得不去將其歸於自己所好,否則只能在厭惡中虛度年華,沒有快樂,沒有滿足。甚至產生叛逆與不平衡,一味的去抱怨自己現在多麼的不幸,來博得自己心靈的安慰,也許這樣心理好受一些。有時候,剪不斷,理還亂。
束縛我們的到底是什麽?是這個關係社會?是現實的殘酷?是我們的能力只能讓我們屈服?還是,不平衡的心理?這些都不可否認。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樣,我們不會快樂。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應和著這一切的一切。
也許我們都有自己的追求,有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可那些都太遠,遠的可以想像卻觸及不到。現實是,眼前能做的,我們排斥著,埋怨著,在渴望著。如果我們不學著去接受,去喜歡,以後遇見的可能要比現在所遭受的厭惡百倍。
既然沒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為何不嘗試喜歡眼前的?所謂喜歡,不過是,做起來很開心。往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那份心情。
當下的我們都做不好,又怎能去做到自己喜歡的。所以,既然知道抱怨無用,就應該去適應,去改變,我們一生不能是在低沉中去虛度,我們有很多事可以做,不僅僅是自己喜歡的。
那些抱怨的,不平衡的,渴望的,都不應該是對自己的一種原諒,我們需要改變,我們需要去學會喜歡,這樣才懂得開心。
喜歡不過是一種感覺。
篇4:适当,平衡美文摘抄
关于适当,关于平衡美文摘抄
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事要“量体裁衣”或者“量力而行”,其实,说的就是适当与平衡的关系。掌握了适当与平衡,就可以恰到好处地把许多看起来非常棘手的事情处理好。适当与平衡,充溢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割断与舍弃。适当里面包含着平衡,平衡里面孕育着适当,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适当是一种限度效应。二舅是个靠打鱼为生的渔民,他曾告诉我这样一种掌握适当的技巧。他说,每次出海打鱼,船舱里的一些小鱼由于时间长了,很快就会死去。为了延长这些鱼的寿命,他就在船舱里放几条大鱼,让这些大鱼在船舱里四处游动,将船舱里的水翻搅得水花飞溅。小鱼受到惊吓,就会惊慌得四处游动。这样一来,就延长了一些小鱼存活的时间。二舅诙谐地说道,这叫“适当效应”。
没想到,没有多少文化的二舅,在生活中却能很好地掌握适当的技巧。而这种智慧和技巧,是二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
一个做厨子的朋友告诉我,厨子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要会掌握“火候”:“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
曾看过一个御厨谈适当的笑话,颇为有趣:有个老财主,一天请到了一个在皇宫里做饭的御厨。他很高兴,以为明天为自己祝寿的筵席上可以让客人们尝到美味的佳肴了。于是,财主对御厨恭维道,请您来下厨,我们真是口福不浅啊。
御厨说道,当然愿意效力。不过,在皇宫里,我们厨子之间是有分工的,我也只能完成我所负责的那道工序。
财主听了,忙问道,那您负责哪道工序?御厨一脸严肃地说道,作料。
财主又问道,这么说,您会作料了?御厨回答道,作料我们也是有分工的:有管蒜的.,有管姜的,有管花椒的,有管大料的。我只管葱。
财主惊讶地叫道,您就管葱?御厨又说道,葱又不全管,我们还有分工。有管买的,有管剥的,有管洗的,有管切的。我只负责从剥葱到洗葱这个过程的传递。
只听到“咣咚”一声,老财主给吓得昏了过去。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分工如果过细,超过应有的限度也会引起麻烦。举一反三,做任何事都要适当。
平衡是一种动态反应。有的人一想到平衡,以为就是要四平八稳,一成不变。那种所谓的平衡,说起来,是一种保守,一种教条。平衡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动态的,就像一个蓄水池,它拥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这样才能保证蓄水池里水的平衡。
平时,很喜欢玩保持平衡类的电脑游戏。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种游戏很难,而是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就能让游戏被判定“未完成平衡”。于是,心有不甘,再继续,为的是达到一种平衡。这种追求平衡的过程,充满着一种坚忍、一种耐力,需要有种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毅力,才能达到最终的平衡。
适当与平衡,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哲学范畴。古人就曾云:国家虽强,好战必亡;国家虽大,忘战必危。这是从社稷角度讲适当与平衡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适当与平衡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有人问著名台球运动员丁俊辉,你是怎么一杆将台面上的15个球全部打进洞里去的?丁俊辉回答说,保持一种适当和平衡。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里面渗透着的却是辛勤的汗水和对台球的一种悟性。找到生活中的一种适当与平衡,才能将台面上的球全部打进洞里。就像宇宙,始终处在一种自身的适当与平衡中,那就是——存在。
篇5: 学着为孩子鼓掌美文摘抄
学着为孩子鼓掌美文摘抄
曾经有位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时,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她小心翼翼地将儿子的作业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是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孩子写得多棒!”其实,孩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真不错。”她的儿子受到鼓励,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更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鼓掌,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
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给孩子一点鼓励。每个孩子的个性、脾气、禀性是不同的。不同的氛围会营造出孩子不同的性格,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善待孩子的人,会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许多令孩子终身受益菲浅的亮色。
这也是我曾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医药发明家小时候根本喜欢喝牛奶。有一次,他打开冰箱,拿大罐的牛奶,结果没拿稳,把整罐牛奶打翻了。他害怕地缩在墙角。妈妈听到异样的声音走过来,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生气,而是温和地对他说:“你好厉害,妈妈长这么大,都没看过这么漂亮的牛奶海洋,你愿不愿意跟妈妈一起把这里打扫干净?”母子俩挽起衣袖,将威望厨房打扫干净后,妈妈又把儿子先前打翻的.塑料牛奶罐装满水,放进冰箱,然后教他怎样拿才不会打翻……
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的家长有几位会像这位医药发明家的母亲这样做?大人尚且犯错,何况孩子?不要光指责孩子的毛病和缺点,要想到一味的指责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被看好的阴影。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学着伸出双手为孩子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