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啊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篇1:《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学生学会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对待疑问。

预 案 流程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要求:

(1)找出生字词拼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在不理解的词语上做记号,和同桌讨论或查字典解决。

(4)读通读顺课文。

2,检查反馈:

无所谓:

束缚:

二、精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1)对比读两部分。

(2)口头填表

对牛      对鹅        变化原因

前后

(3)讨论理解句子。

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三、阅读课文的具体事例,欣赏好词句段。

作者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速读5-11自然段,要求:

【1】用“--”划出描写鹅不可一世的形象。

【2】用“~~”划出孩子们狼狈不堪的样子。

【3】组内交流。

四、拓展延伸。

五、谈学习感受及收获。

教后记:

测  测  我  最  棒 !

一、词语注音。

惹  怒     饭  碗    池  塘   卡  住     束  缚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碗(   )  塘(   )   贴(   )   屁(   )

婉(   )  搪(   )   帖(   )   屉(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1、看到牛,我们可以(     )它的背,(     )它的肚子,用树枝去(     )它的屁股,用瓦片去(    )它的皮,还敢(     )它的角,(     )到它的背上去。

2、看到鹅,则(     )着墙壁,(     )地走,心里(     ),鹅朝我们走来,便急急(      ),吓得腿也(    )了,甚至害怕被(     )。

四、修改病句。

1、清晨,阳光从东方慢慢升起来。

这件洁白的衣服真是白。

3、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睡着了。

我每天遇见那个什么事都没有做的小贩。

[《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篇2: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 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体积与容积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五年级 教 师 王凤丽

学习内容

学习

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 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重点

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体积单位

课题 体积单位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五年级 教 师 王凤丽

学习内容  体积单位

学习

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重点

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

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         1L = 1 dm3

1毫升=1厘米3       1ML =1 cm3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3题: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长方体的体积

(实验探究课)

学习流程图:

学案:

学习任务: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难点:

怎样把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内容:

1、观察课本63页“想一想”中的图(上下为一组),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分别用三句话概括这三组图说明了什么?(课前预习)

2、课本63页中“做一做”  (小组完成)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的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完成: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3、汇总、补充、完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体积公式。(全班交流)

4、独立练习,完成课本64页试一试1题、2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宽、高相等的时候,约长,体积越大。

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5、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a3

教  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 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备注:

○1举手组员多的组优先发言。

○2发言时各组尽量观点不同,相同观点的可以补充别组不完善的地方。

○3若哪一组所有观点均与别组全部相同,则不用发言。

○4别组发言时,提倡提出有质疑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若对方无法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双倍的分。

○5提倡有创意的想法。

○6只要发言的小组均加分,有创意想法的加双倍的分数。

体积单位的换算

课题 体积单位的换算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五年级 教 师 王凤丽

学习内容  体积单位的换算

学习

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1升 = 1000毫升。

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单位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米、(   )、厘米 10

面积 米2、(   )、厘米2

体积 米3、(   )厘米3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有趣的测量

课题 有趣的测量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年 级 五年级 教 师 王凤丽

学习内容  有趣的测量

学习

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试 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

程 学   案 导 案

学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篇3: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一) 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流程图:

学习内容:课本78页~80页中应用题

学习任务:

1、找出每道应用题的关键句子及等量关系。

2、画线段图表示等量关系,写出解题流程图。

3、至少会用两种方法解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先找应用题的关键句子: 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

2、理解题意,分析关键句子:“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就是指“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的部分占八月的 ”,

3、画线段图示:先画标准量即单位“1”的量,即第一天的,再画相对量的即第二天的量

第一天成交量:

第二天成交量:

4、写出解题思路图。

方法一:                     第一天的成交量×

第一天的成交量  +   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的成交量

第二天的成交量

方法二:

1  +

第一天成交量 × 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

第二天成交量

5、列式解答。

方法一: 65+65×

方法三:65×(1+ )

方法四:65× ×6

方法五:65÷5×6

教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 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79~80页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4A、4B号、2号检查3号,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分数混合运算(二)

学习流程图:

学习内容:课本81页~83页中应用题

学习任务:

4、找出每道应用题的关键句子及等量关系。

5、画线段图表示等量关系,写出解题流程图。

6、至少会用两种方法解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6、先找应用题的关键句子: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7、理解题意,分析关键句子:“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就是指“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的部分占八月的 ”,

8、画线段图示:先画标准量即单位“1”的量,即第一天的,再画相对量的即第二天的量

第一天成交量:

第二天成交量:

9、写出解题思路图。

方法一:                     第一天的成交量×

第一天的成交量  +   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的成交量

第二天的成交量

方法二:

1  +

第一天成交量 × 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

第二天成交量

10、列式解答。

方法一: 65+65×

方法三:65×(1+ )

方法四:65× ×6

方法五:65÷5×6

教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 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分数混合运算(三)

学案流程:

学习内容:课本84页~85页

学习任务:

7、找出每道应用题的关键句子及等量关系。

8、画线段图表示等量关系。

9、列方程解决问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1、先找应用题的关键句子: 比八月份节约了

12、理解题意,分析关键句子:“比八月份节约了 ”,就是指“九月比八月节约的部分占八月的 ”,

13、画线段图示:先画标准量即单位“1”的量,即八月份的,再画相对量的即九月份的量

八月份:

九月份:

14、等量关系式:八月份的(1- )是九月份的量

八月份×(1- )=九月份的量

八月份的量-八月份的量× =九月份的量

15、列方程或算术式:

○1(1- )x=12   ○2 x- x=12   ○3  12÷(1- )

教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3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 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篇4:牛和鹅(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 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 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

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说说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初读

课文

整体

感知

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

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适时评价。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

开火车读

男女生赛读

指读象声词

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牛和鹅》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指名回答)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 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总结

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推荐

阅读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布置作业 1.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 笔下生花--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欺负 不欺负 角度不同

[牛和鹅(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5: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课    题 爱我中华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把课文读两遍,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们。

2.我要做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3.我发现这些字容易写错:

4.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λ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烈欢痢⒄乙徽摇⒒一画┬∽榻涣鳌

小组展示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爱我中华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μ寤崞渲斜泶锏那苛业拿褡迩椤爱国情。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μ寤岽死喔枨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朗读课文爱我中华)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ū泶锪嗽跹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ù又刑寤岬搅耸裁矗

2.“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Ρ茸鞔蠡ㄔ袄锏奈迨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民族             爱我中华ń《奋起步伐

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   爱我中华ńㄉ栉颐堑墓家

大花园的五十六枝花       爱我中华ㄖ谢雄姿英发。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草原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ɡ斫狻⑻寤崦栊床菰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 学生汇报。

3. 找出句子抓对比。“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4.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5.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板书

设计 草原

风景美人情美    草原风情

1.草原美景

2.远迎客人

3.盛情款待

4.蒙汉情深

5.联欢话别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草原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ㄔ銮棵褡逋沤嵋馐丁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知识链接】

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是-┎菰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板书

设计 草原

自然美 草原美景

人情美  远道迎接 盛情款待

深厚情谊   民族团结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中国结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你喜欢的中国结ㄋ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3.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叹为观止   憧憬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纵观全文,说一说,中国结代表了什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中国结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又是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知识链接】

中国结的寓意。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1.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2.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温馨提示】

要用心哦。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

设计 中国结

一根红绳

三缠两绕

编织万千祝福

蕴涵悠悠古韵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2.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同音字组词,以区别字的音、形、义┳龅秸确使用。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2.你能来说说吗?

3.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摘录笔记

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⒔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回答自己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熟读《开卷有益》,背诵两句谚语。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 语文天地 课    型 练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 1.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

2.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编写教师 张 华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学习难点 运用以掌握的阅读方法,默读短文┭约蛞怅嗟鼗卮鹂魏笪侍 。

学习重点 进行词语积累,能运用其他词语进行替换。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2. 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四年级上册实验小学“导学案”

课    题习作 课    型 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 选材,构思。

2.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编写教师 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学习准备 课    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学习难点 指导写作,学生自主习作。

学习重点 选材,构思。

预习

导学

自主

探究 1.回忆本单元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2.自由读题、审题:这次作文要写什么?

3.介绍一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或活动。

【知识链接】

【学法指导】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合作

探究

精彩

展示 学习展示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及在“民族之花”获得到的大量信息,再重新思考、整和,选择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特色的话题。

抓住一个民族话题的一、两点来写。比如:什么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有什么风土民情。

【温馨提示】

【学法指导】

【问题生成】

反馈

练习

归纳

总结 选择几篇好文章和差文章,全班互评。

板书

设计习作

民族节日

民族衣着

民族主食……

课后

反思

作业

日志 作业设计 修改誊正。

应收(本) 实收(本)

批改情况

审阅签字

月  日

改进措施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篇6: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图形的变换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画出对称图形

按旋转的角度画出旋转图形

二  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四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 :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与假分数  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带分数  (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 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通分子: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通分)

最大公因数

约 分   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 分   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0.5      =0.25      =0.75     =0.2     =0.4      =0.6     =0.8

=0.125     =0.375     =0.625    =0.875     =0.05      =0.04。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后再加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六  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统计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中位数的求法: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平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七  数学广角

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日    期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6月13日 6月14日 6月15日

家长签名

日    期 6月16日 6月17日 6月18日 6月19日 6月20日 6月21日

家长签名

篇7: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数字

[学习总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谣的音韵美。喜爱小动物。

2、识字:渗透性识字。识字18个(数一两三四五只个小朋友二六七八九十花)。巩固学过的字。

3、写字:写字4个(一二三十)。学习笔画(一、|)。学习四种基本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上后下)。

4、词 语 句:学习常用量词与数词的搭配。

5、阅读:朗读两首歌谣。背诵《山村》。

6、口语交际:简单介绍节目。讲故事,听故事。

7、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课题:3-1 数字歌

学习目标

预设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

2、在朗读中体会量词与数词的搭配。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用“生字卡片、投影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老师带你们到一个有很多小动物的地方去看看,好吗?

看一看

(三).说一说

把你数的数量告诉给大家。(学生每说出一种小动物的数量,老师板书)

(四)读一读

1.老师范读儿歌,看谁听得认真,记住的汉字最多。

2.请同学自己试着读一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老师及时鼓励)

4.自由读,找一找哪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只”出现了5次)认识“只”  这个字里有你熟悉的字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只”字的?在儿歌中,哪些小动物是用“只”表示数量的?(有三只小羊、四只鸡、五只鸭、六只小鸟、八只虾)你还能说出哪些小动物?(如一只猫、两只狗、三只狐狸等)

5、出示“个”:你能说出几“个”什么吗?(如一个书包、一个学生、一个数字、一个朋友等)认识“个”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个”的上面是个“人”  下面是一个“竖”)领读,齐读,  “开火车”读。

6.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读起儿歌就更容易了,再读一遍儿歌,好吗?(齐读儿歌)

7.看谁认识下面的词:数字、小朋友。(指名读,齐读)

抽出“数、朋、友”三个字认读。(多种方式认读)

三、当堂训练

1.出示本课生字,打乱顺序认读。

2.在书上把你认识的字画出来,用手指着书读。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好多动物,这节课我们来人几个字宝宝好吗?

导学过程

1、读一读

复习上节内容

2、找一找

出示数字歌:你能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生字吗?(请同学到前面指着读一读)

3、认一认

在这首儿歌中,你还认识哪些字?(在认读过程中,请已经认识的同学领读,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

4、读一读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一  两  三  四  五

“两”表示几?(二)

用你喜欢的一个数组词。

当堂训练

1.用下面的字口头组词。

只(    )  数(    )  朋(    )

个(    )  小(    )  友(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四个生字?(一  两  三  四  五)

指名读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看一看

过渡:小熊一家来到小河边,它们想到河的对岸去,它们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仔细看看。

(二)说一说

(1)图一:这些小熊在干什么?(最低能说出船里有几只小熊,岸上有几只小熊。)

(2)图二:认真观察,这幅图有了什么变化?(有一只小熊上到了船上,最好能观察       出船身的变化。)

(3)图三:又有什么变化了?(船上有三只小熊了,船身又下沉了。)

(4)图四:发生了什么事情?(第四只小熊上了船,船上的小熊太多了,船一下了就翻了。)

(三)演一演

1、五个人一个小组,把你当成故事里的一只小熊,把你想的、说的,还有怎么做的表演出来。可以给你表演的这只小熊起个好听的名字。

2、小组汇报。

3、评出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小熊奖。

你能帮小熊们想个好办法,安全地到达河对岸吗?

3-2 山村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体会山村环境的美丽和生活的快乐。

2、认识生字(认字:二、六、七、八、九、十、花;写字:二、十),会写田字格里的字。学习笔画(一、|)。学习四种基本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上后下)。

3、学习有关节日的常识,复习学过的汉字。

4、背诵《山村》。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

2、掌握四种基本笔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用“挂图、生字卡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投影片”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二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山村?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山村去看一看好吗?

看一看

出示图画以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山村。

(三)读一读

1.这首诗中有你认识的字吗?画出来并读一读。

2.老师范读,要读出山村环境的美丽来。

3.学生对照图画自读。

(四)认一认

1.出示本课生字的卡片,指名读。

2.同桌互读。

3.在诗中画出这些生字,再读。

三、当堂训练

1.接读练习。(老师读一句,学生接一句)

2.填空练习

--去--里,烟村--家。亭台--座,--枝花。

老师带读生字的音节。

板书设计

山  村

_去__里,

烟村___家。

亭台___座,

___十枝花。

第二课时(14)

学习目标

教具准备

带田字格的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一到十)

2.复习学过的笔画名称:一、|、丶 、丿、 \。

(二)学写笔画

1.认识左、右、上、下。

2.老师书写示范。(讲解:我们在写“一”时是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写,写“|”时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写)

3.学生书空练习。

4.在田字格中写“一”、“|”。(注意看清写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三)学写生字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带有这两种笔画的字。

2.读生字卡片:一、二、三、十。

3.写“一”:我们写“一”时和我们写横的方法是一样的。

4,写“二”:要按照先上后下的笔顺写。

5.写“三”:和写“二”的笔顺一样,注意中间的横最短。

6.写“十”  先写横后写竖,这是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

(四)当堂训练

1,描书上的笔顺。

2.在田字格中各写三遍,边写边说出笔顺。

板书设计

3  数  字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做游戏:老师说出一个数字,学生举起相应的汉字卡片。

(二)巩固训练

1.连一连。

(1)明确题目要求。

(2)培养学习习惯。

有序:先看上排第一个数,再从下排找对应的数字。

连线:用尺子画直线,从第一个数字画起,数字对应。

2.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日子,你还知道什么节日?(幻灯片)

(1)读出图下面的日期。

(2)说出这个日子是什么节日。

(3)说说你还知道什么节日。(问问每个节日在几月几日,适当介绍一些节日的常识)

3.数一数,填一填。

(1)看图,图上有什么?说出每种物品的数量。

(2)填在书上。

4.读儿歌。

(1)读出你认识的字来。

(2)老师带读。

(3)说说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4)读卡片:天对地、上对下、日对月、今对古。

当堂训练

1.说一说括号中应填什么。

一(  )鱼  两(  )鸟  三(  )马  四(  )人  五(  )字

六(  )虾  七(  )牛  八(  )虫  九(  )船  十(  )花

2.读出下面的日期,并说出是什么节日。

八月一日  十月一日  九月十日  七月一日

板书设计 3  数  字

一月一日    五月一日    一二三四五,

六月一日    十月一日    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

日月照今古。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8:第一单元小结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流程:

一、二人复述:

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我检测: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Sān nián wǔ zǎi   qí huā yì cǎo  zhì zhī bù lǐ   zì shēng zì miè  qīng pēn dà yǚ

(           )    (        )     (        )      (           )     (          )

Bǐng zhú yè yóu   ruò bù jīn fēng    pān   shān     gān    shè    wǔ   mèi

(           )      (          )      (        )    (         )    (        )

2、我积累了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

3、我会背写古诗两首。

4、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六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5、我掌握了一些句试:

6、我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

7、我会解词释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织:_________

日长篱落无人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篱:___________

三、互相检查评价

四、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我又收获了:

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

我本节课的表现:

今后努力方向:

学习小结:(谈收获和困惑)

[第一单元小结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9:晏子使楚 导学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自主预习:

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2、读通课文,给课后的生字注音,读准字音。

3、积累生字词。

敝国  淮南   枳   晏子  仗着  侮辱  乘机 规矩   囚犯

柑橘  撒谎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大臣  盗贼   赔不是

合作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故事。

2、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侮辱,就不足为怪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思考: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3)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精彩在什么地方?

3、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楚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楚王的身上,我们又应该获得哪些警示?

达标测评:

1、读一读,写一写。

侮辱、威风、规矩、矮小、冷笑、为难、囚犯、出息、柑橘、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2、比一比,再组词。

敞( ) 准( ) 陪( ) 臣( )

敝( ) 淮( ) 赔( ) 矩( )

3、根据意思写成语。

(1)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 )

(2)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时期,齐国大夫       和楚国               侮辱与反侮辱的故事。这篇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故事的起因是

[晏子使楚 导学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0:长方体的体积 导学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实验探究课)

学习流程图:

学案:

学习任务: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难点:

怎样把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内容:

1、观察课本63页“想一想”中的图(上下为一组),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分别用三句话概括这三组图说明了什么?(课前预习)

2、课本63页中“做一做”  (小组完成)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的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完成: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3、汇总、补充、完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用字母来表示体积公式。(全班交流)

4、独立练习,完成课本64页试一试1题、2题。

本节课知识点:(应知应会,老师把握)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宽、高相等的时候,约长,体积越大。

4、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5、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a3

教  案

课堂中展示交流过程:(三个模块)

1、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课堂!

整理回顾自己的预习作业,记住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在交流展示环节提问(1分钟)

2、展示自我,交流汇报同进步!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2展示组展示汇报预习学习情况,别的小组补充完善,提出疑问,由展示组优先解惑,有问题其他组补充,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

3、 练习运用,独立完成我能行!

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练一练的1、2、3题,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展示、点评。完成后按照1号检查6号、2号检查5号,3号检查4号的顺序进行组内批改及帮助,各组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6分钟)

备注:xkb1.com 新课标第一网

○1举手组员多的组优先发言。

○2发言时各组尽量观点不同,相同观点的可以补充别组不完善的地方。

○3若哪一组所有观点均与别组全部相同,则不用发言。

○4别组发言时,提倡提出有质疑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若对方无法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双倍的分。

○5提倡有创意的想法。

○6只要发言的小组均加分,有创意想法的加双倍的分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